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旅行會化作生命中「美的歷程」
#中國古建築#檔案·二十
佛光寺文殊殿
年代:金 公元1137年;
坐標:山西 五臺縣 豆村鎮 佛光村 佛光寺內;
精華:罕見的七開間懸山頂唐宋古建築 減柱法營造出極為開闊的空間 殿內7尊金代彩塑。
一、簡介
佛光寺文殊殿,面闊7開間,進深8架椽(4開間),懸山頂,坐落在佛光寺前院北側,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前夕,由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等考察發現。
文殊殿是現存唐、遼、宋、金古建築中,首屈一指的一座懸山頂建築實例,殿宇保留了許多宋代建築規制和手法。殿內的空間營造更是大膽創新,僅用金柱4根,使室內空間極為寬敞。除此之外,殿內還保存了文殊菩薩、脅侍菩薩等7尊金代塑像。
▲佛光寺全景圖
二、屋頂
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這座建築的屋頂形式出鏡極多,然而,千年之後遺存的懸山頂唐宋建築可謂鳳毛麟角。
懸山頂,在宋代稱為「不廈兩頭造」。與同樣是一條正脊、四條垂脊的廡殿頂不同,懸山頂屋頂只有兩坡,山面兩端伸出山牆之外。屋頂形式的等級低於常見的廡殿頂(同樣位於佛光寺的唐代東大殿即廡殿頂)、歇山頂。
▲清明上河圖中的懸山頂建築
懸山頂,在明清後世,大量在西南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中運用,如四川、貴州等。
「懸山頂不光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使用,南方漢族地區民居也非常普遍,也有部分地區由於晚期流行硬山頂比較少見(比如皖南、閩南、粵東、臺灣)。有的地方是硬山與懸山均在流行。硬山與懸山是低等級的建築樣式,古代民居基本是這兩類。
有的地區是比較少見了,有的地區還是主流。比如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閩北、閩東、浙南一帶,直到前幾十年建的木結構房子,懸山頂還是主流(就是山牆高度大約在簷檁、躲在出際簷下),另外山牆做成封火牆高出屋面的硬山頂也很流行,兩者並存。」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懸山頂
文殊殿西北角拍攝
▲廡殿頂
遼·義縣奉國寺大殿
▲歇山頂
金·朔州崇福寺觀音殿
文殊殿的屋頂留下了各個時代修繕的信息。瓦作與唐代的東大殿相同,為仰合瓦結構(排山溝滴?),很可能是在重修時替換的;脊剎、走獸則為元代之物;鴟吻應為明代之物。
▲仰合瓦結構瓦作
「仰合瓦對廣大南方地區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就是俯仰瓦全部使用板瓦,俯瓦沒用筒瓦。屬於低等級的用瓦制度。
閩南流行一種比較特殊的瓦屋面,就是屋面主體是板瓦,兩側靠近垂脊各有幾排瓦壟用筒瓦。在寺廟、祠堂建築上很常見,部分民居建築上也有,叫「板瓦屋面、筒瓦作邊」。」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圖片由同伴哈叱拍攝
「排山溝滴是懸山兩端垂脊外側鋪的橫向瓦壟,營造法式稱為「華廢」。文殊殿由於垂脊置於山牆柱頭外側,排山溝滴窄到幾乎不成瓦壟。」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元代脊剎
▲明代鴟吻
三、鬥拱
文殊殿前後簷共用了4種不同的鬥拱,鬥拱鋪作高度與柱高之比約為3:10。
1.柱頭鋪作
前後簷的柱頭鋪作,皆為五鋪作單杪單下昂,第1跳華栱置翼型栱,下昂近似批竹昂,耍頭作下昂狀。
值得注意的是,柱頭僅普柏枋出頭,闌額不出頭。但普柏枋的厚度似乎要比遼代的建築厚。
2.補間鋪作(前簷明間、次間)
前簷明間、前簷次間運用了斜栱的這幾組鋪作是文殊殿的辨識度最大的特徵之一。
五鋪作出雙秒單拱造。從櫨鬥角出斜拱二跳,從正一跳交互鬥角出斜拱一跳,此跳斜拱後尾交於柱鬥枋,裡轉不出頭。斜拱頭都抹斜,其上分別置菱形交互鬥與菱形散鬥。耍頭正中與兩側位置的為螞蚌頭形,內裡的為麻葉頭形。一跳拱頭置長翼形拱。用以聯結穩固正、斜華拱。裡轉為五鋪作出雙杪,一二跳均出斜拱,一跳偷心,二跳置仿兩層,仿上刻令拱。——《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3.補間鋪作(後簷明間,前簷梢間、盡間)
前簷梢間、盡間、後簷明間補間鬥拱:五鋪作出雙秒,櫨鬥角出斜拱二跳;一跳偷心二跳置聯體令拱、散鬥、通替等。裡轉與上述第二種鬥拱同。——《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4.其他補間鋪作
五鋪作出雙杪,一跳置翼形拱,二跳置令拱,上有散鬥、通替等。裡轉五鋪作出雙秒,一跳偷心,二跳置令拱、散鬥、通替、耍頭。——《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滑辰龍
「各部位鬥拱樣式不重複,現代仿古建築都設計不出這種視覺變化。角柱柱頭影拱使用了滿置鬥,很罕見。」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四、殿內
文殊殿的室內空間、架構是最值得介紹的,可惜禁止拍照,未有翻拍手頭上有的資料,簡單介紹。
▲圖片翻拍於
梁思成先生《圖像中國古建築》
為了擴大殿內空間面積,殿內柱子大量減少。前後梁槽應該使用金柱12根,實際只用4根,減少了8根。前槽兩金柱設於兩次間外側,後槽兩金柱設於明間兩側,從而使殿內空間高廣寬闊,視覺敞朗舒展……前槽二金柱間距三間,施14米長的大內額和由額各一道負重。——柴澤俊先生《山西古建築文化綜論》
▲圖片翻拍於
《山西古建築文化綜論》
這樣大的跨度是任何普通尺寸的木料都達不到的,於是便採用一個類似於現代雙柱式桁架的複合構架。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桁架,並沒有起到其設計者所預期的作用,以致後世不得不加立輔助的支柱。——梁思成先生《圖像中國建築史》
「大內額和由額的組合也稱為「人字柁架」,本質上是一種平行桁架,與近代從西方傳入的三角桁架有本質區別。受力還是剪力,由於跨度14米太大,最後還得下彎變形。」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圖片來自
《佛光寺文殊殿的現狀及修繕設計》
▲圖片翻拍於
《中國文物小叢書|佛光寺》
五、一些事
·想進文殊殿得靠運氣
文殊殿殿內平時一般不開放,但此行確實RP好得不能再好。抵達佛光寺之後,恰好遇到有領導參觀,我們也沾了光,得以進入殿內參觀。
跨入殿內,寬敞的空間令人心情舒暢,殿內除了正中的金代雕塑,如今還擺放和山西省博物館一樣的山西古建築模型。
·《中國文物小叢書|佛光寺》
離開佛光寺時看到這本小冊子,略微翻看了下內容,就忍不住買下了。這本小冊子刊印於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編撰,撰文者正是主持、參與南禪寺、永樂宮、崇福寺等修繕的柴澤俊老先生。
原價¥0.45,而現在賣¥20,雖然漲價了44倍,但看過內容仍感超值!尤其是殿內我們無法拍攝的佛光寺另外3寶——唐塑、唐壁畫、唐題字,都有較好的圖片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