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山中發現五代時期古石碑

2021-01-08 草根一一

原創 左左講故事

唐朝滅亡後,我國歷史上曾出現了短暫的「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先後又分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由於時間短暫,今人所發現的「五代」時刻甚少,若有發現,自然彌足珍貴。

前不久,位於華鎣山中的前鋒區龍灘鄉黃蓮村便發現一件屬於「五代」後唐時期的古石碑。

發現於華鎣山中,初定為唐代碑刻

黃蓮村位於綿延的華鎣山中,前往路上,便已有耳聞:據說挖到了一塊唐代碑刻。但大家認為,在宋代以前,這一帶荒無人跡,怎能有唐代碑刻?到了現場後,大家還是驚奇不已:這是一個高約1米、直徑約30釐米的八面石柱,每面均有刻字——像這樣的碑刻在廣安並不多見。

古石碑。

不過,如此罕見之物也沒難倒考古專家劉敏,他走近一看,當即說道:「這是經幢碑,是佛教裡面的東西。柱頭上方,原本還有一個蓋子。」原來,經幢是指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為最多,結構上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個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上刻經文、佛像等。在我國,經幢於中唐以後開始盛行,一般造立在佛寺大殿的前庭等處,進入宋、元時代更見盛行,但其後即漸衰退。

關於經幢的發現,村民周世勇說,當地挖池塘時,發現了這塊碑,見上面有字,還寫有「大唐」字樣,村民們便認為是挖到了唐代寶貝,要把它保護起來。

仔細端詳經幢碑,只見其所刻正文的第一句便是:維大唐天鹹二年歲次丁亥四月癸己朔十五日。由此,大家紛紛將其認定為唐代碑刻。據悉,迄今為止,廣安境內現存的唐代碑刻也極為稀少,但該碑刻更為獨特之處卻在於它的行文方式:一縱一縱往右讀,而非往左。大家也都納悶,古書或古碑的讀法均是一縱一縱地從右往左讀,難道歷史曾有一段時間的讀法與今日相同?

古碑上的字刻。

碑刻人物為武官,被封「上柱國」

再看碑刻內容,8面中,僅有三、四面可以辨別,其他均模糊難認。從可認的幾面中,大家字斟句酌,反覆品讀,終於了解一些內容。原來,與經幢碑一併產生的寺廟由望溪鎮守趙彥瑤出資作供養人,經幢碑上的文字則由趙彥塗所寫,文字中交代了一個名叫趙行言的人物,他原籍為果州(今南充)西充縣琉璃鄉始興裡,後移於今址,曾任當州(「當」為筆誤,應為「宕」,即當時的宕渠郡)渠江縣(即今廣安)東南面都招撫提備、御翰××司馬兼前左智勇第一軍散廂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因忽發疾病醫治無效而去世於丁亥年二月二十六日,年69歲。

無疑,文中的趙行言是一名武官,能被封為「上柱國」。據資料介紹,「上柱國」是自春秋起為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唐以後正式確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權歸中央機構,「上柱國」逐漸成為功勳的榮譽稱號。而在唐代,勳級分十二等,其中,最高等級是「上柱國」,其次是「柱國」。由此說明,文中的趙行言一生可謂功勳卓著,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被接予「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之類的榮譽。我們進一步分析,或許正因如此,趙行言成為家族的驕傲,他去世後,趙氏族人為祭奠他,便建了一座家廟,將其供奉其中,經幢碑也便成了家廟之物。

但對這這一古碑時代的認定,大家還是小心翼翼,決定拍好照片回去再研究。

考古專家劉敏現場考證。

「大唐天鹹」費解,終定為後唐遺物

後來,我們將照片導入電腦反覆觀閱,那些模糊的字眼依舊難以辨認。而更讓人頭疼的是,不僅是唐代,整個中國歷史上,均查不到「天鹹」這一年號,實在讓人莫名其妙。

為弄清具體年限,我們決定暫不管年號,從「丁亥」這一幹支入手,並結合文中的「二年歲次」來研判。

從「大唐天鹹二年歲次丁亥」來看,丁亥年為某一帝王上任的第二年。對照《我國歷代紀元表》發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即為丁亥年,按幹支60年為一周期計算,「大唐天鹹元年」的公元紀年的尾數應為「6」,且在「626」這個基礎上以60為等差遞增。按照這一規律,我們從唐朝第一皇帝開始,逐一往後對照,竟未找到一位唐代帝王的元年與此相符。我們決定反覆與相關史料比對,最終發現,碑刻實為筆誤,「天鹹」實為後唐時期的「天成」——後唐天成元年為公元926年(後唐明宗李亶稱帝),剛好符合要求。

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獲悉,公元923年,李存勖(後唐明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建國號大唐,「後唐」為歷史對大唐的稱呼。由此進一步證明,龍灘鄉黃蓮村的經幢碑確為後唐遺物。

後唐在歷史上僅存在了13年之久,這13年中,戰爭不亂,各地以軍代政,當時的一個地方司馬憑著自己驍勇善戰,從而獲封御史大夫、上柱國的殊榮,自然不足為奇了。

關於這一經幢碑的文物價值,考古專家劉敏說,後唐僅10餘年,廣安能發現後唐遺物,實不容易,這將為國內研究後唐乃至五代提供極其重要的實物參考,從而有蘊藏著較高的文物價值。

【知識連結】歷史上的後唐

後唐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政權和朝代,它取代了後梁,而其後不久又為後晉所取代。後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國初期的晉國,唐大順二年(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冊立為晉王,建立晉國,都太原。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晉國至此全面獨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908年,李克用去世,兒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國號大唐,史稱後唐,同年底,滅梁,遷都洛陽。936年,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並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契丹兵攻入洛陽,後唐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曆時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年),史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而加上「後」的字眼。

後唐繁盛時期,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陝西的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並短期佔有四川,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

相關焦點

  • 俄羅斯考古發現漢字石碑,求助中國後,兩國專家陷入沉思
    1996年俄羅斯專家在對庫頁島進行勘察時,在島上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的內容因為是中國古代漢字,俄羅斯專家看不明白,不得已便求助於中國考古專家,在中國專家趕到後對石碑上的內容進行了解析
  • 俄羅斯發現一中文石碑,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激動:終於找到了
    我國的歷史是非常的悠長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其實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有興盛的歷史,也自然就有低谷的時期,而在探究過去的歷史時,一般就是通過考古挖掘和史料記載,從而去推斷出一個完整的歷史。俄羅斯發現一中文石碑,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激動:終於找到了。很顯然考古挖掘這個不僅僅是在我國有,在外國同樣擁有,而當時俄羅斯在發現這個中文石碑的時候,發現上面的文字看不懂,然後就聯繫了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對於中國的學者來說,這上面的文字當然再熟悉不過了。一下就看出來了,這是乾隆皇帝留下的一副對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
  • 俄羅斯在庫頁島發現石碑,中國學者趕到,內容卻讓雙方沉默不語
    庫頁島的發現和探索是源於中國的漢朝時期。在漢武帝時代,中國人熱衷於向四方開拓。西邊則是我們所熟悉的西域地區。而在東邊的遠端則是開拓了庫頁島以及現在所謂的西伯利亞。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進行直接統治,是通過一種朝貢的方式把庫頁島以及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納入中國領土。對庫頁島的統治和直接設郡縣要追溯到明清時期。所以我們說庫頁島的成功規劃是歸屬於清朝,但丟失也是源於清朝。
  • 俄國人在庫頁島發現一石碑,上面刻著乾隆對聯,中國專家:太恥辱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沙俄發現清廷不堪一擊,這大大刺激了他們佔領庫頁島的決心。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清廷割讓庫頁島。從此,這個極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與中國徹底分離,這近代中國最大的遺憾之一。自從沙俄佔領庫頁島後,開始瘋狂抹掉清朝留在這裡的痕跡,甚至大肆屠殺清朝人以及土著人。
  • 鼓樓烏山發現清代古石碑,記錄了光緒年間福州......
    幾天前,郭震老人向小編曝料說,在烏石山道山觀內,發現了先祖郭柏蒼(1815~1890年)所立的石碑。
  • 俄羅斯出土漢字石碑,請我國專家幫忙,石碑內容讓雙方尷尬不已
    一提起中國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確實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在這中國千年的變化之中,國土面積不斷地改變,尤其在元朝時期,更是跨越了亞非歐三大板塊,可見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多麼輝煌的一個時代。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依舊源源不斷地發展著,沒有因為戰爭,或者是社會變化而中斷。
  • 和平古鎮發現「御茶園」石碑
    近日,在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發現一塊清康熙五十八年間豎立的題額為「龍橋記」的石碑。石碑高約1.5米,上方橫刻「龍橋記」三個楷體大字,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字跡清晰可辨。
  • 俄羅斯挖出一漢字石碑,翻譯成中文,我國專家:真不好意思!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科學考察對發現的,但是他們對漢字一竅不通,所以只能請中國專家去幫忙!接到邀請後,我國的專家也非常的好奇,為此馬不停蹄地趕去了庫頁島,然而在專家仔細研究後發現,這個石碑是一塊普通石碑,石碑本身沒有什麼價值,只不過上面的內容很沉重。
  • 老農在自家菜園發現「古石碑」,專家研究後,問:敢問祖上何人?
    本期筆者將和大家一起來探索一下,一個石碑引發的歷史大發現和最後的大宋王朝。 一、農民和石碑 這件事情發生在1982年的福建省漳浦縣,在那裡有一片城堡,這邊城堡建築風格是明代風格,但是卻顯得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而且這個堡壘裡面的人都姓趙,與周圍人的姓氏似乎也很不搭。
  • ...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公示,廣安市「華鎣山滑竿抬么妹」成功入選
    近年來,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增強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理念,開展全域非遺普查,複查原有非遺項目138項,新發現重要非遺資源45項。著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內涵價值,「鄰水竹琴」「桂興嗩吶」「華鎣山石工號子」等3個項目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爭取省級非遺資金近200萬元。
  • 俄羅斯農民挖出了一塊石碑,上刻14個字,中國專家看後十分感慨
    上世紀末,俄羅斯一農民在庫頁島地區意外挖出了一塊石碑,由於上頭刻了難懂的古文漢字。於是俄羅斯相關專家即刻聯繫了中國考古專家,希望可以得到幫助。 中國專家趕到後,即刻對這塊石碑展開了勘察。
  • 合肥南淝河堤壩上發現明朝石碑 精刻龍形圖案
    您訪問的頁面不存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古稱廬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廬州古城址位於今合肥城區一環線內,四周有護城河,被東、南、西、北四條環城馬路圍繞。
  • 湖北英山發現神秘石碑,石碑上6字引考古界關注,引起全球關注!
    在四大發明傳承的過程中,活字印刷術就遭遇到了很多質疑,「活字印刷術」是我們在中國的,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沈括便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過:「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然而隨著一些歷史資料的丟失,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就想將活字印刷術的成就佔為己有,其中,韓國將活字印刷術申遺的行為,更是令我國群眾憤憤不平。
  • 旅遊為核心 文化為助力 華鎣山打造綠色康養地
    華鎣山植被分布廣、面積大,森林覆蓋面積約95%,常年平均溫度2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華鎣山旅遊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為華鎣山發展康養產業提供了一個良好基礎。2019年8月,華鎣山正式提出了「紅色華鎣山、綠色康養地」的戰略發展口號。 「對於傳統景區來說,發展康養產業,只零零星星地做一些產品是不行的」華鎣山景區董事長熊鳳梅表示,很多傳統旅遊景區在對康養產業的開發和經營上缺乏系統化產業化的思維,「不成體系的康養產品最為致命」。
  • 石碑
    石碑是把功績勒於石上,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一般以文字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石碑流傳下來的遺物中最有名的,當數漢碑"孔廟碑"(在山東曲阜,廷熹七年(164)年建);六朝有梁忠武王碑(在南京附近)等。考古界最重視石碑記載。幾百年幾千年的房屋有可能坍塌。而石碑除了被焚燒至毀壞外。只要不是認為的毀壞,都不會變形。歲月抹不去石碑上的文字。
  • 俄羅斯出現漢字石碑,我國專家破譯後,內容引發網友熱議!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流傳千年的華夏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中,國土面積也不斷的在改變。現在的我國在國際地位上話語權越來越多,在很多地方也能夠看到中華文化的身影。庫頁島俄羅斯的庫頁島上就出現了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刻著密密麻麻的漢字。俄羅斯人是對漢字一竅不通的,為了解開這塊石碑的秘密,他們也找到了我國的專家,希望可以得到答案。別看庫頁島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在晉代就已經有了對庫頁島的記載,此後各個朝代也都有所統治。
  • 泰山石敢當:一塊五字石碑,緣何被家家戶戶「藏」於牆壁之內?
    後來,我走街串巷,圍繞著好多房子專門一看,這才發現原來每一家幾乎都有這一個小石碑,這泰山石敢當在我心中就更加神秘了。後來看到《搜神傳》才明白,這石敢當果然是神通廣大,怪不得可以用來闢邪。那歷史上真的有石敢當嗎?
  • Read一周丨杭州石碑知多少:他把杭州的古石碑都跑了一遍
    工作每到一個地方就四處搜羅古代石碑,其中《漢祀三公碑》《敦煌長史武君之碑》都是漢代石碑。59歲去世後,被運回家鄉,安葬在西馬塍(今武林門外)。黃易是一個小公務員,同時也是一位金石家。金石學指的是研究古代青銅器、石碑的學科,是「古代的考古學」。這一學科最早是北宋歐陽修開創的,他收藏了很多金石器物。北宋末的趙明誠(李清照丈夫)也是著名的金石學家。
  • 探尋全州教育興盛之源,發現宋元書院孔聖石碑
    ,因為這個假期我在全州縣偏僻的大田村發現了立於宋代的孔子像石碑!恢復高考後,全州高中在廣西高考中一直名列前茅,「教育」成為全州能拿得出手的幾張名片之一,或許這得益於千年前柳開興學之功德?離開柳山,離開清湘書院遺址的時候,文管所的同志向我介紹,在全州兩河還有一處建於宋元時期的書院,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 【大名讀書人】探尋中國最大古石碑不為人知的神秘傳說(一)
    【大名讀書人】探尋中國最大古石碑不為人知的神秘傳說(一) 2020-07-03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