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是一次性的,如果失去,不可能重新恢復,沒有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後人擁有多少。
——馮驥才
《神鞭》神韻,《金蓮》金瘡,《菸斗》煙火,《奇人》奇蹟。凡此種種,莫不栩栩如生,如鄰在側。
馮驥才先生1942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巨擘和中國匠人大學名譽校長。
作為中國當代文壇泰鬥,馮驥才先生是「傷痕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馮驥才先生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小說和繪畫作品,並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大學課本。代表作品有《鋪花的歧路》、《雕花菸斗》、《珍珠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三寸金蓮》等。
「這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中一次空前的遭遇,一次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期間無法避免的文化遭遇。」馮驥才先生這樣概括他在文革十年中的文化境遇與個人命運。
經歷了建國後最黑暗的十年,馮驥才先生放下畫筆,開始用文字記錄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運,記錄這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
馮驥才先生展示了以單個「小人物」的命運為例的民族悲劇,但是也同時歌頌了人性的光輝。不畏懼黑暗,努力找尋光明,馮驥才先生以他的膽識和信念行走在黑暗中。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馮驥才先生冒著生命危險,以各種筆名進行不可能發表的寫作,並將稿件藏匿於自家牆壁中。以入木三分的筆觸、細緻入微的觀察,用溫暖的文字記錄和撫慰那處處傷痕。
市井況味,何止入木三分。鞭辟入裡,實乃人性標本大觀焉。
如果看過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系列,那麼你一定記得「刷子李」刷漿時必須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兒。「藍眼」看真假畫時,無論尺寸大小,只看半尺,絕不多看一寸。「泥人張」從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就能捏出活靈活現的人像。「大回」釣魚,想要哪種就能釣哪種,大的比他還沉,小的比魚鉤還小……
他們或富貴或窮頓,卻在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一個個故事都是馮驥才先生於舊日風物中寄託的眷戀和感嘆。
擁有600年歷史的津門古街估衣街是作為天津最久遠的根,也是馮驥才先生很多靈感的來源。但估衣街卻在1999年12月8日,面臨著被拆除的危機。
聽說《致紅橋區大胡同拆遷居民的公開信》後,馮驥才先生一方面趕緊給時任天津市長李盛霖寫信,一方面召集天津有志於城市文物保護的志願者,決定做四方面工作:第一,請專業攝影師將估衣街挨門挨戶地進行攝像,留下音像史料。第二,通過拍照片,將估衣街所有有價值的文化細節留在底片上。第三,訪問估衣街的原住民,用錄音機記錄,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第四,搜集相關文物,必要的文物花錢買,挽留估衣街實證性的文化細節。
隨後,馮驥才先生在當年(2000年)全國兩會中作了題為「拯救城市文化刻不容緩」的發言。
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挽留住六百多年歷史的估衣街,當估衣街被拆除成一堆廢墟後,馮驥才先生站在廢墟上痛哭。從此,他意識到,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在社會的發展中被拋棄、被遺忘,他堅定地從文學創作走向了非遺保護。
「文化自覺」,「搶救」先聲,孜孜矻矻二十餘年,繁賾困頓不足為外人道也。
20餘年來,馮驥才先生一直堅持在保護中國文化的前線,奔走於各個文化遺產之間。
「有人也問我,說你做這個事跟精衛填海一樣,個人用一點勁管用嗎?我認為根本不管用,你就這一點破錢,即便真正的大商人,進入福布斯的,他掙那些錢,也救不了多少中國文化。只有全民覺悟了才能救,可是你等全民覺悟了,很多東西就沒有了。」馮驥才先生如是說。
為了表彰馮驥才先生對民間文化的宣傳推廣和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2018年馮驥才先生被推選為「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以匠為名,傾盡一生心力。大會大學,欣然鼎力支持。
中國傳統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更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
馮驥才先生一直持續關注和支持中國匠人大會,也希望通過大會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我說過,我不會放棄我們這代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這不是一句話,是一種思想,是歷史責任。」馮驥才先生以身作則,將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己任。
聽聞中國匠人大學即將成立,馮驥才先生鼎力支持,為大學題寫校名,並欣然同意出任中國匠人大學名譽校長。
右一為文壇泰鬥、非遺保護巨擘馮驥才先生
左一為中國匠人大學首任校長趙普先生
提筆記錄人生,撰文撫慰傷痕,奔走拜「傳人」為師,疾呼為「非遺」續命。
馮驥才先生,仁哉!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