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文藝團體,讓「完美社區」充滿活力。
一湖柳浪,十裡詩牆。常德,「桃花源裡的城市」。
當湖南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激越鼓點擂響,常德人在思索:作出何種抉擇?展現何種作為?他們沒有選擇「高大上」的項目,沒有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而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在「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進行改革探索。
「人在城市,心不能總飄著。」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說,安放好那些飄著的心,既要靠「三改四化」等基礎建設,改善城市的「硬體」;也要靠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優化城市的「軟體」。
新一輪改革中,常德選擇了「完美社區」建設作為改革的一道必答題,勇闖基層社會治理深水區。在這座城市的街巷樓宇間,498個社區就如同498顆棋子,將一盤改革大棋弈得風生水起。社區居民一張張樸實而燦爛的笑臉,告訴我們——
常德,正向著幸福奔跑!
追求完美,「3+N」構建嶄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經濟體制改革進入縱深,社會治理體制要怎樣才能適應經濟體制的變化?
每年大量農民工來到城市尋夢,中央、省、市改制企業員工及家屬近10萬人由單位進入社區,為他們提供啥樣的服務,才能實現安居樂業?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人員忙得火燒火燎,但居民並不買帳,這一矛盾如何化解?
問題倒逼改革。常德市大手筆打破傳統社區治理構架,構建起嶄新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核心就是「3+N」。
牌子多是社區的「通病」。小小的社區「門臉」上,往往掛著十幾塊牌子,而管事的又沒幾個。
11月上旬,記者走進常德市體育東路社區,只看到了清清爽爽的三塊牌:社區黨總支、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這就是「3+N」中的「3」。
社區牌子的減少,折射出社區治理模式之變——
社區黨總支是社區內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社區居委會主要精力放在開展居民自治活動上;社區工作站則挑起了行政事務性工作。
「3」的責任理清之後,常德市再出妙招,用「N」個網格,「織」起了一張基層社會治理的大網。
「天上一片雲、地上一張網、中間一個人」。在市網格化建設小組工作人員孫曉波看來,這就是網格的魅力。
天上什麼雲?雲計算的「雲」。利用常德市雲計算中心,將大街小巷裡的「人、地、事、物、情、組織」錄入社會治理信息平臺,形成信息採集、社區受理、部門辦理、辦結回復的工作機制,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務。
地上啥子網?網格的「網」。以350戶左右為一個網格,將市城區146個社區劃分為784個網格。784名由政府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綜合素質較高的專職網格管理員各守一格。從清晨到黃昏,網格員在格內用腳步丈量、用眼睛觀察,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中間一個人,就是以人為本,切切實實為居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網格的魅力,在武陵區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得到驗證。11月7日下午5時37分,我們在這裡見證了一場對話。
「你是陳輝嗎?我是區指揮中心。」
「我是陳輝,請指示。」
「指揮中心剛接到群眾反映,你所在網格的區教育局門口一個井蓋好像有問題,請你去看看。」
隨即,工作人員操作視頻監控系統,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出現了區教育局前人行道的視頻畫面。兩分鐘後,一個神色匆匆的男子出現在畫面裡。
「這就是陳輝,賈家湖社區10網格的網格員,他手裡拿的通訊工具叫『網格E通』,你看,他正在找那個井蓋。」指揮中心主任鍾昕解釋。
畫面中,陳輝找到了井蓋,他蹲下身子仔仔細細查看,然後拿起「網格E通」,給現場拍照,照片立刻出現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
「報告指揮中心,該井蓋完好,只是有一點挪位,我已蓋好。」
「好的,辛苦你了。」
鍾昕和陳輝通話的平臺,是武陵區社會治理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武陵區578名網格員將全區92個社區578個網格裡繁雜龐大的社會管理事務「管」了起來。
努力追求完美,辦好房前屋後點滴事。「3+N」解決的是群眾「微訴求」,給百姓帶來的是「小幸福」,放飛的卻是城市和諧發展的「大夢想」。
走向完美,服務群眾近些再近些
「我叫易辦事,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我都駐守在這裡,不用餵草,不用加油……」
11月初,常德市落路口社區居民段紅英在社區工作人員引領下,見識了一臺「神通廣大」的機器。
段紅英在一家私企打工,要給在廣州打工的女兒女婿辦理一孩生育證。估計跑上跑下要花不少時間,她向老闆請了半個月假。當她帶著相關證件來到社區,工作人員直接將她帶到社區門外的「易辦事自助服務終端」機前。
段紅英點擊進入首頁的「我要辦事」,按照機器的提示點擊「一孩生育證」,在採集區將相關證件掃描認證,填報聯繫電話等信息後點擊提交,不到15分鐘,就辦理完畢。
「太方便了!這可是個『不下班的社區』!」段紅英滿臉驚喜。
「我們不是理想主義者,但在為老百姓服務這件事上,我們要不斷努力,走向完美。」常德市民政局副局長周曉平說,作為全國首個開展「完美社區」建設的城市,常德市把「真金白銀」投到社區,三年投入9億元,讓社區有能力為老百姓服務。
社區年工作經費平均達到40萬元,社區幹部年工資達到3萬元,今明兩年規劃新建、改擴建完美社區項目245個。告別昔日狹小逼仄的社區辦公室,常德市新建和改建了85%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其中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佔到了80%。
如今的常德,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常沅社區居民張全友告訴記者:「社區的門好進了,人好認了,事好辦了」——
社區辦公樓一律懸掛中國結的社區標識,用紅白相間的色彩搭配,社區名稱十分醒目;
社區工作人員不是原來的「婆婆姥姥」,年輕的社區工作人員身穿統一的黑色西服,掛牌上崗,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一站一園一場五室」成為社區「標配」。公共服務站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普惠性幼兒園讓孩子們就近入園。室外文體活動場所給了社區居民活動休閒的空間,警務室、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居民黨員代表議事室、檔案室讓社區功能更加完善。
服務群眾近些、再近些。常德在人、財、物向社區傾斜的基礎上,把社區服務做到了老百姓家門口。
68歲的張玉梅老人就在新坡社區的老年照料中心找到了她的幸福生活——
張玉梅8點半在家吃過早飯,老年照料中心的車接她來到照料中心。到了中心,老姐妹們等著和她一起到小花園裡做操鍛鍊、扯白話,到棋牌室打打小麻將。一晃到了中午,中心的餐廳開餐了,葷素搭配還挺香。飯後若是累了,就到中心休息室的床上躺著小憩一會兒。起床後,到醫務室量個血壓。聽說電影室的電影不錯,那就去瞅瞅。下午五點多,中心的班車又把她送回家,一天時間過得充實有趣。
這個中心對社區100多位老人提供16項服務。這些服務,全免費。
「心靈驛站」、公益銀行、鄰裡守望中心、「田工小分隊」……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社區服務品牌,讓常德百姓不出社區就可享受各種方便快捷的服務。
創造完美,支部建「格」上黨群「零距離」
在「完美社區」建設中,常德市創造性地把支部建在「網格」上。
支部建在「格」上,怎麼建?
實行「1+1+N」的網格力量配備,即每個網格配備一名專職網格管理員,一個網格黨支部,加上N名黨支部成員。支部建在「格」上,幹什麼?
打通「最後一公裡」, 實現黨群「零距離」。黨員居住在網格、服務在網格、奉獻在網格。
常德市體育東路社區第9網格是原常德軸承廠的宿舍,有11棟宿舍樓,1000多居民,40多名黨員。
「劉書記,我反映的那個事可能還要辛苦您來一下。」11月初,網格黨支部書記劉淑蘭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
打來電話的是網格內6棟二單元1樓住戶黃梅傑。他反映的是一個「小事兒」:隔壁一樓鄰居家搭了個頂棚,自己也想搭一個,可樓上居民不幹,兩家發生爭吵。
為了這個「小事兒」,劉淑蘭跑了兩次,樓上樓下做工作,苦口婆心講道理,終於讓他們握手言和。
配合網格員入戶調查、組織中老年電腦培訓班、發動社區居民為患病的黃德平老人捐款……翻開劉淑蘭的記事本,11月份的工作已經安排得密密麻麻。
小小的網格黨支部,成為黨在最基層了解民情的眼、宣傳政策的嘴、傾聽呼聲的耳、服務群眾的手。
「身邊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常德市社區居民中90%以上的矛盾糾紛都能在萌芽狀態得到掌控和化解。全市已連續多年實現徵地拆遷「零事故」、違法建設「零增長」、棚改政策「零差錯」、城市創建迎檢「零扣分」、赴省進京非正常上訪「零指標」。
目前,常德市已經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區共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社區黨總支是核心,網格黨支部是基礎,全體黨員是主體,各類自治組織及居民群眾共同參與。「一核多元」讓常德市的社區「活」了起來,小社區成了百姓幸福的大舞臺。
「月月有節目,周周有演出,家家有笑聲」,常德市的社區群眾今年忙不贏:2月份參加慶新年廣場文藝活動,3月份投身第三屆群眾藝術百團大賽,5月份在紅五月戲劇表演舞臺上唱一曲,9月份走上廣場迎「國慶」慶「重陽」……此外,大伙兒還登上「常德故事百姓講」的講臺,講出百姓身邊事;積極推薦社區裡的正能量,選出「身邊的道德模範」;大媽廣場舞則越跳越歡暢,越跳越和諧,11月7日晚還跳進了央視《戲法大過年》。
一個個走向完美的社區,成為桃花源裡嶄新的城市名片;一張張發自內心的笑臉,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抱負與情懷。
常德百姓的幸福路徑,在完美社區建設中不斷向遠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