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跟小乘的不同

2021-02-19 大悲禪寺

點擊上方,長期關注...

           文:淨空法師

《華嚴經》裡面說,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小乘人就局限於一個小的範圍,所以佛很少給他們講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諸佛。

為什麼不對小乘人講?他們不能接受,所以佛給這些人只說娑婆世界。一直到今天,泰國這些小乘國家,他們認為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認有他方佛,更不承認人修行能成佛。他們認為修行最多只能成阿羅漢,而不能成佛。其實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明,他這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所以這個不是偶然的。

像我們中國人,說到他方諸佛、他方世界,我們能夠接受,這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正如同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跟他講這些鬼神,有的人相信,有些人決定不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這也是與過去生中的因緣有密切的關係。

這一類小乘人,多生多劫都沒有接觸過大乘佛法,也沒有參加過菩薩的大會(就是大乘的法會)。為什麼他們不參加大乘的大會?因為這些人,他久遠劫來從來不讚嘆諸佛菩薩,他沒有一點敬意。諸佛菩薩對他們雖然大慈大悲,因為他根性沒成熟,暫時把他放在一邊,就不去理他了。為什麼佛菩薩不用大乘法接引他?諸位要曉得,他遇到大乘法,不但不讚嘆,他還要毀謗,毀謗就造罪業。佛菩薩大慈大悲,避免他造作惡業,因此就不給他說十方佛,也不跟他講大乘佛法。佛菩薩是不是不理他呢?不是的,佛菩薩應化在他們那一群當中,應以小乘而得度者,佛菩薩就現小乘身而度脫之,這才看出佛菩薩真正的慈悲。

佛菩薩是天天在度眾生,度眾生的事沒有一天終止過,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他心地清淨,不著我相,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度眾生的功德相,所以他清淨!他心清淨,這就是他自己的自受用。

他自己的享受,無比的清淨,自己享受當中,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叫他受用。

大慈大悲不妨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又不妨礙去度一切眾生,這個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小乘人不了解這個真相,所以他有障礙,他說:「我一切事情都不做,我就清淨;我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那我就煩惱,就不清淨了。」小乘人是把這兩樁事情對立成兩種不同的境界,因此他不肯發心幫助人。大乘菩薩曉得自他不二,所以「度即無度,無度即度」。無度是講自己,度是講幫助別人,他曉得是一不是二。

這兩句話要細細去體會,千萬不能把意思會錯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那我就不度,我不度就是度!那你就錯了!

如果把這個公式再套一下,你每天吃飯,吃即不吃,不吃即吃,那你不吃,看看你行不行?不行。你還沒有到這個境界!

大小乘,他們概念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小乘人心量窄狹,沒有大乘人心胸開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根性。

小乘人不曉得五蘊是空的,這是他的病根;如果他知道五蘊也是空,法空他就證得了。

大乘菩薩比他聰明,曉得人我空,法我還是空的,「我」不可以執著,「法」也不可以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

為什麼佛法要舍?其實哪有佛法,佛之所以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是有道理的!

何以沒有說法呢?因為佛所說的都是眾生問的,眾生有什麼疑問,問他了,佛給他解答。

正如同眾生有病,佛法是藥,藥從哪裡來的?藥從病來的,如果沒有病,諸位想想,哪裡有藥呢?所謂藥是從病那裡建立的,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

眾生因為迷,佛才說法開悟他,悟了以後,佛法也沒有了。如果悟了以後還執著法,又迷了,迷在法裡頭,所以眾生很難開悟,總是執著。

佛給你講,世間法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法,叫你要舍掉,你舍掉了,舍掉怎樣呢?執著佛法。

殊不知執著佛法還是個生死法,為什麼?佛是叫你破執著,不是叫你另外去換一個執著!換一個執著,換一個對象,那有什麼用處?

譬如佛說貪是煩惱,叫你不要貪愛世間五欲六塵,好了,你不貪了,結果怎樣?貪佛法!貪心沒變,只是換個對象而已。

貪心在六道裡面是餓鬼道的業因,你貪愛佛法,將來還是墮餓鬼。墮餓鬼,並不是講你貪愛對象去墮的,是說你那個貪心重去墮的,不管你什麼對象!

你貪惡法,在餓鬼裡頭是很苦的無財鬼;你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餓鬼裡頭是多財鬼,你還是個鬼。

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貪的對象,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世間法我們要舍,佛法也要舍,世間法不能貪愛,佛法也不能貪愛,我們心才能清淨,我們念佛才能到一心不亂。

有一絲毫貪婪,就是一心的障礙,你念佛要想念到一心就不容易,甚至想到功夫成片都很難。

我常常跟諸位說,在我們修學這麼多年的過程中,自己深深體驗到,功夫不能成熟就是這些障礙沒有去除乾淨。

因此,在無量法門裡面只能取一門,如果取太多,你就是貪得太多,不容易舍!我只取一樣,舍起來容易。太多了,舍這個掛念那個,舍那個又掛念這個,麻煩可大了!

法門只能修一個,對於其餘的法門,我們讚嘆,決無毀謗。

家說那個法門好,我已經選這個,我還是這個路子走到底,絕對不變心!那個法門好,我讚嘆,你們去學,我恭敬,我敬仰;我還是學我這個,決定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凡是見異思遷都是大病,幾時才能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可能。專精於一門,他心定了。見異思遷的人,心不定,心不定就是生死凡夫;心要是定下來,就有出頭的日子。

我執容易破,法執不容易破!小乘人是用甚深的定功破我執,可是他不願意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世界實實在在是無量無邊!小乘人不曉得有他方世界,他不曉得有十方諸佛。

《華嚴》、《圓覺》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沒錯,確實是本來佛!佛法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它真正平等!

大乘跟小乘宇宙觀、人生觀都不相同,因此修行證果有很大的差異!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煩請留言告知)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善知識...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初轉法輪不過後來也有學者提出,大乘與小乘之分,並非教義之分,而是中華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統稱為大乘,而現在東南亞、南亞(包括印度半島)等國信仰的巴利語系佛法為小乘。
  • 小乘與大乘佛教的不共
    佛教的南傳上座部與北傳大眾部兩派,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一是上座部小乘只承認前兩次集結所形成的原始佛經,主要是用釋迦傳教所用的巴利文寫成阿含經等,大乘佛教承認小乘經典,但認為那是佛對於小根系人講的不了義經
  • 大乘,小乘,顯宗與密宗
    小乘和大乘佛法囊括了所有正統佛法。二乘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是正宗佛教,兩者並不互相衝突。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最初説法時,所教授的內容是四聖諦。因為那時的人對佛法全無基礎,佛陀要是說了大乘法,弟子便不能明白亦不能接受,故此當時所說以小乘法為主。四聖諦是有關出離心及解脫道的教法。出離心是欲求解脫的動機、求解脫的心。甚麼是「解脫」呢?「解脫」就是自由、自在及不再受到束縛的意思。
  • 小乘大乘其實是一條路
    可是你要明白,阿彌陀佛說法還是叫你成佛,跟釋迦佛說法一樣。你何必在娑婆世界放棄成佛的志願呢?放棄成佛的志氣就叫鈍根,就叫顛倒。你養成習氣了,即使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也是鈍根,也是顛倒,因為你不想成佛。大乘法門就是為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口說大乘實非大乘,口說眾生皆有佛性,自己心裡裝的全是自私、煩惱。我們中國一向是大乘法門,這種大乘的願力,一代一代一直到今天還是有啊!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 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小乘釋義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
  • 大乘勝過小乘的七大特點
    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三戒論》中也闡述了寧瑪巴的大圓滿是不是乘的問題,在這裡不作廣說。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獲得佛果,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應該清楚乘的含義,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聲聞緣覺乘獲得自己遠離痛苦寂滅的果位;而大乘則是為了利益無邊的眾生,最後獲得圓滿的佛果。以所緣大等七大勝過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觀與唯識宗。
  • 【佛教常識】大乘小乘的區別
    大乘就是佛菩薩所修之法,所證之果;小乘就是聲聞緣覺所修之法,所證之果;(聲聞是聞佛四諦法,證阿羅漢果者;緣覺是聞佛十二因緣法,而得覺悟,證闢支佛果者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直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借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 什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李雙林
    導讀: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 小乘與大乘有什麼區別?| 聽師父說
    佛是先講小乘,基礎奠下去再講大乘。大乘終極的目標是成佛,小乘最高的品位,阿羅漢。這個大乘小乘從印度傳過來的。中國人從大乘入手沒有問題,為什麼?中國有儒道,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國人學大乘教那麼容易,他有儒道做根基。
  • 正信正行丨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小乘成就者十八羅漢,聲聞,緣覺小乘成就者包括聲聞與緣覺,其中,小乘成就者從低到高還有四種成就果位。獲得阿羅漢果位,雖然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但是,並不是究竟的成就,以後,還要發菩提心進入大乘的修持軌道。大乘菩薩,文殊菩薩大乘菩薩修行獲得的果位。
  • 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後,便踏上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三乘菩提,普度眾生。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乘和小乘之分,更沒有後世的五乘,佛法只有一乘,也沒有宗派,更沒有法門之分。而這些不同的教化方法,在佛陀涅槃之後分別由不同的弟子回憶總結,集結成經文,這才有了現在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以及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在的時候都是集合在他老人家一人身上的,但是沒辦法,後世再也沒有人能全部融會貫通了,只能說各有所長,這就是各門各派的祖師。
  • 宗教禮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
  • 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華嚴時,大乘第一部經,《華嚴經》大家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也有說法是一天一夜)而大徹大悟也就是成佛的,然後他在禪定的狀態之中就講了一部經,也就是《華嚴經》。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小乘佛法者,常滅心念,有為修定,妄求佛境,寂滅無生,故而迷法住相。大乘佛法者,心慧開解,無法無修,無取無證,三空常淨,無為而無不為。(即~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迷愚者,凡夫,(不懂修行的人)!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乘」是指運載工具。大乘佛教信徒需有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涅槃境界彼岸之大願力,「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只求「自我解脫」的教派為「小乘」,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