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三十多封書信,感動無數被親子關係困擾的人

2020-12-10 驛使梅花在蘇州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親愛的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記錄了龍應臺與18歲兒子安德烈溝通的36封書信,其中有關道理觀念、文化差異、意識形態、世界觀。隨著母子溝通的深入,兒子也漸漸敞開心扉,戀愛的問題、私密、音樂、美學分享,話題廣泛,情感真摯,時而讓人落淚,時而讓人欣喜。

安德烈,出生於德國,德文最好。中文會講不會寫。龍應臺,最好的是中文,於是母子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書信。然後翻譯成中文。

一個是從臺灣鄉村走出去的「灰姑娘」,悲天憫人,樸實至簡,充滿智慧;一個是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王子,有自我,也要自由。

創作背景:

結束臺北市政府的工作,龍應臺發現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駕照,可自由進出酒吧。臉部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我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看到這些文字,作為旁觀者,也是同樣感到後背直冒涼氣。

世界上,母愛都一樣偉大,只是孩子的反應和表達方式各不相同。

兩代人,中間隔著三十年。又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

作為母親,能做到如此的溝通,有方式,有深度,有態度,我已佩服的五體投地。

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感悟那琳琳盡顯的親情。

1. 關於「玩」

文中寫到:

「席慕容阿姨,記得麼?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乾脆的落葉,她就沒法教他美術課。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頭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周末帶女兒出去,下了車,她就跑向樹底下落葉最厚的地方,邊走邊趟,就像在河裡趟水一樣,雙腳完全淹沒在厚厚的落葉下,低著頭,嘴角上揚,咧著嘴,笑著,陶醉著,雙腳拖著地滑行般地走著。落葉,混合著泥土,她那雙淺紫色的淑女鞋,一會兒功夫,就變成了髒兮兮的小汙鞋。

我暗自慶幸,還好她今天比較幸運。因為,不遲不早,就在前一晚,她的媽媽看到了上述這些文字,否則估計又要挨上一陣批評。憑她的性格,肯定不會聽,接著估計會被我揪著耳朵拉出來。

看到女兒的陶醉,我也好奇的加入,趟著落葉走起來,伴著莎莎的響聲,雙腳與樹葉充分摩擦著,像被按摩了一番,果然很舒服。

女兒回頭邪惡地望著我問,「老媽,好玩不?」

「好玩,好玩,真是太好玩了!」我開心地回答。

這時,對面走來3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女人,奇怪地看著我倆,那眼神仿佛在說,「看她們瘋得不輕吧......"

從那天起,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孩子喜歡玩的東西,果然都是有道理的,只要安全、不妨礙他人,便可少阻止,多參與,給他們這個年齡該有的自由、歡暢和體驗。

2. 關於 「性、藥、搖滾樂」

安德烈提到他與朋友們出去旅行了三周。並說在黃金的歲月裡,他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性、藥、搖滾樂」。還說「德語有個說法: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麼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安德烈用平淡的語氣似乎在講述一個玩笑,也有可能是在「壞壞」地「試探」母親。

龍應臺看到這封信,果然就不淡定了,任何一個普通母親該有的擔心,她也同樣有,立馬回信:

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的「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儘速回信。

安德烈看到了母親的焦急,第二天就回信說:

「MM(媽媽),能不能拜託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生活裡還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我想表達的是,生命有很多種樂趣,所謂『藥』,可以是酒精,也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我想從弗洛伊德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人類是由直覺所左右的。『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是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敢於探索,對人與人關係的聯繫加深……」

想必這封回信讓龍應臺長舒了一口氣,所有疑慮立刻煙消雲散了吧。

對於天下所有的父母,對於女孩子,比較擔心早戀;對於男孩子,最擔心的不外乎賭博、毒癮。把重要的「禁區」告訴孩子後,其他的就交給他們自己去領悟、去體驗。

在低落或遭受挫敗的時候,如果他能告訴家長、並向我們尋求幫助;在他喜悅或成功的時候,如果能夠給我們分享他的快樂。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我們對他的愛始終如一、對他不離不棄,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是值得孩子信任的,也算是成功的。

3. 關於「煩惱」 - 人際關係(麻煩和失戀)

安德烈將遇到的兩點問題告訴母親,一是他覺得英文老師的水準不高,他反叛了老師的權威,被老師給了「難題」。二是他失戀了。

對於第一個問題,母親引用《左傳》中的「暴虎馮河」。告訴安德烈,「他不是惟一一個必須思考怎麼去「應付」那極為複雜的人際關係的少年;人際關係,其實往往是一種權力關係,從老子、孔子到蘇格拉底都曾經思索這個問題。你的英文老師對你所造成的難題,只是一個小小的訓練吧,譬如說,在你決定上課睡覺、不寫作業之前,你是否思考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對手」?是否思考過,用什麼語言才能夠和他溝通?又或者,什麼形式的「反叛」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收穫或者災難?你是「謀定而後動」還是「暴虎馮河」?你想要達到什麼?你的邏輯是什麼?」

龍應臺沒有給安德烈答案,而是讓他自己去思考,去解決問題、承擔責任。

讀的過程我就在反思,如果我的孩子哪天在學校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是否能有足夠的耐心、有足夠的智慧來引古論今,旁敲側擊;是否能夠淡定地交由孩子處理他們自己惹來的「麻煩」?

母愛就像一場雨,下得是大是小,是否能夠滋潤萬物成長,是很難來把控的。

面對兒子失戀的問題,龍應臺借用《少年維特之煩惱》作者歌德的故事來講述道理:站在當下,把人生拉長個幾十年來看,痛苦就不再那麼絕對了;痛苦是可以升華為藝術或才華的。

你是否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因為,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作為一個母親,她有牽掛的情愫,但是她更是理智而聰慧的,她讓孩子觀賞別人的故事,從中體驗悲歡離合,找回自己。

4. 關於「工作」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她告訴安德烈,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找到心靈安適之所在是最為重要的。不必與誰相比,更不要活在別人的想像之中。

5. 關於「人生詰問」

安德烈反問三:人生裡最讓你懊惱、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願能重頭來起?

龍應臺:安德烈,你我常玩象棋。你知道嗎,象棋裡頭我覺得最「奧秘」的遊戲規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

她不是在回答問題,她是在教兒子人生課。人生沒有回頭路,唯有認真走好眼前的路。

安德烈反問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

龍應臺:對不起,你每一次抽菸,我都這麼想。

讀到此,又令人捧腹。

還有關於kitsch(媚俗),十八九歲的安德烈是否能夠理解母親所說的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那兩顆感動以及被感動的眼淚,也許在他這個年齡,是暫時沒法理解。但是,在多年以後,等他為人父母,再回頭看母親與自己在這方面的討論,我想他將會被深深感動,那時候,是否還有勇氣來嘲笑母親的kitsch(媚俗)?

關於母親衣著和思想「定型而不自知」,其他我覺得母親龍應臺已經非常努力了,她收到回信趕緊低頭檢視了一下身上所穿的衣服。並且能與孩子敞開心扉討論hip-hop的母親,更是極少數。

如果說《傅雷家書》載入是父愛如山的父子深情;《親愛的安德烈》,是當之無愧的母愛似海的萬般牽掛。

6. 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後,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裡我就已經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複:你上中學,看著你衝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書中這些貌似輕描淡寫的句子,帶來的憂傷直入人心。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

能夠在雙親健在的年齡懂得珍惜這份血脈相連的恩情,有時我們還未報答就已經來不及。

青春,是一首太倉促的詩。

有時,等我們懂了,醒了,一切也已經晚了。

因為錯過了理解,錯過了關愛,錯過了時間,也就錯過了一生。

惟願,在有限的人生裡,給長輩最好的忠孝;以自己僅有的智慧,給孩子今生最好的陪伴。

相關焦點

  • 10年後再讀《親愛的安德烈》|不禁感嘆,讀懂時已非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豆瓣評分8.8分,是當代作家龍應臺和其子安德烈用3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 ,收錄了適合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內容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 【分享】心理學家推薦給你的10本書世界經典親子教育書
    作者:寶寶知道 真圓心理學家推薦給你的10本書世界經典親子教育書今天向大家誠意推薦十本經典親子兒童心理學名著。此書目是由十多位心理學家精心甄選,在世界各地都廣受好評,暢銷多年,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1、《媽媽的心靈課》(美)唐納德?W.溫尼科特 (Donald W.
  • 《親愛的安德烈》: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可以是有聲的
    當孩子問你:「我或將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你會不會失望」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了。很多人或許在聽到「平庸」一詞的時候就很生氣了。「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不就是想讓你出人頭地,讓你生活的更好嗎?你怎麼能平庸了。」但這是當代作家龍應臺的答覆。
  • 《親愛的安德烈》:問我,了解我,但不要判我
    臺灣作家龍應臺因工作缺席了兒子的成長曆程,為了了解自己十八歲的兒子,與兒子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完成了一個專欄,並編成 了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收錄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信。十個「專訪安德烈」問題,和安德烈的八個反問,讓他們在在更了解對方的同時,也更了解自己。 他們深愛著對方,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幸而他們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從此有了更多的聯結。她坦誠是他們之間是有差距的,「那個差距既是時代之差,也是文化之異,甚至是階級的分野。」
  • 八旬婆婆親織五十頂絨帽、手寫五十封書信 感動激勵白衣天使
    醫患關係與我們的健康生活密切相關,近些年不時發生的醫患矛盾已成為社會環境中的不和諧音符。要改變醫患溝通不暢、醫患關係日益緊張的現狀,構建和諧互信的醫患關係還需我們的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民眾,大家共同參與,一起行動。
  • 讀一本好書——《親愛的安德烈》
    東西文化差異與母子間交流問題剖析兩代人的情感問題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難題,怎樣解決一直困擾著老老少少多代人。《親愛的安德烈》中,龍應臺用信件的方式與她的兒子安德烈進行了深層次的感情交流,使得兩代人之間通過信件建立起了一種既復古又創新的溝通方式,重鑄了母子兩人的血濃深情。在安德烈八個月大的時候,龍應臺先生及孩子移居德國,過著閒適的西方生活。十四年之後,由於臺灣政治原因,龍應臺出任臺北市文化部部長,不得不放下她心愛的安德烈回到臺灣工作。
  • 那些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那些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希望孩子們多讀書學習烈日移到頭頂時,空氣停止了流動,雲彩似乎被烤化了,只留下透藍的天空。每個午睡醒來,心中懷著愜意,坐到窗邊,玻璃隔開聒噪,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心中更添一份溫暖。
  • 從民國才女的30封私密書信中,還原一位你不知道的真實人生
    1提到一代才女林徽因,除了梁思成,大部分人就會想到徐志摩、再別康橋,金嶽霖及人間四月天......最近看了林徽因的30封私密書信,對她更是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她不僅在中國建築事業上有著傑出貢獻,而且個性上有血有肉,心情有高有低的;及其能吃苦,又能在困頓中找到樂趣。或許過去人們只是將一腔熱血簡化成一股一段曖昧不明的風月往事。
  • 《親愛的安德烈》:有碰撞才有火花
    我家寶貝還小,提前學習一下親子交流也好。後來我發現我錯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母親與即將成年的孩子的溝通,還有中西文化的碰撞。國際少年安德烈安德烈生於臺灣,長於德國,可以漢語/德語/英語無縫切換。安德烈與母親的交流很多都是國際文化交流,而不僅僅兩母子之間的個人問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儘可能讓孩子多多走出去,開拓視野。儘管我們沒有龍女士的條件做不到讓孩子成為國際少年,也需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立體山水和豐盈的文化把孩子的眼睛從熟悉的街道和家庭中跳出來,從此便不會把心停留在雞毛蒜皮的的瑣事上。
  • 朱軍:2000多封歷史書信 講「信中國」的故事
    中央電視臺2018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信中國》今日在央視綜合頻道20時首播,節目歷經一年籌備,集結唐國強、黃渤、劉濤、楊洋、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張藝興等60多位深具影響力的演員明星,從2000多封歷史書信中發現50多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 安德烈·波切利《致親愛的你》,如此溫暖,如此美妙!
    安德烈·波切利《A Te致親愛的你》 歌詞大意▼ Sai perche 你知道,為何
  • 品讀毛澤東書信 領略偉人風採
    這封信,分析深刻,分量很重,是毛澤東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要論述之一。 簡潔明了 毛澤東寫長信,是為了闡述自己的重要思想。一般情況下,毛澤東寫信,總是簡潔明了,並且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筆法。寫公函一類書信,他能幾個字說明白,決不多寫一個字,能一句話寫清楚,決不多寫一句話。
  • 《山茶文具店》:閃閃發光的書信,渡人也渡己
    每一封書信,鳩子從提筆到寄出,每一個細節都要反覆斟酌與打磨,讓我能感受到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匠人精神。書中,鳩子寫了16封書信,而最讓我難於忘懷的是這三封書信。其實這樣何嘗不是件好事,真正在意的關係,要用心維護,真的要斷裂的時候也要認真告別。含含糊糊的關係,對人的心理是種折磨。不如快刀斬亂麻,該說的說清楚。都斷了念想,也就不會在心裡折磨自己。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中,作者是中國沙盤遊戲的實戰專家,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20餘年。看這本書,不僅僅是了解了沙盤療法,更讓人深刻的是,書中一個個真實的育兒案例,讓人感慨: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才是親子關係真正的開始。
  • 無數家長看完醒悟!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給兒子安德烈的一封信,內容是通過幾個簡單的生活細節,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相信看完這封信各位家長會受益匪淺,如果您的孩子還找不到努力的理由,請把龍應臺這番話告訴他!
  • 重讀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
    原標題:重讀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在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龐大文本系列中,書信這種文本表達坦率靈活、要點突出、針對性強,對於完整理解馬克思主義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理論價值和政治價值。在恩格斯眾多的書信中,他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五封書信(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恩格斯致約瑟夫·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恩格斯致弗蘭茨·梅林》、《恩格斯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是恩格斯書信中的輝煌篇章,是全面、準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不可替代的文本。具體來說,這五封書信的理論價值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2000多年前秦國士兵的兩封家書,網友:現在讀起來還是感動的想哭
    2000多年前秦國士兵的兩封家書,網友:現在讀起來還是感動的想哭現在的網際網路把每個人的距離都拉那麼近,仿佛隔著屏幕就可以觸摸到對方,電子媒介讓人們已經遠離那個書信傳情的年代。小編覺得,在我們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用書信表達情誼的美好時光。
  • 《親愛的小孩》:35年前的歌,為何2020年還能感動你?
    《親愛的小孩》這首歌在80年代曾經風靡大江南北,打動無數男女老幼的心扉。這首看起來像是成年人唱給小孩子的歌,為什麼能夠流行,並且感人至今?《親愛的小孩》,歌詞結構非常簡單、清晰,每一句以「親愛的小孩」、「聰明的小孩」等稱呼起頭,對小孩發出詢問或呼喚,配上蘇芮獨特的聲音,簡直讓人撕心裂肺。這首歌傳遞了深厚的感情,雖然確確實實感動人,可是,這種感動應該只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為什麼能感動從老到少各個年齡段的億萬聽眾呢?
  • 藏在賀卡裡的一封情書(書信文化)
    不知道什麼時候戴眼鏡的班主任出現了……我正錯愕間,班主任老師已經抖開了那封情書!接著大聲朗讀了起來…… 「親愛的豔豔,生日快樂!群星閃爍,月亮圓如溫暖的玉盤,這是我特意為你準備的生日晚餐……熊同學請你來我辦公室一趟」,教室裡頓然寂靜。
  • 《信·中國》重溫經典書信 楊洋讀黃繼光家書感動觀眾
    因為那些書信都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寫成,而那些人都是各自年代最真實的註腳。藉由文字走近他們所思所想,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圍繞朱德,節目拆解了兩封信。一封是朱德在抗日戰爭的年代寫給友人的求助信,因惦念老家受災的生母和養母,身無分文的他提筆向發小借錢。另一封是朱德的與妻書。第一封信裡讀得到孝子心,也能看見清貧境況。第二封信則揭開他甘守清貧為信仰的堅定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