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是中國女性最好的時代了,瓊瑤淚美人,韓偶傻白甜統統退位
穿越文一水兒都是被男人厭白蓮虐的唯唯諾諾的自卑廢柴美女子
逆襲為快意恩仇,吃肉喝酒,手撕渣男腳踩白蓮,逛青樓進賭坊,撩硬漢養奶狗一爽到底的妖豔大女主。
這和我這短短的人生經歷實在太像,改變來自每次搬家累斷腰的那一面牆的書。我常說接觸心理學,幾乎讓我重生。
所以,我從一個低能量的小透明逆襲成大女主(自封的),要感謝張德芬,武志紅,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這兩口子。在無數孤獨的夜裡,陪著我從少女走到中年少女走出陰霾。
在我人生低谷幾欲輕生的時候,花錢找心理諮詢師哭幾場,遠不如這幾位的書對我生命質量的潑天影響。
所以,我需要花幾萬字,分三次跟大家隆重推薦幾本書。
願大家都有一個自己說了算,一爽到底的火熱人生。
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
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
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
並告訴我們如何療愈內在小孩,從而點燃生命力,活出生命無限生機。
我們這一生,常常羨慕一種人
他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外雲捲雲舒。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我們羨慕他們: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任何時候都得體淡定,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克製冷靜如一清雅男子,羽扇綸巾,談吐間,檣櫓灰飛煙滅。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我們期待自己至少是風雲突變之際的那個默無聲息就一戰封神的掃地僧。
結果我們可能只是星爺劇中掙扎在溫飽線,尊嚴掃地,一地雞毛的小人物。
我們常常憤怒,任性,自卑,嫉妒,我們也常常悲傷,退縮,自責,羞愧。
一旦我們感到不舒服,會逃避,壓抑,甚或是把情緒交給不成熟的那部分自己去接管,衝動,不顧一切,把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在心理學,這個不成熟的自己,叫做」內在小孩「
我們的童年,因為心靈受到的傷害,在我們內心形成一個被隱藏的脆弱空間,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等我們長大後,一旦遭遇挫折,就會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沉浸於痛苦中,做出不負責的行為,造成我們在關係中的掙扎和痛苦。
如果你能擺脫內在小孩的操控,能時刻保持覺察,不掉入兒時創傷過往傷害造成的潛意識反應。
那麼你的人生將克服恐懼,笑看風雲,生命變得生機盎然。
這和王明陽「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異曲同工。王陽明能決勝千裡外,創下不世之功,也是做到了不被心中妄念(潛意識或者叫內在小孩)所幹擾。
此心自然純粹光明,澄澈潔淨,這才能行到山窮處,坐看雲起時。才敢說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把壓抑的生命重回綻放,把受衝動情緒操控的人生交還到真我手裡呢?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源頭,那個內在小孩為什麼能夠一再阻止我們直面傷痛,讓我們距離真我越來越遠?
其次,需要我們覺察。覺察自己的潛意識或者說在小孩是用什麼手段操控主導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重複幼時的關係模式,我們要學習區分源頭和觸發點。
最後,解決掉那些兒時傷害留下的問題,從此走上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康明大道。
首先,同心圓的生命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內在小孩能夠一再阻止我們直面傷痛,讓我們距離真我越來越遠。
我們從內而外來看這三個同心圓:
最裡面的那個圈是核心層---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和核心。
我們生命的核心,你的存在,是你和宇宙的聯結。從這扇門,你可以進入宇宙,並與存在合而為一。但是如果你已在核心……你將會發現偉大的奧妙和神秘。這個狀態稱為佛,覺悟者。處在這個片刻的你,無不是佛。你可能忘了,那也無妨,因為你終究會記起。------《禪---超越的神秘與詩》
當我們降臨的時候,是純真,信任,自然會去愛,生機盎然的。
這個核心,充盈喜悅,愛,恩典,自信,臨在,寧靜,創造力,生命力,信任……
我們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沒有觸碰到自己的核心層
我們被內心的各種聲音左右,讓我們距離自己越來越遠。
中間層--易受傷的脆弱情感
中間層的自然狀態是:柔軟,接納,開放和幸福感。
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和制約,我們的純真,活力,愛心,信任開始一一瓦解,不復存在。
尤其受傷之後,失去了內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雜了害怕,孤寂和羞愧。
中間層變成了一個令人害怕,孤立,羞愧的空間。害怕和內疚壓抑了生命能量,我們變得順服,壓抑,我們害怕不服從,會被虐待,孤立,拒絕,甚至被毀滅。
我們深深的羞愧和驚嚇,被背叛,受傷,憤怒,無助,絕望,這些深沉的憤怒,空虛難過,孤寂和自我的空洞感,讓我們痛苦。
最外圈是保護層----保護層的防禦機制
於是,我們把苦痛的能量阻隔在外,以免受傷,形成保護層
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在外圈無所不用其極的用各種方式阻隔痛苦。結果,我們慣性且無意識的把能量拒絕在外,切斷了感受,也切斷了生機盎然的創造能量。
第二步,我們了解了內在小孩是隔絕我們通向真我的防禦機制,那麼我們需要覺察內在小孩的操控手段。
內在小孩最大的特徵是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和他人。 從而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的內心深處。
1、內在小孩的五種行為:
(1)反彈和控制:
在小孩的狀態中,當外界發生任何對我們造成威脅的情況時,我們迅速攻擊或者防衛。我們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響應引起內在不舒服感的觸動事件。---我們的內在小孩總是會有一股壓抑不住的衝動,不由自主進入反彈。
我們要識別出我們的不假思索的反彈行為:
對抗反應:要求,責備,攻擊,叛逆,報復,生氣發怒,批評,批判,抱怨。
討好反應:粉飾太平,乞求,討好。
抽離逃避反應:退縮,悶悶不樂,意志消沉,沮喪,放棄,順從。
而這些反彈和控制行為,本質上是內在小孩恐懼的直接反應,所以,內在小孩是被恐懼所操控,而我們也因此被恐懼操控,我們陷入情緒化,無法讓自己歸於內在中心,或者是獲得更強的自信心。
所以,為了能夠獲得所追尋生命主導權並且歸於內在中心,我們需要從意識層面來響應外在環境,而不是任由內在小孩直接做出衝動反彈。
(2)期待與任性
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化小孩總是會有期待,當我們的期待全都指望著外部環境之時,常會導致無止境失望,拒絕,挫折,低自尊,甚至是自我毀滅。
比如說,我們常常對自己的伴侶有很多期待,比如很多雞湯都是《沒做到這五點就是不愛你》《如果愛你就會如何如何》等等。
清一色都是列出我們對伴侶的各種期待和要求,如果親密關係出了問題,那便是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不斷提出各種期待和要求,並不考慮自己內心深處到底缺失了什麼。
這種任性很隱蔽和無意識,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期待發展時,我們感到暴躁易怒,莫名沮喪。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三個途徑來揭露內在小孩的期待:
1,特別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時會出現的反彈行為。(當我們失望時,會責備,生氣或切斷關係,並且放棄,心灰意冷,生氣與放棄正是期待未能實現時一體兩面的表現。)
2,檢視什麼隱藏在批判的底層。(躲在批判背後的正是我們對某人的某種需求或期待。)
3,檢視責備和埋怨。(每當我們責備或埋怨什麼的時候,就表示有某些藏在底層的期待尚未被滿足。背後總是隱藏著事情該有所變化的期待。)
同時,因為害怕想要的得不到,我們的內在小孩會出現反向期待。
即當期待被否認或是壓抑時,會用一種未表達出的怨恨形式隱晦的冒出來,包括沮喪,惡語相向,尖酸的侵犯言論,或明顯的暴力行為。
我們還有一些信念掩飾我們的期待:
有需求是不好的,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提出需求或期望時沒有用的,因為反正最後都得不到既然表達需求會帶來挫敗感,那又何必自找麻煩呢留意到自己煩躁易怒,是揭露隱藏的期待的方法之一。
(3) 妥協
內在小孩非常害怕活在自己的真實狀況中,所以會做出妥協的舉動,就小孩的心智狀態而言,總是認為我們必須為他人而活。當恐懼和羞愧襲來,我們就不由自主妥協。
如果可以開始感覺到潛伏於妥協背後的恐懼,我們就可以覺知到這樣的行為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然後,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力量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而妥協的根源,事實上比單純的害怕被拒絕,否定或是攻擊還要複雜。
我們常常察覺不到自己在妥協,就像有時我們感覺不快樂,卻不知道為什麼。
當我們妥協時,內在的深層核心會感到渺小,失去控制。我們無法衡量自己是否活得有尊嚴,我們陷入妥協讓事情和諧,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而不是為自己。
因此,我們違背了自己自然本性,窄化或是否認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欲望。
(4)上癮行為
上癮行為的驅力來自內在小孩的情緒化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幾乎沒有能力接納挫敗,焦慮,或是控制衝動行為。
上癮行為的背後,潛伏著堆積如山的痛苦,恐懼和羞愧感。而且深深覺得,我們沒有能力面對。於是,我們擺蕩於控制和放縱的兩級。
就像壓力大的時候,我會沉溺幾天幾夜刷小說或者遊戲,沉溺另一個世界,就不必面對壓力,羞愧,痛苦。
父親去世的那幾年,我整夜不敢睡,用小說分散自己注意力,不肯面對這個事實。以至於很多年走不出來。
當我們接納內在的恐懼和痛苦,意味著我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與它相處。
(5)幻想
幻想也可以理解為「理想化」。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需要藉由理想化自己的父母,來給予自己面對生命的根基與強烈的歸屬感。我們幻想所有事情都符合自己希望的樣子。
當內在小孩陷入幻想,我們就無法真正看清當下的真相。
客觀看清事實,會讓我們害怕和痛苦,因此我們讓自己持續的抱著希望,又一再失望。
這一點在戀情上最為明顯。
一直以來,我們都沉溺於美好緣分和令人神往的愛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百相離。
我們幻想一定能遇到一個人,一個對的人,那個白雪公主或者白馬王子,他會將我們的恐懼帶走。(對愛情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不論和誰建立親密關係都不能完美。
在蜜月期,我們還能支持對戀愛對象的投射,我們將許多童年時期無法得到的需要投射到愛人身上。
我們脫離孤立隔絕,迎向愛,但是當我們敞開時,也同時敞開了我們的創傷,被遺棄與被侵犯的創傷。
於是,蜜月期會以肝腸寸斷的失望和絕望結束,幻想破滅,於是我們從一開始的把對方捧上天,又變成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
我們為什麼會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內在小孩沒有學習過如何主導自己的世界。不願意靠自己雙腳站立,獨自面對世界。
第三步,我們已經能夠識別出內在小孩(潛意識)如何無意識且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反應從而影響了我們人生走向。此時,我們需要重拾主導生命的能力。
(1)不能盲目隨著情緒化腳本上演,要突破慣性模式。
要突破舊有模式,有四個步驟
1,辨識,我們要能覺知到自己的負向信念,預期,行為,以及潛藏的負向自我形象。
2,深潛,允許自己沉潛於經驗中,徹底感受他。
3,接受,找到一個不再與恐懼,羞愧與痛苦對抗的內在空間,接受和擁抱受傷部分。
4,冒險。 走出舊有模式,同時面對浮現的恐懼。
(2)療愈情緒傷痛,設定界限,為自己挺身而出。
我們沒有被教導過如何與痛苦情緒相處,而療愈就是需要自己與痛苦和恐懼的感覺同在,而不是試圖改善她,或是趕走這些感覺。
遠離妥協是生命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重視自己需求,會讓自己越來越有力量。可以列舉「界限侵犯清單「 ,幫助我們設定界限。
選擇」尊嚴「勝於」愛」
內在小孩渴望著愛,無論這愛是多微弱,而作為成年人,我們更需要有尊嚴的活著。
這個尊嚴就是我們的界限。當我們越來越堅守自己的界限,而不是那麼執著於索求別人的愛。
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越來越恣意瀟灑,生機勃勃。
就像很多逆襲劇,大女主一開始總是沉溺親情,愛情中患得患失,為了索求微不足道的一點點情愛,放棄自尊,放棄界限。
一旦大女主開始堅守自己的界限,開始向內生長,不在把對方的愛作為生命的意義,往往就是人生開掛的開始。
(3)均衡成熟的生命。
當我們沒有和自己的特質協調一致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永無止境的在努力和掙扎,我們與自己越來越疏離。
而一旦我們開始看見自己始終存在的天賦特質,我們也就同時了解,它們的價值並不是來自於他人的比較, 或是他人的欣賞,它們純粹就是我們的自然本質。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把壓抑的生命重新綻放,把受衝動情緒操控的人生交還到真我手裡呢?
我們想要回歸核心,重現真我,就需要我們察覺和親近自己的防禦機制,也就是察覺我們的內在小孩,療愈之前的創傷,從此不再常常失控,或者唯唯諾諾。
我們把一切向外轉向向內關照。不再劍拔弩張,而開始穿越恐懼,傷痛,羞愧,罪惡感,被拋棄,被剝奪,被吞沒,卸除了對內在小孩認同。
讓我們歸於內在中心,自然天賦,慈悲,敞開胸懷以及內在寧靜中。一起體驗生命蓬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