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葉問4》開始在國內各大院線公映。
動作片,一個多麼熟悉的名詞,但最近幾年卻越來越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了。
在買票之前,我甚至已經記不起來自己上一次為動作片進電影院是什麼時候了。
建國以來的動作電影,由於國人急於改變清王朝時期羸弱的國際形象,開始讓各大武術宗師在銀幕上頻繁地揍外國人,甚至是揍外國機甲(《太極:從零開始》)。
從《霍元甲》打俄國大力士到《葉問3》裡面打拳王泰森,真的是有點審美疲勞。
所以當聽說《葉問4》竟然要跑到美國去拳打海軍陸戰隊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打來打去沒有一點新意,打外國人都打了幾十年了,殊不知中國的強大早已不需要功夫宗師們來證明了。
本著對動作片最後的緬懷,我還是隨手買了張電影票進入影院。
豈料這部電影的觀感竟然遠遠高出了我的預期,簡直可以用驚喜來形容。
雖然同樣是痛打外國人,但這一次卻打出了以前從未有過的高度。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還未觀影的小夥伴請謹慎閱覽)
雖然是動作為主的電影,但很明顯這一次主創人員們並未將這部電影局限在打鬥上。
除了武術之外,《葉問4》在劇情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包括父子親情、種族歧視以及中華文化的探討。
甄子丹也貢獻了自《追龍》以來最好的文戲。
影片的前半段他幾乎沒動過手,只是將一個為兒子辛苦操勞的父親形象完整地立了起來。
這一次的《葉問4》將感情把握得極其細膩,葉問一開始出場便是身患癌症的形象。
身為一個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兒子叛逆期的父親,同時也面臨著時日不多的生命,葉問陷入了很深的迷茫。
他深感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他才堅決不允許兒子學習拳法。
葉問唯一能做的便是最後幫兒子找一個好學校。
但當他遠赴美國意外地拯救了萬若男的時候卻顯得遊刃有餘。
而萬若男也是一個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經常會抱怨自己的父親。
此時我們發現,葉問可以和外人侃侃而談,卻無法與自己的兒子坐下來聊聊。
所以當若男抱怨自己的父親沒有葉叔叔通情達理的時候葉問也陷入了沉默。
這一段簡單的對話便將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全部展現了出來,導演對於感情的把握可見一斑
雖然我們經常會憑藉個人喜好將電影劃分為動作片、科幻片,或者是商業片、文藝片,但絕大部分的電影其實都是一部故事片,其真正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永遠是真摯的情感。
縱觀以往的動作片,有不少作品都會為了給動作場面讓路而刪減大量的感情戲。
結果卻是一部電影除了炫酷的槍戰或者肉搏之外毫無看點,純粹是為了打而打,甚至會令人昏昏欲睡。
還好《葉問4》這一次恪守了這個底線,在動作場景好看的同時,整個故事也講得令人信服。
除了細膩的感情表達,《葉問4》令人驚喜的是還加入了反種族歧視的元素,而且加的一點都不生硬。
電影中,當那個美國上流社會的金髮女郎衝著萬若男大罵的時候,我以為若男一定會屈辱地忍耐下去。
畢竟我們看過那麼多的電影,每當外國人站在中國人頭上拉屎撒尿的時候,我們都會發揚自古以來的君子之風,忍一忍就過去了。
甚至就連萬若男的父親平時也都教導女兒遇事要忍讓。
但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真的就是忍讓嗎?
從中國大統一王朝開始,蒙恬北擊匈奴的時候也沒見秦始皇多能忍啊;
霍去病帶人橫掃漠北,封狼居胥的時候漢武帝好像也沒忍過;
大明王朝,藍玉帶兵追擊元朝殘兵至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的時候朱八八同樣也沒說要忍一忍,甚至還有想提刀一起上的衝動;
班固所寫的《蘇武傳》中更是歷數了漢族人有仇必報的種種案例:「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由此可見,儘管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一味忍讓卻並非是其中之一。
我們忍還不是因為清王朝積弱,只能「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麼?
但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清朝,也並非是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如今的中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
未來能代表中國新時代的文化也必將是張揚的文化。
所以當萬若男面對嘲諷時惡狠狠地罵對方是「白皮豬」的時候,我簡直要為她鼓掌。
誰說你們美國人就可以種族歧視?
你們用強盜行徑屠殺了本土的印第安人,進行骯髒的黑奴貿易,如今卻還像個無辜者一樣哭訴勤勞的華工搶去了你們的工作,以此來作為排外的藉口。
你們的總統早就籤署了《解放黑奴宣言》,結果你們一邊說著民主平等,另一邊卻堂而皇之地搞種族歧視。
就如同電影中的那個教官一樣,都快把黑人士兵的胳膊打折了,卻還在大聲喊著自己不搞種族歧視,簡直將他們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派展露無疑。
在中國歷史上,成吉思汗也曾屠殺過歐洲。
你看,哪個文明沒有犯過錯呢?
勇敢大膽地承認,然後改掉不就好了?
為何要煞費苦心地抹除歷史呢?
如果不能正視歷史,在影視劇中加再多黑人也沒用。
如果說當年李小龍版的陳真是用武力踢碎了「東亞病夫」的牌匾,那麼萬若男的這一次怒懟白人女孩則是從精神上展現了中國新一代的文化自信。
00後這一代人成長的環境與70/80/90是完全不一樣,他們眼中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在向第一大經濟體大步邁進。
一拍電影就說「中國自1840年以來」這樣的開頭早已成為過去,中國電影人也是時候認識到這一點了。
影片中還有一幕給我印象極其深刻:
葉問在為兒子找學校的時候必須要有當地上流社會的推薦信,那個白人女校長還告訴葉問,如果他可以為學校捐獻1萬美金的話就可以另當別論。
一句話揭露了美國高等院校的遮羞布:只有有錢有權的人才能上這種學校,窮人想入學簡直如登天。
難怪貧富差距越來越巨大。
國外的月亮也不一定圓,葉問一語道破。
有趣的是,最近幾年在國內也有人在宣揚類似的言論。
這些人覺得,對於學校有巨大貢獻的校友應當在其兒女入學的時候給予優惠政策。
即使如今有高考這個超級硬性門檻還偶爾會有漏網之魚呢,更不用說完全放開捐獻入學的制度了。
我敢說,如果這個口子一開,不出十年,國內幾家知名大學將再無寒門學子。
當然,如果這部電影只是展現了文化自信,發洩了對老美的不滿,那麼這部電影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葉問4》還在打外國人的基礎上提升了一個檔次,強勢進行了一波文化輸出。
電影中葉問和太極拳萬師傅的矛盾便在於李小龍到底應不應該教外國人學武。
萬師傅是當年華工的後代,曾親身經歷過被美國人欺壓的歷史,如今他不希望將傳統武學教給美國人以防被他們用來打中國人。
就好像萬師傅講述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一樣。
這個理論乍一聽是挺有道理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此葉問在聽到李小龍的做法之後覺得並無不可。
畢竟在中國的歷史上對周邊各蠻夷之國實行的都是「王道教化」。
在我國大統一王朝的歷史上,周邊小國如果不是主動找事,中國才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
雖然各附庸國都會給中國朝貢,但地大物博的中國是從來都不在乎這點東西的,他們朝貢往往都是拿當地的土特產(當地特產的野生動植物)給中國皇帝,而皇帝一般賞賜回去的都是真金白銀,硬通貨啊。
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那些附庸國都是搶著來朝貢的,哪有什麼屈辱可言。
而對於某些蠻夷之地,我們更是會將自己的文化和先進的制度進行輸出,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唐朝時期來自日本的遣唐使了。
他們學習中原的禮儀、文化、制度,總之就是一句話,只要是唐朝的就是最好的。
那些遣唐使有的也會被委以重任,也沒有記載說遭受過歧視什麼的。
如果大家覺得日本也是亞裔,與我們關係比較近,那么元明清時期在中國都有歐洲人來我國當官員的記錄,這就可見我中原王朝的氣度了吧?
如果當年中國真的歧視這些金髮碧眼的異邦人,那麼馬可波羅怎麼可能平安回去?
所以中國的文化其實一直都沒有那麼小家子氣過。
中國的漢字如果別人想學,我們幫忙建立孔子學院。
中國的文化如果別人想學,我們歡迎各國友人來中國進行交流。
如果中國的制度別人也想學,我們甚至都可以派政委過去協助他們建立黨支部。
總之就是一句話,中國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國的。
而且武術這種東西吧,向來是只有最強的武師,沒有最強的武術。
儘管在4部電影中葉問暴打過來自中外無數流派的高手,但也沒有人會說詠春拳是世界上最強的拳法。
況且真正的進步絕對是在交流中不斷前進的,一味固步自守便會像清王朝一樣閉關鎖國,最終無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