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 發表於 2020-12-23 09:32:43
12月21日,有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關鍵供應鏈證實,蘋果預計明年9月發布Apple Car,比原先計劃的提早至少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消息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A股兩大汽車電池龍頭企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分別以10%漲停和12.07%漲幅收盤,美股兩家製造雷射雷達傳感器公司股價也在周一迎來撐杆跳,Velodyne股價上漲了近23%,Luminar的股價漲幅超過27%。相反,特斯拉的股價在周一則跌超6%。
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市值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公司,蘋果這隻大鱷若真如傳聞一樣,在明年正式進入「造車」領域,必定將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巨大的推進作用。
iPhone推出13年,改變了這個世界原有智慧型手機的模樣;iPad推出10年,完成了對筆記本才是生產力工具的挑戰;AirPods推出4年,風靡全球。在外界看來,蘋果是具有改造世界基因的一家科技公司,他們希望蘋果汽車可以再一次顛覆世界。
但在全球汽車製造商都開始轉型電動化的今天,蘋果想要在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突破重圍,它能依靠什麼?而我們又在期待什麼?
蘋果在研發什麼樣的電池?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顯示,蘋果極有可能在自研汽車上使用「突破性」的電池設計,並且傳聞設計比目前的技術更便宜且續航時間更長。
眾所周知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部件,也是電動車所有前沿技術的實現基礎。蘋果喜歡在核心部件上搞「自研」,如果傳聞不假,那電池會成為蘋果造車繞不過去的第一道坎。
路透社也在消息中確認了蘋果公司正在研究磷酸鐵鋰(LFP)電池,以求在即將到來的蘋果汽車上,帶來便宜且安全的電池系統。
磷酸鐵鋰對於電動車行業來說是老面孔了,但是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聽說這個詞可能還是因為特斯拉。在今年特斯拉與寧德時代籤署採購協議,後者將向前者提供「無鈷電池」,而這個所謂的無鈷電池,就是磷酸鐵鋰電池。在10月底交付的國產Model 3上,首批使用該電池的Model 3正式上市。
相比於之前特斯拉所使用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優點很明顯。相比目前被廣泛使用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最大的優點是便宜、安全和壽命長:
1、因為不含有鈷這樣的貴金屬,磷酸鐵鋰電池的造價成本要比三元鋰電池低得多,這也讓國產Model 3的價格可以一再降低;
2、同時磷酸鐵鋰電池的電熱峰值大於350℃,遠高於三元鋰電池的300℃,因此在發生碰撞等事故的時候,磷酸鐵鋰電池的燃燒機率要比三元鋰電池更低。
3、再有磷酸鐵鋰磷酸鐵鋰電池的完全充放電循環次數大於3500次後電量才會衰減到原有的80%,而三元鋰電池的這個數字大約是2000次。
這些優點更符合當下電動車的使用需求,而當下電池廠商都在集中精力解決電池密度的問題,這和電動車的續航裡程息息相關。特斯拉全新研發的4680、寧德時代的CTP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都在尋求單位能量密度的最大化,這可能是蘋果研究磷酸鐵鋰電池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明年我們真的能見到蘋果拿出「降本增效」的磷酸鐵鋰電池,那真的有可能讓蘋果再次改變世界。
當然磷酸鐵鋰電池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這種電池對於溫度的適應性非常差,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大多數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電動車都會為電池安裝獨立的加熱包,以這種物理加熱的手段去激活電池活性。
如何為自己的汽車設計合理的電池系統,以最大限度的緩解這種電池化學特性帶來相對較差的使用體驗,肯定也是目前蘋果研發電池亟待解決的問題。
氣溫一到零下,續航裡程降一半的尷尬,肯定不是蘋果這種公司想要的。
而在22日路透社給出的最新消息中稱,蘋果或許並不會讓我們這麼早開上蘋果汽車,最終的量產版在等待全新的電池技術。如果這個消息是真,那只有一個可能,蘋果對於現階段鋰離子電池並不滿意,或許在2024年的量產版車型上,我們能看到全新介質的電池用在蘋果的汽車上。
LiDAR雷射雷達配合自研平臺,能把自動駕駛提升到什麼高度?
從2014年開始計劃造車,到2015年正式推出TiTan計劃,蘋果造車汽車伊始,就瞄準了自動駕駛這一領域尋求突破。
之後數次曝光的蘋果汽車路測圖片和視頻,都因其車頂配備的巨大雷射雷達而引發廣泛的討論。後來人們在加州街道上發現的汽車版本已將傳感器隱藏在一個外殼內。
蘋果還運營著一支為蘋果地圖捕捉街道圖像的車隊,這些車輛也配備了雷射雷達傳感器。儘管曾傳聞蘋果的Titan技術一度擱淺,但蘋果在雷射雷達技術的研發測試卻不斷地在進化。
目前新造車領域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不在少數,但真正能讓L4以上級別完全自動駕駛技術落地量產的公司,到目前還是空白。
報導稱,蘋果已決定啟用外部合作夥伴來提供其自動駕駛系統的部分功能,包括雷射雷達傳感器。而在昨天路透發布蘋果即將量產汽車的消息後,股價暴漲的Velodyne和Luminar,都將有可能成為蘋果在汽車雷射雷達領域的合作夥伴。
實際上蘋果在雷射雷達領域這兩年頗有建樹,iPhone和iPad上都已經預裝了LiDAR雷射雷達組件。通過雷射雷達配合蘋果自研的圖形算法,蘋果不但讓iPhone擁有了出色的AR能力,同時也在為未來有可能到來的MR時代,打下良好的基礎。
雷射雷達被看做未來實現L4、L5自動駕駛中關鍵的技術環節,如果蘋果能將目前的LiDAR雷射雷達真的用在蘋果汽車上,並帶來準確和快速的算法支持,那它可能真的會將無人駕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了雷射雷達以外,蘋果也在全面著手研發自動駕駛的平臺和晶片。2020年12月9日,臺灣媒體《Digitimes》報導,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為蘋果打造定製化的自動駕駛晶片。此前,臺灣的《中時電子報》已曝料,特斯拉也將由臺積電為其代工下一代的核心計算平臺Hardware 4.0,據傳說這套平臺最高可以支持L4級別的自動駕駛體驗,而在蘋果汽車上市初期,會降級為L2實現商用。
很顯然,無論是雷射雷達還是自動駕駛平臺,通過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辦法,來實現對蘋果汽車自動駕駛的控制,這種事蘋果顯然是樂於嘗試的。
蘋果儘管是一家初出茅廬的「汽車公司」,但依靠全球頂級供應鏈的支持,蘋果或許能在自動駕駛上給我們新的驚喜。
蘋果汽車可能不單單是「車」
在現階段,無論是豐田這樣的傳統汽車廠商,還是特斯拉、蔚來這樣的造車新勢力,他們所帶來的電氣化汽車產品都沒有脫離「車」這個範疇。他們所能做的,是在現有電動汽車的基礎上,通過EE架構來實現車輛更高的智能化,讓車可以實現「自動駕駛」、「自主避險」、「人機對話」等操作。
對於蘋果來說,這可能還不夠,因為蘋果有著足夠的資本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作為全球智能硬體生態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蘋果有著非常多的基礎技術可以實現多平臺復用,同時擁有自主研發晶片和作業系統的能力,讓蘋果汽車可以很容易的融入蘋果的硬體生態中來,這樣做的意義在於除了「車」這個載體之外,蘋果可以在車上所有的部件上做獨立的智能化體驗。
試想一下,如果蘋果將車內所有的零部件拆解,通過車載屏幕、Siri或者iPhone進行單獨的控制,同時蘋果可以通過私有的硬體傳輸協議實現更高級的自動化。比如通過數據線將iPhone和汽車向連接,汽車可以直接調取手機內的內容。或者通過手機Siri和車載Siri聯動,通過手機控制車載設置,這些都可能實現,因為現在類似的功能已經完整的出現在了蘋果的其他硬體生態產品中了。
封閉的生態系統讓蘋果汽車可以很容易的獲得軟體上的擴展,蘋果如今通過自研的M1晶片將桌面生態和移動生態打通,未來依靠Car Play打通汽車生態是板上釘釘的事,因此對於蘋果來說,他們完全不用擔心車載軟體這樣的生態匱乏問題。
獨立的帳號系統也能實現多平臺的打通,汽車可以通過iCloud實現和手機筆記本的資源共享。
如果能在全世界找到一個能實現上述所有功能的公司,除了蘋果,你可能都沒有其他多餘的選擇。硬體的掌控力和軟體的封閉生態足以保證蘋果在推出汽車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單單只是一輛「車」,而是行走的蘋果生態。這樣的優勢,是特斯拉們完全不能複製的,更不要說傳統的汽車製造廠商了。
當有一天你看到一輛汽車,它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進行獨立編程操作,那麼請不要驚訝。
篇後語
無疑,未來是電動汽車的未來。
儘管豐田章男在剛剛結束的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年中發布會上直言不諱的批判了電動車發展過快的問題,但豐田自己也在著手研發電動車就足以證明新能源將是未來世界汽車的主流。
路透在21日發布最新的信息表示蘋果可能會在2024年才會真正拿出真正量產版的汽車產品,但蘋果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似乎已經是大勢所趨。憑藉自身強大的軟硬體生態,蘋果汽車或許真的能在四年後顛覆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行業。
當然,蘋果也在等待機會,路透表示蘋果希望在「下一代電池技術成熟的時候」推出蘋果汽車,到那時這個市場還能留給蘋果多大的空間,多少機會?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蘋果這頭狼來了,特斯拉們要開始努力奔跑了。
責任編輯:tzh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