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屈一指的唐宋懸山頂建築|佛光寺文殊殿

2021-02-06 美的歷程aes

有一種旅行會化作生命中「美的歷程」

#中國古建築#檔案·二十

佛光寺文殊殿

年代:金 公元1137年;

坐標:山西  五臺縣 豆村鎮 佛光村 佛光寺內;

精華:罕見的七開間懸山頂唐宋古建築  減柱法營造出極為開闊的空間  殿內7尊金代彩塑。

一、簡介

佛光寺文殊殿,面闊7開間,進深8架椽(4開間),懸山頂,坐落在佛光寺前院北側,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前夕,由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等考察發現。

文殊殿是現存唐、遼、宋、金古建築中,首屈一指的一座懸山頂建築實例,殿宇保留了許多宋代建築規制和手法。殿內的空間營造更是大膽創新,僅用金柱4根,使室內空間極為寬敞。除此之外,殿內還保存了文殊菩薩、脅侍菩薩等7尊金代塑像

▲佛光寺全景圖

二、屋頂

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這座建築的屋頂形式出鏡極多,然而,千年之後遺存的懸山頂唐宋建築可謂鳳毛麟角。

懸山頂,在宋代稱為「不廈兩頭造」。與同樣是一條正脊、四條垂脊的廡殿頂不同,懸山頂屋頂只有兩坡,山面兩端伸出山牆之外。屋頂形式的等級低於常見的廡殿頂(同樣位於佛光寺的唐代東大殿即廡殿頂)、歇山頂。

▲清明上河圖中的懸山頂建築

懸山頂,在明清後世,大量在西南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中運用,如四川、貴州等。

「懸山頂不光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使用,南方漢族地區民居也非常普遍,也有部分地區由於晚期流行硬山頂比較少見(比如皖南、閩南、粵東、臺灣)。有的地方是硬山與懸山均在流行。硬山與懸山是低等級的建築樣式,古代民居基本是這兩類。

有的地區是比較少見了,有的地區還是主流。比如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閩北、閩東、浙南一帶,直到前幾十年建的木結構房子,懸山頂還是主流(就是山牆高度大約在簷檁、躲在出際簷下),另外山牆做成封火牆高出屋面的硬山頂也很流行,兩者並存。」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懸山頂

文殊殿西北角拍攝

▲廡殿頂

遼·義縣奉國寺大殿

▲歇山頂

金·朔州崇福寺觀音殿

文殊殿的屋頂留下了各個時代修繕的信息。瓦作與唐代的東大殿相同,為仰合瓦結構(排山溝滴?),很可能是在重修時替換的;脊剎、走獸則為元代之物;鴟吻應為明代之物。

▲仰合瓦結構瓦作

「仰合瓦對廣大南方地區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就是俯仰瓦全部使用板瓦,俯瓦沒用筒瓦。屬於低等級的用瓦制度。

閩南流行一種比較特殊的瓦屋面,就是屋面主體是板瓦,兩側靠近垂脊各有幾排瓦壟用筒瓦。在寺廟、祠堂建築上很常見,部分民居建築上也有,叫「板瓦屋面、筒瓦作邊」。」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圖片由同伴哈叱拍攝

「排山溝滴是懸山兩端垂脊外側鋪的橫向瓦壟,營造法式稱為「華廢」。文殊殿由於垂脊置於山牆柱頭外側,排山溝滴窄到幾乎不成瓦壟。」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元代脊剎

▲明代鴟吻

三、鬥拱

文殊殿前後簷共用了4種不同的鬥拱,鬥拱鋪作高度與柱高之比約為3:10。

1.柱頭鋪作

前後簷的柱頭鋪作,皆為五鋪作單杪單下昂,第1跳華栱置翼型栱,下昂近似批竹昂,耍頭作下昂狀。

值得注意的是,柱頭僅普柏枋出頭,闌額不出頭。但普柏枋的厚度似乎要比遼代的建築厚。

2.補間鋪作(前簷明間、次間)


前簷明間、前簷次間運用了斜栱的這幾組鋪作是文殊殿的辨識度最大的特徵之一

五鋪作出雙秒單拱造。從櫨鬥角出斜拱二跳,從正一跳交互鬥角出斜拱一跳,此跳斜拱後尾交於柱鬥枋,裡轉不出頭。斜拱頭都抹斜,其上分別置菱形交互鬥與菱形散鬥。耍頭正中與兩側位置的為螞蚌頭形,內裡的為麻葉頭形。一跳拱頭置長翼形拱。用以聯結穩固正、斜華拱。裡轉為五鋪作出雙杪,一二跳均出斜拱,一跳偷心,二跳置仿兩層,仿上刻令拱。——《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3.補間鋪作(後簷明間,前簷梢間、盡間)

前簷梢間、盡間、後簷明間補間鬥拱:五鋪作出雙秒,櫨鬥角出斜拱二跳;一跳偷心二跳置聯體令拱、散鬥、通替等。裡轉與上述第二種鬥拱同。——《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4.其他補間鋪作

五鋪作出雙杪,一跳置翼形拱,二跳置令拱,上有散鬥、通替等。裡轉五鋪作出雙秒,一跳偷心,二跳置令拱、散鬥、通替、耍頭。——《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各部位鬥拱樣式不重複,現代仿古建築都設計不出這種視覺變化。角柱柱頭影拱使用了滿置鬥,很罕見。」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四、殿內

文殊殿的室內空間、架構是最值得介紹的,可惜禁止拍照,未有翻拍手頭上有的資料,簡單介紹。

▲圖片翻拍於

梁思成先生《圖像中國古建築》

為了擴大殿內空間面積,殿內柱子大量減少。前後梁槽應該使用金柱12根,實際只用4根,減少了8根。前槽兩金柱設於兩次間外側,後槽兩金柱設於明間兩側,從而使殿內空間高廣寬闊,視覺敞朗舒展……前槽二金柱間距三間,施14米長的大內額和由額各一道負重。——柴澤俊先生《山西古建築文化綜論》

▲圖片翻拍於

《山西古建築文化綜論》

這樣大的跨度是任何普通尺寸的木料都達不到的,於是便採用一個類似於現代雙柱式桁架的複合構架。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桁架,並沒有起到其設計者所預期的作用,以致後世不得不加立輔助的支柱。——梁思成先生《圖像中國建築史》

「大內額和由額的組合也稱為「人字柁架」,本質上是一種平行桁架,與近代從西方傳入的三角桁架有本質區別。受力還是剪力,由於跨度14米太大,最後還得下彎變形。」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圖片來自

《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

▲圖片翻拍於

《中國文物小叢書|佛光寺》

五、一些事

·想進文殊殿得靠運氣

文殊殿殿內平時一般不開放,但此行確實RP好得不能再好。抵達佛光寺之後,恰好遇到有領導參觀,我們也沾了光,得以進入殿內參觀。

跨入殿內,寬敞的空間令人心情舒暢,殿內除了正中的金代雕塑,如今還擺放和山西省博物館一樣的山西古建築模型。

·《中國文物小叢書|佛光寺》

離開佛光寺時看到這本小冊子,略微翻看了下內容,就忍不住買下了。這本小冊子刊印於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編撰,撰文者正是主持、參與南禪寺、永樂宮、崇福寺等修繕的柴澤俊老先生。

原價¥0.45,而現在賣¥20,雖然漲價了44倍,但看過內容仍感超值!尤其是殿內我們無法拍攝的佛光寺另外3寶——唐塑、唐壁畫、唐題字,都有較好的圖片和介紹。

相關焦點

  • 山西五臺縣佛光寺中的文殊殿和祖師塔
    五臺縣文殊殿在佛光寺內前院北側,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建。寺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懸山式屋頂。形制特殊,結構精巧,是金代以前我國古建築中少見的一例。寺簷下補間鋪作斜栱寬大,猶如怒放的花朵,具有遼金建築的特徵。
  • 山西忻州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是中國現代最早發現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其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和墨書題記,集四大唐代遺物於一身,因此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位置在一個向西的山坡上,軸線採取東西向,寺院適應著地形處理成三個平臺,第一層平臺較寬闊,北部有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側為明代重建的伽藍殿;第三層平臺以高峻的擋土牆砌成,上建有正殿。
  • 五臺山佛光寺
    在元代宮廷建築實物早已蕩然無存,人們所能看到最早的皇宮建築,就是北京故宮。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剩4座唐代中晚期的寺廟,其中就有被建築學泰鬥梁思成發現的,建築年代久、規模大(七開間)、等級高(廡殿頂),稱之為「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後來隨著在此清修的淨土祖師曇鸞,以及無名、解脫等禪僧的聲名遠播,佛光寺曾一度成為五臺山名重一時的大剎。掩映在綠色蔥蘢中的五臺山佛光寺寺宇坐東向西,東、南、北三面環山,唯西向疏闊開朗。寺院建築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主從有序。寺內唐代東大殿位於寺院最後山腰,殿內彩塑、壁畫、墨書題記均為唐代原物,院內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
  • 始建於北魏的「亞洲佛光」佛光寺
    世界文化遺產佛光寺坐落在佛光村,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
  • 佛光寺的三個格局丨王煒
    臺懷是深藏其中的花蕊,五臺是遺世獨立的內層花瓣,臺外是交相掩映的外層花瓣。佛光寺坐落在重瓣之間,千載光陰,白雲蒼狗,留下的不僅是佛風遺韻,還有珍貴的建築遺產。佛光寺院內現存唐代以前建築1座(祖師塔)、唐代建築1座(東大殿)、金代建築1座(文殊殿)、明代建築3座(伽藍殿、香風花雨樓、悶樓等)以及清代建築十餘座(天王殿、萬善堂、關羽殿等)等。
  • 「亞洲佛光」五臺山佛光寺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
  • 五臺山佛光寺詳細介紹導遊詞圖文版
    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築史,這裡保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築,不僅擁有中國最為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佛殿,還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慶寺大殿、元代廣濟寺大殿以及眾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而佛光寺則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 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梁思成 林徽因)
    佛光寺的正殿魁偉整飭,還是唐大中年間的原物。除了建築形制的特點歷歷可徵外,梁間還有唐代墨跡題名,可資考證。佛殿的施主是一婦人,她的姓名寫在梁下,又見於階前的石幢上,幢是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立的。殿內尚存唐代塑像三十餘尊,唐壁畫一小橫幅,宋壁畫幾幅。這不但是我們多年來實地踏查所得的唯一唐代木構殿宇,不但是國內古建築之第一瑰寶,也是我國封建文化遺產中最可珍貴的一件東西。
  • 走進佛光寺,和蒙曼一起揭開千年古剎神奇面紗!
    「遊山西·讀歷史」大型文化探尋節目《山河天地間》第七期一起去探尋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式建築將中華文化的魂與根展現的淋漓盡致和我們一起走進佛光寺揭開千年古剎的神奇面紗佛光寺佛光寺、南禪寺、廣仁王廟是中國現存的三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其中最完整、最高規制的官式建築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在宋代《廣清涼傳》中記載「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
  • 佛光寺 · 高僧輩出的文殊現身地
    寺內的唐代木構東大殿、彩塑、壁畫、題記(並稱「佛光寺四絕」),以及金代文殊殿、北魏墓塔、唐代石經幢,幾乎都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孤例,故有「亞洲佛光」之稱。東大殿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已是五臺山名剎,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五臺山圖》即描繪了晚唐時的盛況。
  • 梁思成、林徽因和五臺山佛光寺的美麗的邂逅
    《史跡》圖版24:大佛光寺全景(大正十一年九月小野玄妙氏照相)佛光寺是如何被發現的?梁先生在《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中記述說,從太原出發,先抵達五臺縣城,然後「不入臺懷,折而北行,徑趨南臺外圍」。事實證明,其實二人在去佛光寺之前,早已整理過大量的資料。
  • 【經典】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先生央視的紀錄片: 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上)央視的紀錄片: 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下)一、佛光寺的發現過程當初,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
  •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五臺山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裡。因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  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
  • 【經典】大唐佛光寺
    目前隋唐時期的建築在我國除了佛光寺東大殿以外,僅剩幾座鄉間小廟,體量有限加之後世改造,已經很難再現當年大唐氣象。日本京都奈良的早期建築,雖然始建年代較早,但是日本對其百年內就進行一次大修,每次修繕都要更換近三分之一的構建,古建築的造型和原真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 到佛光寺邂逅林徽因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三面環山,寺宇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稱佛光寺「四絕」。
  • 懸山頂與硬山頂
    懸山頂: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
  • 日本傳統建築真的比中國傳統建築更有「美感」麼?
    拿出這個建築說的意思就是,日本絕大多數的神社建築的原型都和這個一樣,首先我們說這種屋頂的形狀,在中國叫做「懸山頂」,日本叫「切妻造」,我們凡是見到這種兩個斜坡,側面(建築學叫山面)還深進去的樣式,都叫做懸山頂。
  • 五臺山佛光寺關係文獻目錄
    貟安志:《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南禪寺與佛光寺彩塑藝術分析》,《文博》1989年5期第31-39頁。崔正森:《五臺山寶塔研究》,《五臺山研究》1995年1期第35-46頁。滑辰龍:《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古建園林技術》1995年4期第33-44頁。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作為現存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佛光寺蘊藏了哪些中國文化的珍貴密碼,如何保護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建築物,古代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是什麼?「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展開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