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梁思成 林徽因)

2021-02-13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佛光寺的正殿魁偉整飭,還是唐大中年間的原物。除了建築形制的特點歷歷可徵外,梁間還有唐代墨跡題名,可資考證。佛殿的施主是一婦人,她的姓名寫在梁下,又見於階前的石幢上,幢是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立的。殿內尚存唐代塑像三十餘尊,唐壁畫一小橫幅,宋壁畫幾幅。這不但是我們多年來實地踏查所得的唯一唐代木構殿宇,不但是國內古建築之第一瑰寶,也是我國封建文化遺產中最可珍貴的一件東西。寺內還有唐石刻經幢二座,唐磚墓塔二座,魏或齊的磚塔一座,宋中葉的大殿一座。

正殿的結構既然是珍貴異常,我們開始測繪就惟恐有遺漏或錯失處。我們工作開始的時候,因為木料上有新塗的土朱,沒有看見梁底下有字,所以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確實建造年代。通常殿宇的建造年月,多寫在脊檁上。這座殿因為有「平暗」頂板,梁架上部結構都被頂板隱藏,斜坡殿頂的下面,有如空閣,黑暗無光,只靠經由簷下空隙,攀爬進去。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我們用手電探視,看見檁條己被蝙蝠盤據,千百成群地聚擠在上面,無法驅除。脊檁上有無題字,還是無法知道,令人失望。我們又繼續探視,忽然看見梁架上都有古法的「叉手」的做法,是國內木構中的孤例。這樣的意外,又使我們驚喜,如獲至寶,鼓舞了我們。照相的時候,蝙蝠驚飛,穢氣難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們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頂內,與蝙蝠臭蟲為伍,或爬到殿中構架上,俯仰細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為那時我們生怕機緣難得,重遊不是容易的,這次圖錄若不詳盡,恐怕會辜負古人的匠心的。

我們工作了幾天,才看見殿內梁底隱約有墨跡,且有字的左右共四梁。但字跡被土朱所掩蓋。梁底離地兩丈多高,光線又不足,各梁的文字,頗難確辨。審視了許久,各人憑自己的目力,揣擬再三,才認出官職一二,而不能辨別人名。徽因素來遠視,獨見「女弟子寧公遇」之名,生怕有誤,又詳細檢查階前經幢上的姓名。幢上除有官職者外,果然也有「女弟子寧公遇」者,稱為「佛殿主」,名列在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然寫在梁上,又刻在幢上,則幢之建造應當是與殿同時的。即使不是同年興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的時候。殿的年代因此就可以推出了。

為求得題字的全文,我們當時就請寺僧入村去募工搭架,想將梁下的土朱洗脫,以窮究竟。不料村僻人稀,和尚去了一整天,僅得老農二人,對這種工作完全沒有經驗,籌劃了一天,才支起一架。我們己急不能待地把布單撕開浸水互相傳遞,但是也做了半天才洗出兩道梁。土朱一著了水,墨跡就驟然顯出,但是水幹之後,墨色又淡下去,又隱約不可見了。費了三天時間,才得讀完題字原文。可喜的是字體宛然唐風,無可置疑。「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當然是唐朝的宦官,但是當時我們還不知道他究竟是誰。正殿攝影測繪完了後,我們繼續探視文殊殿的結構,測量經幢及祖師塔等。祖師塔樸拙勁重,顯然是魏齊遺物。文殊殿是純粹的北宋手法,不過構架獨特,是我們前所未見;前內柱之間的內額淨跨14米餘,其長度驚人,寺僧稱這木材為「薄油樹」,但是方言土音難辨究竟。一個小孩撿了一片櫪樹葉相示,又引導我們登後山叢林中,也許這巨材就是後山的櫪木,但是今天林中並無巨木,幼樹離離,我們還未敢確定它是什麼木材。

最後我們上巖後山坡上探坊墓塔,松林疏落,晚照幽寂,雖然峰巒縈抱著亙古勝地,而左右蕭條,寂莫自如。佛教的跡象,留下的已不多了。誰想唐代當時的盛況,同現在一定很不相同。工作完畢,我們寫信寄太原教育廳,詳細陳述寺之珍罕,敦促計劃永久保護辦法。我們遊覽臺懷諸寺後,越過北臺到沙河鎮,沿滹沱河經繁峙至代縣,工作了兩天,才聽到盧溝橋抗戰的消息。戰事爆發,己經五天了。當時訪求名勝所經的,都是來日敵寇鐵蹄所踐踏的地方。我們從報上僅知北平形勢危殆,津浦、平漢兩路己不通車。歸路唯有北出雁門,趨大同,試沿平綏,回返北平。我們又恐怕平綏或不得達,而平漢恢復有望,所以又囑紀玉堂攜圖錄稿件,暫返太原候訊。翌晨從代縣出發,徒步到同蒲路中途的陽明堡,就匆匆分手,各趨南北。

圖稿回到北平,是經過許多挫折的。然而這僅僅是它發生安全問題的開始。此後與其他圖稿由平而津,由津而平,又由社長朱桂莘先生囑舊社員重抄,託帶至上海,再由上海郵寄內地,輾轉再三,無非都困難中掙扎著。

山西淪陷之後七年,我正在寫這個報告的時候,豆村正是敵寇進攻臺懷的據點。當時我們對這名剎之存亡,對這唐代木建孤例的命運之惴懼憂惶,曾經十分沉重。解放以後,我們知道佛光寺不惟仍舊存在,而且聽說毛主席在那裡還住過幾天。這樣,佛光寺的歷史意義更大大地增高了。中央文化部己撥款修繕這罕貴的文物建築,同時還做了一座精美的模型。現在我以最愉快的心情,將原稿做了些修正,並改為語體文,作為一件「文物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梁思成、林徽因和五臺山佛光寺的美麗的邂逅
    曾有人斷言,中國已不存在比宋、遼時代更早的木構建築。但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始終堅信唐代木構的存世。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在1950年代發現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之前,佛光寺東大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1937年,著名建築史學家、中國古代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根據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臺山圖》中看到的「大佛光之寺」,與妻子林徽因等人按圖索驥,來到山西探訪。
  • 五臺山佛光寺關係文獻目錄
    圓仁著;白化文等校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中華書局2019年10月。二、論文《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北京晨報》1937年7月9日五版。梁思成:《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中國營造學社彙刊》7卷1期第13-61頁,1944年10月。
  • 五臺山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古建專家。
  • 梁思成和林徽因苦苦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臺山圖》
    五臺山眾多的寺廟之中,被梁思成林徽因稱為是「中國第一國寶」的就是佛光寺。
  •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五臺山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裡。因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  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
  • 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臺山圖》
    五臺山眾多的寺廟之中,被梁思成林徽因稱為是「
  • 宛若神跡|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尋找佛光寺的《五臺山圖》
    這幾天,唐代四大古建之一的佛光寺,因「十年大修」傳言再次進入人們視野。>指引梁思成和林徽因專程到山西尋找佛光寺的敦煌《五臺山全圖》,到底是怎樣一幅跨越時空的傑作?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繪畫技藝,採用鳥瞰式的透視法,描繪了巍峨敦厚、磅礴晉冀的五臺山及其周圍五百裡以內的山川景色、寺庵蘭若、城池房宇等建築199處、橋梁13座、佛菩薩畫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騎駝馬48匹、運駝13峰,是世界上罕見的古老的巨大的形象地圖。
  • 清涼聖境|五臺山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五臺縣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裡。因該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
  • 五臺山佛光寺詳細介紹導遊詞圖文版
    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之路我們現在來到了豆村鎮,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門戶,從這裡到佛光寺還有 5 公裡。過了豆村,我們就進入了峨谷。當年淨土宗祖師曇鸞和花和尚魯智深上五臺山走的都是這條路,而 1937 年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家林徽因兩位先生,也是沿著這條千年古道踏上了尋覓佛光寺的最後徵途。梁思成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啓超。《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到佛光寺邂逅林徽因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三面環山,寺宇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稱佛光寺「四絕」。
  • 古建築:揭開佛光寺的「面紗」
    梁思成在這些照片中發現,在第61號洞窟中的「五臺山圖」上,清晰標明了唐末至五代時期五臺山及周邊地區的地貌及寺院分布,其中就有一座名為 「大佛光之寺」的寺院。    根據壁畫上的記述,梁思成查閱與五臺山地區相關的古籍,並在著於明代的五臺山九部志書之一的《清涼山志》上找到了相關記載,即佛光寺始建於北魏,毀於唐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845年),但在僅僅12年之後又得以重建。
  • 「亞洲佛光」五臺山佛光寺
    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時,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僧徒眾多,聲名大振。
  • 大師梁思成建築手繪稿:在沒有CAD的年代,他的作品讓人肅然起敬
    只要說到「中國建築」,就一定要提及一個人,他便是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的梁思成先生,他的一生,幾乎都獻給了中國古代建築。 為了完成這幅敦煌石室詳解圖,整個團隊幾乎用去大半個月,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負責抄寫碑文,然後各自記錄建築結構的細節,再匯總,方能完成這樣一幅詳解圖。
  • 【震撼】「第一國寶」佛光寺大殿的秘密
    1937年6月年輕的建築師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前往山西五臺山尋找他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唐代寺廟大佛光之寺▽敦煌壁畫第61窟中的五臺山全圖,你找見佛光寺了嗎?>和奈良去」數次奔走於太行山間▽1934、1937年梁思成與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在山西省考察路線| 製圖@陳志浩&張靖/可視化星球
  • 走進佛光寺,和蒙曼一起揭開千年古剎神奇面紗!
    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坐擁全國最多的古建築數量多達28000餘處可謂浩如煙海、燦若繁星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再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享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之稱位於忻州五臺山的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築提到佛光寺
  • 沿梁思成夫妻赴晉路線 清華大學師生考察山西古建築
    活動現場 資料圖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山西行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這一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學術傳統,重新發現中國古代建築的璀璨和輝煌,解鎖蘊含其中的中國文化密碼,尋找今日中國的文化根源。活動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
  • 全國尚存四座唐代建築,全在咱這裡!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憑藉敦煌壁畫中的《五臺山圖》指引,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的旅程,他們找到了寂靜深山之中的佛光寺,發現了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 中國第一處被發現的唐代建築在哪裡?
    中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協助林徽因讓景泰藍工藝重獲新生的藝術家,是建築學大宗師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此外,梁思成也在《清涼山志》中讀到過關於五臺山上有建造於兩漢時期建築的文字記載。於是,梁思成決定,將調查方向選擇在山西境內的五臺山,並根據《敦煌圖錄》中收錄有五臺山佛光寺的圖片,毅然把目光定格在這一史料記載中的不朽寺廟。作為古剎雲集的中國名山,五臺山因由無座山峰環抱而得名。五峰以內被稱為「臺內」,以外則稱「臺外」。
  • 梁思成 | 一生建築,半世情緣.
    提到梁思成,世人多是想起他與林徽因的糾葛愛情,和身為梁啓超之子的獨特身份,卻把他的建築成就放在最後。一方面,當時英國兩個權威的建築學者弗萊徹爾和弗格森,都把中國建築看作一種重視裝飾和色彩的固定風格,稱為「非歷史建築」。另一方面,有日本建築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經沒有了唐代以前的古建築。不過這些看法,在梁思成他們在山西五臺山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的那一天,就已成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