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皇帝踏著火紅的夕陽離開的時候,當太子嬪與昔日戀人話別的時候,當朱瞻基皇帝與新立皇后孫若微雪中漫步的時候,大提琴悠揚的響起,仿佛能馬上勾起每個人心底的所有情愫,跟著一起顫動。
你看見的是歷史故事,心裡聽見的是自己的喜悅和感傷。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聽一聽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另外一種餘音繞梁,琴聲輕輕從你心上划過,像一片羽毛拂過水麵。
西方油畫裡不乏對樂器,樂手和樂隊的描繪。我們選幾幅來看一看。
卡拉瓦喬
第一幅《彈琴者》,第二幅《音樂家》
卡拉瓦喬是義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的畫家。出生在北義大利倫巴底省的卡拉瓦喬村,因此人們稱他卡拉瓦喬。他名字其實叫米開朗基羅。
畫這兩幅畫的時候,卡拉瓦喬24歲,正是青春年少時,性格暴躁、孤傲寡合、狂放不羈,一生極富浪漫色彩。看看這些美少年們,他們的眼神,手指,嘴唇,多麼的靚麗。
從這些畫裡也看得出來強烈的光影對照法,逐漸成了卡拉瓦喬的特色,把光影的隱喻功能發揮到極致。
深色的背景,塑造出朦朧的氣氛,似乎觀者能聽到樂聲在迴蕩。
此時正是矯飾主義盛行的時候,作品普遍有色彩鮮豔、題材內容深奧等特性,然而卡拉瓦喬的畫與矯飾派不同,經常以平民為描繪對象,用宗教與神話故事講出來。
光畫別人還不過癮,卡拉瓦喬乾脆把自己畫進畫裡。 看看第二幅畫裡遠處那位下巴微仰,回眸望著觀眾的那一位小哥哥,便是卡拉瓦喬了。 這顏值,放在今天絕對可以C位出道了。
約翰尼斯·維米爾
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直到19世界才被人發現並重視。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他的畫往往只有一兩位人物,一般是從事著家務勞動的婦女。
維米爾鍾愛描繪透過窗子的光線,來展現室內的一切。 流傳下來的畫數量很少,據說不足60幅,且存在十幾家博物館裡,我們要感謝網絡,可以足不出戶而縱覽全況。
這三幅畫裡面都是一種叫維金納琴的樂器,一種鍵盤弦樂器,形體小,屬於撥弦鍵琴家族。在十六、十七世紀頗為流行,後來被全音階古鋼琴和撥弦鍵琴取代。
第一幅畫裡少女在老師指導下認真的練習,留給我們一個專注的背影,從她面前的鏡子裡反照出她的面容,畫面用暖色主調,給人舒適恬靜的感覺,展現出裡當時市民生活的特點。
這種黑白棋盤格的地板樣式,在維米爾畫裡反覆出現,通過形狀的變形描繪,顯示了一種畫面的縱深感。
第二幅畫裡,少女衣服呈現的藍色,是近乎奢侈地使用一種名為天然群青的顏料而畫,以青金石為原料, 當時價格超過黃金。就是這種顏料,也造就了中國的青花瓷,明代的時候,因為貿易的中斷造成青金石短缺,才催生了其它顏色瓷器的產生。
17世紀的時候,透鏡的發明,使得類似照相機的暗箱的成像工具出現,有人說維米爾也用這種新式工具來輔助畫畫。
音樂早於文字出現,已經陪伴了人類幾萬年。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願你心裡時常有音樂陪伴。
我是@達樂奇畫,歡迎關注留言,繽紛世界多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