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大家有沒有在婚前一直會說,假如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像我爸媽對待我那樣對待他。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轍。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會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它會隱藏在孩子成長的潛意識中,當遇到類似的事情或相似的場景,就會以失控的情形出現。
《原生家庭》這本書給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幫助大家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1.面對——自我界定
一個人不僅是家裡的一份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對受到傷害的子女而言,他們需要進行自我界定,他們應該有接受或者是不接受的權利。而對於那些傷害子女的父母而言,同樣也應該進行自我界定。
書中所謂的自我界定,是「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的方法。「回應」一般只客觀的闡述事實,而「反應」一般指的是情緒上的變化,比如因為某一件事情發生後,而讓人感到激動,高興或者氣憤等。
2.接受——不再自我懲罰
不要用過去的事情來懲罰現在的自己。
你會不會動輒覺得諸事不順,比如說好像上司總是找自己的茬?另一半和自己生活總是不合拍?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原本認為結了婚就是和自己心愛的另一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可為什麼離自己的理想生活卻那麼遠?
其實和你作對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內心住著一個小孩,但是你卻沒有好好的愛他,沒有好好的把他安撫好。安撫內在小孩可以找一個安靜而舒適的環境坐下或者是躺下。閉上眼睛,用腹式呼吸,當身體完全放鬆。努力的回憶你兒時讓你最不開心的一件事情。努力尋找這件事情中那個自己。靠近兒時的自己,認真體會你當時的感受是傷心、無助、內疚、慚愧還是委屈和痛苦。好好去抱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
你還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某某某應該為此負責。」
3.放下——注意原諒的陷阱
作者發現那些原本聲稱已原諒父母的子女,其生活往往並沒有得到改善,他們仍過得不好。
作為父母要真正意識到去爭取讓子女的原諒,努力求得子女原諒。而作為子女,只有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漸漸的學會把一切都放下,不再去追究,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懂得,其實放下不是原諒傷害你的父母,而是對自己溫柔,是寬容自己,不拿父母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4.處理方式一:擺脫和父母的糾纏
父母與子女之間往往形成了一種人格共生,情感隔離的模式。在這種家庭裡,父母和孩子長期是共生在一起,造成了子女也無法獨立。導致父母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完全沒有將子女看作是獨立的個體。
緊密糾纏的親子關係有兩類。一,子女不斷向父母屈服,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從而失去自我。二,極端的反面,表現為子女的抗爭,好似是親子間分離,但實際還是共生在一起。這兩類親子關係看起來不同,實際上,父母仍舊緊緊控制著子女的感受和行為。
雖然彼此共生在一起,但是情感卻是隔離的。例如,往往會表現在父母完全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或者只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換言之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學習沒有其他話題。這也正是現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格格不入的原因。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人格共生,情感隔離的家庭模式,該分的分開,該合的合起來,變成為人格分化,情感連接的家庭模式。
處理方式二: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
我在過去的職場生涯中有一個習慣性的畏懼,就是畏懼權威,害怕上級。以前我一直認為是因為上級是上級,所以我害怕,後來我發現並不是。在我和閨蜜的關係轉化為上下級的關係之後,我便開始有種莫名的畏懼感,從而疏遠了她。其實這就源自於我的家庭是偏控制型家庭。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這就是你的命運。」也就是說當你莫名其妙的不開心,莫名其妙起不來,莫名其妙的管理不了自己,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莫名其妙的工作不順……這些都說明你還沒有意識到,所以你的生活就只能如此。
書中說如果我們對父母的恐懼、不滿、愧疚沒有解決,就會把這些轉移給愛人以及子女身上。
如何解決,作者給出了兩種方法。
面談。那一定要想好如何去和父母談,這不是一種聲討,不是要讓父母覺得自己完全是錯誤的,愧疚於你。
如果說我們已經沒有條件去和父母進行面談了,那麼可以選擇第2種方式——寫信。其內容應涵蓋四點:
①曾經你對我做的……。
②我當時的感受如何如何。
③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響。
④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是……。
總之,「愛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行為方式。」為人父母,本書教會我們要如何愛孩子。為人子女,本書幫助我們療愈內在小孩的傷痛,重塑自我。
——————
我是親子時間管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糖媽,歡迎關注並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如何邊帶娃,邊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