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在小孩《原生家庭》(下)

2021-01-19 糖媽Candy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大家有沒有在婚前一直會說,假如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像我爸媽對待我那樣對待他。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轍。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會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它會隱藏在孩子成長的潛意識中,當遇到類似的事情或相似的場景,就會以失控的情形出現。

《原生家庭》這本書給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幫助大家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1.面對——自我界定

一個人不僅是家裡的一份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對受到傷害的子女而言,他們需要進行自我界定,他們應該有接受或者是不接受的權利。而對於那些傷害子女的父母而言,同樣也應該進行自我界定。

書中所謂的自我界定,是「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的方法。「回應」一般只客觀的闡述事實,而「反應」一般指的是情緒上的變化,比如因為某一件事情發生後,而讓人感到激動,高興或者氣憤等。

2.接受——不再自我懲罰

不要用過去的事情來懲罰現在的自己。

你會不會動輒覺得諸事不順,比如說好像上司總是找自己的茬?另一半和自己生活總是不合拍?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原本認為結了婚就是和自己心愛的另一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可為什麼離自己的理想生活卻那麼遠?

其實和你作對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內心住著一個小孩,但是你卻沒有好好的愛他,沒有好好的把他安撫好。安撫內在小孩可以找一個安靜而舒適的環境坐下或者是躺下。閉上眼睛,用腹式呼吸,當身體完全放鬆。努力的回憶你兒時讓你最不開心的一件事情。努力尋找這件事情中那個自己。靠近兒時的自己,認真體會你當時的感受是傷心、無助、內疚、慚愧還是委屈和痛苦。好好去抱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

你還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某某某應該為此負責。」

3.放下——注意原諒的陷阱

作者發現那些原本聲稱已原諒父母的子女,其生活往往並沒有得到改善,他們仍過得不好。

作為父母要真正意識到去爭取讓子女的原諒,努力求得子女原諒。而作為子女,只有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漸漸的學會把一切都放下,不再去追究,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懂得,其實放下不是原諒傷害你的父母,而是對自己溫柔,是寬容自己,不拿父母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4.處理方式一:擺脫和父母的糾纏

父母與子女之間往往形成了一種人格共生,情感隔離的模式。在這種家庭裡,父母和孩子長期是共生在一起,造成了子女也無法獨立。導致父母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完全沒有將子女看作是獨立的個體。

緊密糾纏的親子關係有兩類。一,子女不斷向父母屈服,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從而失去自我。二,極端的反面,表現為子女的抗爭,好似是親子間分離,但實際還是共生在一起。這兩類親子關係看起來不同,實際上,父母仍舊緊緊控制著子女的感受和行為。

雖然彼此共生在一起,但是情感卻是隔離的。例如,往往會表現在父母完全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或者只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換言之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學習沒有其他話題。這也正是現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格格不入的原因。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人格共生,情感隔離的家庭模式,該分的分開,該合的合起來,變成為人格分化,情感連接的家庭模式。

處理方式二: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

我在過去的職場生涯中有一個習慣性的畏懼,就是畏懼權威,害怕上級。以前我一直認為是因為上級是上級,所以我害怕,後來我發現並不是。在我和閨蜜的關係轉化為上下級的關係之後,我便開始有種莫名的畏懼感,從而疏遠了她。其實這就源自於我的家庭是偏控制型家庭。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這就是你的命運。」也就是說當你莫名其妙的不開心,莫名其妙起不來,莫名其妙的管理不了自己,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莫名其妙的工作不順……這些都說明你還沒有意識到,所以你的生活就只能如此。

書中說如果我們對父母的恐懼、不滿、愧疚沒有解決,就會把這些轉移給愛人以及子女身上。

如何解決,作者給出了兩種方法。

面談。那一定要想好如何去和父母談,這不是一種聲討,不是要讓父母覺得自己完全是錯誤的,愧疚於你。

如果說我們已經沒有條件去和父母進行面談了,那麼可以選擇第2種方式——寫信。其內容應涵蓋四點:

①曾經你對我做的……。

②我當時的感受如何如何。

③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響。

④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是……。

總之,「愛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行為方式。」為人父母,本書教會我們要如何愛孩子。為人子女,本書幫助我們療愈內在小孩的傷痛,重塑自我。

——————

我是親子時間管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糖媽,歡迎關注並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如何邊帶娃,邊賺錢。

相關焦點

  • 擁抱內在小孩的方法——《原生家庭》讀書筆記11
    此次讀書筆記來總結一下作者提出的切實可行又有效的擁抱內在小孩的方法。非辯護性回應非辯護性回應指不在衝突中為自己辯護,這種回應可以打破「攻擊—撤退—防守—升級」的循環,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悲傷的處理方法——埋葬找一瓶乾花,象徵著憤怒,對著幹花說以下這段話:「我在這裡埋葬我對美好家庭的期待。我在這裡埋葬我對父母的希望。我在這裡埋葬我的幻想——我幻想童年時可以改變父母。我知道自己永遠都不可能擁有理想的父母,我為自己所失去的感到難過。但是我接受這種失去。希望我的幻想可以在此安息。」以這種凡是來表達悲傷,釋放內在小孩兒。
  • 擁抱內在小孩,活出自在人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少有人能稍作停歇,靜下心來,給自己一點和自己內在小孩獨處的時間。在忙忙碌碌中,在與人相處中,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在摩擦中,人們能很明確的感受到那來自於自己內在的委屈、壓抑、憤怒等,但似乎是一種習慣,又或許實在太難受急於逃避,很少有人能讓自己停留片刻,去看看這些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 《隱秘的角落》三個小孩原生家庭的內幕 觸發了原生家庭與孩子教育...
    隱秘的角落三個小孩原生家庭隱蔽的角落熱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由榮梓杉、史彭元、王聖迪飾演的3個小孩引人矚目。劇情選景新穎,破舊的海濱城市搭配上火辣辣的陽光,整個畫面看起來很有夏天的感覺,非常有代入感。
  • 《重啟人生》:解開原生家庭的枷鎖
    福爾摩斯曾經說過,觀察一個家庭,不需要觀察這對夫妻的狀態,有的時候觀察這個家庭中的小孩反而能夠更快地反應出這個家庭真實的相處模式。我們也有一句古老的名言說:如果想知道這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要去看他家庭的樣子。隨著心理學的普及,我們越來越能夠知道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童年之謎》,記憶中的「羅生門」是內在小孩的呼喊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榮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了《兒童原型心理學》,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兒童原型。這個「內在小孩」其實就是童年時的自己。自我型:這類小孩比較少見,通常很有主見。後四者可以統稱為情緒型,這些內在小孩類型可能幾種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要想內在小孩與成年後的我們和解,首先要去了解他,去解開童年時期留下的問題與創傷。
  • 大女主時代,《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重拾快意恩仇的人生!
    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第二步,我們了解了內在小孩是隔絕我們通向真我的防禦機制,那麼我們需要覺察內在小孩的操控手段。內在小孩最大的特徵是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和他人。 從而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的內心深處。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父母不允許她上學,生病也不可以去醫院治療,且父親的脾氣暴躁、獨斷、專治、蠻橫,媽媽也很少關心和鼓勵她,還有一個時常虐待、毒打、嘲諷、挖苦她的哥哥,但就是這樣糟糕的原生家庭,也無法阻擋她"成為自己"的腳步。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塔拉,在哥哥的影響下,開啟了自己的讀書之路。
  • 逃離原生家庭的傷痛、有毒父母的控制,心理學家3步教你自己治癒
    但對於小孩的成長來說,這種有毒父母給他們更多的傷害還是心靈上的,甚至會伴隨終身。 小時候還沒有聽過原生家庭這個詞的時候,總是很多跟父母的矛盾久久不能釋懷,甚至長大以後還脫離不了父母的「魔掌」。
  •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他們用兒童文學讓你喚醒和療愈潛意識裡的自己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辦、「星空」大學生融媒體平臺技術支持的湖南師範大學「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用兒童文學喚醒和療愈潛意識裡的自己」以網絡直播形式呈現,線上參與直播人數達到4.4萬人,活動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總有人對女人最好的年齡下個定義,要我說,在從愛自己的那天起,就是最好的年紀。」忍不住要喝一聲彩。張栢芝一直是個敢愛敢恨、快意恩仇的女子,如今卻活得越來越平和從容了。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文 | 丹鳳育兒(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原生家庭&新生家庭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
  •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拋開內在小孩才是幸福的開始
    01: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一位心理學博士解釋說,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人格是「批評家」,當我們感覺內在總有個聲音要控制、批評自己時,那就是「批評家 出現了。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隱秘的角落》:朱朝陽變「壞小孩」,原生家庭不是唯一原罪
    網劇《隱秘的角落》裡,學霸朱朝陽從「別人家就的孩子」變成全劇「最壞」的小孩,引起了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 01 朱朝陽變成壞小孩,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朱朝陽有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離婚,他跟媽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