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發布2018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天才少年曹原居首

2021-01-19 中國日報網

英國《自然》雜誌18日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該雜誌每年遴選出十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囊括全年最重要以及最受爭議的科學事件。中國天才少年曹原出現在榜單的第一位。

「The stories of these ten people capture some of the most memorable scientific events in 2018,」 says Nature's chief features editor, Rich Monastersky, 「and they force us to confront difficult questions about who we are, where we have come from, and where we are going.」

《自然》特稿版主編裡奇-蒙拿斯特斯基表示:「十大人物的故事濃縮了2018年度最難忘的科學事件,這些事件迫使我們思考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我們要去向何處的難題。」

曹原 Credit: Corinna Kern for Nature

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新領域。

Physicist Yuan Cao was only 21 when he helped discover a trick to make graphene capable of conducting electricity without resistance, launching a new area of physics.

中國物理學家曹原協助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當時他年僅21歲。該研究成果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graphene['grfin] : n.石墨烯

這一發現有望最終幫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

在《自然》雜誌相關的特稿文章中,曹原稱自己"並不特別"。

Cao admits that his situation is unusual, but says he isn’t special. After all, he did spend a full four years at university: 「I just skipped some of the boring stuff in middle school.」

曹原承認自己的情況並不常見,但說自己並不特別。畢竟,他在大學裡還是待滿了四年,「我只是跳過了中學階段比較無聊的時期。」

他在麻省理工的導師評價道,曹原的實驗技巧在研究中至關重要。

Cao loves to take things apart and rebuild them. At heart, he is 「a tinkerer」, his supervisor says.

他的導師說,曹原在內心深處是個"修補匠",喜歡把東西拆開重裝。

「Every time I go in, it’s a huge mess, with computers taken apart and pieces of telescope all over his desk.」

他說:「每次我進他的辦公室,裡面都亂糟糟的,桌上堆滿了計算機和自製望遠鏡的零件。」

Despite his youth and shy manner, colleagues say that Cao’s maturity shines through in his persistence.

儘管年輕又害羞,同事們都說曹原的成熟表現在堅持不懈上。

有一次,曹原花了六個月時間研究一份看似令人激動的數據,最終卻發現那不過是實驗設置中的巧合。

「He wasn’t happy, but he just rolled up his sleeves and continued working,」

他的導師說:"他不開心,但他只是捲起袖子繼續幹了。"

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we can do,」 says Cory Dean, a physicis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City. 「The opportunities at hand now are almost overwhelming.」

"我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裡·迪恩說道,"手邊的各種機遇都有點應接不暇了。"

雖然每年《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圖片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10",但具體樣式和底紋都會融入當年的科技熱點進行設計。比如,2016年的封面圖片形如漣漪,暗示當年最大的科學成果引力波的發現。被外界評為"人工智慧元年"的2017年的封面圖片則融入了計算機代碼的元素。

今年的封面圖片明顯指向曹原的成果。數字"10"中的"0"被處理成一個正六邊形,宛如構成石墨烯的碳環結構。再仔細看,整個數字"10"由2層蜂窩狀的小小正六邊形填塗而成,分別為紅色和藍色,兩層之間有微小的夾角,使得圖像出現了重影。這點出了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

下面一起來看看今年入選的另外九位科學家:

薇薇安·斯隆 Credit: Stefanie Loos for Nature

Palaeogeneticist Viviane Slon helped make one of 2018’s most surprising discoveries when she and her colleagues sequenced DNA from a 90,000-year-old bone and found that it came from the offspring of a union between a Neanderthal mother and a father from the extinct human group known as Denisovans.

古遺傳學家薇薇安·斯隆與同事在對一個9萬年前的骨骼進行DNA測序時,發現該骨骼來自於尼安德特人母親與已經滅絕的丹尼索瓦人父親的後代。這也是2018年度最出人意料的發現之一。

Another physicist, Jess Wade, made news through her remarkable efforts to raise the profile of women and people of color in science, including by writing hundreds of Wikipedia entries for female scientists.

物理學家傑斯·維德為提高女性和有色人種在科學界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為女性科學家創建數百條維基百科詞條。

羅伯特·簡·史密斯 Credit: Artur Eranosian/European Commission

Robert-Jan Smits made waves in publishing by launching Plan S, a bold effort to make more scientific papers open access.

羅伯特·簡·史密斯發起的「S計劃」是一項推進科研論文開放獲取的大膽倡議,掀起了科學出版業的巨浪。

Open data was also central to the work of Barbara Rae-Venter, who used public genome data to help identify the Golden State killer, who committed multiple murders in California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此外,開放數據也是芭芭拉·李-溫特的工作重心,她通過公開的基因組數據,協助警方逮捕了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犯下數起兇殺案的「金州殺手」。

genome ['dinm] : n.基因組;染色體組

安東尼·布朗 Credit: Timothy Archibald for Nature

Another data set preoccupied astronomer Anthony Brown, whose team coordinated the release of a massive trove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Gaia spacecraft, which has tracked more than a billion stars.

另一位潛心研究數據集的天文學家安東尼·布朗率領團隊,發布了蓋亞探測器對10億多顆恆星的大規模追蹤數據。

這一信息寶庫正迅速轉變人類對銀河系演化過程的認知。

Credit: Noriko Hayashi for Nature

Meanwhile, Makoto Yoshikawa led the Hayabusa2 mission at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to visit a dumpling-shaped asteroid to collect samples and then return them to Earth.

與此同時,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吉川真領導的「隼鳥2號」任務,造訪了一顆形狀類似餃子的小行星(Ryugu「龍宮」),並準備將採集的樣本帶回地球。

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率先將多張現場圖片回傳至日本宇航局。

瓦萊麗·馬松-德爾莫特 Credit: Laurence Geai for Nature

Climate researcher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had a key role in the stark report from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which warned that nations might have only a dozen years before Earth’s temperature reaches a point that would transform ecosystems and destroy many coral reefs.

氣候研究專家瓦萊麗·馬松-德爾莫特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重要報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報告警告稱,距離地球氣溫達到轉變生態系統、破壞大量珊瑚礁的程度只剩下十幾年的時間。

Credit: Vincent Paul Yon

Bee Yin Yeo, Malaysia’s minister of energy, science,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s featured for leading environmental efforts to reduce single-use plastics.

馬來西亞能源、科學、技術、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楊美盈帶頭倡導了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環保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選取當年對科學界產生最大影響力的人物,並不一定是正面形象。2017年的榜單中就出現了一名"反派"--美國總統川普任命的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特(Scott Pruitt)。這名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入職後瓦解了歐巴馬政府的一系列環保遺產。今年榜單中的"反派"則是"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主角、南科大副教授賀建奎。

賀建奎(資料圖)

Chinese scientist He Jiankui captured global attention last month when he announced he had edited the genomes of twin baby girls. This drew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ver concerns that he had ignore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xposed the infants to potential risks.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上個月宣布編輯了一對雙胞胎女嬰的基因組,引發全球關注。他的做法受到了普遍批評,人們譴責其無視倫理,並將雙胞胎女嬰置於潛在風險之中。

He, who is now not speaking to the press, disappeared from the world stage as quickly as he had emerged.

賀建奎現在已不在媒體發聲。他在世界舞臺上匆匆登場,又匆匆消失。

來源:cosmosmagazine.com、《自然》雜誌網站、中國科學報、北京時間

編審:yaning

相關焦點

  •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怎麼回事 曹原個人資料家庭背景
    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牛?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倫敦時間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天才少年曹原,棄美國籍回國,他說「綠卡算什麼,我是中國人」
    但有很多人才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到國外發展,但隨著我國學術氛圍的不斷強化,也有不少人才在學有所成後,回歸祖國,95後天才曹原就是其中一個。95後"少年天才"曹原曹原出生於1996年,是四川成都人。他從小就天資聰慧,有著超乎常人的學習天賦,是大家心目中的"天才兒童"。
  • 中國天才少年曹原: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拒絕美國入籍邀請
    石墨烯是科研界的熱門話題,兩年前,一名年僅22歲的天才少年登上了全球頂級科學雜誌《自然》的封面,當選當年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且排名全球第一位>,他就是來自中國的曹原。
  •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 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 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期刊Nature曾評選出2018年度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一位1996年出生的中國少年位居榜首,這位驚豔全世界的中國少年天才就是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畢業生曹原。 兩年後   原標題:大寫加粗的 !
  • 【安徽商報】中科大少年班天才校友曹原 再次在《自然》連發兩篇重...
    日前,24歲的中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一次性連發兩篇重磅論文,被網友贊為「海嘯級後浪」。早在兩年前,22歲的曹原就因在《自然》一天連發2篇有關石墨烯的文章而轟動學術界,那一年,該雜誌發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學人物中,他位居榜首!
  • 中國天才少年曹原:讓中國這項技術領先世界,拒絕美國入籍邀請
    兩年前,一個來自中國的22歲天才少年橫空出世,出現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的封面,並當選為影響世界當年十大科學人物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天才少年曹原:讓中國這項技術領先世界,拒絕美國入籍邀請。
  •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24歲中國天才曹原歷史上,天才並不罕見,但是像曹原這樣的超級天才,可能就不多了。那麼,超級天才曹原到底有多強呢?2018年3月,時年22歲的曹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有關石墨烯研究的重磅論文。因此,曹原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同時也被譽為了「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科大少年班魔角天才,24歲MIT博士,石墨烯駕馭者曹原再度《Nature...
    新智元報導,來源:Nature等,編輯:新智元編輯部 【導讀】當地時間5月6日,24歲少年天才曹原又實現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時隔兩年,魔角石墨烯再現重大進展!
  • 中國天才曹原打破107年超導魔咒,科學家稱他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2018年3月5日,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曹原,在全球頂級科學周刊《自然》上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報導了他在石墨烯超導方面的重大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度的微秒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了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
  • 95後博士登《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引熱議丨曹原有多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68033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12月18日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曹原。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兩年前,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也是中國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曹原。 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甚至來不及排版,文章還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曹原還和導師分享了其中一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通訊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兩年前,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也是中國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曹原。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甚至來不及排版,文章還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曹原還和導師分享了其中一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曹原的成長之路: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
    中國天才曹原就曾霸氣回應「美國綠卡算什麼?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國」,實力上演著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魂。據悉,美國曾以優厚的待遇,主動邀請曹原加入美國國籍。面對所謂世界第一大國的優待,我們的曹原卻斷然拒絕,選擇回國利用所長報效國家。此外,他還曾提出「海外交流計劃」,呼籲更多的中國學子在外提升後,重回祖國報效國家。
  • 物理「天才少年」曹原,放棄美國籍回國,卻遭中科大教授質疑炒作
    兩年前,一位來自中國名叫曹原的天才少年,攻克了一個困擾學術界百年的難題---石墨烯超導效應。這一年,出國留學年僅22歲的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特定的角度時,就會產生超導效應。這一發現不僅解決了困擾物理學領域整整107年的難題,也讓曹原這位來自中國的22歲少年一躍成名,成為登上世界頂尖學術雜誌《Nature》,年齡最小的中國學者。曹原 發現開闢了「凝聚態物理」新領域,目前國內外許多物理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在試圖拓展他的研究,而這樣一位天才少年,也引起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注意。
  • 曹原:22歲打破停滯107年的世界物理難題,毅然拒絕美國綠卡
    先看一眼這個天才少年的簡歷1996年,曹原出生於四川成都;2007年,11歲的曹原進入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3年時間完成了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的課程;2010年,14歲的曹原參加高考,以669分的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14年榮獲中科大郭沫若獎學金;2018年3月5日,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連刊兩篇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論文;2018年12月18日,榮登《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 中國95後天才少年,22歲破解世界難題,為全球省下數千億
    曾經,在中國社會中出現過這樣一位95後的天才少年,雖然說他年紀較小,但是他的成就也讓許多人為之驚嘆。在這位少年二十二歲那年,他也成功破解了世界範圍內的一大難題,並為全球各個國家省下了數千億的研究資金。那麼,這位95後的天才少年究竟何許人也?他又做出了怎樣特殊的科研貢獻呢?
  • 「科技怪物」曹原:18歲上麻省理工,拒絕美國綠卡執意回國
    是的,他還只是個少年,但是關於他的人生簡直可以用開掛來形容:他一路跳級升學,18歲攻讀MIT博士;他的石墨烯研究理論震驚世界,被稱為解決困擾物理界107年的難題;他的論文接二連三被學術雜誌《自然》收錄,被雜誌封為十大年度人物之首。
  • 盤點中國五大天才少年,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五大天才人物,天才人物有很多,本文只是滄海中取一粟,僅代表個人觀點。(菲爾茲獎組委會頒獎詞)二、曹原曹原,男,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2018年12月18日,曹原登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2007年,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曹原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 中國天才曹原:22歲攻克百年難題,拒絕美國綠卡,現在過得怎樣
    曾經,在中國出現了這樣一位天才神童,他在二十二歲那年成功攻破了一個百年難題,而在功成名就之後,他也拒絕了美國的綠卡,並堅持報效祖國。那麼,這位年紀輕輕的天才科學家究竟何許人也?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這位年輕的天才科學家就是曹原,他出生於1996年。
  • 3年學完中小學課程,22歲引起世界重視的曹原,如今怎樣了?
    但世界上偏偏有那麼一些天賦異稟的天才,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達成普通人嘔心瀝血也難以實現的成就,曹原就是其中的一位——很難想像,許多學者花費幾十年時間做研究也很難以在《自然》上面發表,而年僅22歲的曹原卻能在《自然》雜誌連發兩篇文章,成為2018年12月1期《自然》科學人物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