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們常說,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為中華民族奠基的主要區域,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河洛?河即黃河,洛是洛水,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並稱,古時也指洛陽一帶。
△陝西潼關古城,洛、渭、黃三河匯流處全景圖
所謂河洛地區,就是黃河與洛水相交匯的這片廣大區域。
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間。」這裡地處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河洛地區的具體範圍,學術界多有論述,一般界定為:以洛陽為中心,西到潼關、華陰,東至鄭州、開封,南抵汝河、潁河上遊的伏牛山脈,北跨黃河達濟源、晉南一帶。
△河洛地區示意圖 繪圖 雅琦
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範圍也會有所擴大或縮小,而非一成不變。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圈,則可涵蓋河南省全部地區。其中,澠池、登封、鞏義等與古洛陽血脈相連,文化上更是不可分割。
△王屋山地處晉豫交界,南臨黃河,是河洛地區的一座名山,主峰海拔1715米。《列子》中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這裡。相傳當年黃帝大戰蚩尤時,曾在山頂設壇祭天,因此王屋山主峰也稱天壇山。
河洛文化孕育、誕生、成長、繁榮於河洛大地,既是黃河文化的源頭,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徐金星先生認為,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如炎黃文化、河圖洛書、國都文化、史官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內容。
以史前考古學文化來說,在河洛大地上,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開始,到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再到夏文化,連綿不絕,一脈相承。
夏王朝的建立,標誌著國家的誕生。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就升起在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
如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明早已消失,只有以河洛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流傳下來,且表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今年6月,洛陽獲批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河洛大地生機勃勃,河洛文化正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現在,讓我們擷取幾個片段,來一睹它的風採。
壹· 史前文化與王灣遺址
遠古時期,河洛地區就是人類活動的中心。
裴李崗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新鄭的裴李崗村而得名。
它在河洛地區分布較廣,如偃師的馬澗河及孟津寨根遺址、妯娌遺址等,出土有石磨盤、石斧、石錘等石制器具,都是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
在裴李崗文化之後,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它因最早發現於澠池的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炎黃二帝就生活於這一時期。
緊隨其後的是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與之一脈相承。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龍山文化的標誌則是黑陶。在洛陽澗西的王灣遺址,彩陶、黑陶均有出土,也是這兩種文化傳承有序的證明。
△洛陽王灣遺址出土的黑陶鏤空高柄豆
貳· 河圖洛書的傳說
《易·繫辭上》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濫觴,也是河洛文化的源頭及重要標誌。
古往今來,人們對河圖洛書有過種種解讀。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負圖躍出黃河,伏羲依此而畫卦;大禹治水時,有神龜浮出洛水,大禹據其背上的圖形劃分九州,治理天下。
△王城公園立石上的河圖洛書示意圖
河圖洛書的傳說發生在洛陽,今孟津有龍馬負圖寺,洛寧有「洛出書處」碑等。2014年,經洛陽市申請,河圖洛書的傳說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叄· 禹都陽城與夏都二里頭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建立在河洛地區,其興衰與洛陽息息相關。
史書記載,大禹是黃帝的玄孫,他因治水有功,被帝舜選為繼承人。帝舜之子名叫商均,大禹想讓位於他,就避居陽城。
陽城在嵩山之南,即今登封市告成鎮。登封古屬洛陽,《括地誌》中稱:「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
△告成鎮的陽城遺址就在觀星臺不遠處
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夏王朝,開啟了「夏傳子,家天下」的模式,直到「伊、洛竭而夏亡」,今偃師二里頭即為夏的都城。
商湯滅夏後,又在東邊不遠處的「下洛之陽」建都,即今偃師商城。如果你想了解夏商文化,可以到這些地方看一看。
肆· 周公營洛與禮樂文化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王朝,兩年後他就去世了。繼位的成王年幼,便由叔父周公攝政。
攝政期間,周公做了幾件大事,包括平定叛亂及營建洛邑、制禮作樂等。
△周王城廣場周公營建洛邑雕像
周公營建的洛邑,一為王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一為成周城,在今洛陽漢魏故城附近。
其中,王城是諸侯朝見天子的地方,置有九鼎,代表至高無上的王權;成周城則是駐防軍隊、安置殷商遺民的地方。
△周王城廣場天子駕六雕像
隨後,周公又在洛陽制禮作樂,規範社會,教化人心,奠定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業。
禮樂制度是儒學的源頭,春秋時期曾「禮崩樂壞」,孔子還特意從魯國來到洛陽,向東周史官老子請教禮樂文化。
伍· 河洛文化之「五大學說」
徐金星先生常說,「五大學說」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內容,與洛陽關係密切。
具體來講就是:儒家學說起源於洛陽,道家學說誕生於洛陽,佛家學說首傳於洛陽,玄學興盛於洛陽,理學創始於洛陽。
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世人有目共睹。其中,東周史官老子因著《道德經》五千言,被奉為道家鼻祖。
洛陽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時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又稱釋源祖庭。
△白馬寺
魏晉玄學融合了儒、道學說,又稱新道學。宋明理學則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學說,又稱新儒學,其開創者為北宋時期的洛陽人程顥、程頤兄弟。
陸· 史官文化與太學教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中國自古重視修史,史官文化就起源於河洛地區。
夏、商時期的史官,多肩負著天人溝通的使命,也稱「巫史」。
到西周時,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對史官職責進行了具體分工,並被後世沿襲下來。
歷代史官多由飽學之士擔任,並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史學典籍。人們常說「六經皆史」,史籍也承擔著教育功能,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以東漢時期的洛陽太學為例,這是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規模宏大,大儒雲集。
漢靈帝熹平年間,學者蔡邕負責修史,為刊正經書文字,他刻印了著名的熹平石經,立於太學門外供人抄寫、學習。
△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的東漢《熹平石經》殘片
柒· 姓氏文化與北魏遷都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家族血緣的符號,其起源可追溯到史前的母系氏族制社會。早期的姓為「女」字旁,如黃帝姓姬,炎帝姓姜。
「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間」,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諸多姓氏的起源地。
北魏太和年間,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民族融合,也對姓氏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北魏是拓跋鮮卑氏建立的政權,曾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自幼深受漢文化的薰陶,他遷都洛陽後,全面推行漢化改革,改漢姓就是其中一項內容。
《魏書》中記載,當時孝文帝禁說胡語,要求鮮卑貴族在朝堂上改說漢語,並將鮮卑人的複姓改為漢姓。
以皇族的姓氏拓跋為例,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他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成了元宏。
與此同時,他還規定鮮卑貴族死後葬在洛陽,不能北還平城。今天,邙山上有孝文帝元宏的長陵、宣武帝元恪的景陵等,都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位於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內的景陵
畫外音
○氣炸了肺的「二將軍」
在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有兩株古老的柏樹。南邊的一株斜倚在牆上,已經直不起腰;北邊的一株雖然站得筆直,樹幹卻已四分五裂,一看就是歷盡了歲月滄桑。
這兩株柏樹,吸引了不少人圍觀。聽說它們還有名字,一個叫「大將軍」,一個叫「二將軍」,人們更感興趣了。只是,究竟哪個更年長些,一時還真不好判斷。
55歲的郭先生是當地人,小時候曾隨父親住在嵩陽書院。他正陪母親在這裡遊玩,聽大家議論紛紛,就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他說,南邊這株是「大將軍」。當年皇帝來嵩陽書院,一進門先看見了它,就說這柏樹真大,封它個「大將軍」吧!「大將軍」高興得笑彎了腰,到現在也沒直起來。
△樂彎了腰的「大將軍」
皇帝接著往裡走,又看見一株更大的柏樹,沒辦法,只能委屈它,封個「二將軍」吧。結果,「二將軍」氣炸了肺,樹幹全都裂開了。
△氣炸了肺的「二將軍」
這還不算完。郭先生說其實後面還有株更大的,被封為「三將軍」。
有人好奇,就問:「『三將軍』在哪兒?」
郭先生笑了:「『三將軍』太生氣,自焚了!」
這當然是玩笑話。我們看了眼牌子,上面寫著「二將軍」的樹齡,大約4500年。
○官道旁的鴿子
到登封中嶽廟的時候,天有點兒熱。
中嶽廟外面的紅牆有些斑駁,露出的磚稜上站著好幾隻鴿子。它們愜意地享受著秋日暖陽,隨心所欲地在紅牆上閃轉騰挪,煞是好看。
△鴿子飛過中嶽廟
同事正在拍照,有兩隻鴿子挑釁一般,飛來落到了他面前的石雕上。
這下引起了同事的興趣,他想抓拍鴿子飛起來的瞬間,但鴿子十分淡定,任他使出渾身解數,仍是一動不動。
僵持了一會兒,一隻鴿子才不情願地扇動翅膀,飛過中嶽廟前的一段唐宋官道,遠離了我們的視線。
遙想當年,這條路上走過多少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歐陽修、司馬光……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足跡,能日日在這裡流連的鴿子,也是讓人羨慕。
△唐宋官道
○古寺古塔伴銀杏
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歷史悠久,但因遠離大路,平時少有人來,這裡顯得較為清幽。
我們到達的時候,古塔在陽光下泛著微黃的光,旁邊的銀杏樹還是綠的。
記得幾年前,一個朋友來這裡,正值銀杏葉黃,映著古塔,她只看一眼就沉醉了,說「美得讓人想哭」。
銀杏葉何時才黃?我問塔後房簷下的一位老人。他正坐在那裡專注地做根雕,旁邊有三隻小貓相伴嬉戲。
△根雕老人
老人抬頭看看天,說:「快了,一到霜降,銀杏葉就齊刷刷地變黃了。那時候特別好看,不過時間也短,黃上三五天,一遇風吹雨打,葉子就落完了。」
我心裡琢磨,為了這極致的美,有機會還要再來一趟。
撰文:張廣英
攝影:曾憲平
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以上作品版權歸洛陽日報社享有,除法律許可之外,未經洛陽日報社授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非法轉載使用。
洛陽日報社所屬媒體使用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洛陽日報社聯繫,電話:0379-6523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