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八關」是東漢時期保衛國都的重要軍事工程。其中有兩個在孟津縣境內,一個是孟津關,一個是小平津關。
孟津縣自周代至五代的時間裡,一直是都城洛陽北部的一道重要門戶,歷朝歷代,凡欲攻取洛陽,必須要首先佔據孟津黃河渡口和關隘。清嘉慶版《孟津縣誌》記載:「自禹以來,有以同盟伐紂,有以絕河亡秦,東漢設關也以二渡,元魏屯兵也以河橋,以至齊戍柏崖,唐保三城。莫不視為必爭之要地。」古往今來,孟津縣的戰略地位一直異常的重要。
在介紹小平津關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孟津關。
「洛陽八關」位置圖(網絡圖片)
小平津關遺址
據《孟津縣誌》記載,孟津關在會盟鎮扣馬村東的同盟山下,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東漢時,洛陽城北有兩大城門,西為夏門,東為谷門。從這兩座城門出發,翻邙山,過黃河,大多需從孟津關渡河北上,前往山西、河北等地。可見孟津關對當時洛陽城的意義,十分重大。唐代人胡曾形象地寫道:「秋風颯颯孟津頭,立馬河邊水東流。聞說武王東渡日,戎衣從此叱陽侯。」
如今,孟津關遺址位於黃河河心,原來的關址已無蹤跡。小平津關同孟津關一樣,其遺址也淹沒在會盟鎮花園村西北的黃河之中。
歷史上,小平津關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與孟津關一起肩負著守衛洛陽北大門的重任。
黃河堤壩
花園鎮控導工程
小平津因孟津古名平縣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因其地位僅次於孟津關(孟津曾叫富平津),故名小平津關。東漢中平元年(184),為阻遏黃巾起義軍,漢靈帝命大將軍何進設置八關都尉,屯兵駐守,拱衛京師。《資治通鑑》曾有記載:隆和元年(362),「秋,七月,呂護退守小平津。」由此說明,小平津關為都邑洛陽的八關之一。
當時,小平津關河面寬闊,風高浪急,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重要渡口和關隘,也是一個廝殺拼搏的古戰場。
史料記載,東漢何進設置八關的第二年,宦官張讓殺何進,袁術攻入宮中。張讓脅持漢少帝連夜逃往小平津,後在追兵趕到時,張讓投河自盡,來軍迎回少帝。
西晉永嘉五年(311),漢趙劉曜攻陷洛陽,懷帝被俘。司徒傅祗夢想恢復西晉,召兵買馬,屯兵小平津,可惜被劉曜十萬大軍攻克。
如今,洛陽往北過黃河,建有鐵路橋、公路橋,交通非常的便利。小平津關與孟津關早已完成了古渡險關的使命,消失在歲月的煙雲之中。而作為歷史的見證,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作者簡介
於春斌,網名覺淺,山東壽光人,現在洛陽市金融系統工作,詩歌和歷史文化愛好者。已出版詩集《時光印象》《雨中的燈光》《向歲月致敬》,文史遊記《河洛古村行》《河洛人文探訪錄》。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掃描二維碼,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