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左左講故事
唐朝滅亡後,我國歷史上曾出現了短暫的「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先後又分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由於時間短暫,今人所發現的「五代」時刻甚少,若有發現,自然彌足珍貴。
前不久,位於華鎣山中的前鋒區龍灘鄉黃蓮村便發現一件屬於「五代」後唐時期的古石碑。
發現於華鎣山中,初定為唐代碑刻
黃蓮村位於綿延的華鎣山中,前往路上,便已有耳聞:據說挖到了一塊唐代碑刻。但大家認為,在宋代以前,這一帶荒無人跡,怎能有唐代碑刻?到了現場後,大家還是驚奇不已:這是一個高約1米、直徑約30釐米的八面石柱,每面均有刻字——像這樣的碑刻在廣安並不多見。
古石碑。
不過,如此罕見之物也沒難倒考古專家劉敏,他走近一看,當即說道:「這是經幢碑,是佛教裡面的東西。柱頭上方,原本還有一個蓋子。」原來,經幢是指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為最多,結構上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個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上刻經文、佛像等。在我國,經幢於中唐以後開始盛行,一般造立在佛寺大殿的前庭等處,進入宋、元時代更見盛行,但其後即漸衰退。
關於經幢的發現,村民周世勇說,當地挖池塘時,發現了這塊碑,見上面有字,還寫有「大唐」字樣,村民們便認為是挖到了唐代寶貝,要把它保護起來。
仔細端詳經幢碑,只見其所刻正文的第一句便是:維大唐天鹹二年歲次丁亥四月癸己朔十五日。由此,大家紛紛將其認定為唐代碑刻。據悉,迄今為止,廣安境內現存的唐代碑刻也極為稀少,但該碑刻更為獨特之處卻在於它的行文方式:一縱一縱往右讀,而非往左。大家也都納悶,古書或古碑的讀法均是一縱一縱地從右往左讀,難道歷史曾有一段時間的讀法與今日相同?
古碑上的字刻。
碑刻人物為武官,被封「上柱國」
再看碑刻內容,8面中,僅有三、四面可以辨別,其他均模糊難認。從可認的幾面中,大家字斟句酌,反覆品讀,終於了解一些內容。原來,與經幢碑一併產生的寺廟由望溪鎮守趙彥瑤出資作供養人,經幢碑上的文字則由趙彥塗所寫,文字中交代了一個名叫趙行言的人物,他原籍為果州(今南充)西充縣琉璃鄉始興裡,後移於今址,曾任當州(「當」為筆誤,應為「宕」,即當時的宕渠郡)渠江縣(即今廣安)東南面都招撫提備、御翰××司馬兼前左智勇第一軍散廂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因忽發疾病醫治無效而去世於丁亥年二月二十六日,年69歲。
無疑,文中的趙行言是一名武官,能被封為「上柱國」。據資料介紹,「上柱國」是自春秋起為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唐以後正式確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權歸中央機構,「上柱國」逐漸成為功勳的榮譽稱號。而在唐代,勳級分十二等,其中,最高等級是「上柱國」,其次是「柱國」。由此說明,文中的趙行言一生可謂功勳卓著,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被接予「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之類的榮譽。我們進一步分析,或許正因如此,趙行言成為家族的驕傲,他去世後,趙氏族人為祭奠他,便建了一座家廟,將其供奉其中,經幢碑也便成了家廟之物。
但對這這一古碑時代的認定,大家還是小心翼翼,決定拍好照片回去再研究。
考古專家劉敏現場考證。
「大唐天鹹」費解,終定為後唐遺物
後來,我們將照片導入電腦反覆觀閱,那些模糊的字眼依舊難以辨認。而更讓人頭疼的是,不僅是唐代,整個中國歷史上,均查不到「天鹹」這一年號,實在讓人莫名其妙。
為弄清具體年限,我們決定暫不管年號,從「丁亥」這一幹支入手,並結合文中的「二年歲次」來研判。
從「大唐天鹹二年歲次丁亥」來看,丁亥年為某一帝王上任的第二年。對照《我國歷代紀元表》發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即為丁亥年,按幹支60年為一周期計算,「大唐天鹹元年」的公元紀年的尾數應為「6」,且在「626」這個基礎上以60為等差遞增。按照這一規律,我們從唐朝第一皇帝開始,逐一往後對照,竟未找到一位唐代帝王的元年與此相符。我們決定反覆與相關史料比對,最終發現,碑刻實為筆誤,「天鹹」實為後唐時期的「天成」——後唐天成元年為公元926年(後唐明宗李亶稱帝),剛好符合要求。
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獲悉,公元923年,李存勖(後唐明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建國號大唐,「後唐」為歷史對大唐的稱呼。由此進一步證明,龍灘鄉黃蓮村的經幢碑確為後唐遺物。
後唐在歷史上僅存在了13年之久,這13年中,戰爭不亂,各地以軍代政,當時的一個地方司馬憑著自己驍勇善戰,從而獲封御史大夫、上柱國的殊榮,自然不足為奇了。
關於這一經幢碑的文物價值,考古專家劉敏說,後唐僅10餘年,廣安能發現後唐遺物,實不容易,這將為國內研究後唐乃至五代提供極其重要的實物參考,從而有蘊藏著較高的文物價值。
【知識連結】歷史上的後唐
後唐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政權和朝代,它取代了後梁,而其後不久又為後晉所取代。後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國初期的晉國,唐大順二年(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冊立為晉王,建立晉國,都太原。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晉國至此全面獨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908年,李克用去世,兒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國號大唐,史稱後唐,同年底,滅梁,遷都洛陽。936年,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並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契丹兵攻入洛陽,後唐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曆時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年),史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而加上「後」的字眼。
後唐繁盛時期,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陝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並短期佔有四川,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