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政務服務
政務服務辦件時間總體壓縮60%以上,99%事項「最多跑一次」。
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壓縮至2個工作日,工業項目審批最多33個工作日,工程項目審批最長74個工作日。
項目拿地最快10天;報建時間平均縮短45天以上;審圖提速30%以上;驗收時限由57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5年前,我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行政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記者日前對照「任務清單」,向市發改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等職能部門,詳細了解宜昌在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
狠抓「一號工程」 加速政府職能轉變
宜昌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瞄準「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綜合成本最低、企業獲得感最強」的「五最」目標,深入推進「六多合一」「1233+80」及告知承諾制、標準地改革,充分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
全面對標省優化營商環境「黃金30條」,剛性落實「十必須十不準」,切實當好「金牌店小二」。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實施方案》《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改革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規範。
在疫情期間和疫後重振的關鍵時期,我市創新機制,打造「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成效檢驗」工作閉環,據市營商辦最新數據顯示,740家企業反映的1612個問題中,已辦結1390個;「任務交辦單」共下發13期,交辦問題54項,已妥善解決46項。
深化「六多合一」 提升行政審批效能
2018年底,宜昌率先在全省實現市、縣、鄉、村與省政務服務平臺「五級聯通」。
隨著「一網通辦」改革持續深化,全市政務服務即辦事項佔比48%以上,辦件時間總體壓縮60%以上,減少申報材料243項,99%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市級「馬上辦」事項785項,佔比46.9%。
2017年,宜昌創新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四多合一」,隨後從體制機制上再優化,把這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宜昌品牌升級到「六多合一」。
「多規合一」破解「拿地難」,推動項目從立項、規劃到敲定地塊最快僅用10天;「多評合一」破解「評估繁」,全市18個工業園區投資4000多萬元對8類評價統一做區域評價,使項目報建時間平均縮短45天以上;「多審合一」破解「審圖慢」,可在7至12個工作日辦結,提速30%以上。
「多驗合一」破解「驗收長」,驗收時限由57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多證合一」破解「信息堵」,推行商事登記「58證合一」,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程電子化註冊登記,率先在全國推出電子營業執照;「多管合一」破解「監管弱」,有效解決了多頭執法、職能交叉難題。
全面壓減工程建設審批時間,在全省率先實現政府投資項目從申報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74個工作日,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壓縮至53個工作日,15個工作日完成從立項到不動產登記的全流程審批。
不動產交易登記網上服務大廳已上線運行,「交房即交證」「交地即交證」成為現實。
完善要素保障 營造寬鬆有序市場環境
今年,全市企業開辦提前達到「210」標準,即一表申請、一窗發放2個環節,1天內辦結以及零費用,市場準入條件更加寬鬆。在全省率先出臺《「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審批事項清單》《「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工作實施方案》,並清理違反市場準入管理規定的規範性文件和政策措施362件,推動「非禁即入」落地落實。
在獲得水電氣、信貸、政府採購、市場監管等方面提供更加優質服務。
宜昌「獲得電力」指數在全省電力系統排名第一,在省內率先開發水電氣網上報裝系統。截至9月,全市共有5.21萬低壓用戶免費接電,節省辦電成本4808萬元。
企業獲得信貸更加便利。1月至10月,為16393名個體工商戶與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9.1億元,較2019全年發放的10.02億元增長190%。網上金融服務大廳累計為10013戶個體工商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23億。宜昌連續18年獲評全省金融信用市州,2019年宜昌金融生態指數全省第一。(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高煒)
【來源:三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