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自古就有將「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念賦予白玉之中,形成中國特有的玉石文化。「君子比德於玉」的白玉通常指的是白色的和田玉,然而市場上常見的白色玉石主要有和田玉、翡翠、石英巖質玉、碳酸鹽質玉、蛇紋石玉、鈉長石玉、玻璃等,這幾種玉石外觀上較為相似,這裡就主要談談如何區別幾種相似白色玉石。
一、常規寶石學特徵對比
幾種玉石常規寶石學特徵對比
和田玉掛件
和田玉:主要由透閃石、陽起石組成,以透閃石為主。礦物顆粒細小,具纖維交織結構,結構緻密均勻,所以質地細膩、潤澤且具有高的韌性。可呈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玻璃光澤。有些和田玉中可見透明度較高呈線狀或細脈狀的「水線」。
翡翠手鐲
翡翠:翡翠的解理面和雙晶面的星點、針狀、片狀閃光就是人們所說的「翠性」,俗稱「蒼蠅翅」或「沙星」,是鑑別翡翠的重要標誌。但是「翠性」並不是在所有的翡翠表面都能見到。幾種相似玉石中翡翠相對密度和硬度都比較高。
石英巖質玉手鐲
石英巖質玉:石英巖玉與和田玉外觀較為相似,和玻璃是市場上最常見用來充當白色和田玉售賣的玉石。其密度相對和田玉偏低,即同樣大小的雕件,石英巖質玉石手掂較輕。光澤多為玻璃光澤,區別於和田玉的油脂光澤。結構上也有明顯不同,石英巖質玉為粒狀結構。
碳酸鹽質玉手鐲
碳酸鹽質玉:市場上常見品種為「阿富汗玉」,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遇酸起泡,粒狀結構,硬度在這幾種玉石中最低,易磨損。加工時多採用酸拋光方法,拋光後玉石表面不平整且呈油脂光澤。
蛇紋石玉手鐲
蛇紋石玉:結構上與和田玉最為相似,主要礦物成分為蛇紋石,蠟狀光澤至玻璃光澤,透明度相對和田玉較高,密度較低,常見白色絮狀包體。
鈉長石玉:俗稱「水沫子」,外觀與翡翠和石英巖質玉相似,白色透明的鈉長石玉,底子上常分布有「白棉」或「石腦」。市場上有用其或白色石英質玉石充當翡翠進行銷售,需提高警惕。也有一些主營「水沫子(水沫玉)」的商家,近年來銷售市場日漸擴大。鈉長石玉和石英質玉密度相近,都低於翡翠密度。
玻璃手鐲
玻璃:可用來仿製多種天然珠寶玉石,白色玻璃多用來仿製和田玉,其密度較和田玉低,具流動構造和氣泡。渾圓或拉長氣泡和結構特徵是肉眼區別和田玉的主要特徵,有時表面可見圓形凹坑。
石英巖玉掛件
鈉長石掛件
和田玉中的水線
翡翠粒狀纖維交織結構
碳酸鹽質玉平行紋理
碳酸鹽質玉表面特徵
蛇紋石玉中的絮狀包體
玻璃中的氣泡
玻璃中的氣泡群
二、紅外光譜特徵對比
寶石在紅外光的照射下,引起晶格(分子)、絡陰離子團和配位基的振動能級發生躍遷,並吸收相應的紅外光而產生的光譜稱為紅外光譜。紅外光譜是實驗室用來檢測珠寶玉石的重要手段之一,外觀相似的幾種白色玉石在紅外光譜儀檢測中能快速有效地區分開。
幾種玉石紅外光譜特徵對比:
和田玉紅外光譜圖
翡翠紅外光譜圖
石英巖質玉紅外光譜圖
碳酸鹽質玉紅外光譜圖
蛇紋石玉紅外光譜圖
鈉長石玉紅外光譜圖
玻璃紅外光譜圖
和田玉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透閃石,主要峰位在400~1200cm-1範圍內,其中850~1150cm-1之間的強吸收區和800~600cm-1之間的弱吸收區歸屬於[Si4O11]的伸縮振動,此外有541cm-1、510cm-1、458cm-1較強吸收峰。翡翠特徵紅外峰為1169cm-1、1086cm-1、955cm-1,600~400cm-1之間還存在4個吸收帶。石英巖質玉特徵紅外峰有1180cm-1、1110cm-1、798cm-1、781cm-1、543cm-1、491cm-1。碳酸鹽質玉紅外譜為1600~1200cm-1寬吸收帶,887cm-1、710cm-1吸收峰。蛇紋石玉特徵譜帶主要集中在1047cm-1附近強吸收帶及400-700cm-1範圍內三個669cm-1、559cm-1、480cm-1強-中強吸收帶。鈉長石玉紅外特徵譜主要包括 1146cm-1、1038cm-1和 1007cm-1三個吸收帶,此外以594cm-1吸收峰為主,同時伴隨出現多個吸收帶,540cm-1~460cm-1區內有幾個相對較弱的吸收峰。玻璃成分以SiO2為主,紅外特徵譜為1066cm-1、463cm-1附近的兩個強吸收帶以及763cm-1處的弱吸收帶。
市場上的白色玉石很多,文中介紹的幾種只是常見最易混淆的,對其特徵進行簡短介紹,簡易鑑別方法供大家參考,如需準確鑑別建議到專業檢測機構進行鑑定。
參考文獻:
[1]張蓓莉.系統寶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2]熊燕,翁楚炘,徐志.白色軟玉及其相似玉石的紅外吸收光譜差異性比較[J].紅外技術, 2014,36(3):238-243.
作者:楊力乙 劉海梅孫瑞皎 侯越穎
單位: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局測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