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跟羅素對於中國人的評價,為何竟然出奇的一致,讓人深思

2021-01-09 凡凡說史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們中國人給自己所貼上的標籤都是「講禮儀」。就這一點來說,它的由來還是因為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所致。可是,就近些年來說,隨著很多西方文化在我們中國的傳入和影響,也使得我們在一些傳統的想法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變。愛因斯坦跟羅素對於中國人的評價,為何竟然出奇的一致,讓人深思。

在民國的時候,曾經有兩名來自西方的著名人物來到了中國。也就當時中國的情況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要跟大家說的這位,就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當時是在1922年的時候,因為愛因斯坦主張反對德國參與戰爭,因此,也使得他受到了德國方面的威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便來到了中國。但是,讓人覺得意外的是,他卻並沒有對當時的中國做出什麼好的評價。

其實,愛因斯坦來到我們國家之後,接觸到的,自然也是來自我們平民階層的人。因此,對於民眾情況的這個評價也算是客觀。但是,這其中也有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中國正在戰爭的狀態,而且很多老百姓也因為這個問題而吃不飽飯。因此,你要是指望他們在當時過得很好,這也是不現實的。

此外,著名哲學家羅素也曾在那時候來到過中國。可就他最終給出的評價來看,也都是不怎麼好的。可見,那個處在新舊思想交替的年代,還是有很多的人並沒有從封建思想當中過度出來。此外,也是因為貧窮,才使得沒有錢念書的他們,在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欠缺。

可見,一個國家的國民要是真的想變得優秀,重視教育,是尤其重要的。

相關焦點

  •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上世紀20年代,大哲學家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問中國,事後都有對中國人的評價,但奇怪的是這兩人看法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需要說明的是,愛因斯坦是物理之王,但羅素也不差,他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現代三大哲學家」之一。
  • 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上個世紀的中國,清政府末期的統治政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這個時候其實外人所處的視角更能看到中國的真相,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大哲學家羅素和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分別來到過中國,對中國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 大哲學家羅素為何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民族,漢字卻有一個缺陷
    不過愛因斯坦在上海待了幾天就前往了日本,他在日本待了一個多月,回國途中愛因斯坦將這次遊歷上海的經過編寫成日記,愛因斯坦對於中國人的評價是帶著一些白種人眼光,而羅素對中國的評價就十分客觀。在中國生活一年,就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性格、中國問題,他同樣也有自己的見解,羅素和愛因斯坦來中國的年代是一樣的,那時候人們思想都是麻木的,羅素也是就性格問題說了三點:貪婪、怯懦、冷漠。這些都是人類的本源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 大哲學家羅素為何說:中國人非常優秀,不過漢字卻有一個瑕疵
    愛因斯坦和羅素都是西方享譽國際的大師,兩個人也都來過中國,羅素是1920年代的北京,他在北京待了一年之久,而愛因斯坦是1922年到的上海,相對於羅素,愛因斯坦更加受歡迎,整個上海的都因為愛因斯坦的到來而歡呼。
  • 羅素眼裡的中國人:驕傲到不肯打仗,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鮮為人知的是,這樣一位享譽西方的大學者,對中國的評價卻非常之高,與愛因斯坦眼裡的中國截然相反。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華民族處於低谷,華人備受欺凌,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國內不少學者陷入迷茫,一度拋棄中華文明,甚至連漢字都要拋棄改用拉丁字母,連魯迅都喊出「漢字不死,中華必亡」,那麼彼時的羅素究竟如何看待中國?
  • 貧窮、自私、冷漠,這是哲學大師羅素對中國人的評價?
    貧窮、自私、冷漠,這是哲學大師羅素對中國人的評價?伯特蘭·羅素是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他對數學理論的完整性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充滿老派紳士風度的羅素,登上了各大報紙的版面。但其間鬧了一個烏龍:由於羅大師刻意沒有介紹弟子的身份,媒體於是想當然地推斷,稱她為「羅素夫人」。等記者弄清朵拉是羅素的「劍橋弟子」,不得不急忙登報更正、致函道歉。在一次晚宴中,興高採烈的羅素第一次發表了公開講話。或許是為了回報中國人的熱情,羅大師在晚宴上猛誇中國的歷史文化,並疾呼,中國人務必要珍惜自己的傳統文化。
  • 如何看待愛因斯坦在日記中評價中國人智力低下、像畜群一般?
    在日記中,愛因斯坦竟把他眼中的中國人描述為「勤勞、骯髒而遲鈍的人們」。 他這樣寫道: 「中國人吃東西時不坐在長凳上,而是像歐洲人剛在叢林中方便完畢時一樣蹲在地上。一切安靜又拘謹。甚至連孩子們都無精打採,看上去很遲鈍。」
  • 愛因斯坦日記對中國評價,國人為何憤怒?
    就比如說,他對當時的中國人的評價極為負面,字裡行間裡無一不透露出了「歧視」、「鄙視」的意味。在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眼中,中國人總體上就是「麻木、骯髒、遲鈍、無知」。那麼他到底是怎麼說的呢?01、歧視中國女性愛因斯坦對當時中國女性的歧視之詞極盡侮辱。他看著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經過自己的主觀判斷,便覺得中國婦女的女性生理特徵不明顯,就跟男人差不多。
  • 愛因斯坦曾在日記中怎樣評價中國人?字裡行間讓人深感憤怒
    原來公開的愛因斯坦的日記中有著很多貶低中國人的言論,在日記之中,中國人被描述成了一個愚昧,麻木,落後的族群,那麼為什麼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會對中國人產生這樣的偏見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這種歧視和偏見呢?首先,我們不妨把目光投放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的中國之旅。
  • 愛因斯坦如何看待中國人?如今他的日記公開,令人大跌眼鏡
    愛因斯坦如何看待中國人?如今他的日記公開,令人大跌眼鏡。說起影響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物理學家,我們都會想起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然而除了他們的成就,我們對他們的生平幾乎一無所知,就拿愛因斯坦來說,愛因斯坦一生中發表過很多的觀點,他也曾經評價過中國人,那麼大家知不知道愛因斯坦當初是怎樣看待中國人的呢?歷史的真相總會讓人大跌眼鏡。
  • 愛因斯坦的日記對中國人貶低地評價,也是對中國人道主義的關懷!
    愛因斯坦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但在日記裡對中國人麻木、女人無魅力的話語,是令很多人憤怒。但我們仔細品讀,可以看到那不是對中國人的歧視,是對中國現狀一種惋惜、可憐與人道主義的關懷。愛因斯坦在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之後,就在1922年10月到1923年3月之間,來過亞洲一些地方的旅行和講學。在他的私人日記裡記描繪在他在亞洲一帶的所見所聞,並且也有對當地國家與人民的評價,裡面對中國人是很有對中國人是有所貶低。
  • 在日記中,愛因斯坦曾經如何評價中國人?每個字都讓國人感到憤怒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和平的世界,人人生而平等,種族歧視的言論也漸漸消弭,然而在以前,黃種人卻受到了很多歧視。十九世紀末期,歐洲流行「黃禍論」,從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歐洲人對黃種人的抵制。在歐洲人的心裡,白種人是至高無上的,而黃種人的人口又十分龐大,佔據了大量的資源。
  • 039期│羅素對中國人勉強提了3個缺點:貪婪、怯懦、冷漠
    羅素對人生旅途的真知灼見,可以幫助許多人與世界更好地自洽。我是這樣看的。如序言所說,愛因斯坦如此評價羅素的作品:「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希望你也可從書中讀出快樂。P.S.這幾天重溫段永平問答彙編有感。
  • 愛因斯坦臨終前為何毀掉所有手稿?科學家:或跟「彩虹計劃」有關
    文/行走天涯愛因斯坦去世前為何毀掉所有手稿?科學家:或跟「彩虹計劃」有關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偉人,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時間,但是愛因斯坦至今還被無數人奉為心中的偶像,有無數的科學家都在跟隨著愛因斯坦的精神和方向前進。愛因斯坦是一個智商極高的人,但愛因斯坦年幼的時候,甚至被誤以為是一個先天性發育不正常的小孩。
  • 愛因斯坦遊中國後,他在日記裡是如何評價中國人的?字字讓人憤怒
    愛因斯坦遊中國後,他在日記裡是如何評價中國人的?字字讓人憤怒 那時的中國確實落後,西方列強身為強勢的一方,這樣的評價雖讓人不爽,但也無力反抗,那麼在受世人推崇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眼中,中國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 愛因斯坦曾來到上海,在日記中寫下對中國評價,為何讓國人憤怒?
    1922年秋,愛因斯坦訪問亞洲,到日本和中國轉了一圈。在這次亞洲之行中,愛因斯坦自然而然地在日記裡寫下了在中國的所見所想。只是沒想到,當這些日記被公布於眾之後,引發了很多國人的憤怒。在日記裡,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評價基本以負面為主。
  • 愛因斯坦在中國_品鑑賞學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成就竟然被人做出來了。  在愛因斯坦看來,中華文明缺少形式邏輯和實證研究兩大傳統。他恐怕沒想到,一向缺乏科學頭腦的中國人,卻在1917至1920年代中期,迅速地,無爭議地,接受了相對論,一點也不比西方晚。  相對論初現於中國,與蔡元培的一次演講有關。
  • 100年前羅素來到中國,用三個詞評價中國人,雖不中聽卻很適用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能虛心接受的人少之又少,惱羞成怒的人卻很多,其實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別人的批評也好誇獎也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更有利於完善自我人格,加快自己成長。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一開始,這似乎會令人感到有些奇怪:一位文學獎得主最出名的作品中竟然沒有小說。 其實,羅素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試著發表一些短篇小說,卻尷尬地遭到冷遇,甚至連一向崇拜他的那些人也不欣賞這些「純文學」作品。
  • 愛因斯坦週遊中國,把所見所聞寫進日記裡,公開後,句句讓人憤怒
    然而隨著《愛因斯坦遊記》(2018年)的出版,許多中國人開始無比憤怒,這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竟然在日記裡寫下了多處帶有種族歧視的言論,他到底寫了什麼?又為何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