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大乘的兩種觀法

2020-12-22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個密教,它是一個他力法門,果地教,跟淨土宗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容易清楚。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我們可以有兩個理解,說如果我們認為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它不是彌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個如夢如幻的聲音而已,但是它能夠慢慢地引導我們趨向於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唯心識觀,次第的。

那如果你認為這個阿彌陀佛的聲音全體就是彌陀的全體大用,什麼是阿彌陀佛?誰能夠代表阿彌陀佛?就是這句佛號的聲音。聲音為法界,一切法趨聲音,是趨不過等。所有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為一,全部地攝持在這個聲音,一點都沒有欠缺。就是當下的這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不要等到以後才出現阿彌陀佛。這樣子,你能夠這樣子觀,那是真如實觀。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那麼這是兩個差別,所以我們從蕅祖所舉的例子能夠知道什麼是唯心識觀,什麼是真如實觀。

這兩個觀的次第以後做一個總結:由唯心識觀進真如實觀,密行成,顯行亦圓滿矣。最後一段講出它的一個修學次第。我們剛開始應該先修唯心識觀,把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做出一個明確的界限,然後再作不二的觀察,染淨是不二的觀察,應該是這樣的次第。

這段是把止觀,我們在修止觀之前做一個總說,總標的說明。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先明白我們一念心性,這個打妄想的心,從本性上來觀察跟諸佛是無差別的。那麼從作用上來觀察呢,一念的妄想它就創造了惑業苦的境界出來。但是我們在對治妄想的時候,剛開始治亂是用重點,應該用如夢如幻的止觀力來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應該剛開始有對治意。

但是慢慢慢慢地,妄想調伏以後,你就能夠進一步達到真如實觀——妄想的本身就是真心。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他講一句話,他說「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這個「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話看得出他已經安住在真如實觀,不除妄想也不求真,就是當下,當下就是。「今知當體是,方恨自蹉跎」,就是這句話的意思。不過剛開始我們應該照蕅祖的意思就是應該先對治,以如夢如幻的戒定慧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應該是先這樣做。

這個是講到大乘的兩種觀法,這兩種觀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後從那個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這個顯教偏重在觀心,諸位你如果看止觀的書看多了,不管是天台的止觀乃至於中觀的學者在觀,偏重在觀察一念心性。這個密教,它的所觀境多數在佛,觀佛法,我們講妙法,心法妙、佛法妙、眾生法妙。這個密教講本尊相應,它一定先強調本尊咒或者本尊的名號,它的依止處、它的觀察處偏重在佛法的境界。

一般的顯教的修觀偏重在觀照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有差別,所觀境有差別。能觀的智是完全一樣的,就是唯心識觀、真如實觀這兩個差別。

先講唯心識觀,先講對治的觀法,再講圓頓的觀法。對治的觀法,就是你以一個法門來對治某一個煩惱,一個法門它只能夠對治一個煩惱;但圓頓止觀是一個根本法門,這個法門一個法門是對治所有的煩惱,因為它從根本下手,這兩個的差別。

先看第一、對治止觀,這個當中講到四念處觀。首先我們解釋四念處。這個「四」是一個法門的數目,有四個數目。這個「念」是一個能觀的智慧,它有四種智慧,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四種智慧。這個「處」就是一個所觀境。前面的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去照什麼處所呢?照我們眾生的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這叫四念處,能所雙舉,能觀的智跟所觀的處所,把它合起來安立作四念處。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在我們的現前的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生起了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所以在對治意義上我們應該以不淨、苦、無常、無我來對治這四個處所所引生的四種顛倒,這個叫作四念處的對治觀。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17

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一般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分成兩種。二乘人的智慧是觀一切法空,他認為一切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依他起的有為法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沒有價值,只有空性才是真正的歸依處,就是什麼是修學的最圓滿的境界?就是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歸依處了。當然這樣也好,解脫了三界的生死,這也是深妙禪。
  • 淨界法師:成就大功德,這兩個字很關鍵
    ——蕅益大師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人,我們在佛堂裡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從空性裡面出來遇到兩件事,第一個遇到人,一個人當然最主要的要有志向,人跟人自己要有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還不是最重要的,「不難有志向」,要緊就是要能夠忍,安忍。
  • 淨界法師:法空觀
    再看第四段,觀法無我。前面的心是一個能執著的我;這個法是我所,我所執取的,這些都是我所,我以外的都是我所。這一切的法,一切的生死,一切的各式各樣的果報都是我們所執取的。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和合因緣舛chuǎn,戲論須排遣;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 《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下
    這就是等覺菩薩的大乘無我觀的實際履踐。  那麼從七住證得大乘人無我以後,開始薰習的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別相智以外,都是法無我--一切種智的修習。七住菩薩所證的是大乘人無我,在這一切法當中去觀察無我性--這個如來藏是無我性。真如的無我性有兩種:祂是人無我性,也是法無我性,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無我觀,不同於二乘的無我觀。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4
    第四卷《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前文︰『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無我」,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建立起這樣的觀念,未來的果報就可以改變。 丁一、答百法二 先回答「百法」─「何等一切法?」什麼是百法的內容。這當中又分成: 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簡略的說明百法;戊二是詳細的說明。 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 淨界法師:不管年輕年老,都要解行並重
    他說他不做法師。其實這個研究教理不是做法師用的,這個教理是你自己要受用的,這個做法師那是隨順因緣,你從自受用,這個時候你對佛法的感動,你對佛法的感恩,你覺得你有一份的使命感,把你曾經受益的法流通後世。不是說你一開始就認為說,佛陀講那麼多經論是講給別人聽的,那麼這樣子「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781】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發願弘揚《法華經》
    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發願弘揚《法華經》淨界法師
  • 惠空法師《中觀論疏》視頻課程
    佛法修行分為二乘與大乘,最終都將歸向大乘圓滿成佛之路。大乘思想有三宗,唯識宗、如來藏宗和般若中觀宗。唯識宗和如來藏宗屬於同一系統,皆以論述「阿賴耶識」為核心思想。唯識宗側重於阿賴耶識染分,如來藏宗則側重於阿賴耶識淨分。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隆蓮法師:佛教道德觀
    原載淨慧法師主編《法音》文庫:《佛教與現代文明》佛教釋「道」有多義:1、「道」是「通」義,善惡業道,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為「道」。善為道,不善為非道。此為世間道。2、道謂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為出世間道。3、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至無上佛果,為無上菩提道。
  • 淨界法師:基本上的正見,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
    世間的安樂有兩種,一種是五欲的安樂,一種是聖道的安樂。我們應該對安樂作一個簡別。就是說五欲的安樂它本身夾帶著過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雖然可以使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這個甜美的食物當中有毒藥在裡面。我們在受用世間五欲的快樂,一定會創造煩惱跟罪業,而這當中相對於未來說已經種下一個痛苦的因地了,未來的地獄的苦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就的。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2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歡迎同步學習,共沾法喜。縱令謗法,縱令我阿難在以後的因緣,遇到了邪知邪見的惡知識,告訴我一些邪見,使令我退失了無上菩提心,使令我誹謗大乘的正法,使令我說出大乘非佛說這樣的邪見,而永遠退失大乘的善根,乃至於墮落到無間地獄。我為什麼會造惡業呢?我還是用這一念心來造惡業,我是用這一念心生起邪見,用這一念誹謗正法,用這一心墮入地獄去的。
  • 法尊法師《入中論講記》| 前言
    按:法尊法師是中國現代著名高僧、佛學家、翻譯家。法師俗姓溫,字妙貴,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今河北深州市)。法尊法師在五臺山顯通寺玉皇頂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入武昌佛學院、北京藏文學院學習,師從太虛大師和大勇法師。後隨大勇法師組織的赴藏學法團到西康甘孜,從昌都安東格西專攻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薩哲蚌寺學習。1936年在重慶代理太虛大師主持漢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新中國建國後法尊法師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之職。1980年圓寂。
  • 大乘佛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的修行
    文:淨界法師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根據所觀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的修行:第一個叫作自力的法門。在觀心的時候,我們的心跟各種的人事因緣接觸,我們先不管誰對誰錯,總而言之,我們就是迴光返照當下的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那麼要怎麼觀照呢?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王三昧。首楞嚴王三昧講到觀心,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 羅候羅法師: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分別
    他的教導被稱為「佛的言教(Buddha Vacana)」,當時根本就沒有所謂上座部或大乘。      在僧團成立後,佛陀更定立了一些稱為「戒律(Vinaya)」的規則來供僧眾遵守,他的其他教導被稱為「法(Dhamma)」,那是他與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眾等的談話、演講與教導。
  • 《原佛》觀察|炎軍:「大乘非佛說」和「大乘是佛說」 兩種觀點的對話
    而是通過事實和合乎邏輯的推理,來尋找兩種觀點各自的理由。叢曉:那麼我們需要有什麼樣的理由,才能證明大乘是佛說,或者大乘非佛說呢?尚達:我認為,我們要想得出確定無疑得答案,必須有直接證據。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做出一個判斷——張三殺了人,這就必須有張三殺人的直接證據。比如張三在作案時被當場抓獲,或者有可靠的目擊證人,或者他在作案現場留下了有效物證。
  • 【淨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269】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淨界法師  這以下第二段講到蕅祖述作的緣起:  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復研《妙宗》《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 致敬法尊法師!
    那一天,大勇法師的開示讓您知道出家人除了念經往生,在生死之間還有翻譯經論、主持正法、弘揚佛法等利益眾生的事業。於是,您追隨大勇法師,在北京廣濟寺聆聽太虛法師的《法華經》。在法源寺,八不頭陀道階法師親自為您剃度,受具足戒,接著去南京寶華山研習戒法。您覺得聽經講經比學戒、排班做水陸焰口法會來的味道更濃厚。
  • 大乘跟小乘的不同
    文:淨空法師《華嚴經》裡面說,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小乘人就局限於一個小的範圍,所以佛很少給他們講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諸佛。為什麼不對小乘人講?這一類小乘人,多生多劫都沒有接觸過大乘佛法,也沒有參加過菩薩的大會(就是大乘的法會)。為什麼他們不參加大乘的大會?因為這些人,他久遠劫來從來不讚嘆諸佛菩薩,他沒有一點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