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投資是實體經濟的源頭。記者日前從江蘇省工信廳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業投資呈現持續向好的走勢,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快速回升,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表明我省工業投資結構更趨優化,發展質量有所提升,新的增長動能正在逐漸累積。
投資降幅持續收窄
在徐工重卡基地,這裡新投資的重卡「智能換電」項目,解決了新能源重卡充電時間過長等瓶頸,成為今年徐工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們已開發出五大成套系列,20幾款新產品,實現了逆勢增長。」徐工集團副總經理、徐工汽車事業部總經理羅東海透露,隨著5G、網際網路、智慧公路、智慧能源、新基建項目的推進,為重卡新能源和網聯智能汽車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憑藉新能源技術,徐工重卡將成為國內重卡新能源領域的領軍者。
徐工重卡基地是我省工業投資降幅持續收窄、大體量項目支撐明顯的一個見證。1—9月,全省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1.2%,比一季度收窄18.8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收窄6.1個百分點。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工業投資增長30.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5.1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佔全部工業投資的比重由去年的60%左右上升至約90%,已成為支撐投資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各設區市投資均企穩回升,部分地區增勢強勁。1—9月,各設區市工業投資5增8降,工業規模較大的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徐州等五市工業投資均實現正增長,其中蘇州市自年初以來一直保持增長,且二季度開始投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南京、無錫、南通分別於3月、4月、4月實現累計投資正增長,徐州市於9月首次實現累計投資正增長。
製造業投資同步回升
伴隨著經濟的率先復甦,各地發展信心增強,搶時間、爭速度推進項目建設,補齊產業鏈短板,為江蘇製造在危機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鹽城鹽都,總投資160億的新興產業項目不久前落戶,其中鎂基鋰電池項目總投資額達60億元。鹽城國家高新區招商局局長李一松透露,「鹽都智能終端產業目前年產值200億元。LED封裝、FPC柔板等產品成為行業單打冠軍,構建起從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機,從硬體生產到軟體研發的全產業鏈條。」
目前,我省製造業投資同步回升,不同行業走勢分化。據記者了解,江蘇製造業投資佔工業投資的90%以上,發展走勢與工業投資總體一致。1—9月,全省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14.8%,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7.8個百分點,較上半年收窄5.9個百分點。製造業31個大類行業中,投資實現增長的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醫藥、鋼鐵、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等7個行業;投資下降但降幅低於全部製造業的有食品、飲料、化纖、有色金屬等7個行業;降幅較大的有紡織服裝、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通用設備、電氣機械等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我省工業投資結構更趨優化,先進位造業投資表現突出。1—9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下降1.4%,比全部工業投資少降9.8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等實現兩位數增長;高耗能行業投資同比下降14.3%,繼2017—2019年連續三年負增長後繼續下降。全省先進位造業集群項目共1053項,1—9月已完成全年計劃的85.4%,超序時進度10.4個百分點,其中工程機械、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集群項目進展較快。
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總投資677億的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是連雲港石化基地第一個千萬噸級煉化項目,項目投產後,對江蘇沿江石化產業向沿海轉移乃至我國石化產業布局結構的調整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現場,兩百多臺裝機同步衝刺收尾施工,另有罐區部分油罐已完成主體結構建設,各裝置區大型設備正在陸續進場安裝,液體散貨泊位建設完成總量90%。盛虹煉化副總經理張付光透露,「目前現場施工已經進行到了土建開工的全面階段,投產以後銷售額將達到920億元以上,利稅將達到200億元以上。」
在江蘇各地,目前重點項目均進展順利,蘇南整體快於全省。截至9月底,447項省重點工業投資項目已完成全年計劃投資的89.8%,超序時進度14.8個百分點。計劃新開工項目126項,截至9月底已開工123項,開工率達97.6%;已完成投資佔全年計劃投資的79.6%,超序時進度4.6個百分點。已竣工項目73項,比上半年增加45項,比去年同期增加18項;已完成投資佔全年計劃投資的81.2%。其中,蘇南地區五市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均在90%以上,蘇州、無錫兩市已提前完成全年計劃目標。
我省還通過強化對重點項目的全過程跟蹤管理,力促政策和資源向重大項目集中。目前,蘇州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下線開啟產業化進程;由常熟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直徑16.07米的我國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長城號」已經完成最後的調試,智能化升級後的盾構機可以在隧道內連續掘進4800米不換刀。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預計今年實施的重點工業項目全部達成後可新增2987.16億銷售收入,新增利稅436.17億。
江蘇經濟報記者 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