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腰痛」之骶髂關節疼痛的原因及運動恢復!

2020-12-23 體態訓練師curry

要練對、別練廢!

關注我、成就你!

健身路上,我來陪你!

01前言

[骶髂關節]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約有 15% 至 25% 的中軸腰背痛是由骶髂關節疼痛引起。近年研究顯示,單靠病史、身體檢查及放射性造影,並不足以診斷骶髂關節的疼痛問題。此文章會給到一些診斷方法及運動方案。

文章的主要內容骶髂關節的結構與功能影響骶髂關節疼痛的成因和因素如何判斷骶髂關節疼痛:預防&緩解疼痛的方式骶髂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中軸關節,平均表面積為 17.5 平方釐米 ,成人骶髂關節面積的差異可以很大 。骶髂關節普遍被描述為一個大而形狀像耳廓,且可活動的滑膜關節。其後方沒有關節囊,被大群韌帶的結構覆蓋著,把骶骨與髂骨連接在一起。韌帶群是關節的靜態穩定器。此外,一組肌肉網絡(包括臀大肌、梨狀肌及股二頭肌)支撐著骶髂關節,以穩定骨盆骨骼。

自青春期開始,骶髂關節會一直隨著年齡有所變化。30 至 40 歲時往往可透過 X 光檢查發現此關節有退化跡象。60 歲左右,此關節明顯地因為關節囊變得僵硬而令動作有所限制。

骶髂關節的神經分佈骶髂關節的神經分布一直是具爭議性的話題。有學者認為骶髂關節的前端是沒有神經組織的 。然而普遍認為,腰椎第五節 (L5) 至骶椎第三節 (S3) 的神經後支是提供神經至骶髂關節後端的主要來源 。

02影響骶髂關節疼痛的成因和因素:

Bernard 及 Kirkaldy-Willis 兩位學者進行過最大型的患病率調查,發現約有22.5% 腰背痛患者亦有骶髂關節疼痛問題 。根據國際脊椎注射協會指引的準則 7 作細心檢查的腰背痛患者中,有 15% 至 25% 是患有骶髂關節疼痛的。

骶髂關節疼痛的成因:

成因可分為內關節及外關節類別。

·內關節成因──關節炎及感染。

·外關節成因──接骨點病變、骨折、韌帶損傷及肌筋膜疼痛。

骶髂關節受傷包含中軸負荷與突然旋轉兩種成因。這受傷可帶來滑囊或滑液破壞、滑囊及韌帶繃緊、關節活動度不足或過大、外來的壓力或剪力、異常的關節力學、微骨折或大骨折、軟骨軟化、軟組織受損及發炎 。

影響骶髂關節疼痛的因素:

增加骶髂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因素包括:

1. 懷孕

2. 真正及明顯的長短腳

3. 步姿異常

4. 長時間激烈運動

5. 脊柱側灣及脊椎融合至骶骨

治療骶髂關節疼痛最具挑戰性的其中一項是診斷的複雜性。骶髂關節疼痛與多種病變相似,診斷時需要以查問去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原發性或繼發性的肌筋膜綜合症、及非脊椎結構症狀。骶髂關節的炎症,包括強直性脊椎炎及雷德氏症候群,往往會在臨床診斷中被發現。身體檢查應包括徹底的神經檢驗、直腿抬高試驗、及由下胸腔至腰椎進行疼痛與動作喪失的評估。身體檢查亦應測試髖關節,並觸診病灶位置的軟組織或腰骶盆骨的骨痛位置。病人須指出最痛的位置並記錄下來。骶髂關節線一帶及骶骨溝的病灶位置變得一觸即痛,是典型的徵狀。文獻中有大量檢查骶髂關節疼痛的體徵或測試方法。

Patrick

Patrick(上圖) 測試及 Gaenslen(下圖) 測試是最常見的身體檢查 。猛烈的骶髂關節動作、雙腿並排及活動等測試的可靠性,是未得到全面證明的。

疼痛牽連模式

感覺改變主要集中於臀部中下方至髂前上棘,即股骨大轉子上方及大腿上方。

骶髂關節疼痛的牽連模式,通常是臀部(94%)、下腰椎位置(72%)、小腿(28%)、腹股溝位置(14%)及足部疼痛(12%)。分散到上腰椎位置(6%)及腹部(2-6%)的疼痛是較為罕見的 。

1.抱膝伸展(單/雙腿)

用手抱住另一側膝關節向上提起至後側有拉伸感,保持8-10秒然後慢慢放下來,重複6-8次。

也可以雙腿完成抱膝的動作(下圖),雙手抱膝向上拉起至下背部和臀部有牽拉感,保持8-10秒然後慢慢放下來,重複6-8次。

2.仰臥膝鐘擺

屈膝約90度,雙腳平放在地上,緩慢有控制讓膝蓋帶著骨盆左右擺動,注意腹部一定要保持微微收緊的狀態,在無痛的情況下完成動作,每組10-20次,重複4-6組。

3.臀橋

屈膝雙腳平放在地上,注意膝關節略小於90度,收腹抬起骨盆,用臀肌發力將骨盆抬起至與軀幹平行,然後慢慢下方還原,注意避免大腿後群和腰部肌肉過度用力,抬起時呼氣下方時吸氣,重複15-20次,做4-6組。

4.眼鏡蛇式

將手撐於肩膀兩側緩慢將上身撐起,避免出現疼痛,保持15-20秒,然後慢慢把上半身放下來,重複4-6組。(若背部韌度不夠,可以用肘支撐)

5.嬰兒式

從跪姿開始慢慢將骨盆向下坐在腳後跟上,雙手充分向頭部方向延伸至最大幅度,保持15-20秒,重複4-6組。

6.鳥狗式

四足支撐,然後伸展對側手臂和腿部(達到與後背平行的位置),注意腹部收緊,避免腰部塌陷,保持3-5秒後慢慢還原,重複另一側完成相同的動作,每側6-8次,重複4-6組。

如果你有骶髂關節疼痛的問題,為避免加重,建議停止以下活動:

高爾夫球、踢足球、舉重,騎自行車、仰臥起坐。

03總結

哈嘍,大家好!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圓滿結束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我們對腰疼之骶髂關節疼痛的原因及運動恢復進行了解,首先我們對骶髂關節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學習,其次對影響骶髂關節疼痛的成因和因素,進行了了解,然後講解了如何判斷骶髂關節疼痛,最後重點講解如何預防&緩解疼痛的方式,相信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都有所收穫那就趕快行動吧!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也感謝點讚支持!

我是你的體態訓練師curry!

又想了解的就關注我吧!

#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骶髂關節失衡怎麼辦?康復運動可試試這幾種辦法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以及骶骨的耳狀面共同構成,主要起到支撐體重以及重力傳遞,其也是關節正常運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該關節如果出現異常,比如失衡,對坐立、站立等基本活動均會有不小的影響。那如果骶髂關節平衡失調,可以通過康復鍛鍊進行恢復嗎?該如何進行?
  • 左側腰椎和骶髂關節關節疼痛的康復案例
    我們每月一期的運動康復技術學習剛剛結束,學員們都是滿滿的好評,學習過程每位學員等瞪大期待的眼睛,很有激情很有收穫,學完很滿足,學到了真正的技術,就如同我們的培訓理念:學習真本事,創造真價值。這個價值有三方面,一是個人技術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二是切實幫助到患者解除疼痛解決問題;三是對社會有價值,康複本身是一件好事,善事。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個在培訓中發生的康復案例:1 第一個案例是患者是彎腰時,以及彎下去起來時左側骶髂關節疼痛厲害,現在疼了有半年了,很是困擾。
  • 「運動康復」膝蓋前側疼痛
    「跑者膝 Runner’s Knee」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patellofemoral
  • 腰痛?屁股痛?或許是你的骶髂關節在作怪
    在瑜伽的練習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出現過下肢、腰椎和臀部處不適或疼痛的感覺?酸脹?是不是還伴有隱隱的疼痛感?又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稍微一動,骶骨尾部就會出現「咯噔咯噔」的響聲,除去腰部病症以外,可能就是因為你的骶髂關節出現了鬆動。
  • 醫院的影像學不能判斷,我們該怎樣鑑別骶髂關節疼痛錯位,再教你...
    骶髂關節,該關節有兩個耳狀面,分別位於骶骨和髂骨上,這個結構可以使兩個髖骨和骶骨同時運動,有兩種運動模式為迴轉運動和反轉運動,這樣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啊,什麼是迴轉運動,如果說骨盆前傾你可能就懂了,沒錯骨盆前傾的姿勢就是骶髂關節的迴轉運動,只是一個是骨盆運動的稱謂,一個是骶髂關節的運動稱謂,反轉運動對應的就是骨盆的後傾。
  • 治療腰痛,手術不如運動康復?三分鐘帶你了解運動康復
    但是這些方法都是暫時緩解疼痛,如果想要腰痛完全康復,不再復發,就得考慮手術或運動康復了。那麼手術和運動康復哪個方法比較好呢?絕大多數的腰突患者,通過運動康復也能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運動康復的效果並不差,就長期來說,手術治療與運動康復的效果幾乎是一樣的。當考慮到腰突手術的各種術後風險和金錢負擔,運動康復也會是腰突患者較好的治療選擇。什麼是運動康復?
  • 重新認識疼痛!丨畢博士團隊 頸肩&步態運動康復培訓
    / 當我們每次邁步時,如果蹬地能力不足時,我們的屈髖肌群就要主動發力代償,從而引起髂腰肌過度緊張,繼而引發腰痛。/ 大腿牽拉骨盆左旋-臀肌是附著在髂骨上的,如果每次都給髂骨一個快速牽張力的話,髂骨就會相對骶骨產生向前向下的力,很有可能會造成骶髂關節紊亂。
  • 腰骶痛,長短腿,常常被忽略的骶髂關節紊亂該如何應對?
    腰痛真的是我們總也繞不開的話題今天我們主要了解的是與腰痛有關的骶髂關節紊亂,又稱骶髂關節錯位/半脫位。其實在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腿痛被發現以前,骶髂關節紊亂一直被認為是腰腿痛的主要來源。同時,出現腰骶部疼痛,患側下肢不能負重,不能端坐,長短腿,以及出現不同程度歪臀跛行等臨床症狀。骶髂關節紊亂與腰椎間盤突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前邊我們已經說了,腰椎間盤突出被發現之後骶髂關節紊亂淡出大家視野,但其實兩者關係微妙。
  • 關於骶髂關節:瑜伽老師培訓中我們沒有學到的五件事,很出乎意外
    提到骶髂關節,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學過解剖的瑜伽老師應該對它都有所了解,骶髂關節在我們的運動以及健康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們的下背部、步態和支撐方面。 它們與髖關節把我們的體重以及運動所產生的力均勻的分配到下半身。對我們的脊柱來說也是很好的「減震器」。但由於認識的不深入和本在教練培訓中沒有學習到,導致很多瑜伽者都對這個「力量轉化之源」有一定的誤解。
  • 如何用運動康復抵抗逐漸年輕化的腰痛?
    大約8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個階段,都會經歷腰痛。過去腰痛易發年齡在40歲以上人群,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因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等因素,早早被腰痛所困擾。對於逐漸年輕化的腰痛,該怎樣去正確認識、緩解疼痛呢?
  • 「肩夾擠症」如何治療?旋轉肌康復運動的關鍵!
    在肩膀抬高過程中,需要週圍的旋轉肌群穩定出力,如果因為旋轉肌的受傷或發炎腫大,很容易造成「肩夾擠症候群」,甚至破裂。在治療上,旋轉肌的康復運動和再生注射非常重要。30歲的陳女士今年開始到健身房做重訓,最近他漸漸覺得右肩在抬高的過程中,會有一陣的酸痛感,原本以為是自己是不是得到五十肩,但經檢查發現,原來是「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 骨盆不正,很影響腰痛,腰骶疼痛!
    很多腰痛、腰骶疼痛的朋友,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明明腰疼腿疼得厲害,但一拍片子,大夫卻說沒啥問題,腰間盤突出也不嚴重,骨頭也沒有什麼問題。那就很鬱悶了,症狀卻很嚴重呀,影響生活工作,這可不是裝出來的!
  • 「台州健康課堂」每天大步快走兩小時一月減重5公斤 可是…
    經主治中醫師吳鶴春檢查發現,駱阿姨左側的骨盆前傾角為8°,超過了正常2°至5°的水準,且真正疼痛的部位並不是腰,而是腰臀部結合的區域,術語稱為「骶髂關節」的部位,故診斷為「骶髂關節紊亂(錯位)」。吳鶴春解釋,女性在生育時,骶髂關節會打開,待生育完成,骶髂關節則會慢慢合攏。
  • 骶髂關節練習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其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在老年時,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 女性腰痛的原因 7種腰痛暗示婦科病
    那麼除了生理期的正常腰痛反應外還有那些原因能導致腰痛呢?腰痛有時候還是婦科病的表現形式,快來看看腰痛是怎麼回事吧。女性腰痛的原因(一)7種腰痛是婦科病的症狀1、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導致女性腰痛的重要原因,有些女性在接受了剖腹產手術或者人流術後會引起盆腔炎症,而這種疾病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以腰痛、下腹部陣陣墜痛、白帶增多的形式表現出來。
  • 關節不好的人如何運動?專家:遵循2小時疼痛原則
    這是因為適度的運動鍛鍊,一方面可以讓關節合理受力,使膝關節完成更多的「擠壓 - 放鬆」營養代謝循環,增強關節軟骨的恢復能力;同時,運動也會強化、維持腿部肌群力量,對於穩定膝關節、減少關節緩衝力也有一定好處。
  • 被骶髂關節問題折磨了10多年,原來是強直性脊柱炎在「作怪」!
    41歲的男性患者,自述在10餘年前就出現了無明顯誘因的骶髂關節僵硬,伴有左側髖部、左臀部疼痛不適,表現為反覆發作骶髂部位疼痛不適,交替出現腰痛和左側臀部疼痛不適,行走時加重,向大腿外側放射。並且,伴下背部和腰部活動受限,休息後症狀可稍緩解。曾去當地醫院檢查,具體不詳,未進行治療。
  • 下腰痛!運動處方
    一、定義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常說的腰痛,從醫學上來說以腰骶部、後背下部、臀部疼痛或慢性疼痛,為特徵的一類疾病。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表現為急性的下腰痛或慢性的下腰痛。二、病因(1)長期的、錯誤的不良姿勢(2)過於單一的運動模式(3)外傷(4)神經根病變,腰間盤突出等等三、慢性腰痛的運動處方慢性腰痛是指疼痛時間超過三個月的軟組織疼痛,根據資料研究表明,發生於頸、腰、
  • 手法正骨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骶髂關節呈耳狀面,周圍有較穩固的韌帶連接,是屬微動關節,一般較穩固不易發生錯位。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
  • 骶髂關節僵硬10餘年,很是痛苦?手術後,終於能好好走路了
    今年41歲的卓先生,近來因「骶髂關節僵硬10餘年,右髖關節疼痛10年」來我院就診。其自述在10餘年前就無緣無故的出現了骶髂關節僵硬的情況,伴有左側髖部、左臀部疼痛不適,表現為反覆發作骶髂部位疼痛不適,交替出現腰痛和左側臀部疼痛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