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分析維米爾一生經歷的歷史過程

2020-12-27 歷史龍探長

引言

維米爾的一生經歷了荷蘭共和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到了晚年的時候,已經窮困潦倒。當時,荷蘭共和國與法國進行了漫長而又耗費巨大的戰爭,時局危殆,他賣不出任何作品。法軍佔領了烏特勒支,繪畫市場完全崩潰了,其他城市也是百業蕭條,人們哪還有心情作畫或者買畫。

他不得不靠借債度日。1675年7月5日,他前往阿姆斯特丹去借債,希望借到1000荷蘭盾,支付家庭中眾多孩子餬口的開銷。當時法國與荷蘭之間在打仗,法軍 迅速向荷蘭北方進軍,荷蘭軍隊則把河堤挖開阻擋法國的軍隊,在此混亂的情形之下,他 是不可能借到金錢的。在他生命行將結束的時候,他的精神都快要崩潰了。他的妻子說: 他的心中裝了如此之多的糾結和難題,以至於都「快要瘋了」。「在一天或者一天半之內, 他就從健康的人變成了一具死屍了。」

維米爾在1675年12月13日或14日逝世,12月15日, 人們為他舉行了簡單的葬禮。他被埋葬在代爾夫特的舊教堂的家族墓地裡。他的妻子想保 住《繪畫的藝術》這幅丈夫在最貧窮的時候都不願意賣掉的作品,她把這幅畫送到自己母 親的家裡。但是法定遺囑執行人、當時的著名科學家列文虎克知道這幅畫作的去處,認為 在維米爾家庭已經破產的情形之下應該依法將此畫拍賣掉,最後維米爾的妻子沒有如願以償。 維米爾逝世以後,他的名字就被大家忘記了。直到19世紀以後,法國共和派政治家、 作家、記者和藝術史家泰奧菲勒·託雷·博格再度 認識到維米爾的偉大的藝術才華與高貴的精神價值。

當他在英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旅行的時候,他特別考察了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他發現荷蘭的風景畫特別是維米 爾的畫作中充滿著日常生活中的現實主義以及明亮的光影的使用。1866年,他在《美術公報》上寫文章,指出應該把維米爾作為荷蘭黃金時代的一個傑 出的畫家來看待,指出他的繪畫作品「具有獨創性並且非常完美」,「在維米爾作品中,光線從來不是人工製造的,它是非常精確而自然的,一個謹小慎微的物理學家也不可能表現出比他更加自然真實的光線」。從那時起,他不斷地呼籲人們重視維米爾的作品。同時, 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攝影技術的興起,攝影家們也注意到維米爾作品中對於光和影的精確把握與呈現。

現代的攝影師們指出,維米爾精確地呈現出1/24秒的影像以及全然以光和影表現的世界。由於維米爾的畫作具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及崇尚光線的特徵,法國的印 象派畫家也以他作為榜樣,因為他的畫作與學院派的暗色調的繪畫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 差。於是,在突然之間,他的作品成為歐洲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對象,私人的收藏家也熱忱 地收藏他的畫作。現在,維米爾已經成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和最傑出的藝術家的代表之 一。

從1995年至1996年,海牙舉行了維米爾作品的大展,吸引了50萬人參觀。雖然對於畫家本人來說,三百年以後的讚譽來得實在是太晚了。 揚·史蒂恩是一位具有喜劇感的畫家,他最喜歡描繪的題材是普通荷蘭人的家庭生活,如親子圖以及家人嬉戲的場景,還有魚貨市場上人們的活動 等。他有時也把自己繪製在畫面當中,並常常以滑稽的表情出現,整個人從頭到腳,由裡到外,像是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開懷大笑。在一張自畫像中,他邊彈著魯特琴,邊享用新鮮的啤酒,圓鼓鼓的臉上,堆滿著揚揚得意的笑容,連畫面外的觀看者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快樂。史蒂恩與同時代的倫勃朗非常相似,他們都喜歡畫自畫像,並且以不同身份的各色人等在畫面中出現。

他創作的主題,有時還與當時荷蘭文學中的喜劇的主題有關。在 《醫生看診》中,一個年輕的女孩子生病了,醫生被請來看診。此時女孩看見他的情人前 來探視,精神馬上就抖擻起來。女孩因為興奮脈搏越跳越快,使得為她把脈的醫生一臉疑 惑。在女孩的後方出現了戴著破帽子的畫家自畫的本人像,這正是荷蘭當代文學作品中的 丑角的裝扮與比喻。而在畫中出現的畫家,手裡提著一條鯡魚和青蔥,它們象徵著藥物。 他的另一幅作品是《剝牡蠣的女人》,畫中的女人的笑容非常曖昧微妙,她的目光盯著觀 畫者,似乎在捉弄他們對於牡蠣象徵著情慾的遐思。在他的創作於1663年的《戒奢寧儉》記錄了一個混亂家庭的瞬間。

畫面上有四個成年人、一個青年 人,一個嬰兒、一頭豬、一隻猴子以及一條狗混亂地共處一室。一個年輕女子面朝觀眾微 笑,一隻手端著一杯酒置於旁邊男子的胯部,而男子則把腿蹺起來搭在女人的膝蓋上,同 時也扭頭關注身後年齡稍長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那個男人正在給女人念書。一隻鴨子 站在那個男人的肩膀上,鴨子的頭朝向旁邊另外一個拉小提琴並注視一個小女孩的男子, 那個小女孩則在偷錢包裡的錢幣。女孩的旁邊是一個正在吸菸鬥的小男孩,還有一位光顧著打盹的婦女,對桌子上貪吃的狗並不在意,甚至連嬰兒把碗摔在地上的聲音也沒有聽到。那嬰兒探出頭來想看酒桶裡溢出來的酒。

畫的右面有一頭豬,它把酒桶的塞子拔掉並且穿過了整個房間。史蒂恩的繪畫雖然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但是也蘊含警世的寓意他在右面空白處寫下了著名的諺語:戒奢寧儉。畫家在掛著的籃子裡畫了象徵貧困和疾病 的東西,裡面有拐杖、玩具和鞭子,他把這些信息作為線 索提供給觀眾,警告世人切勿奢華,因為財富瞬間即逝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家在繪製風景畫方面有非常獨特的造詣。風景畫也是荷蘭黃金時 代產量最大的和中產階層最喜愛收藏的繪畫種類。風景畫也有許多門類,其中既有描繪田 園的風光,也有寓意深長的敘事作品;不過最為普遍的就是描繪畫家所在的當地的風情。

在17世紀最初的40年裡,哈勒姆有一些版畫家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使得版畫風景畫有了明顯的發展。1611年克拉斯·揚·維斯切爾創作的系 列12張蝕刻畫《樂土》,是畫家沿著歷史遺蹟、手工業作坊的遺址以 及哈勒姆的遊樂場所描繪的景觀,他組合了風景版畫、地圖以及地形的描繪等諸多要素, 創作一種讓人們觀賞本地風光的新的旅遊和藝術欣賞形式。他還有一些版畫則刻意地描繪 了當時荷蘭境內的城市的發展以及由於商業發展所導致的新的繁榮。這些版畫的主題明白 曉暢,讚美了樸素和富於創造力的荷蘭人民。很快地就有另外的一些畫家紛紛仿效維斯切 爾,用風景版畫來描繪他們自己的旅程。

他們所描繪的對象有荷蘭漫長的海岸、蜿蜒的河 流、廣闊的田野、蔚藍的天空、繁榮的城市以及廣場和茅舍之類等。維斯切爾在他的畫冊 中這樣寫道:「你們藝術愛好者可能沒有時間出遠門旅行,不過你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一 片樂土——哈勒姆以及附近的令人愉悅的城鎮。」風車也是當時的畫家們非常喜歡描繪的 具有荷蘭特色的對象。著名畫家雅各布·凡·雷斯達爾是出身於哈勒姆繪畫世家的一名風景畫家,他的作於1670年左右的《風車》 藉助低點觀察的方式將位於畫面右側的風車表 現得非常突出,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當時的象徵文學以及宗教小冊子中,風車常常暗喻上帝賦予自然的力量和精神。在一些早期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風車的十字形的轉輪往往在人們的思想中與象徵耶穌蒙難的十字架聯繫起來。儘管在雷斯達爾的作品中富於動感的黑 壓壓的雲層似乎暗示上帝的力量,但是這幅作品更像是一幅純粹的展示荷蘭最平常的景色 的風景畫而非宗教寓意的圖畫傳統的表達。畫家頌揚了作為荷蘭人民利用自然力量最有力 的體現的風車和磨坊,碾磨穀物的磨坊的實用性很自然地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雷斯達 爾的另一幅《哈勒姆小景》則展示了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之下城市西北部的一片山丘之下的平曠的由風車抽乾積水以後形成的一片田野,在遠處的地 平線上有一座教堂。

還有一些版畫也頌揚了不同類型的小磨坊在整個農業生產鏈中的功 能,包括碾磨小麥到小麥脫粒直到最後植入土地。從1607年至1640年,荷蘭省的手工業作 坊主、商人與工程師們排乾了省內的許多淤積地,開闢了大片的可耕地。新闢的低地上出 現了許多靠近海堤的極為方便地被人們利用的風車,以風力推動的排水設備維持著新的鄉 村以及城鎮的運作。上述的風景畫正是這種蔚為壯觀的景象的反映。與此同時,人們還沿 著河流和溝渠建立了便利的交通和運輸系統。阿姆斯特丹畫家埃薩斯·凡·德·維爾德 在1622年創作了《渡船》,可以看到馬拉的渡船連接著城鎮以及大大小小的村莊。據說,當時人、牲畜和貨物從阿姆斯特丹到海牙只需要一天的時間。。

相關焦點

  • 費文費畫一西方繪畫史的思維導圖
    那如果按照我們理工科學生的學習思路,我們應該如何有條理地進入西方繪畫史呢。呵呵,來看我的思維導圖吧!這兩年總結的繪畫史思維導圖終於派上用場了。雖然這樣看畫不太好,畢竟看畫更多的是要看和感受。但這樣有助於大家一下子看清整個西方繪畫史的大致脈絡,主要流派和畫家。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西班牙與荷蘭的巴洛克藝術【第十四講 03】
    第十四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西班牙巴洛克美術 西班牙在17世紀成為歐洲的強權國家。
  • 羅素《西方哲學史》:一部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經典著作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創作的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 《西方哲學史》全書共3卷,全面地介紹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四方哲學的發展過程。第1卷講的是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第2卷講到天主教哲學從興起到壯大,最後衰落的歷史。第3卷主要講述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科學的興盛期,再到19世紀思潮的猛烈湧動。作者最後提出了邏輯分析哲學。
  • 瞬間的凝固,永恆的遐想——維米爾的女性寫實油畫
    維米爾的一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但不幸的是,他在世時並未等到人們的重視,寂寂無名,一生窮困潦倒,跟梵·高一樣,直到他死後才被世人所認知。他一生創作了40餘幅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描繪的女性人物就達40位之多,男性人物只有13位。這是達維特的主要創作取向,這也與受到了歐洲藝術大多以女性為審美對象的傳統有關。
  • 美學欣賞: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 維米爾Vermeer
    維米爾Vermeer 繪畫課The Art of Painting 1665-66這幅畫是維米爾向歷史致敬的作品,深深表達出他對舊時代的緬懷。,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特兒,也就是頭上戴著桂冠,一手拿著號角,另一手抱著書本的藍衣女子,她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歷史的女神克萊奧。克萊奧手中的書本很厚重,看似一部著名的歷史典籍,而號角則有著畫家傳揚自己美名的期許。
  • 維米爾:最了解我的人竟然是個「騙子」
    說起約翰尼斯·維米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著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57年12月15日,維米爾悄然離逝,這個生在荷蘭藝術史黃金時期的偉大藝術家,僅僅留下了34幅作品以及一段謎樣的人生。直至200多年後,他才得到世界應予的崇拜,19世紀開始維米爾的畫,成了收藏界千金難求的至寶。
  • 荷蘭畫家維米爾,畫風精巧,是藝術界公認的畫室內光線最好的畫家
    《信仰寓言》 1671-1674年 現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維米爾一生所創作的畫不多,現存有34至38幅。畫面中對各種藍色色調的運用也體現了維米爾對色彩的卓越把控。繪畫的寓言(畫室) 1666-1667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也許有人會問:維米爾到底長啥模樣?
  • 世界史:介紹極富藝術天分的維米爾
    維米爾的繪畫過程雖然利用暗箱技術,有時非常精細緩慢,但其作品並不是對暗箱所顯現的影像的直接描摹,透露出他對於景色背 後蘊含的意義的獨特理解。《代爾夫特風景》很可能是根據暗箱技術畫成的,其圖像與真 實的圖景非常相似或逼真。這幅風景畫所反映的景觀非常開闊,但是畫的尺幅並不大,描 繪的似乎是代爾夫特在雨過天晴以後或是陰雨即將來臨時的景色。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通過與西方「馬克思學」的批判對話,一方面需要歷史認識與把握這些思想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批判神話這些研究方法的做法,認識到這些方法的限度。在充分吸收借鑑包括西方「馬克思學」在內的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方法體系。
  • 維米爾,看不夠_鳳凰網
    Johannes Vermeer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0.31 - 1675.12.15維米爾出生於荷蘭代爾夫特,與哈爾斯、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1675 年,維米爾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 43 歲,從此在荷蘭畫壇銷聲匿跡。直到 19 世紀 50 年代,才被法國藝術評論家杜爾發現,並竭力尋求整理他的遺作並公布於世,才使這位偉大的風俗畫家再度光照史冊。
  • 西方婚姻史:一段充滿矛盾衝突的歷史
    原作者丨讓-克洛德·布洛涅摘編丨董牧孜《西方婚姻史》,[法] 讓-克洛德·布洛涅 ,趙克非 譯 ,2020年8月婚姻史,特別是在一種所受影響彼此矛盾的文明中,就是一部幾種不同力量不斷衝突的歷史,這幾種力量都企圖控制婚姻這項根本制度。
  • 約翰內斯·維米爾
    約翰內斯·維米爾。出生於荷蘭代爾夫特(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這位維米爾的繪畫不僅給人一種真實性,而且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真實感。維米爾最偉大的作品之一「The Milkmaid」中文叫倒牛奶的女工就像我們展示了一位僕人形象的尊貴。一位不怎麼好看卻又專心致志地把手上工作做好的女僕成為畫面的主角。這個氣質的原型與當時的人崇尚基督教,並且在生活工作上效法基督僕人的態度可是吻合。
  • 歷史理論在西方史學中的回歸
    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史學呈現出「轉向」(turn)與「回歸」(return)層出迭見的現象。一方面,各種「轉向」交替顯現,如對當前史學影響甚巨的全球轉向、空間轉向和記憶轉向,以及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情感轉向、數字轉向、動物轉向等。另一方面,各種「回歸」也接踵而至,如長時段的回歸、普遍史的回歸、觀念史的回歸、革命史的回歸、政治史的回歸等,不一而足。
  • 畫作傳世總共才幾十幅的十七世紀荷蘭偉大畫家維米爾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 Jan Vermeer),出生於荷蘭代爾夫特(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 代表作品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花邊女工》、《士兵與微笑的少女》。
  • ...推出全新功能「口袋裡的藝術畫廊」:以VR 方式觀賞維米爾完整作品
    28年前,兩名專偷藝術品的小偷偽裝成警察潛入了位于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偷走了多件藝術品,其中包括一幅維米爾(Vermeer)的畫作《音樂會》,而這也是維米爾僅有的 36 件作品之一。目前,維米爾的其他作品分散在七個國家的 17 個藏品集中,人們從未有機會在一個地方看到維米爾的所有作品。 而且,由於其中一些作品現在非常脆弱而無法被運送至其他地方展出,它們只能永久保存在同一個地方。但現在,人們終於可以一次性欣賞到維米爾所有的藝術作品,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
  • 羅素的一生及我最愛讀的《西方哲學史》
    羅素一生先後七次陷入情網,並先後同其中的五位結婚。1948年,即78歲時,在去挪威的特隆赫姆作講演「防止戰爭」的途中飛機失事,身穿笨重大衣遊泳十分鐘後得救,應該是其一生之中的重要傳奇經歷之一。羅素一生進過兩次監獄。
  • 約翰內斯 · 維米爾|穿梭光影之中,捕捉光線和色彩
    其實用好看這個詞來形容維米爾的畫我覺得真的是再合適不過,區別於同時期別的畫家的畫幅之大,維米爾的畫小巧精緻,他的畫屬於第一眼的好看,而且越看越好看的畫。如果說其他的畫家的作品可以用宏偉或是壯觀等詞來形容的話,維米爾的畫更多的是在刻畫市井之相,平凡之景。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只要藝術和歷史之間的關係仍不能解決,它就無法擺脫其理論上的兩難狀態——不是藝術的歷史或不是藝術的歷史[41]。拿20世紀最有影響的音樂史著作來說,格勞特的《西方音樂史》是音樂風格史的一部代表作,讀起來像是一部有關作品音樂形態分析的總集,史學意義上遜於音樂的歷史;保羅 · 亨利 · 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把音樂置於西方文明的大氛圍下,讀起來像是西方文化史的一部副史,基本上未觸及音樂藝術本質的歷史。
  • 《大明風華》的大提琴聲,引出西方油畫裡的樂聲和鳴
    你看見的是歷史故事,心裡聽見的是自己的喜悅和感傷。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聽一聽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另外一種餘音繞梁,琴聲輕輕從你心上划過,像一片羽毛拂過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