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唐代史 光彩耀中華 ——千唐志齋略記

2021-03-01 河洛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新安縣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會。書法年展是全國書法界的大展,能在新安舉行,應該說是洛陽市、新安縣的大事喜事要事。新安是我國書法之鄉,群眾性的書法事業在全國領先,書法界的名師大家蔚為大觀。「來到新安,自然心安 」目睹眾多書法精品,如沐春風,甚是享受,可謂精神大餐!

新安縣不僅經濟上在洛陽九縣九區位列第一,GDP達500多個億,文化上也有許多獨佔華夏鰲頭的事。如千唐志齋是我國罕見的「石刻唐書」珍藏館,收藏有兩千多方唐代墓志銘,其中不乏許多書法精品,在學術上影響巨大。此次書法年展,即是國家書法大展,從數萬幅參賽書法作品中精選300多幅參展,可謂幅幅磯珠;此外還有題跋的精品墓誌展、新安書法名家展等,正是張張精彩,美輪美奐!

因參加全國書協2019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全國書法「蜇廬」杯頒獎活動的緣故,再次對千唐志齋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審視。千唐志齋得名於愛國將軍張鍅張伯英,揚名於千餘方唐代墓志銘,當然加上後來收集的唐代墓誌,已超過兩千多方。兩千多方唐志,是一個什麼概念?那就是唐代的「蘭臺」,而且都是石刻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千唐志齋緣於兩個歷史名人的約定。這兩個歷史名人一個是于右任,一個是張鍅。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于右任從學問家、書法家的視野深知洛陽古代墓葬中墓志銘的價值與作用。

于右任《鴛鴦七志齋》收集墓誌400餘方,除北魏以外也有其他朝代的,大部分來自洛陽邙山。他收藏的墓誌中有七對夫妻的石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鴛鴦七志齋》,他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

張鍅同于右任私交甚好,都是辛亥革命元老,在組建陝西靖國軍的時候,于右任任司令,張鍅是副司令。受于右任的影響,張鍅亦喜歡字畫與貞石,而且兩人之間有個約定,搜集到的墓志銘,北魏的、唐以前的歸于右任,唐及以後的歸張鍅,這樣西安就有了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

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藏石」,收藏曆經數年,于右任頗費苦心,大部分從洛陽、西安等地收集,蔚為大觀。1935年 ,經楊虎城將軍之手,這些頂尖級的名石名碑轉贈給西安碑林。「鴛鴦」實際上就是夫妻,換言之就是夫妻合葬的墓志銘。《鴛鴦七志齋》的「七志」,是北魏時期夫妻合葬墓的經典之作,史學價值、藝術價值、書法價值很高,目前也是西安碑林的鎮館之寶。

于右任《鴛鴦七志齋》這七對「鴛鴦」分別是北魏時期穆亮及妻尉太妃墓誌、元遙及妻梁氏墓誌、元珽及妻穆玉容墓誌、元譚及妻司馬氏墓誌、元誘及妻馮氏墓誌、丘哲及妻鮮于仲兒墓誌、元鑑及妻吐谷渾氏墓誌,這些墓誌是北魏墓誌中的精品。《鴛鴦七志齋》藏石,是上個世紀初西安碑林在藏石方面的大且難得的收穫!

千唐志齋的創建人是張鍅。張鍅(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人。1904年入陝西陸軍小學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學習,後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後入軍旅,成為陝西新軍的主要領導。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任秦隴復漢軍東路徵討大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任陝軍第二鎮統制、師長等職。

1915年,張鍅率軍參加護國運動,後回到故裡蟄居,繼任國民黨第20路軍總指揮兼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院長。解放戰爭後期任鄂豫陝綏靖區主任。後毅然棄暗投明,任全國政協委員,被毛主席稱為「中原老將軍」。

張鍅平素愛好書法,致力搜羅古今名人字畫法帖;他戎馬倥傯中堅持臨池,曾為不少團體、個人書寫匾額,其楷書遒勁沉勵。張鍅酷愛志石,自號友石主人,常與于右任、章太炎、康有為等名人學者交往,一同鑑賞碑碣古玩。張鍅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開始搜集古代墓誌。邙山無臥牛之地,出土唐志甚多,他不惜重金購買;其他地方有的,也千方百計收集。經過近多年努力,收藏唐代墓誌一千多方,成為首屈一指的墓誌收藏大家,這就是「千唐志齋」的由來。

千唐志齋所藏除唐代墓誌一千多件以外,還有北魏、西晉、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縱橫一千多年,猶如一部志石歷史,也稱得上一座獨一無二的墓誌博物館,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跡。如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宰相狄仁傑撰寫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銘》、書法大家趙孟頫書寫的《宜武將軍達魯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

千唐志齋博大精深,除名人志石外,還有一些為無名氏撰寫,志主為勳臣貴戚且史書有傳的珍貴史料,以及足以代表書法流派,從中可以尋繹出唐代書法源流規跡的珍貴文獻,還有被稱為近代書法藝術三絕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張鍅父親《張子溫墓志銘》等,都足以為後人效法。

千唐志齋除墓志銘藏石外,還有相當部分的石刻書畫,書刻有清代王子弘所書行草條幅,北宋米芾所書行草對聯,明代董其昌所書行草橫披,清代王鐸所書行草中堂,劉鏞所書草字條幅,陳鴻壽所書漢隸對聯,邵瑛所書狂草條幅,以及韓東籬、張人傑、靳志、劉承烈、許震等所書的對聯、楹聯、條幅、橫幅、單幅等,琳琅滿目,熠熠生輝。

千唐志齋還藏有蔣介石撰文、賀耀祖書寫的隸體《張母王太夫人壽序》長篇;畫有清代大畫家、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畫並題詠的風、雨、陰、晴竹枝四態一組屏扇,有王純謙手指畫的蘭草和題詠,還有漢畫線刻佛經故事與漢武帝夢境浮雕等,古今鹹集,蔚為大觀。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唐人墓誌共出土近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齋佔有三分之一還要多;更為可貴的是千唐志齋收藏的志石中有許多稀世珍寶,如比較奇葩的女皇武則天所造的字,多見於千唐志齋藏石中;再如唐代宰相狄仁傑的《袁公墓志銘》,是迄今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跡。

千唐志齋收藏的唐代墓誌,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這些文獻資料,補充了史書之所缺,其中一些墓誌又為研究書法藝術和書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孤本」資料,所有這些都是張鍅先生為國家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張鍅先生故居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坐北朝南,房舍絕大多數為磚木結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特別是主體部分,為三進的四合院連環結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但有別於傳統的,是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其採用的是西式風格,尤其是大量採用了進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

張鍅擔任過河南省政府主席、省民政廳長,在開封的舊居尚有三處:樂觀街舊居,現開封市草製品廠,原來的建築已被拆除,1948年開封解放初期,中共開封市委就設在這裡;開封山貨店街原19號院舊居,現鼓樓新天地;曹門裡朝陽胡同舊居(亦稱火神廟後),路北19號,唯一現存。與張鍅有關的鐵塔知止亭今日尚存,亭北側立有《知止亭碑記》一方,系張鍅所撰,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鍅在自己的家鄉修建了隱居的庭院——蟄廬,取得是蟄伏隱藏之意。康有為為之題名;另一位民國大家章太炎為這座園子的藏碑室題寫了「千唐志齋」四個大字。書房正面和院子兩側的楹聯亦充滿頓悟與禪意:「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松柏有本性,園林無俗情」。營造園子,本身就是自己意志的表達。將軍雖是行伍出身,但內心深處是極為細膩深刻的,這也是「蜇廬」耐人尋味的地方。

「蜇廬」還有一處令人駐思的地方,那就是書房正面門楣上,張鍅將軍親自書寫了八個大字: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極富哲理,充滿禪意,發人深省。將軍是否看透了所謂的政治,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因此才毅然率部起義。功名利祿如浮雲,繁華總被風吹散。世事洞明,難得糊塗,人生不過幾十截。縱使智者如張鍅,也需捻指拈花笑。草木榮枯,自然更迭,來來去去,你我皆是匆匆過客,榮辱成敗,愛恨情仇,煙消雲散後,可能都輕如鴻毛了。

張鍅在創建千唐志齋的過程中,得到了洛陽著名金石學家拓片商郭玉堂先生的極大幫助,郭玉堂先生牽頭,提供線索,促成大量的墓誌石刻收歸張鍅手中。郭玉堂,字翰臣,居號「十石經齋」,鋪號「墨景堂」,河南孟津縣劉坡村人,近代著名金石學者和拓片收藏家。20世紀20年代受聘為北平圖書館名譽調查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採訪員。建國後先後在河南省文管會、省文史館工作,在碑拓石刻界被稱為「洛陽通」。

洛陽邙山古墓充布,沒有臥牛之地。郭玉堂先生出生在邙山,從小目睹盜墓情景,經過多年尋訪,收集了洛陽出土的大量碑刻墓誌及拓片,並於1909年在洛陽東大街開了一家名號為「墨景堂」的碑帖店,專營拓片生意。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北京圖書館館長蔡元培、上海博物院院長徐森玉、辛亥革命元老張鍅等名人學士紛紛慕名前來拜訪,併購買他收藏的珍貴拓片及墓誌原石。

1939年,郭玉堂先生集畢生精力著成《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一書,並請時任河南大學校長的新安人王廣慶為該書校錄、作序。全書共記載了從洛陽邙山出土的3290方碑刻墓誌的出土時間、地點及經過,為後來考古工作者進行考古發掘、考證陵墓等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歷史學家考究供獻了珍貴的原始材料,極大補充了文獻記載的不足。郭玉堂先生此舉功莫大焉!

提起千唐志齋,有一個人必然要提起,這個人是新安縣磁澗掌禮村人王廣慶,王廣慶是張鍅先生的同鄉及朋友,著名的碑拓專家,訓詁專家,也是為千唐志齋起名的人。王廣慶早年隨張鍅在陝西從軍反清,後留學日本,回國後赴政從教,曾任河南大學校長,研究國學,極有建樹,對河洛出土古物頗為關注,因此也極力幫助張鍅進行收集墓誌石刻的工作。

張鍅是辛亥革命元老、職業軍人,他對洛陽邙山一帶出土墓誌的收藏應該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避免了重要文物的大批外流;在收藏過程中,得到了郭玉堂、王廣慶等拓片商、大學者的極大幫助;千唐志齋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凝聚了墓誌石刻愛好者非常多的心血。同時千唐志齋也是那個時代出土文物的一個縮影,正應為有張鍅等人的青睞,這一批特殊的文物倖存於世,事實上還有更多的文物沒有那麼幸運,被盜掘,被外國人盜掘的例子亦不在少數。

千唐志齋是洛陽文化旅遊新的亮點,其重要價值在於它的獨特,在於它的故事。獨特在它是一部石刻的唐代歷史,以如椽的大筆敘述著那段難以湮滅的歷史;獨特在那個時段,那個叫張鍅的人物,以自己的胸襟、物力、財力在傾情收藏著那些看似無情,實則是傾國之情的冰冷的石頭。張將軍雲「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實際上更進一步講,花是過客,石是主人!

作者簡介:董延壽,博士、教授、洛陽理工學院原副校長。

   本文來源:董延壽        本文作者:董延壽

本期編輯:黃顯葉         本期校審:付帥

編發:河洛人(洛師)新媒體編輯部 | 編審:河洛人編委會

標註原創作品作者授權©河洛人平臺刊發,版權所有

官方微信: 河洛人ID: HeluoPeople  | 官方微博: 河洛文化

© 河洛人註冊商標,智慧財產權所有,請聯繫QQ:191569

出品:河南河洛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法律顧問:牛牪先生

河洛文化文創基地 | 河洛文化全球文創聯盟發起平臺™

感謝作者的貢獻,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僅作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新安縣「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
    感受書法藝術墨韻文心,彰顯中華書法文化獨特魅力!據悉,由新安縣人民政府聯合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河南省文聯以及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將於9月26日正式開幕,活動為期兩天。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蟄廬」西隅,坐西向東有三孔磚窯,中窯上方是章太炎所篆「千唐志齋」。記者看到,磚窯的牆壁上鑲嵌著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的墓誌石刻,篆隸行楷等書體均有出現。 據記載,清末民初,邙山及其周邊出土了大量墓誌石刻,自幼酷愛金石書畫的張鍅,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出土的墓誌石刻進行廣泛收集,並陸續運至「蟄廬」。
  • 千唐志齋首屆「蟄廬獎」頒獎晚會籌備會召開
    千唐志齋首屆「蟄廬獎」頒獎晚會籌備會召開 2020-09-10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年石刻亮相「紅牆影廊」 「中華之美·大足石刻」主題攝影展在...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7日19時訊(記者 劉岱松)今(7)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大足區獲悉,由大足區委宣傳部、大足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中華之美」首屆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主題攝影展已在北京北海公園「紅牆影廊」亮相, 為隆冬的北京增添了一抹靚麗風景。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天壇王屋山「總仙宮」石刻考證
    其實,「總仙宮」石刻,位於天壇峰紫金崖登天梯邊上,由於年久失修,「總仙宮」部分石刻已被落石遮擋。2016年濟源市文旅集團在重修天梯時,有意將崖邊臺階留出一定空間,使「總仙宮」石刻完全暴露出來。「總仙宮」石刻為天梯中部紫金崖上一塊略經人工打磨的崖壁,呈橫向長方形,約1.4米×0.7米,中間雕刻「總仙宮」三個大字,前題「大朝敕賜」,旁邊淺標「李」字,並有「辛亥年四月日」題記,後邊落款「玄門大宗師真常書」。如仔細觀察,還可發現大字下面覆蓋有清秀的楷書,斷續有「□同登天壇□建中靖國元年冬□」等字樣。說明「總仙宮」石刻是鳩佔鵲巢,刻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年間的題刻之上。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當人們徜徉在烏石山、於山時,就會發現從唐代至今的各種石刻,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石刻為楷書,其中,引、詩、記為大字。重修題記、上石記的字略小,內容為:崇寧三年三月己卯,風雨中來泊浯溪。進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同至中興頌崖下。明日,居士蔣大年、石君豫,太醫成權及其侄逸,僧守能、志觀、德清、義明等眾俱來。又明日,肖褎及弟襃來。三日徘徊崖次,請餘賦詩。老矣,不能為文,偶作數語。惜秦少遊已下世,不得此墨劖之崖石耳。
  • 大足石刻印象
    閒來無事,將大足石刻印象整理出來。一者它確實值得記錄,二者也防止和過幾天要遊的龍門石窟在記憶裡混淆了。 3月18日參觀的大足石刻。抵達景點前,大概做過一些了解,知道它是和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齊名的中國著名石刻藝術群。 大足石刻是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的石窟群總稱,總體有幾十處,數萬尊雕像。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福壽山摩崖石刻位於平川區水泉鎮小黃灣村南黃河西岸的紅砂巖崖壁上。石刻分為「捧燈照岸」、「太上混元宗派」、「福壽山初績」三個區域,呈「L」形分布在黃河西岸長50米、高20米的紅砂巖壁上。主要內容分別為《建創修福壽山逍遙宮南北塔募引》、《創修福壽山記》、《購買地契文書》、《修建磨針觀記》。
  • 米芾南官石刻考及其風格特徵
    清《粵東金石略》和民國年間修纂的《番禺縣續志·金石志之一》均輯錄米芾《藥洲》題字。徐自強、吳夢麟著《古代石刻通論》認為「宋代米芾題『藥州』,此為最著」。宋《藥洲》石刻在清屬學署範圍,而此石卻被移到布政使署。清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翁方綱為廣東學政,向學署索回未果,於是其手摹勒石。又經幾番轉載,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原石移回原址。
  •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書法藝術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中國古代石刻是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來形容,也毫不過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
  • 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日喀則石刻藝術博物館共有兩層,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這裡匯集了公元7世紀至19世紀之間大量的西藏精美石刻,分為藝術初興、百花齊放、融會貫通、繼承發展、調查保護五部分內容。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餘件,囊括了近年來出土的石碑、石刻、造像碑等各個種類。
  • 清明節 | 石載千秋——南京丹陽六朝石刻尋蹤
    2021年4月03日(周六)~4月05日(周一)晉行記專業講師  ▲丹陽陵口石刻▲照片給來源:維陵,公眾號:城行記Walking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其地面現存石刻兩種兩件,其中闢邪一隻,闢邪為雄獸現臀部略殘,身長 3.80米,高3.50米,體圍3.98米。
  • 《中國石刻書法精粹》8卷出版完畢
    2020年7月,由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楊勇、原旭東等專家和業務人員編著的《中國石刻書法精粹》第二輯出版,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碑》《陳思王廟碑》等4卷,加上2019年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鐵山石頌》《岡山入楞伽經》《鐵山大集經》等4卷,此套書出版完畢。
  • 鼎湖山摩崖石刻搜尋
    一、石刻分布區域  石刻主要分布在天溪風景區山門牌坊至上慶雲寺路邊石壁,補山亭下往飛水潭路邊崖壁,飛水潭四周巖壁,半山亭至飛水潭溪邊及坑石上;雲溪風景區內石壁等處。以下幾碑位於鼎湖古寺(又名白雲寺)後進左偏房間鑲嵌入牆體2.5、【肇郡頂湖山白雲寺募田施主出銀記】碑(明朝萬曆年間)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肅然景仰巍峨氣象——小篆代表作《嶧山石刻》
    《嶧山石刻》,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書,高218釐米,寬84釐米。文字的筆畫略細而勻整,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確與琅邪等異趣。▲群臣誦略。刻此▲石刻辭不稱,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始皇刻石紀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後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於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今聞有嶧山碑,皆新刻之碑也。《泰山刻石》年代久遠,字跡漫漶,剩字很少,傳世拓本有53字本、29字本不等,雖接近李斯書風之原貌,但臨習時多有不便。
  • 史前兩千年的「太陽人」出土,這意味著中華歷史遠遠不止五千年?
    考古學家為順應時代潮流而生,考古學家挖掘古墓,是為保護文物,研究中華文化。不計其數的珍貴文物以及失傳千年的古籍都是考古學家從古墓之中發掘出來的。今天我們要說一說考古學家發掘的一件奇寶―「太陽人」。所謂的「太陽人」並不是指生活在太陽之上的人類,說的是一件石刻人物畫,由於畫中人頭頂刻有太陽,所以才被命名為「太陽人」。石刻的原料是塊長條形褐灰砂巖石,石刻畫面純真質樸,原始氣息濃鬱,。
  • 仇鹿鳴 讀者還是觀眾:石刻景觀與中國中古政治
    過去對於石刻的關注僅僅將其視為保存史料的載體,事實上每一個碑建造的背後都有相關的政治或社會背景,努力將石刻從文獻還原到當時的情境中去,挖掘出其中的故事才能豐富我們理解歷史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