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顯廟外雕花精緻。
福州新聞網(微博)4月24日訊(福州日報(微博)記者 張鐵國/文 鄭帥/攝 通訊員 董揚潔)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的五顯廟,因供奉靈官、長生、華光、紫微、三眼大帝等「五顯大帝」而得名。該廟由麟陽村鄢氏祖先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承載數百年美好心願
在麟陽村水尾山麓,這座上千平方米的白牆黛瓦古樸廟宇十分惹眼。建築的正中央豎寫著繁體字「五顯廟」。
進入廟內大殿,映入眼帘的是4根方型花崗巖石柱,柱礎為青石。石柱高6米,長、寬各33釐米。大殿前方,是一座約半米高的木結構戲臺,戲臺中央天花板為園拱塔式架構,戲臺裙雕刻精美。大殿前廊有2根大石柱,上刻一幅對聯:「看不著莫譁,試問前頭高見者;立得穩便住,當留餘地後來人。」讀來頗有哲理。天井東西旁,有鍾、鼓二樓。大殿正中央供奉著「五顯大帝」。
78歲的麟陽村老人會會長鄢慶梅介紹,其始祖鄢識祖籍江西臨川,出生於建寧縣,舉家遷至麟陽村時,將信奉的「五顯大帝」神位也帶到此處,並建起了五顯廟,祈求庇佑風調雨順。後人紛紛效仿,供奉至今。
傳承歷代不衰的家族遺風
五顯廟供奉的,不僅僅是「五顯大神」,更是傳承著先祖淡泊名利、艱苦創業的精神。
鄢慶梅說,鄢識是明洪武(1384年)舉人,曾任四川榮縣知縣,後升至浙江金華知府,敕封奉議大夫,故稱金華公。他在任職期內政績和聲譽在諸郡中較好,頗受百姓尊崇。
一次,倭寇進犯,鄰近金華一地告急。鄢識將防守任務交給理事於谷川。該地失陷後,於谷川卻將過失推給鄢識,鄢識因此被貶官流放至南平。
對此,許多知情人紛紛為鄢識鳴不平,但他並不申辯,平靜地說:「皇上就是天命,天命安排我,我還有什麼可託辭的!」
後來,朝廷對此案進行查實,分清責任,鄢識官復原職。見自己年邁,鄢識請辭官職,並於永樂二年(1404年)攜妻子和3個兒子遷居山水秀美的麟陽村開拓基業。如今,鄢氏在此已傳25世,發祥4000多戶近2萬人,分布在麟陽、大展、鳳陽等村。
激勵鄢氏後人愛拼敢贏
鄢氏始祖淡泊名利、艱苦創業的精神,成為歷代鄢氏人的精神支柱,他們將家族遺風不斷發揚光大。
歷史上,鄢氏一族曾湧現出為抗擊倭寇而為國捐軀的義士鄢峻、捨命保民的縣令鄢廷海、不為名利變節殉義保國的兵科給事中(明代官職)鄢正畿等一大批愛國愛鄉之士。
近現代以來,鄢氏家族又有了馬江海戰英烈鄢阿十、教育家鄢耀樞、省勞動模範鄢禮匡、全國勞動模範鄢行善、核彈專家鄢茂炎等一批名垂青史之人。
改革開放以後,鄢氏子弟愛拼敢贏,在全國各地建築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以鄢仁雲等為代表的在外企業家致富思源,回饋桑梓,他們捐資助學修路等義舉,在永泰成為美談。
(福州日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