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新安縣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會。書法年展是全國書法界的大展,能在新安舉行,應該說是洛陽市、新安縣的大事喜事要事。新安是我國書法之鄉,群眾性的書法事業在全國領先,書法界的名師大家蔚為大觀。「來到新安,自然心安 」目睹眾多書法精品,如沐春風,甚是享受,可謂精神大餐!
新安縣不僅經濟上在洛陽九縣九區位列第一,GDP達500多個億,文化上也有許多獨佔華夏鰲頭的事。如千唐志齋是我國罕見的「石刻唐書」珍藏館,收藏有兩千多方唐代墓志銘,其中不乏許多書法精品,在學術上影響巨大。此次書法年展,即是國家書法大展,從數萬幅參賽書法作品中精選300多幅參展,可謂幅幅磯珠;此外還有題跋的精品墓誌展、新安書法名家展等,正是張張精彩,美輪美奐!
因參加全國書協2019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全國書法「蜇廬」杯頒獎活動的緣故,再次對千唐志齋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審視。千唐志齋得名於愛國將軍張鍅張伯英,揚名於千餘方唐代墓志銘,當然加上後來收集的唐代墓誌,已超過兩千多方。兩千多方唐志,是一個什麼概念?那就是唐代的「蘭臺」,而且都是石刻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千唐志齋緣於兩個歷史名人的約定。這兩個歷史名人一個是于右任,一個是張鍅。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于右任從學問家、書法家的視野深知洛陽古代墓葬中墓志銘的價值與作用。
于右任《鴛鴦七志齋》收集墓誌400餘方,除北魏以外也有其他朝代的,大部分來自洛陽邙山。他收藏的墓誌中有七對夫妻的石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鴛鴦七志齋》,他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
張鍅同于右任私交甚好,都是辛亥革命元老,在組建陝西靖國軍的時候,于右任任司令,張鍅是副司令。受于右任的影響,張鍅亦喜歡字畫與貞石,而且兩人之間有個約定,搜集到的墓志銘,北魏的、唐以前的歸于右任,唐及以後的歸張鍅,這樣西安就有了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
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藏石」,收藏曆經數年,于右任頗費苦心,大部分從洛陽、西安等地收集,蔚為大觀。1935年 ,經楊虎城將軍之手,這些頂尖級的名石名碑轉贈給西安碑林。「鴛鴦」實際上就是夫妻,換言之就是夫妻合葬的墓志銘。《鴛鴦七志齋》的「七志」,是北魏時期夫妻合葬墓的經典之作,史學價值、藝術價值、書法價值很高,目前也是西安碑林的鎮館之寶。
于右任《鴛鴦七志齋》這七對「鴛鴦」分別是北魏時期穆亮及妻尉太妃墓誌、元遙及妻梁氏墓誌、元珽及妻穆玉容墓誌、元譚及妻司馬氏墓誌、元誘及妻馮氏墓誌、丘哲及妻鮮于仲兒墓誌、元鑑及妻吐谷渾氏墓誌,這些墓誌是北魏墓誌中的精品。《鴛鴦七志齋》藏石,是上個世紀初西安碑林在藏石方面的大且難得的收穫!
千唐志齋的創建人是張鍅。張鍅(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人。1904年入陝西陸軍小學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學習,後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後入軍旅,成為陝西新軍的主要領導。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任秦隴復漢軍東路徵討大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任陝軍第二鎮統制、師長等職。
1915年,張鍅率軍參加護國運動,後回到故裡蟄居,繼任國民黨第20路軍總指揮兼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院長。解放戰爭後期任鄂豫陝綏靖區主任。後毅然棄暗投明,任全國政協委員,被毛主席稱為「中原老將軍」。
張鍅平素愛好書法,致力搜羅古今名人字畫法帖;他戎馬倥傯中堅持臨池,曾為不少團體、個人書寫匾額,其楷書遒勁沉勵。張鍅酷愛志石,自號友石主人,常與于右任、章太炎、康有為等名人學者交往,一同鑑賞碑碣古玩。張鍅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開始搜集古代墓誌。邙山無臥牛之地,出土唐志甚多,他不惜重金購買;其他地方有的,也千方百計收集。經過近多年努力,收藏唐代墓誌一千多方,成為首屈一指的墓誌收藏大家,這就是「千唐志齋」的由來。
千唐志齋所藏除唐代墓誌一千多件以外,還有北魏、西晉、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縱橫一千多年,猶如一部志石歷史,也稱得上一座獨一無二的墓誌博物館,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跡。如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宰相狄仁傑撰寫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銘》、書法大家趙孟頫書寫的《宜武將軍達魯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
千唐志齋博大精深,除名人志石外,還有一些為無名氏撰寫,志主為勳臣貴戚且史書有傳的珍貴史料,以及足以代表書法流派,從中可以尋繹出唐代書法源流規跡的珍貴文獻,還有被稱為近代書法藝術三絕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張鍅父親《張子溫墓志銘》等,都足以為後人效法。
千唐志齋除墓志銘藏石外,還有相當部分的石刻書畫,書刻有清代王子弘所書行草條幅,北宋米芾所書行草對聯,明代董其昌所書行草橫披,清代王鐸所書行草中堂,劉鏞所書草字條幅,陳鴻壽所書漢隸對聯,邵瑛所書狂草條幅,以及韓東籬、張人傑、靳志、劉承烈、許震等所書的對聯、楹聯、條幅、橫幅、單幅等,琳琅滿目,熠熠生輝。
千唐志齋還藏有蔣介石撰文、賀耀祖書寫的隸體《張母王太夫人壽序》長篇;畫有清代大畫家、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畫並題詠的風、雨、陰、晴竹枝四態一組屏扇,有王純謙手指畫的蘭草和題詠,還有漢畫線刻佛經故事與漢武帝夢境浮雕等,古今鹹集,蔚為大觀。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唐人墓誌共出土近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齋佔有三分之一還要多;更為可貴的是千唐志齋收藏的志石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比較奇葩的女皇武則天所造的字,多見於千唐志齋藏石中;再如唐代宰相狄仁傑的《袁公墓志銘》,是迄今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跡。
千唐志齋收藏的唐代墓誌,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這些文獻資料,補充了史書之所缺,其中一些墓誌又為研究書法藝術和書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孤本」資料,所有這些都是張鍅先生為國家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張鍅先生故居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坐北朝南,房舍絕大多數為磚木結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特別是主體部分,為三進的四合院連環結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但有別於傳統的,是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其採用的是西式風格,尤其是大量採用了進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
張鍅擔任過河南省政府主席、省民政廳長,在開封的舊居尚有三處:樂觀街舊居,現開封市草製品廠,原來的建築已被拆除,1948年開封解放初期,中共開封市委就設在這裡;開封山貨店街原19號院舊居,現鼓樓新天地;曹門裡朝陽胡同舊居(亦稱火神廟後),路北19號,唯一現存。與張鍅有關的鐵塔知止亭今日尚存,亭北側立有《知止亭碑記》一方,系張鍅所撰,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鍅在自己的家鄉修建了隱居的庭院——蟄廬,取得是蟄伏隱藏之意。康有為為之題名;另一位民國大家章太炎為這座園子的藏碑室題寫了「千唐志齋」四個大字。書房正面和院子兩側的楹聯亦充滿頓悟與禪意:「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松柏有本性,園林無俗情」。營造園子,本身就是自己意志的表達。將軍雖是行伍出身,但內心深處是極為細膩深刻的,這也是「蜇廬」耐人尋味的地方。
「蜇廬」還有一處令人駐思的地方,那就是書房正面門楣上,張鍅將軍親自書寫了八個大字: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極富哲理,充滿禪意,發人深省。將軍是否看透了所謂的政治,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因此才毅然率部起義。功名利祿如浮雲,繁華總被風吹散。世事洞明,難得糊塗,人生不過幾十截。縱使智者如張鍅,也需捻指拈花笑。草木榮枯,自然更迭,來來去去,你我皆是匆匆過客,榮辱成敗,愛恨情仇,煙消雲散後,可能都輕如鴻毛了。
張鍅在創建千唐志齋的過程中,得到了洛陽著名金石學家拓片商郭玉堂先生的極大幫助,郭玉堂先生牽頭,提供線索,促成大量的墓誌石刻收歸張鍅手中。郭玉堂,字翰臣,居號「十石經齋」,鋪號「墨景堂」,河南孟津縣劉坡村人,近代著名金石學者和拓片收藏家。20世紀20年代受聘為北平圖書館名譽調查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採訪員。建國後先後在河南省文管會、省文史館工作,在碑拓石刻界被稱為「洛陽通」。
洛陽邙山古墓充布,沒有臥牛之地。郭玉堂先生出生在邙山,從小目睹盜墓情景,經過多年尋訪,收集了洛陽出土的大量碑刻墓誌及拓片,並於1909年在洛陽東大街開了一家名號為「墨景堂」的碑帖店,專營拓片生意。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北京圖書館館長蔡元培、上海博物院院長徐森玉、辛亥革命元老張鍅等名人學士紛紛慕名前來拜訪,併購買他收藏的珍貴拓片及墓誌原石。
1939年,郭玉堂先生集畢生精力著成《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一書,並請時任河南大學校長的新安人王廣慶為該書校錄、作序。全書共記載了從洛陽邙山出土的3290方碑刻墓誌的出土時間、地點及經過,為後來考古工作者進行考古發掘、考證陵墓等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歷史學家考究供獻了珍貴的原始材料,極大補充了文獻記載的不足。郭玉堂先生此舉功莫大焉!
提起千唐志齋,有一個人必然要提起,這個人是新安縣磁澗掌禮村人王廣慶,王廣慶是張鍅先生的同鄉及朋友,著名的碑拓專家,訓詁專家,也是為千唐志齋起名的人。王廣慶早年隨張鍅在陝西從軍反清,後留學日本,回國後赴政從教,曾任河南大學校長,研究國學,極有建樹,對河洛出土古物頗為關注,因此也極力幫助張鍅進行收集墓誌石刻的工作。
張鍅是辛亥革命元老、職業軍人,他對洛陽邙山一帶出土墓誌的收藏應該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避免了重要文物的大批外流;在收藏過程中,得到了郭玉堂、王廣慶等拓片商、大學者的極大幫助;千唐志齋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凝聚了墓誌石刻愛好者非常多的心血。同時千唐志齋也是那個時代出土文物的一個縮影,正應為有張鍅等人的青睞,這一批特殊的文物倖存於世,事實上還有更多的文物沒有那麼幸運,被盜掘,被外國人盜掘的例子亦不在少數。
千唐志齋是洛陽文化旅遊新的亮點,其重要價值在於它的獨特,在於它的故事。獨特在它是一部石刻的唐代歷史,以如椽的大筆敘述著那段難以湮滅的歷史;獨特在那個時段,那個叫張鍅的人物,以自己的胸襟、物力、財力在傾情收藏著那些看似無情,實則是傾國之情的冰冷的石頭。張將軍雲「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實際上更進一步講,花是過客,石是主人!
作者簡介:董延壽,博士、教授、洛陽理工學院原副校長。
本文來源:董延壽 本文作者:董延壽
本期編輯:黃顯葉 本期校審:付帥
編發:河洛人(洛師)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標註原創作品作者授權©河洛人平臺刊發,版權所有
官方微信: 河洛人ID: HeluoPeople | 官方微博: 河洛文化
© 河洛人註冊商標,智慧財產權所有,請聯繫QQ:191569
出品:河南河洛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法律顧問:牛牪先生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全球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感謝作者的貢獻,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僅作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