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冠狀病毒在歐洲出現以來,瑞典一直在進行一項非傳統的露天實驗,引起了國際關注。當政府允許人們在不受阻礙地生活時,它使世界能夠研究大流行病的發生。
這就是發生的事情:不僅死者比實行封鎖的鄰國多了數千人,而且瑞典的經濟狀況也沒有好轉。他們從字面上什麼都沒得到,這是一個自殘的傷口,他們沒有經濟利益。
瑞典的經驗成果與斯堪地那維亞沿海地區息息相關。在美國,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在唐納·川普總統的敦促下,許多州避免封鎖或過早解除封鎖,其前提是這將促進經濟復甦,使人們能夠返回工作場所,商店和餐館。
在英國,曾因COVID-19住院的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上周末重新開放了酒吧和飯店,以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
在這些方法中隱含一個假設,即政府必須在挽救生命與必須提供零工的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同時又要避免因擴大繁榮而帶來的社會隔離的額外健康風險。但是瑞典嚴峻的結果表明,在生活和病毒之間進行假定的選擇是錯誤的:不施加社會隔可能會同時犧牲生命和工作。
瑞典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施加政府禁令,政府允許餐館,體育館,商店,遊樂場和大多數學校保持開放。相比之下,丹麥和挪威選擇了嚴格的隔離,禁止大型團體並封鎖商店和餐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三個多月後,瑞典冠狀病毒有5420例死亡。與十二萬九千多死去的美國人相比,這聽起來並不可怕。但是瑞典是只有一千萬人口的國家。每百萬人中,瑞典的死亡人數比美國多40%,比挪威多12倍,比芬蘭多7倍,比丹麥多6倍。
瑞典採用這種方法造成的死亡人數上升已經好幾周了。如今才出現的是,儘管瑞典的經濟不受阻礙,但它仍遭受著業務破壞,並且其鄰國遭受的損失幾乎相同。
瑞典央行預計今年經濟收縮4.5%,此前預期為增長1.3%。5月份的失業率從3月份的7.1%升至9%。牛津經濟研究院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總結道:「整體經濟受損意味著復甦將是漫長的,失業率仍將保持高位。」
這種流行病給丹麥造成多少損害呢?丹麥央行預計今年經濟將萎縮4.1%,而失業率從3月份的4.1%上升至5月份的5.6%。
簡而言之,瑞典的死亡率高得多,但卻無法兌現預期的經濟收益。
冠狀病毒並不僅限於國界。儘管政府決定允許國內經濟繼續發展,但瑞典企業仍處其他地方衰退的相同條件下。瑞典人通過限制購物來應對這種病毒的恐懼,這不足以防止高死亡率的死亡,但足以使商業活動減少。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病毒本身。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洲,大流行已經破壞了企業。
瑞典面對全球貿易的變化無常。經濟學家柯克高(Kirkegaard)表示,大流行一旦爆發,肯定會給經濟帶來損失。由於供應鏈狀況,當其他所有人關閉時,瑞典製造業也會關閉。這完全是可以預見的。
直到現在為時已晚,瑞典政府沒有提出任何質疑,也沒有願意真正改變立場。令人驚訝的是,考慮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們聲稱從中獲得的經濟收益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挪威不僅迅速採取了積極的封鎖行動,而且隨著病毒的放慢以及政府加大測試力度,早早放鬆了封鎖。現在預計將看到更快的經濟復甦。挪威央行預測,其大陸經濟今年將萎縮3.9%。與鎖定期間預期下降5.5%相比,這有顯著改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評估顯示,與鄰國相比,瑞典的放任自由做法的確將經濟損失降到了最低。但是,隨著大流行的力量席捲全球經濟,以及瑞典消費者自願遏制購物,這種影響已經消失。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可以從丹麥銀行獲得信貸數據,他們研究了3月中旬丹麥對經濟的限制到支出方式。研究得出結論,大流行促使丹麥人減少了29%的支出。在同一周內,在自由統治的瑞典,消費者的消費減少了25%。
令人驚訝的是,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瑞典減少的支出比在丹麥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這樣的年齡特別危險。
從整體上看,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將比美國強勁得多。相比之下,美國人更傾向於依靠自己的工作來獲得醫療保健,從而使他們在大流行期間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支出更加謹慎,因為他們知道住院可以成為財務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