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皇后出生於郭爾羅斯後旗
白萬勝
[內容提要]:
孝莊,名布木布泰,嫩科爾沁部,蒙古孛兒濟吉特氏。清康熙王朝封「孝莊文皇后」。一生輔佐三朝,兩輔幼帝,是歷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為開創康乾盛世做出了貢獻。本文通過對嫩科爾沁部的形成及西遷時間點,孝莊父母合葬墓地址,清雍正皇帝對郭爾羅斯一旗賑災旨喻,以及民間「皇后店」的傳說等問題的進行了調查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孝莊皇后出生、出嫁地均在郭爾羅斯部地域。
科爾沁於嫩江流域
孝莊,名布木布泰,蒙古孛兒濟吉特氏。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生,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嫁與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為妃。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孝莊被冊封為永福宮莊妃。1643年(清崇德八年),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繼位,封孝莊為「聖母皇太后」。康熙王朝時被晉封為「孝莊文皇后」,「孝莊」之名便由此而得。
然而,在清代文獻中,對孝莊皇后記載的很少,特別是對她入宮前的情況幾乎沒有任何實錄。例如,孝莊皇后究竟出生在何地?沒有準確的說法。
為了了解一個真實的孝莊,為了探尋孝莊皇后準確出生地,筆者近幾年來通過調研和考證,對孝莊皇后出生地「科左中旗之說」產生了一些疑點。主要是「科左中旗之說」與1624年科爾沁部與愛新國盟誓地及科爾沁部西遷史有矛盾之處。
一、嫩科爾沁部的形成和西遷受阻,推斷孝莊皇后出生時間點在郭爾羅斯地域
據史料記載:明代中葉以後,遠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科爾沁部積極響應北元達賚遜庫登汗的號令,將統治中心由北興安嶺南向遷移到嫩江流域。科爾沁部的這一遷徙活動是由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十四世孫奎猛克塔斯哈喇完成的。許多專家考證,科爾沁部遷徙嫩江流域的時間為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22—1566年)。奎孟克有二個兒子,長子博第達喇,次子諾門達喇,從血緣關係上看,科爾沁部、郭爾羅斯部、杜爾伯特部和札來特部都是博第達喇的後裔。
據塔娜、岱欽所著的《科爾沁歷史鉤沉》介紹:南遷的科爾沁「立寨混同江」與扈倫四部聯盟到後金時代「自稱嫩江水濱所居科爾沁」,即嫩科爾沁。當年嫩科爾沁的西南邊是較強勢的喀爾喀部遊牧地,要想向西南發展因受察哈爾、喀爾喀部所限,是很困難的,只好東駐嫩江左岸,南扼混同江口居之。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以北嫩江蒙古科爾沁部與扈倫四部為主的九部聯盟。與建州女真(愛新國)暴發了著名的「九部之戰」。這次大戰九部聯盟兵敗,嫩科爾沁首領甕阿代、莽古思等被俘,明安隻身逃走,自此嫩科爾沁部感到與扈倫四部的聯盟難達初衷,加之迫於西鄰察哈爾、喀爾喀之欺凌、無奈只得與建州女真聯姻結好。由此,天命九年(1624年)努爾哈赤的代表與奧巴(翁果岱之子)在嫩江左岸的格勒珠兒根城的唐格裡克坡(今杜爾伯特縣境內)舉行盟誓,建立了軍事聯盟關係。
根據《奧巴評傳》記載,嫩科爾沁遷入嫩江流域後,主要活動在嫩江中下遊地區。其中以博第達喇長子齊齊克為首的右翼即後來的科右中旗、杜爾伯特旗、札來特旗等駐牧於嫩江中遊的左岸,以博第達喇次子納穆賽(孝莊曾祖父)為代表的左翼,即後來的科左中旗,郭爾羅斯前、後旗等駐牧於嫩江下遊左岸和混同江流域。當時按照蒙古族以右為上的古老習俗,科爾沁右翼部分的地位最高,齊齊克的子孫翁果岱與奧巴父子在嫩江東岸築格勒珠兒根城(今杜爾伯特境內),作為他們政治、貿易中心。
到明嘉靖末年,遊牧於開鐵邊外,遼河西岸及西遼河流域的內喀爾喀五部,與後金努爾哈赤展開了多次交戰,天命四年(1619年)七月的鐵嶺之戰內喀爾喀五部慘敗,其剩餘勢力逐漸退到了今日巴林,扎魯特的地方。於是南扼混同江口的嫩科爾沁部才乘虛向西南擴進,其部署開始出現於西拉木倫河及遼河流域。
可見,嫩科爾沁部遷入嫩江流域後,由於西遷受阻,在嫩江流域滯留了近百年時間。而西遷到西拉木倫河流域應該是在1630年以後,內喀爾喀五部先後遭到愛新國與林丹汗攻擊而崩潰之時。為此,烏雲畢力格、巴拉吉尼瑪在他們所著《土謝圖汗—奧巴評傳》一書對嫩科爾沁部的西遷作了明確的記述,即:「奧巴、吳克善、喇嘛什希、木寨、棟果爾等五和碩在1630年秋遷到了西拉木倫河流域。」於是,嫩科爾沁部在西遷前,總結了九部聯軍之戰經驗教訓,與愛新國聯盟;開創了滿蒙聯姻的先河。而莽古思之子宰桑(孝莊之父),子承父業,在嫩科爾沁西遷前完成了將二女嫁給皇太極之事。即1625年嫁小女布木布泰;1634年嫁長女海蘭珠。
以上事實證明,孝莊皇后出生與出嫁時間點,發生在嫩科爾沁部西遷前,地址應在嫩江下遊及混同江口一帶。也就後來的郭爾羅斯部地域。
二、孝莊皇后父母合葬墓在查幹湖畔,證明孝莊家族在嫩科爾沁西遷前,曾遊牧於混同江流域
混同江是指哪條江?具體位於什麼地方?對此,筆者認真地查找了有關資料,其中清康熙大帝說的很明確。康熙五十年辛卯五月癸巳,上諭大學士等曰:「自古以來,繪輿圖者俱不依天上之度數以推算地裡之遠近,故差誤者多。朕前特差能算善畫之人,將東北一帶山川地理俱照天上度數推算,詳加繪圖,視之混同江自長白山後流出,由船廠打牲、烏拉向東北會於黑龍江入海,此皆系中國地方。」清末,春德、葉大匡所書《郭爾羅斯後旗報告書》也明確指出,混同江就是松花江。即今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會流處,皆屬郭爾羅斯地域。
據史料記載,孝莊的曾祖父納穆賽是科爾沁左翼的創始人。納穆賽死後,其長子莽古思(孝莊的祖父)繼承了嫩科爾沁大首領,帶領子孫活動於嫩江的下遊和混同江流域,其大體時間是1582年—1626年左右。
孝莊父宰桑什麼時候死的,文獻沒有記載。但查閱有關資料,他還是死在努爾哈赤駕崩前(1626年)或皇太極盛京冊封前(1636年)。因努爾哈赤駕崩時宰桑沒有去,而是其福晉博禮協長子吳克善前去弔唁的,所有推斷宰桑嫁完兩女後就已離世,1636年皇太極分封時,也沒有他。是1654年被清世祖順治追封為和碩親王的。
如今,在查幹湖畔庫裡村前的山崗上,聳立著一方巍峨的石碑,這是清初孝莊皇后的生父、生母墓碑。其碑面上刻有滿、蒙兩種文字,1982年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滿蒙文碑,當地俗稱庫裡碑。碑石上正式名稱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碑文是孝莊皇后之子順治帝寫的,於大清國順治十二年(1654年)五月初七日立。
宰桑夫婦是順治帝的外祖父、外祖母,除了親情外,對大清也做出了貢獻。所以,順治帝追封宰桑為和碩忠親王,其妻為忠親王賢妃。當年,為什麼要選擇查幹湖這個地方做墓地?顯然這裡是他們夫婦幾十年來出生、成長、生活的地方。對於孝莊父母的生卒年齡,我們已無法考證,但從前面的論述看,我們可以知道,其父去世早於其母,其母去世較晚,也可能是西遷之後,到科左中旗後去世的。故有宰桑的長孫第二代達爾罕親王和塔,前來為祖父母遺體合葬之說。
因此,根據孝莊祖父的衣冠冢「靴子廟」(廟內有追封福王碑),及孝莊父母死後葬於今郭爾羅斯前旗查幹湖畔的實際,充分證明了孝莊皇后的祖父、父親生前一直都居住、生活在郭爾羅斯混同江流域。死後葬於查幹湖這個風水寶地是自然的。
三、清雍正帝關於向理藩院賑災的旨喻,指明郭爾羅斯一旗是孝莊皇后的家鄉
筆者在《大清十朝聖訓》一書中,為孝莊皇后出生地「郭爾羅斯之說」找到了可靠的文字根據。
據《大清十朝聖訓》一書記載,清朝雍正元年六月,理藩院在調查的基礎上,將郭爾羅斯受災百姓乏食問題上奏朝廷。雍正皇帝聽後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向理藩院下了旨喻。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夫科爾沁蒙古與別部落蒙古不同,太祖高皇帝時首先臣服,且為朕曾祖妣孝莊文皇后、皇祖妣孝惠章皇后之鄉。」「今聞伊下之人乏食,朕心轉惻,若即動用正項錢糧三萬兩往賑,再派大臣一員、司官一員往郭爾羅斯旗下,將實在窮苦並無牲畜之人查明數目,按其戶口給予乳牛、羊只,務令寬裕足用。」雍正皇帝的這段旨喻,在《大清會典》與張牧的《牧遊記》中也均有記載。
首先,我們要肯定的是雍正元年朝廷派員到郭爾羅斯後旗賑災確有其事。雍正帝在向理藩院旨喻中提到了「郭爾羅斯乏食,爾等議鄰近札薩克公巴圖旗下倉糧撥給散賑」等語。其中札薩克公巴圖,正是郭爾羅斯後旗四世鎮國公並掌札薩克時期。其任職時間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於乾隆五年(1704年)。又據《肇源縣誌》記載:「雍正元年七月九日,都統伯四格馳驛茂興,調伯都納倉糧二萬石,按人口分撥。戶部撥來三萬兩銀用於購買牲畜。」這次賑災活動是從六月開始至八月結束,對緩解郭爾羅斯後旗蒙古的貧困,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次,從雍正皇帝的旨喻中我們可以看出,雍正皇帝也很重親情。強調郭爾羅斯是科爾沁的一旗,「夫科爾沁蒙古與別部落蒙古不同,太祖高皇帝時首先臣服,且為朕曾祖妣孝莊文皇后、皇祖妣孝惠章皇后之鄉,家世為國戚,格恭巽順,歷令百年有餘。」由此從時間點上看,從孝莊嫁給皇太極到這次賑災時間(即雍正皇帝旨喻時),(1723年—1613年)正是百年有餘。
足見,雍正皇帝關於去郭爾羅斯後旗賑災這段旨喻,為孝莊皇后的出生地(家鄉)找到了重要的根據。
四、民間「皇后店」的傳說,證實他什海古城是孝莊皇后的出生地
他什海古城位於今肇源縣民意鄉建民村東50米。古城略呈方形,周長1240米,殘牆高1.2米—3米不等。據考古者認定,此城為金代古城,後被蒙古軍所毀。明中葉後,科爾沁蒙古部落東遷至此,看到這裡水草豐美,適於遊牧,便於此紮營,在古城內遍布氈房,直到嫩科爾沁西遷。
他什海,蒙語讀音為「他什該」,漢譯為斜坡之意。此處為丘陵地帶,地勢呈斜坡狀,古城也因此得名。
他什海古城素有「皇后店」之稱。民間傳說這裡是清代孝莊皇后的出生地。據筆者調查,明代中葉東遷的科爾沁「定寨混同江」,自稱嫩科爾沁。由於西遷受阻,在嫩江中下遊和混同江流域滯留八十多年。其左翼便聚集郭爾羅斯地域,他什海古城也在其中了。清末開放蒙荒後,這裡來了漢人,由於漢人不懂蒙史,「孝」、「蕭」不分,便將清代的孝莊皇后傳成是遼代的蕭太后了,此實在為大謬也。(經考證,蕭太后出生於遼南京,即現在的北京。今北京平谷縣太后村是它成長的地方)。
談到傳說,這裡還有一些來頭。1998年,松嫩兩江發生大洪水,在重建家園工作中,肇源縣的個別縣領導提示,為了將來發展旅遊業,咱們可編一些故事。於是,有人便將民間傳說的他什海古城—「皇后店」一說,說成是大遼蕭太后的家鄉。由此之後,官方媒體也開始炒作。2011年肇源縣二站鎮網公開發表了《肇源縣第四屆蓮花節(遊記)》,將傳說誤傳全國。這可能也由於中國各朝的太后中,清朝的孝莊太后經歷與大遼的蕭太后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任何一位出彩的女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大遼的蕭太后戎馬一生,巾幗不讓鬚眉,權欲極強。而孝莊太后一生勤勤懇懇,默默地為大清朝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她的精心栽培下,清王朝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君主—康熙皇帝。
然而,他什海之地也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清鹹豐年間這裡遷入一些鮑姓蒙古族人,他們是因隨清廷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抗擊英法聯軍,在天津大沽口戰役中立下了戰功,朝廷便把這塊土地分封給他們了。
筆者的伯母布庫德氏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伯母,生於晚清年代,活著的話大概有130多歲,在筆者小的時候,她老人家就給我講過,說「孝莊皇后是他什海人。」因此,孝莊之名在筆者兒時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尤其「皇后店」的說法,確實鮮為人知。大概也是因為有清一代,孝莊出生的宰桑家族中,先後出過四位大清國蒙古皇后的緣故吧。即一門四後: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寰妃海蘭珠、順治第一皇后孝惠章皇后。
至今,還有一些曾在他什海屯居住過的蒙古族老年人說,我們是「皇后店」的人。她們因這個地方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而感到十分驕傲。由此,我們認為,今肇源縣(郭爾羅斯後旗)他什海古城,俗稱「皇后店,」是清孝莊皇后的出生地。
綜上可證,孝莊皇后的出生與出嫁地均在郭爾羅斯地域。至於「前郭說」還是「後郭說」這就不用細論,可統稱為「郭爾羅斯說」。因為當年郭爾羅斯部還沒分前後旗,由於當年遊牧生活影響,孝莊皇后或出生於今後郭地盤、或出嫁於前郭地盤都是可能的。
作者簡介
白萬勝,蒙古族,又名伊拉勒圖。祖籍內蒙古索倫,1949年7月15日生於郭爾羅斯後旗。
曾任黑龍江省肇源縣民委主任,榮獲全國民族團結模範個人稱號。退休後被推選為大慶市政協委員、縣蒙古族聯誼會會長、黑龍江省蒙古學研究會副會長。致力於蒙古族史與地方史研究,著有《郭爾羅斯後旗演變史》、《肇源縣蒙古族歷史文化簡編》等,參與了《嫩科爾沁演變史》(郭爾羅斯後旗卷)編撰,獲得全省民族學研究先進個人稱號,並積極參加國內有關詩詞大賽活動。著有個人詩集《廬陽吟》、文集《蒼臺集》。現任大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縣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