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太行山如何告別「大齡難」

2021-01-12 新華社新媒體

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太行山如何告別「大齡難」

半月談記者 劉翔霄 孫亮全

編者按

脫貧攻堅點燃希望。依靠教育扶貧,因貧輟學家庭的子弟獲得獎學補助,有了進一步深造發展的可能;依靠大病救助,因病致貧家庭去除後顧之憂,有了重新直面生活的勇氣;村村通公路,讓富民產業有了依託,種植養殖戶可以把扶貧產品賣到遠方的市場;曾經的光棍漢,也在政策鼓勵支持下,不再意志消沉,而是富了口袋、夢圓家庭……脫貧攻堅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扇機會之窗。

山西和順,一座立於太行群山中的小縣城,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

可美好的傳說並不能幫貧困的村民們娶上媳婦。因自然條件惡劣、發展乏力,當地的「光棍村」曾不止一處。古村下石勒更是因「光棍成捆」而遠近聞名。

1

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

沿和順縣城北行約20公裡,就到了下石勒村。

下石勒是當地有名的古村。「石勒王故裡」的牌匾就掛在建於人民公社時期的村委二層小樓的門洞上。村裡老人們說,村子是後趙皇帝石勒的故鄉,石勒曾在和順北鄉(石勒村)居住,「下石勒」之名由此而來。

「打我記事起,下石勒就是和順縣的明星村,是農業學大寨的典型。」1946年出生的杜善榮說,當時村裡古戲臺改造成的糧倉被填得滿滿當當,十裡八鄉的姑娘都願意嫁到下石勒。

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和順縣就和毗鄰的左權縣——《小二黑結婚》故事原型發生地一道,奠定了婚姻自由的制度基礎。

然而,在海拔1300多米、無霜期僅100天的下石勒,靠天吃飯的薄地僅夠餬口,村裡形成的玉米、穀子、小雜糧的種植結構,沒能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

明星村的光環漸漸黯淡了。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這代人成長起來,地下無資源、地上沒產業的下石勒村竟然娶不起媳婦了。2010年前後,638口人的下石勒村還有貧困人口500餘名,積攢下30多條「老光棍」。

在城裡飯店做大廚時,下石勒村大齡青年杜永強遇到了在同一飯店做收銀、後來成為他媳婦的侯靜。直到今日,侯靜仍記得自己2004年初到下石勒的情景。

「一路都是土路,坐在車上顛來顛去的。」侯靜幾次忍不住問杜永強:「咋還沒到?」杜永強只得連連解釋:「快到了,快到了!」

待到入村,侯靜眼前一黑:滿村不是石頭房,就是土坯房。房子各個狹小破落、低低矮矮不成樣子。侯靜再到杜永強的家裡一看,更是覺得沒了指望——弟兄三個,要啥沒啥,「房無一間,地無一壟」。

好在倆人共事時間夠長,侯靜對杜永強尚抱有希望:「人好,實在,能吃苦,心胸寬闊,能成事。」這段婚事才勉強沒泡湯。

其他人可就沒有杜永強幸運了。

2

「不是男人長的醜,是村太窮」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下石勒的男人們就不得不在農閒時出去打工補貼家用。

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是個勤快人,20歲出頭就下煤窯、打小工。他煙不抽、酒不喝,可一年掙幾千塊,攢不下個錢。

侯永籽31歲時,有人給他介紹姑娘。不過,姑娘家要求侯永籽到縣城當上門女婿,外加蓋一座房子,「蓋起來就跟你,蓋不起就走人」。

做上門女婿沒問題,可蓋房子……瞅著手裡的幾千塊錢,在姑娘家待了半個月的侯永籽,灰溜溜跑回了下石勒。

同村的盧玉清比侯永籽小4歲,婚事也是一波三折。

25歲那年,盧玉清和本村一個姑娘處上了對象。盧玉清挺中意對方,可姑娘嫌他「要房沒房、要錢沒錢」,不長時間就跟他說了「拜拜」。

這事兒對盧玉清觸動挺大,他決定出去闖闖,掙點錢。可東走走、西轉轉,錢沒攢下多少,更沒遇見合適的人,婚事一拖再拖。眼看著自己年過三十,別人「老婆孩子熱炕頭」,自己還是「孤家寡人」,盧玉清只能連連嘆氣。

不知情的工友們開始關心起盧玉清的家事。他怕人笑話,只好想辦法編故事。「說自己有老婆,還有一個孩子。」多年以後,盧玉清還記得自己說瞎話時,臉上那火辣辣的臊。

1979年出生的馬愛威,找媳婦的路也挺曲折。他一直在相親的路上,次次相親卻都沒下文。

馬愛威22歲時就離家打工去了——攢夠錢才能討媳婦。他在山東打工時談過一個姑娘,只領回下石勒一趟,人家就再不來了——嫌窮。

外省姑娘不肯來,本省姑娘呢?馬愛威回到山西,到介休市一家飯店打工,談起了當地姑娘。可一年剛過,好事又黃了。「人家覺得村裡太窮,讓我去當上門女婿。我一沒錢,二沒手藝,三沒熟人,沒敢答應。」馬愛威回憶說。

回到家,又有人給他介紹本縣的姑娘。馬愛威帶著禮物登門拜訪,「彩禮等其他亂七八糟下來,總共要十二三萬」。馬愛威全家東借西湊也就湊出六七萬元,這事也不了了之。

「不是男人長的醜,是村太窮。」提起這些陳年往事,村民們對那些娶不起媳婦的光棍漢們沒有取笑,沒有偏見,而是太能理解了。

3

大家不再比「閒」,而是比「勤」

娶不上媳婦,回到下石勒的光棍漢們,生活苦悶,缺乏亮色。漸漸地,村裡幾張麻將桌支起來,有的男人每天一毛錢兩毛錢地混日子。

沒盼頭的日子就這樣混沌著,誰知2010年前後的下石勒竟起了變化。國家扶貧政策來到村裡,鎮政府也動員在外闖蕩的致富能手杜繼英回村做「領頭雁」。他把全村青壯年勞動力組織在一起,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

但生活的慣性還在,麻將桌邊仍不時坐著一些村裡的壯勞力。杜繼英得知,便在村委會大喇叭裡放言:「誰打麻將,我就掀誰的桌子!」此話一出,幾張麻將桌隔夜就變成了飯桌。

2011年,可容納260頭牛的標準化養牛園區在下石勒落成。看到可免費使用的標準化牛棚,在外奔波10年的大齡男青年侯鑫崗一咬牙幹了:「夏季僱個牛倌進山放牛,半年不用餵飼料,冬季集中飼養也不費心。」

有了好政策「託底」,侯鑫崗膽子也大起來。和其他9戶村民一樣,侯鑫崗貸款養牛,規模逐步擴大。侯鑫崗不再為養牛晚上睡不著覺,口袋漸漸鼓起來,還買了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他將隔壁村的郜小青娶回家,夫妻二人接著養牛,規模擴大到了50頭。

2012年,下石勒村委帶領村民流轉、整理了村裡的1200畝撂荒地,建成了千畝露地蔬菜種植園、24座春秋拱棚、8座地窖式日光溫室蔬菜大棚。2013年,村裡又建成了雙孢菇棚。去年,下石勒引進了集訂單種植與加工於一身的萬壽菊企業,500畝萬壽菊由村民訂單種植,在村內加工。就這樣,以合作社的方式,下石勒逐漸發展起了6大集體產業。

生活有了希望,奮鬥有了奔頭,下石勒的風氣變化不小。大家不再比「閒」,而是比「勤」。到2016年,下石勒實現整村脫貧。村民的平均收入從2011年的2000元增長到5736元,村集體帳上多了50多萬元。

這一年,在城裡開飯店賺了本錢的杜永強兩口子返鄉創業,成為下石勒的致富帶頭人。跟著丈夫一同回村的侯靜心甘情願:「他願意幹,我就支持。年輕,不折騰幹啥?」

4

希望的種子破土成苗

「忙轉」起來的下石勒,喜事連連。

一年四季不愁活幹,每年能攢一兩萬。2012年,下石勒村年紀最大的光棍侯永籽娶上了媳婦。

這一年,馬愛威33歲了。馬愛威認識了宋瑞風,因為聊得來,兩人當年就結了婚。這回結婚咋這麼簡單?原來在宋瑞風嫁過來前,馬愛威已經買上了農用車,為村裡合作社跑蔬菜運輸,一年收入兩三萬元。

也在這一年,大齡青年馬愛明加入村裡的建築隊,閒時到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馬愛明一年能掙3萬多元。

後來,馬愛明結識了在下石勒村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打工的溫麗芳。2019年12月31日,農曆臘月初六,下石勒村鑼鼓喧天,嗩吶齊鳴。在鄉親們見證下,馬愛明手牽新娘,大聲宣布:「我脫單了!我的幸福生活開始了!」

在和順縣李陽鎮下石勒村,新郎馬愛明背著新娘溫麗芳走回家中 詹彥 攝

新郎馬愛明和新娘溫麗芳在炕上聊天 詹彥 攝

2019年12月31日,新郎馬愛明將花送給新娘溫麗芳 詹彥 攝

屈指算來,從2011年到2017年,下石勒村26歲以上的大齡青年相繼娶回來30個媳婦,其中外地媳婦就有11個。

下石勒的脫單續曲還在奏響。2020年8月,48歲的盧玉清終於等到生命中的那個「她」,喜事足足辦了3天。

過上了安心日子的盧玉清,把微信朋友圈換成夫妻二人的合照。婚後不久,盧玉清又踏上了進城務工的路,不過這次是夫唱婦隨。「只要加柴,水總會開。」盧玉清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標——爭取在城裡買套房。

娶妻後,下石勒的不少單身漢「升級」,當上了父親。伴隨小生命的降生,新晉父親的鬥志再一次被激發。

組建起「四口之家」的杜青春,也曾是「大齡難」,如今一個兒子在縣城讀初中,一個兒子在鎮裡讀小學。想著讓孩子們未來能富足些,杜青春決定大幹一場,把原本租村集體開小賣部的5間瓦房買了下來,2020年年初又花10多萬元把小賣鋪的舊平房翻修成了二層樓。

杜青春的家對面就是村裡新建的學校——外形時尚、功能齊全的幼兒園和小學。2020年秋天,學校的硬體設施已全部到位,老師也有了著落,往後孩子們念書,不用再到鎮上去寄宿。杜青春挺欣慰:「下石勒的下一代趕上了好時候。」

(完)

相關焦點

  • 農村的那些光棍,後來怎麼樣了...
    巴掌大的村,幾十條光棍山西和順,一座立於太行群山中的小縣城,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可美好的傳說並不能幫貧困的村民們娶上媳婦。因自然條件惡劣、發展乏力,當地的「光棍村」曾不止一處。明星村的光環漸漸黯淡了。等到1969年出生的侯永籽這代人成長起來,地下無資源、地上沒產業的下石勒村竟然娶不起媳婦了。2010年前後,638口人的下石勒村還有貧困人口500餘名,積攢下30多條「老光棍」。從20世紀90年代起,下石勒的男人們就不得不在農閒時出去打工補貼家用。
  • 半月談丨「花甲村」 煩心事何解
    當前,部分地方的農村老齡化趨勢加劇,青壯年普遍外流,部分村莊成了只有白髮人駐守的「花甲村」。如何讓青年人帶著活力與動力回到鄉村,紮根鄉村,讓廣大農村不再為「鄉村振興,靠誰振興」發愁?希望在產業,更在有競爭力的機制與平臺。村中逐門看,儘是白髮人陝西漢中勉縣位於秦嶺南麓,今年2月剛剛退出貧困縣序列。
  • 太行山上的那村那人那些事
    「帶著沸點進村、凍成冰點駐村」。每每談起這段讓人驚心動魄的經歷,都成了張明的開場白、口頭禪。奇峰塔村隸屬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南城司鄉,坐落在太行山北端東麓拒馬河中遊西側。這裡大山環抱,交通閉塞。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京原鐵路穿村而過,是唯一能聽到和見到一點生機的地方。而唯一收入就是一年一季的玉米,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全村150戶48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2.2%。
  • 完爆美國大峽谷!深溝險峽、傳奇掛壁,你真的懂太行山嗎?
    ▼我曾在北京生活過兩年以北京為據點去過不少景點唯獨太行山是我反覆去過好幾次的地方每到周末,我往往願意從北京出發花上8個小時顛簸至太行山的深處—村只消住上周六一晚,就足以讓我神清氣爽阱底村懸崖居@古一翻我曾經攀登過非洲第二高峰—肯亞山兩條大峽谷是登頂的通道那一次,讓我感受到自然的壯魄太行山也與其相似溝壑深谷、水澗山嶽、蔥綠草木盛景皆全
  • 太行山下的「沒眼人」,走著唱著活著 中國人的一天
    他們在太行山賣唱,演繹動人的故事。「沒眼人」,是一群「瞎子」,傳說在抗戰期間是一支八路軍的情報隊伍,但他們沒有編制、沒有檔案、沒有記錄,只存在於老鄉們的記憶和口口相傳中。他們在太行山賣唱,行走於茫茫大山,卻保存著遼州小調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態的演唱方式。這是一群生活在世界最底層的人,他們活著或者死去,沒有人會關注。
  •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光棍越來越多,女孩子都到哪裡去了?
    「大齡剩男多在農村,大齡剩女多在城市」,這是我看到的一句我認為比較客觀公正的話。現在有些農村的光棍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光如此,甚至有的農村被戴上了「光棍村」的帽子,村裡有大半的適齡男青年都找不到媳婦,導致一些地方的寡婦都成了搶手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此種現象?
  • 半月談|「農民主播團」捧出「潮」村來
    「農民主播團」捧出「潮」村來半月談記者 杜一方 王登豐 範世輝追趕時代:「農民主播團」捧出「潮」村來編者按剪視頻、修美圖,當網紅、做直播,懂冷鏈物流和農產品遠程配送,操作數字機械設備實現種植養殖自動化運作……脫貧攻堅讓過去連書都不大讀的農民學會了追趕時代新潮。
  • 出山記:公路掛壁在太行山上,怨山鬥山吃山今又興山
    掛壁公路通車前,位於太行山深處的錫崖溝村村民前往縣城要花大半天時間。如今,錫崖溝掛壁公路已成為距縣城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旅遊景區。新華社記者詹彥攝怨山沿著掛壁公路來到錫崖溝村,儼然步入「世外桃源」:群山環抱中,穿村而過的紅巖大峽谷流水潺潺,村民依山而居,一派山水田園風貌。
  • 半月談|「饢城」告別囊中羞澀
    半月談記者 徐寧 高晗  在新疆,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新疆伽師縣充分挖掘饢文化內涵,探索出一條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把小饢餅做成扶貧富民的大產業。打饢,這個傳承了數千年的古老技藝,也成為當地人叩開脫貧致富大門的幸福之鑰。
  • 紀錄片《光棍》,找對象為何那麼難?男女都在精打細算,相互挑剔
    哈嘍,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你們講光棍,劇情出自紀錄片《光棍,中國結不了婚的男人們》。紀錄片真實地為我們展示了三個大齡光棍的相親經歷,第一個相親的男士在縣城裡做廚師,這已經是他數不清多少次相親了。是兩個介紹人帶他來的,他們不是今天第一波來女方家相親的。
  • 半月談|仙居捅了這個「馬蜂窩」
    村委會主任朱壽進說,大林村共有房屋567宗976間,因「一戶多宅」應拆256宗,目前已基本拆除完畢。  橫溪鎮人大主席、鎮南片區黨總支書記馮建勝說,農村「一戶多宅」是指村民一戶擁有多處宅基地,或單處面積超標。「一戶多宅」違反土地管理法,但量大面廣,是農村「矛盾源」「馬蜂窩」,不敢輕易動。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戶多宅」有四方面複雜原因。
  • 2020年農村光棍到底有多嚴重?農村光棍娶妻難問題怎樣解決?
    按照男女出生率1.17:1的比例,2020年我們的光棍問題將會更加的突出和嚴重,單身人口數量已經接近到了3300萬!其中的這3300萬光棍大部分是來自農村地區。他們的婚姻問題是中國社會上的一個大問題。這些光棍真的有可能娶不到媳婦嗎?
  • 太行山的路到底有多難走?
    翻越太行山,難,太難。1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嘗聞此中險,今我方獨往。挺進太行山,攝影孤城儘管太行山看上去絕壁聳峙,高不可攀,但山脈兩側的居民還是在地殼運動的裂痕與河流穿切的深谷中找到了進出的孔道。這其中有八條通路,歷史上一直作為聯結晉冀豫三省的交通要道,人們將其稱之為太行八陘(xíng)。
  • 中國「最險峻」公路,建在了太行山的絕壁上,列入國家級景區名錄
    位於太行山南麓和東南山區,有幾條建在峭壁上的公路,與盤山公路不同,這條公路是從隧道中挖掘出來的,天窗向外敞開,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隔離公路,目前,中國的隔離公路分布在山西陵川、山西平順、河南輝縣,其中以郭亮隔離公路最為著名,但最古老的卻是錫崖溝的隔離公路。
  • 太行山行-----「北上太行山,壯哉何巍巍」
    但在巍峨的太行山前也不得不發出「北上太行山,壯哉何巍巍」的感嘆。 ,才使這條路顯得蕭條。但對於我們來說初訪太行山,有這樣僻靜自然的通路上行走更深切感到太行山的靜瀾之美,公路兩旁的萬仞絕壁,淹沒在草叢中的羊腸古道更能體會到魏武帝的感嘆「北上太行山,壯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大詩仙李白在《行路難》中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塞河川渡不了黃河,雪滿太行登不上高山,大聲感嘆道「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 他們走進太行山 學習回龍精神
    8月9日至10日,河南省濟源市北海街道黨政領導班子、各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以及派駐黨建工作指導組組長等36名黨員,到新鄉市太行山腹地緬懷革命先烈、探訪先進群體,感受紅色主題教育再洗禮。  紅色寶泉   峽谷深處藏小道 崢嶸歲月催人進  黨員們首先來到了新鄉市輝縣市的寶泉大壩。
  • 半月談|他用獨臂,撐起了一個村!
    他用獨臂,撐起了一個村!半月談20年前,他是村裡的致富能手、最早騎上摩託車的「拉風」青年。9年前,一次意外觸電事故,導致他右臂截肢,左腿殘疾,仿佛噩夢一般,人生急劇墜落,小康之家變得一貧如洗。我希望讓我們村所有群眾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讓人人都羨慕我們的村。」2019年5月16日,在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李健獲「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現在的李健,是村黨支部書記,是上百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的帶頭人和主心骨,正帶領著鄉親們奔向新生活。
  • 韓國娛樂圈怪狀:大齡女光棍泛濫,有錢有咖位就是嫁不出去
    這個年紀的話,結了婚的叫做中年婦女,沒結婚的算是大齡未婚女青年,懷孕的時候則是高齡產婦了。而走偶像路線的韓國男演員,要麼是青梅竹馬早早定下來,剩下的大多數的結婚年齡在40歲左右,他們的結婚對象或者說理想伴侶,基本都是要小上十多歲,像當紅男星金秀賢更是宣稱要找個小自己20多歲的年輕姑娘做妻子。
  • 農村俗語:「十個光棍九個倔」,啥意思?老祖宗的智慧,令人深思
    導讀:農村俗語:「十個光棍九個倔」,啥意思?老祖宗的智慧,令人深思在我國的文化發展中,俗語其實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沒錯,俗語並不是民間流傳的胡同串子,而是代表著我國古代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更凝結了我們無數前輩的經驗和警示。
  • 太行山上的路到底有多難走?
    這其中有八條通路,歷史上一直作為聯結晉冀豫三省的交通要道,人們將其稱之為太行八陘(xíng)。第二年,曹操親領一支兵馬,深入太行山,徵討高幹。「北上太行山」,從方位上看,曹操一行走的就是太行陘。太行陘上自常平村到碗城村的這一截山路,全長不到4公裡,海拔卻直接從400米攀升到800米,路狹坡陡,蜿蜒崎嶇,被人們形象地呼作「羊腸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