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戰國時候的山東是指崤(xiao)山、函谷關之東,秦人的稱呼,也稱關東,與現代地理概念是完全不同了。後來三國時候的所謂關東則指虎牢關之東,指的是洛陽之東了,而此前的山東或關東是包含洛陽的,中心理所當然是洛陽。洛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史記》等史書記載大禹劃九州時的河洛之地屬豫州。那時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也稱陽城,大約是登封告成一帶,現在考古發現,估計是稍南一點的禹州(陽翟)一帶,當然也可能是後來遷過去或者從那邊遷過陽城來的。
崤山函谷關地圖
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在今洛陽偃師一帶,也有人說是商丘一帶,目前存在爭議。因為商朝遷都的次數確實很多,後來商王盤庚時期因為黃河決堤遷到殷地的朝歌才穩定下來,已經是黃河以北的安陽了。
公元前1046年,西周開始後,周公旦開始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但並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首都。當時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關中太遠,不利於控制東方地區、開發東方平原。二為監督西遷的商部族,駐軍成周八師,一舉兩得。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一般稱洛邑。
天地之中
直到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王室東遷洛邑,才正式成為有明確史載的首都,這次是被迫的。其後東漢劉秀定都洛陽,西晉、北魏定都洛陽,倒是因為當時中原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原因了,直至唐初,雖然首都是長安,但洛陽發展一直很好,武則天則似乎更喜歡洛陽。自唐之後,洛陽成為戰亂之地了,以致明初需要從山西大規模移民過來,所以河南漢人也是認洪洞大槐樹為故鄉的。近代由於交通的發展,洛陽更加讓位給鄭州,以致現在鄭州比洛陽的發展要好很多。
按古制,河洛並不包括鄭州,本文所謂的河洛也不含鄭州,但鄭州的西邊是包括的,如登封等。本文所述河洛的大約區域是這樣,鄭州以西,南太行以南,伏牛山以北,崤山以東的區域,即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銜接部。主要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含洛陽全域、平頂山北部、三門峽東部,焦作西南部,鄭州西部等地區。
古河洛地區大致區域
第一篇
河圖洛書
李白詩說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指源頭遠,二指來勢高。酈道元注《水經》作《水經注》首卷即是記述黃河,可見黃河在中華的地位。黃河在出關中之前,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主要的水量蓄積,在「幾」字形右下角轉折處渭河匯入後到洛河匯入黃河,右岸就再也沒有像樣的支流了,黃河徹底成型。在本文記述的黃河右岸這個區域內,除了伊水洛河匯入黃河外,另一些如潁河及更南一些的汝水都南流淮河,主要是因為外方山、伏牛山和嵩山分水的原因。但河洛平原主要是指洛水、伊河、潁河和汝河所處的區域。大禹治水一開始也是這片區域。
潁水之濱
所以,在古代,現在洛陽地區也是黃河水流量最大的區域,過鄭州後黃河主要是泛濫及灌溉的作用,泛濫帶來肥沃的泥土,形成平原,灌溉有益於農業,發展經濟,同時因灌溉需要,水量變小。
洛陽就如黃河之閘,古人的天下觀念由此產生。周公旦在陽城(今告成鎮)立石圭定為天地之中,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概念亦由此而生。即使在今天,黃河最大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庫也在這個地區,真的成為黃河之閘了。道理是基本一樣的。
洛河發源於秦嶺龍鳳山東南側箭峪嶺側木岔溝(岔溝腦),今洛南縣洛源鎮的龍潭泉,古人也稱南洛河,另有一條北洛河,卻是渭河的支流,與洛河不是一個概念。伊河發源於熊耳和伏牛,出龍門後原先是在正北與洛河合流的,洛陽城就在這個地方,後來改道到了嶽灘才與洛河相匯,故可以說伊洛河就是洛河。
伊洛匯流
歷史及傳說中有個很有名的事件是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伏羲得河圖,夏禹的洛書,後人附會神鬼,多是胡說。其實這兩個圖應該就是用特定符號標記河洛地區的山川形勢,地理圖而已。如果說還有其他內容,那麼有可能是某地物產特點,哪些地方適合種養何物、水源、灌溉渠道的走向變化,哪些地方適合聚居,哪些地方適合關隘守護等等內容,引申之的則如山陵的崩塌、湖澤的溢涸、河流的汛期以及日照、節氣、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並且還一定就是河洛地區的。此是後話。在那個時代就能這麼聰明睿智並身體力行地去實地考察,當然是聖人了。
所以從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到文王、周公旦,被孔老夫子及後人尊為聖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這裡。先有生存後有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內容是生存法則,所以教化最終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繼而繁衍壯大以至今日。
伊洛平原雖然說是平原,但跟豫東大平原比起來實在太小,原因是豫東平原是黃淮大河衝積而成的,而伊洛平原是伊河、洛河、潁河、汝河等流河衝積的。本地人都認為這裡只是丘陵,其實看看地勢圖也差不多能得出這樣的觀點來,北有太行、王屋、中條山,正西是秦嶺,南有伏牛山,而在近處還有西來的崤山、熊耳山,中間偏南的外方山以及居天地之中的嵩山,把這片土地分割成幾個比較小的平原區域,是山地與平原的銜接處無疑。比關中渭河平原小,即使比漢中平原似乎也不如,更遑論豫東大平原了。但關中雖好,大門卻是關著的。到了洛陽,西憑華崤,北依太行,南託伏牛,沿河向東,沃野萬裡,在當時的華夏疆域概念中天下之鑰的形勢確實是有的。秦第一個滅的是韓國,因為這個區域就是韓國的,韓國的都城就在現在新鄭那個地方,雖然當時沒有佔洛陽,也僅僅是為了給成周一個面子。及滅趙之後,天下大勢就基本定了,就是這個原因;同理,安祿山攻下洛陽後,遠在長安的玄宗皇帝只有逃跑,也是這個原因。
伊洛平原
鼎盛時期的長安與洛陽,有點類似今天的北京與長三角或粵港澳。如果用發展和全球的眼光來看,千百年後哪裡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會類似洛陽長安呢?這是一個有趣和值得探求結論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