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太子胤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影視劇中把太子胤礽給抹黑的比較厲害,其實歷史上的胤礽並非如此,這只是影視劇的藝術作品需要。
因為雍正是歷史上正統皇帝,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雍正就成為正面典型,而太子胤礽畢竟是最後失敗的產物,所以形象比較負面是很正常。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其實算是文武雙全,比較有治國之韜略,在最開始的時候胤礽並非是爛泥扶不上牆,而太子胤礽被廢也有著很多因素夾在其中,並不單純的是胤礽本人的錯誤,下面分析一下歷史上胤礽的能力和胤礽被廢的因素。
出身高貴且文武雙全的太子胤礽
胤礽血統非常高貴,他的母親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是當年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本身就是滿洲貴族,所以胤礽血統非常純正高貴。
胤礽的外公是索尼長子一等公噶布喇,也是議政大臣,胤礽的叔外公也就是噶布喇的三弟是康熙朝重臣索額圖。
胤礽的母親家族在清朝政治勢力十分強大,所以胤礽自幼就被立為太子。
康熙這個皇帝其實是歷史上對家人極為重感情的皇帝,他對每個兒子和女兒都是非常的疼愛,可以說康熙即使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慈父,這其中康熙尤其最為疼愛嫡子胤礽。
而且康熙尤為重視胤礽的教育,從小給他聘請名師指點,在這種優質教育環境下,外加康熙過度的重視胤礽的教育,在愚笨的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塊爛泥。
所以歷史上的胤礽在前期不止不是爛泥還是一位文武雙全頗有度量和賢名比較大的好太子。
當然胤礽的好名聲主要在一廢太子之前,廢太子之後,胤礽心態崩了,整個人變化非常大,所以再度被立為太子時,胤礽已經被父親康熙整治的有些精神失常,越來越乖戾暴躁,所以最終康熙忍無可忍再次把他廢除。
在一廢太子之前,胤礽處理政務以及監國時期都是非常得心應手,處理得井井有條,也非常符合康熙的想法。
而且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前,康熙與胤礽父子感情極其深厚,康熙每次外出,都必定要給胤礽寫信。
而康熙在40歲罹患瘧疾時,外國傳教士建議康熙服用金雞納霜,太子胤礽非常焦急,多次責怪索額圖等大臣粗心大意,索額圖等大臣為了表明金雞納霜對人體沒有害處,當場服用了金雞納霜,這樣情況下胤礽才敢將金雞納霜餵給康熙吃。
在康熙兩次親徵葛爾丹之時,正是太子胤礽監國,年僅22歲的胤礽在處理事務上事無巨細都處理得非常穩妥,然後再請示康熙,得到了康熙誇讚。
除了這些康熙還允許太子胤礽與歐洲傳教士交往,胤礽在與歐洲傳教士交往期間表現出的雍容大度,都讓自詡為紳士的歐洲人所折服,至今歐洲歷史學者還認為胤礽時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具有大國儲君風採的皇儲。
從這些情況下都能表明胤礽在太子監國期間的卓越能力、人品性格以及對康熙的孝心上都是做得比較不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胤礽這麼好,康熙為什麼要廢了他?
胤礽被廢的原因一: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們在背後毀謗他
上面說過康熙是一位慈父,他對他的兒子們都非常嬌慣縱容,而且他對每位兒子教育都很重視,培養他們文韜武略,可以說康熙這些年長的兒子接受的都是最良好的教育,個個都算是文韜武略,文武雙全。
康熙把他們的能力培養得非常全面又高強,然後還讓他們參與到朝政治國之中,這樣一來無疑也助長了他們對皇儲之位的野心。
尤其是康熙的庶長子胤禔,這位胤礽同父異母的大哥母系家族也有一定背景,胤禔的外叔公是康熙時期另外一位重臣納蘭明珠。
也正因為明珠與胤禔有這層關係,胤禔在明珠的扶持下,密切的關注著太子胤礽的一舉一動,所以胤禔自幼就有奪取皇儲之野心。
胤禔專門天天盯著胤礽的過失,人非聖賢孰能不過,胤礽不可能天天不犯錯,一旦他做錯一點,胤禔就會添油加醋的匯報給康熙。
畢竟胤禔也是康熙的兒子,久而久之康熙與胤礽父子之情再深厚,也架不住另一個兒子在那挑撥。
康熙最大的敗筆就是給予了所有兒子們很大的權力,所以讓皇子們與太子之間利益矛盾日益加深,這就是沒有處理好太子與皇子之間關係。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後,一直是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明朝的皇子們雖然封王,但大多都是富貴閒散王爺,沒有權力,不管理朝政,這樣一來明朝雖然明立太子,但是不讓其他皇子參與政治也杜絕了其他皇子的野心。
而康熙則不一樣,康熙是「內襄政本、外領師幹」,康熙的本意是想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把兒子們都栽培好,然後團結在太子之下,發揮「家天下」本能,讓他這些兒子們兄弟齊心共同治國。
康熙的本意是想將兒子們培養成幫自己治國的助手,但是他在培養過程中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觀意志所決定的。
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置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甚而糾集黨羽。
就比如胤礽第一次被廢,導火索主要就在於胤禔在陪伴康熙打獵期間,日夜不停地在康熙面前詆毀胤礽,外加胤礽之前過錯累積起來,導致康熙徹底爆發,將胤礽廢除。
所以康熙對諸子的溺愛,也造成了對太子胤礽被毀的原因之一。
胤礽被廢原因二:胤礽本身也存在問題,同時還有父親康熙的溺愛
胤礽整體來說是合格且能力不錯的皇太子,但是這不代表他本身沒有問題,他本身也確實存在一定問題。
當然他的問題還在於康熙身上,這真是應了養不教父之過的名言。
因為胤礽出生時其母孝誠仁皇后就因難產而死,所以胤礽幼年時期一直是由康熙親自撫養,康熙對他是過度的溺愛。
康熙默許索額圖等太子近臣給予胤礽規格幾乎等同於皇帝的旌旗儀仗和冠服,每年元旦和冬至還有千秋三大節日文武大臣除了要向康熙三跪九叩,還要向胤礽行兩跪六叩之禮數。
而且自古以來都是避諱皇帝的名字,到了康熙這連太子的胤礽的名字也要避諱。當康熙察覺到明珠一黨對太子威脅很大時,他果斷的直接剷除了明珠及其黨羽。
這些都使得胤礽越發膨脹,在當時胤礽基本已經等同於副皇帝了,這也讓胤礽身邊形成了很強的政治勢力。
最關鍵的是康熙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胤礽要求卻很放縱,胤礽的東宮每年花銷都要比康熙的花銷多很多倍,可以說康熙自己勒緊褲腰帶,把錢全花給了兒子。
同時康熙還非常的護犢子,在最初的時候不管胤礽犯什麼錯,康熙都會包容,胤礽犯再大的錯誤,康熙從來不會認為兒子有錯,錯的都是兒子身邊的人,所以當胤礽犯錯後,康熙的做法就是責備太子身邊的人,他認為是太子身邊的小人教唆了胤礽犯錯。
康熙就這麼久而久之,到了一廢太子那時,已把早年頗有賢名的胤礽一步一步溺愛成了驕橫狂暴之人,早年君子氣度已蕩然無存,變得乖戾暴躁,開始不得人心。
因此胤礽權力越來越大,他本人還逐漸越來越暴戾,身邊形成了比較強大的政治勢力,所以胤礽的人品越來越讓康熙不滿,而他的政治勢力也越來越讓康熙厭惡。
其實造成這些的就是康熙本人,因為他對兒子的過分溺愛造成了他乖戾的性格,同時也給予了他很大的權力。
自古以來太子很少御政,多數都是跟著皇帝父親學習處理政務,而康熙出於對胤礽的溺愛,極大地讓胤礽參與進政治之中,外加康熙對胤礽的過分溺愛,所以導致胤礽御政後形成了朝廷的第二個權力中心,與康熙的皇權相牴觸。
康熙愛兒子,也更愛權力,太子在康熙自幼的教導下權力欲已經很強,所以太子過分攬權也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那麼權力和兒子康熙選擇誰?歷史證明康熙還是決定選擇了權力。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康熙是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作為父親他很失敗,自古慈母多敗兒,到了康熙這則是慈父更敗兒。
胤礽其實命很苦,自幼沒有母親,還遇到了一位嬌縱他的父親,所以他從最初品行好度量大的君子變成了乖戾暴躁的小人。
而一廢太子之後胤礽的心態就完全崩潰了,當再度被復立以後,胤礽變得以往更加變本加厲,康熙也覺得自責,但是大錯已經鑄成,無法挽回了。
從太子第二次被廢之後,康熙遲遲不立太子,後來很多朝中威望比較高的重臣如王掞等人勸說康熙重新復立胤礽為太子,都可以看出胤礽在當時朝臣心目中還是具有一定的威望和賢名。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胤礽並非一無是處,爛泥扶不上牆,他是康熙教育失敗下的產物,康熙為此晚年也是深深自責和後悔,但是又已經沒有用了。
所以康熙在臨終時一再叮囑繼承人雍正繼位後要善待二哥胤礽,而且康熙臨終前下的最後一道詔書就是封胤礽長子弘晳為親王爵位,這都說明了康熙始終都在牽掛著胤礽。
慈父不止敗兒,更是毀了兒子一生,所以說康熙和胤礽的事情也告訴我們現代的父母,一味的寵愛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財富,最終只能害了他們,讓他們變成像胤礽這樣的人。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