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小鎮歲月 ,作者幸福小樣兒
小鎮歲月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街子古鎮宣傳片
不知是何原因,人們越來越喜歡「古舊」的東西,比如,古裝、古樂、古風、古建……
或許是流淌在血液裡的基因,或許是追逐時尚的輪迴,又或是對追本溯源的好奇,總之,就是喜歡、享受。
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裡寫到這麼一句話: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那今天,我們就隨著這輪明月去探尋古人的足跡,去一個被世人稱之為「西川第一天」的地方,去探尋它從古至今帶給我們的神奇、坎坷與獨特。
在四川省崇州市街子古鎮,有一個叫「古寺」的地方。一說到「古寺」,勢必會讓人產生千年古剎隱匿於深山密林中的歷史感和神秘感。
固然,此處的古寺藏於深山,參天古木環繞,從隋朝修建直至今天,一直被世人關注、朝聖和讚譽。
但普天之下,如此般受世人矚目的古剎實在太多,為何這個似乎名不見經傳的川西小鎮的山野廟宇會得此殊榮?
古語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如果說歷史的經久積澱是一個原因,那麼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優勢,或許是吸引皇家恩典、文人墨客和歷屆政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街子古鎮,距離崇州城西北25公裡,毗鄰青城後山和九龍山,東北於都江堰接壤,距成都50公裡,地處邛崍山脈。
街子古鎮宣傳片
古鎮橫於岷江的支流味江河畔(唐五代稱其為「橫渠」,故名),地勢平緩,背靠鳳棲山,面靠岷江支流,水系發達,地下水豐富,有「川西水鄉」之名及「青城後花園」之稱。
它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常年平均氣溫為15.9℃,盛夏氣溫低於成都市區4-5℃,比較宜居,自然也適宜旅遊。
如此山好、水好,便孕育了豐富的物產、吸引了文人墨客:
唐詩人李洞羨慕此地的「半潭秋水一房山」;
南宋範成大享受這裡的「丐君荷露濯塵纓」;
陸遊更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希望「小築此山中」;
盧可兆更不願辜負「山靈」準備著次日的「登山履」;
乾隆年間的何爾大更樂意在此「靜養山中草木年」——
人說沒有歷史的國家便沒了文化,對這個小鎮亦然。它雖偏安川西一隅,但它著實具備一千多年的精彩歷史。
從五代時便取名為「橫渠鎮」;
五代後蜀在此設永康縣,並在此設縣治所(即政府機關所在地),該規劃一直到元代;
到公元949年,行政範圍進一步擴大,並在此設徵稅院,負責同屬青城縣的郭信等八個鄉的稅收;
公元1275年,永康縣併入崇慶州,更名為「四界鎮」;
之後經歷了一系列變故,更名為「街子場」;
建國後更名為「街子鄉」;
1991年撤鄉建鎮至今。
在這一千多年的點滴變化裡,不難看出整個歷史演變的端倪,且總是能留下一些佐證,向世人訴說它的一路走來——
很久以前,我國的西南地區,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傳播媒介的馬幫在川藏線、滇藏線上往返,他們帶著茶葉、絲綢以及沿途的風土民情和文化來往於各自的終點站和始發地。
這就是象徵著中華民族榮耀與光輝的茶馬古道,它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在明代,街子則是茶馬交易的一個重鎮,蜀王府在此設茶馬司,主要統管茶馬交易中各環節的具體事宜。
作為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街子的永康茶和青城山的青城茶也便成了馬幫的交易運輸的重要商品,甚至被作為皇室貢品。
山好,水好,地勢好,交通好,物產好,風水好,於是便有了「古寺西川第一天」的說法。
詠古寺
【清】釋萬明
古寺西川第一天,神今廟古萬般全。
水流風動花開謝,只計僧多不計年。
註:西川,指四川西部。西川第一天:天,指梵天,指著名的佛教場所,這裡指古寺是西川名列第一的佛教叢林,是佛教高僧來西川西部入住的首選之地。
《法苑珠林》則指出「天有三十二種,二唯凡住,五唯聖住,自餘二十五天凡聖共住。」
《佛祖通載》記為三十三天,其中欲界四天,分別由國王、天王、佛、菩薩居住。
而世人稱其為「西川第一天」,還因這個千年古寺裡面珍藏了世間少有的寶物以及這麼多年來的有識之士、雲遊高僧、皇親貴族以及政界要員與這裡的因緣際會。
說來,就不得不追溯古寺的淵源了:
相傳古寺始建於晉代,晉文帝賜青城36庵,古寺為其中規模最大一寺,原名「常樂庵」(無可考史料);
據可考資料,它始建於隋朝,也叫「常樂寺」,隋文帝賜「光大嚴明」匾額;
唐武宗時毀壞,唐懿宗鹹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思和尚重建;
宋時更名為「翠圍寺」;
後又一直使用「常樂寺」直至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的規模還僅有上古寺)。
為避諱「樂」字之諱,蜀獻王朱椿奏請敕賜寺名「光嚴禪院」,到了明代便具有了上、下古寺的規模,且此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西川第一天揭秘
1.皇家賜名、賜寶以示重視
自隋朝始,皇家賞賜的珍寶多全都存於此。主要有:
隋文帝贈予常樂寺「光大嚴明」匾額;
後多次被毀,多次重建,直到唐懿宗鹹通五年(846年)才由善思和尚組織重建;
到了明太祖時,因御賜此地名字為「光嚴」,永樂帝賜名「光嚴禪院」;
感念於法仁和尚的樂善好施,明太祖還親自為古寺題寫了「純正不曲」四個大字。
同時還賜予了皇鍋、撞鐘、三藏金經、藏經車、藏經樓、琉璃瓦,以及耗時二十五年才刻印完的《洪武南藏》。
《洪武南藏》共六百七十八函、一千六百部和七千多卷,這是對中國佛教有重要影響的典籍。
當時官方僅刻印3個版本,古寺所存的這一本是保留下來的唯一印本,另存於國家藏書秘閣的那一,本,早已在永樂六年(1409年)毀於一場大火。
1951年夏,崇慶縣(今崇州市)縣長姚體信組織人力將這部重達3噸的佛典運送到四川省圖書館保存,現存在寺中的僅是影印本。
到了建文帝時期,皇家不僅賜法仁和尚徽號「悟空」,更賜予古寺用印度貝娑樹葉刻制的梵文《華嚴經》、鑾駕半副、龍鳳旗四桿、琉璃瓦五間、皇鍋兩口。
相傳,還因此際遇,曾受援於此(第2點會詳敘)。
明末,受戰亂影響,古寺再次遭破壞。清朝康熙年間,該寺又承蒙皇恩,康熙帝不僅將古寺修葺一新,且融入了西方建築明麗清新的風格。
康熙帝還為古寺親筆題寫「光嚴禪院」四字,這四字橫額現在依然懸掛在寺門之上(只是這個「院」是後人依照康熙筆跡刻上的)。
同時,寺內還有清朝時期的道光雲板,今放置於古寺齋堂的「五觀堂」前。
(雲板,擊奏體鳴樂器。也稱「鍾板」、「響板」、「鐵板」,鐵鑄厚板,通常製作成雲形,上繫繩,懸而用槌擊板發聲。
舊時官署用來召集群眾或富有的大家族有事通知內宅有敲擊之用。今放在齋堂,是提請眾人開飯的時間到)
2.皇家王室在此圓寂、駐蹕
先理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關係。
時間:元末至明朝永樂年間
地點:自然發生在古寺
人物:1.悟空大師;2.蜀獻王;3.建文帝;4.永樂帝
如果說以上四位主角都跟明太祖朱元璋屬於親族傳承,而蜀獻王朱椿則是將明太祖和以上三號主角與古寺串連的紐帶指引。
先來說說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安徽省鳳陽縣的貧苦農民家庭,有過入寺為僧的經歷,也有過沿街討要的體驗,後因參加元末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悟空大師:原名朱五六,是朱元璋的叔父(是朱元璋父親朱五四的弟弟),出家法號為「法仁」,曾雲遊西藏、印度等地,奉回珍品《貝葉經》,因其長相仁慈,待人和藹,街子人十分愛戴他,親切地稱他為「蠻娘娘」,後圓寂於古寺。
寺中建有其肉身寶塔,其肉身完好,一直保存了600餘年,後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僅留下一張悟空法師的肉身照片和今人依照他的照片雕刻的塑像。
蜀獻王:原名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朱元璋共26個兒子、18個女兒),任蜀獻王,多次來到古寺,並多次為古寺向皇家爭取榮譽,百姓稱之為「賢王」。
建文帝:原名朱允炆,系朱元璋最器重的長子朱標的次子(長子早故),朱標病死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自幼熟讀儒家經書,聰明好學,溫文爾雅,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後因燕王朱棣的反叛,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在位時間僅4年。
永樂帝:原名朱棣,朱元璋四子,在靖難之役後,推翻建文帝,稱帝,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事情經過
▲ 蜀獻王上奏明太祖其么叔在古寺——
上古寺祖師殿《上古寺悟空祖師碑記》提到:「原悟空祖師是明太祖洪武之叔,在元末英雄輩出時出家,在藏得道……及蜀王遊江,訪知悟空祖師所在,上奏洪武太祖。太祖因敕賜寺名曰光嚴,又賜三藏金經,修藏經車一座,兩旁殿宇,修有藏經樓……」
▲ 蜀獻王奏書建文帝法仁和尚與古寺的淵源——
建文帝賜法仁和尚「悟空」,並賜古寺五大珍寶(上文已註明);
據傳,在建文帝受燕王朱棣奪位的危急時刻,逃到古寺,寺中全體僧眾恭迎建文帝來此駐蹕,可朱棣窮追不捨,四處派兵搜尋,建文帝只好離開古寺逃到雲南。
在離開之前,在古寺粉牆留詩一首:
淪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無聲水自流。
常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清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後來,街子百姓為紀念建文帝,相繼修建了朝元寺、曉皇寺、萬壽宮、回龍寺、昊天觀等(參考資料:聶作平《穿越街子》)。
▲ 蜀獻王奏請永樂帝為常樂寺賜名——
燕王朱棣奪權後,改年號(明太祖規定一世一元制,即一個皇帝在任期之內,只用一個年號)為「永樂」。
當時古寺還叫常樂寺,為避諱,也綜合考慮到歷朝歷代古寺與皇家的關係,直到永樂十四年才賜名「光嚴禪院」。
3.民國政要因緣際會
◆ 辛亥革命元勳級人物尹昌衡題贈對聯
尹昌衡,原名昌儀(1884-1953),四川彭縣(今彭州市)人,曾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四川軍政府都督,逮捕趙爾豐,後被袁世凱誣陷入獄,後被黎元洪釋放後感慨風雲變幻、物是人非,退出政治舞臺,歸隱成都,潛心修佛。
1932年,他來到古寺,當時古寺正在修建,他便寫了一副對聯:
不從者裡來,焉知自在光明路;更於何從去,染著拖帶泥水心。
現這幅對聯懸掛於下古寺大雄寶殿兩側。
◆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訪《洪武南藏》
林森書法墨跡
林森,原名林天波(1868-1943),福建閩縣人,晚年自號青芝老人,近代政治家,先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立法院副院長、國民政府主席。
1943年,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在一起
1934年,林森在光嚴禪院主持的陪同下,登上藏經樓,親眼目睹了保存了六百多年依然完好的《洪武南藏》,並了解了這麼多年來古寺承蒙皇恩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了不起啊,了不起!
◆ 于右任題壁藏經樓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1964),陝西三原人,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常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既林森主席訪經之後,古寺的名聲更遠揚,許多民國政要都紛紛慕名而來,如馮玉祥、楊森等也再次留下足跡。
于右任也到此一遊,並在藏經樓粉牆上題寫「藏經樓」三字,後這三個字被復刻至下古寺大雄寶殿後藏經樓正中央。
4.今人重建上古寺
「文化大革命」後,上古寺慘遭滅頂之災,建築全被拆毀。2011年,《上下古斯落架維修記》記載: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古寺主持燈寬法師千方百計,上下行走,在遺址上重建燃燈殿、觀音殿,雖甚簡陋,但終使其香火得以傳承。
爾後,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西藏生欽活佛親臨考察,盛讚此地為佛門仙境,崇州之福,同行的崇州建安公司經理李元慶先生決意恢復此文化古蹟。
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上古寺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上古寺獲省主管部門批准落架維修……
主體殿堂由省古典建築園林設計院莊裕光建築師設計,由成都聖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及崇州市建築安裝有限責任公司全額捐建……
2011年秋,主體殿堂圓滿落成,移交廟方。
接引殿、燃燈殿分別由德瑞公司嚴玉德董事長和大東公司黃亞慧董事長捐建。
千年上古寺,盛世得重光,善莫大焉,功德無量。
世人將這些歷史編成了偈語,以供後人了解——
從古至今一千年,古月照著今世,記錄著這一頁頁的歷史畫卷,西川第一天帶著歲月的積澱,愈發莊嚴與輝煌。
來源:小鎮歲月,標題原名:西川第一天
作者:幸福小樣兒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名勝】崇州街子古寺:西川名列第一的佛教叢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