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烏臺詩案」是哪首詩引起的?

2020-12-22 書文小品

前言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一生取得文學成就廣泛,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均有較高深的造詣。他雖然文場得意,但仕途卻非常坎坷。

蘇軾44歲時,遇到了他命中最驚險的一劫——「烏臺詩案」,此案是由監察御史告發的,在御史臺受審,可以說,「烏臺詩案」開創了我國文字獄的先河。

一、「烏臺詩案」始末

1.因詩被捕

元豐二年(公元1079),蘇軾調任湖州三個月後,突然被御史臺召見,公差皇甫遵宣讀公文,說是免去蘇軾太守之職,並傳喚進京。

從湖州到汴京有二十多天的路程,蘇軾被長途押解,一路示眾,正如《孔氏談苑》中記載:「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入御史臺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審,整個逮捕過程乾淨利落,程序嚴密,似乎是早有預謀。御史臺逮捕蘇軾的理由是:蘇軾在詩中對朝廷不滿和對皇帝不敬。因為宋代的御史臺又叫烏臺,所以史稱此案為「烏臺詩案」。

蘇軾

早在蘇軾三月上任湖州太守時,他在《湖州謝上表》中說: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他將自己和「新進」相對,用自己不「生事」暗示「新進」人物「生事」。在六月時,監察御史裡行引用「新進」、「生事」等詞語上奏,暗指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誹謗新政,蘇軾於是被捕。

御史臺指控的罪證是蘇軾刻的一部詩集,而把這部詩集呈給朝廷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說句公道話,御史臺指控蘇軾對朝廷不滿,並沒有冤枉蘇軾。與新黨相比,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限制了他的思維和視野,他常常寫詩譏諷朝廷,貶低新法,給了舊黨錯誤的指導風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法的實施。

2.新黨構陷

蘇軾的政敵都藉此機會,抓住蘇軾詩中諷刺新法的地方,曲解詩意,污衊蘇軾對神宗皇帝不敬,逼蘇軾承認叛逆罪名。

蘇軾畫像

最先向蘇軾發難的是御史何正臣,他指控蘇軾誹謗新法,神宗皇帝並沒有理他。舊黨人見蘇軾毫髮無傷,心中十分不快。恰巧蘇軾此時上奏《湖州到任謝上表 》,裡面有幾句譏諷時政的言辭,舊黨人開始了第二次發難。

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蘇軾的四條罪狀:

一是 「估終不悔 ,其惡已著 」 ,二是 「傲悖之語 , 日聞中外」,三是 「言偽而辨 , 」 「行偽而堅 」 ,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 , 怨己不用 」 。

而最狠毒的是監察御史舒亶,他在彈劾蘇軾的奏疏中逐條分析蘇軾的詩,據宋朋九萬在《東坡烏臺詩案》記載舒亶上奏的場景:

皇帝實行青苗法,他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皇帝要明法整頓吏治,他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卻無術」;皇帝要興修水利,他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

斥滷 鹽鹼地 變桑田」;皇帝要推行鹽禁,他說「豈是聞韶解忘味 , 爾來三月食無鹽 」等等。

蘇軾

經舒亶一解釋,似乎蘇軾的每一首詩,都是爭對新法和神宗皇帝的。而原本就為實施新法苦惱的神宗皇帝,此刻火上澆油,立刻下令御史臺立案審查。

3.被逼認罪

蘇軾被關進御史臺監獄受審時,他的每一個作品都被主審官抓住不放,一審再審,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地逼供。44歲的蘇東坡支撐不住,他無奈承認了罪名。

然而這樣的罪名一旦承認,便只有死路一條,蘇東坡也心知自己在劫難逃。他和大兒子蘇邁約定,每天送飯都要有菜和肉,如果自己被判死刑,就送一條與過來。

一次,蘇邁外出,將送飯的事情交給一位親戚,可是忘記交代不要送魚了。這位好心的親戚剛好送去一條魚,蘇軾一看,心中絕望,他向獄卒借了筆墨,在監牢裡寫下兩首詩,向弟弟交代身後事: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時夜雨獨傷神 , 與君世世為兄弟 , 又結來生未了因 。」

蘇軾將詩交給獄卒,獄卒又將詩交給上級,層層上傳,終於傳到神宗手中,神宗看後很感動。神宗本人並不大相信蘇軾對他懷有二心 ,也十分賞識蘇軾的才華 ,他並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 ,所以對蘇軾的案子也一拖再拖。

蘇軾與友人

新黨人物見神宗猶豫不定,決定發起最後一擊。副宰相王珪面見神宗說:「蘇軾於陛下有不臣之意 。」但遭到神宗的反駁:「軾固有罪 , 然於聯不應至是 , 卿何以知之?」

王珪又引用蘇軾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 , 歲寒唯有蟄龍知 。」他解釋到:龍飛本在天上,蘇軾卻要到九泉之下去求,這是詛咒皇上。

幸好神宗不糊塗,替蘇軾說道:「詩人之詞 , 安可如此論 , 彼自詠檜 , 何預聯事 。」

新黨成員是想盡辦法處死蘇軾。

4.多人求情

當時為蘇軾說情的人也有很多,上至國家的宰相 ,下至黎民百姓 :蘇軾的弟弟蘇轍從中周旋,病重的皇太后曹氏也為蘇軾求情,她請求神宗放了蘇軾。就連罷相隱居山林的王安石,也連夜寫信給神宗皇帝求情。

十一月二十九日, 皇帝下詔赦免蘇軾,前後持續五個月的「烏臺詩案」終於有了結果。但被赦免後的蘇軾是戴罪之身,被貶黃州,充團練副使 , 並且不準擅離黃州,無權籤署公文 。

除蘇軾外,其他舊黨蘇轍、司馬遷等人也受到誅連。

二、「烏臺詩案」發生的原因

詩案發生時,正處於王安石變法期間,朝廷大臣圍繞贊成新法與否形成新、舊兩黨,以司馬遷、蘇軾為中堅力量的是舊黨,他們對新政持反對態度,並且多次寫詩文譏諷變法。新黨成員也對舊黨恨之入骨,在政治上的爭鬥最終演變成一場殊死搏鬥。

蘇軾字畫

蘇軾覺得變法的事情可以從長計議,必須要準備好一定的社會基礎和人才基礎,如果貿然實施將會戕害百姓,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

可是神宗皇帝迫切想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在沒有經過試驗的提前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弄得天怒人怨,百姓流離失所,賣兒鬻女。

蘇軾頻頻上奏皇帝,想要以一己之力阻止變法實行,後來見勢單力薄,就聯合朝中賢德之士共同抵抗,同時發揮他在當時的影響力,把自己的不滿之情寫在詩文裡,受人廣為傳唱,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三、「烏臺詩案」對蘇軾創作的影響

1.從「關心政治」到「寄情山水」

「烏臺詩案」前,作為傳統儒士出生的蘇軾,他的作品多與政治有關,他心懷天下,飽含憂患。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

「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

在《教戰守策》中,他指出北宋民生禍患的根源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蘇軾詩文

百姓只知道貪圖安樂,沒有憂患意識,過分貪圖安逸的生活,不懂得吃苦耐勞的精神。

被貶黃州後,蘇軾有了淡然處事、出世歸隱的想法,因為他深刻地明白早年的壯志已不能實現,黃州恬淡的生活帶給他從未有過的安穩和豁達。

如《西江月》中寫道:「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山水田園、自然風光成為他後期的主要題材,他常常借自然風光表達內心的失望和唏噓。

2.從「豪放不羈」到「雋永質樸」

蘇軾少年時,心高氣傲,張揚不羈,充滿豪情壯志,整個人是外放的狀態,因此他的詩文也多是豪情滿滿。他認為詩詞應該有作為,又該言之有物。

在《華清引·平時十月幸蓮湯》中,他寫道:「五家車馬如水,珠璣滿路旁。翠華一去掩方床。獨留煙樹蒼蒼。」在《密州出獵》中,他更是豪情萬丈,將自己想要保家衛國的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

赤壁懷古

「烏臺詩案」後,他內心懷著被貶後的不平與憤懣,他開始收斂自己放蕩不羈的性格,認識到自己與政治格格不入,他變得質樸雋永,面對世事也豁達起來。

如他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被貶黃州兩年,在赤壁古戰場,他想起古人建功立業,而自己仕途坎坷,心中抑鬱。但他也意識到,功名利祿不過是大浪淘沙,精神上的豁達才是自由的最高境界。

後記

「烏臺詩案」造成了蘇軾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使得他內心鬱鬱不平,但是,這場文字獄讓他在性格、處世原則上更加成熟,同時成就了他創作史上的高峰。

圖片源於網絡

作者|清蕪

相關焦點

  • 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是哪首詩?
    」但神宗最後經受不住這班無恥之尤的搖唇鼓舌,最終還是命令御史臺派人將蘇軾拘捕入京審問。就這樣,作為一代文豪的蘇軾,竟莫名其妙地鋃鐺入獄。昨日還是堂堂的太守,頃刻之間卻成了階下之囚。因舊時稱御史臺為「烏臺」,所以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烏臺詩案」。
  •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哪首詩?
    —阿諾德 北宋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臺獄一百三十天的蘇軾終於獲釋。兩個月以後,這位北宋最偉大文學家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悽然離開汴京城。震驚北宋朝野的「烏臺詩案」,就此告一段落。 「蘇軾哪首詩引發烏臺詩案」的話題,也常津津樂道。但細看來龍去脈,這事兒其實和寫詩關係不大。
  • 蘇軾的詩詞在「烏臺詩案」前後的變化
    他的詩文也隨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斷改變。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對於自己厭惡的事直言不諱,語言犀利,因此得罪了許多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蘇軾反對變法,因為他看到了變法執行過程中的諸多弊端。他寫文章諷刺變法。以他在文壇上的地位,追隨者一大批人,影響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變法運動。蘇軾遭到了變法派的報復,再者,皇上支持變法,就有了後面的「烏臺詩案」。
  • 烏臺詩案始末
    烏臺詩案是由監察御史告發,然後在御史臺受審,所以就叫做「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那時候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但是失利了,於是便從事改制,烏臺詩案就發生在變法失利至改制的期間。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凡是頒布、出臺什麼法律規定製度總有贊成與反對的,王安石變法也不例外,於是就有了史稱的「新舊黨爭」。
  • 「烏臺詩案」後蘇軾一首詞再受爭議,最後兩句經典,成為流行歌詞
    這首歌的靈感,來於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這首詞就是在那裡寫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蘇軾在當時的名氣太大了,他寫詩總能煽動輿論抵制變法。蘇軾被抓到監獄中,對於新派的彈劾全部承認了。原本宋神宗以為這是屈打成招呢,哪成想就是蘇軾自己承認的!蘇軾不僅承認了,而且還出賣了跟他有關的朋友,這真是交友不慎呢。本來蘇軾是死定了,但是前朝有規定不殺無過錯之大臣。再加上新派裡一些賞識他的人也上書不殺蘇軾,最能為代表的就是王安石。
  • 蘇軾這首詩,寫盡人生的無常:人生若覺不超脫,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一生儒釋道皆修,在「烏臺詩案」之後,不斷地被貶謫,此時,道家的超脫和禪宗的頓悟撫慰了蘇東坡躁動不安的心靈。《和子由澠池懷舊》即是體現蘇東坡對人生無常的淡然和超脫。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烏臺詩案以蘇軾被貶黃州充任團練副使結案
    01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御史臺逮捕入獄,在京師受審,審訊人員經常通宵審問,蘇軾的精神受到嚴重摧殘,生死未卜。當年十月十五日,御史臺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整理了數萬字的交代材料,大部分罪名被坐實。並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員名單,分別有司馬光、範鎮、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 蘇軾離別詩: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詞在宋代達到了巔峰,然詩也是一絕。唐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等等文學家,而宋有詩神蘇軾。蘇軾留下來的詩多達兩千七百多首,許多詩人望塵莫及。今天來欣賞蘇軾的一首詩,那是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前往黃州路上所寫的一首詩。
  • 蘇軾最「土」的一首詩,卻藏著溫暖的人生哲學,失意時就想想它
    從東坡肉的由來可以看出,蘇軾為人十分和善,豁達樂觀,因此,他的詩詞中也盡顯他為人處世的達觀與哲學。蘇軾有一首詩,可以說是他最「土」的一首,打眼一看格律不通,語言平平,但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非常溫暖的人生哲學。
  • 蘇軾很美的一首哲理詩,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人生漫漫,我們總要學會在喧囂中淡定從容,在浮浮沉沉中雲淡風輕。就像蘇軾所言「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句詩出自他的《東欄梨花》,,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而蘇軾這首詩中的梨花不一樣,雖然也暗含著淡淡的惆悵,但更多的是寄託了他看淡世事豁達,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這首詩寫於公元1077年,雖然那時他還未經歷烏臺詩案,但是妻子和父親的相繼離世,已然讓他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故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淺談蘇軾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仕途衰落,此後顛沛流離,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這種苦悶是寄情山水也無法完全去除的。蘇軾晚年的境遇是悲涼的,但又是幸運的。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小兒子蘇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陪他度過了那段抑鬱的時光,蘇軾臨終前還特意寫了一首禪詩來提醒兒子:《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人生遇到不順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很接地氣的一首詩,蘊含著高級的人生哲學,溫暖後世很久!
    蘇軾樂觀的精神不僅藏在他的辭賦中,更藏在蘇軾的詩中。在蘇軾寫的2700多首詩中,最能體現蘇軾豁達氣質的,並不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也不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不是"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清明節前一二日。今天暫不細究,只當引子,主題還是東坡。《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手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了兩首五言詩。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 蘇軾貶謫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一首詩,最後7個字讓人淚目,精闢
    從題目就可以看得出這首詩作於定惠院,這是蘇軾到黃州後最開始寓居的地方。元豐三年,蘇軾由於「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於是犯官的身份,沒有住所,這時,蘇軾的家人也並未來到,因此 初到黃州的蘇軾暫時性寓居在定惠禪院。在這兒,蘇軾寫出了著名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和這首海棠詩。因此 在這裡能夠看作是蘇軾黃州創作的第一站。
  •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蘇軾就不用介紹了,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和詞人,文學造詣和辛棄疾並列,一生中留下的詩詞眾多,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蘇軾是一個文人,自古文人多風流,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它的來歷可是和蘇軾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的。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一詩,真的只是在寫海棠花嗎?
    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被貶黃州的蘇軾百無聊賴,常生孤獨寂寞之感。雖然蘇軾是個豪放曠達的人,卻也抵不過漫長無聊歲月的折磨。一日,百無聊賴的蘇軾看那嬌豔的海棠怒放得甚是可愛,直直地看了一天。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環境,後兩句抒寫對海棠的喜愛之心事。
  • 「千年英雄」蘇東坡之五:烏臺詩案
    安石在職,蘇軾的議論可以說是衝著他去的,此時安石已經離職,神宗皇帝從後臺走到前臺,成為新政的直接推手。蘇軾沒有察覺,他的槍口對著的正是神宗皇帝,「帝黨」與「民黨」第一次發生了正面衝突。蘇軾自始以為「烏臺詩案」是為群小所構,在「烏臺詩案」過後近十年的元祐三年(1088年),在他的《乞郡劄子》中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後遇事即言。
  • 蘇軾一首感謝詩,引發了著名的烏臺詩案,結尾一句差點丟命
    烏臺詩案發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調任湖州後在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諷朝政,御史李定也上疏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本案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不過,從蘇軾全詩的意思來看,恐怕不是要無視這痕跡,相反,他是在尋覓痕跡。雖然是偶然留下的痕跡,雖然留下痕跡的主體(鴻)已經不知去向,雖然連痕跡本身也將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失去其物質性的依託(僧死壁壞,題詩不見),但蘇軾卻能由痕跡引起關於往事的鮮明記憶,在詩的最後還提醒弟弟來共享這記憶。所以,義懷和蘇軾的兩個比喻雖然相似,但禪意自禪意,詩意自詩意,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