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學歷還是收入,王小波都不如李銀河,但李銀河卻從內心崇拜王小波的才華,不讓王小波打工,她說:「他那麼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幹粗活。」
1984年,李銀河去美國念書,王小波以陪讀的身份去,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在美國他們省吃儉用,倆人的開銷全靠李銀河300美元微薄的獎學金。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王小波完成了他的小說《黃金時代》。這本書邊寫邊修改,斷斷續續總共寫了20年。
1988年,李銀河獲得匹茲堡大學的博士學位,王小波也在美國獲得了碩士學位,倆人回到了中國。李銀河進入北大社會學所,而王小波則先後去了北大和人大當講師。
回國以後,王小波在導師許倬雲的幫助下,在臺灣發表《黃金時代》,並且獲得《聯合報》文學獎,獎金25萬新臺幣,王小波用這筆錢在北京順義買了一套房子,還有一些餘錢,這才有底氣辭掉老師的工作,開始全身心投入寫作中來。
《黃金時代》後來在香港發表,卻被改為《王二風流史》,儼然把它當作「小黃書」來發行,因為書裡有一些大膽的越界描寫,在大陸根本沒有出版社敢出版這本書。
為了出版《黃金時代》,王小波和朋友奔波了兩年多,這才終於得到華夏出版社編輯趙潔平的賞識,力排眾議,她趁著主編出差,發表了《黃金時代》,為此,趙潔平還受了不少苦頭。
趙潔平說:「書稿中對人性的追問和對生存狀態的關注,讓她有一種閱讀世界級大師作品的感覺,讀完這部書稿之後,趙潔萍就決定,不管怎麼說,她都要把這本書出版出來!」
1996年,李銀河去劍橋做訪問學者,本來王小波也打算一同前去,可是為了照顧母親,他只好留在北京。李銀河在機場與王小波道別,倆人也不好意思在公共場合有親密舉動,王小波就突然用力摟了一下李銀河的肩膀,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李銀河雖然不舍,但是想著也只是短暫分離,但未曾想,這一次,倆人相見卻成了永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郊區的家中,突發心臟病猝死,死的時候,身邊一個人都沒有。
晚上鄰居聽見有人慘叫,但也不敢去看一眼,第二天才發現王小波死在家中,嘴裡還有「白灰」,是生前痛苦咬牆所致。當時李銀河在英國居住地址不定,同事好幾天才聯繫到她,但沒敢告訴實情,只讓她速速回國。
在機場,同事一句話,讓李銀河瞬間癱軟。
同事說:」王小波真是詩人啊,走得也特別詩意。「本來還心存僥倖的李銀河徹底絕望,悲痛欲絕。人生是如此殘酷,相愛的人,在生前沒有一句話的告別,就這麼永久的離散了。
後來,李銀河在北京郊區為王小波買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來作為他的墓地,王小波去世後,李銀河整理出版了王小波生前的很多作品,沒想到生前如此寂寞的人兒,死後卻火了起來。
甚至社會上一度出現「王小波熱」,而《黃金時代》更是洛陽紙貴。
《黃金時代》雖然性描寫鋪天蓋地,但是卻很美好純粹,他筆下的性是粗糲的不加修飾的。
比如,王小波在寫王二和陳清揚兩人結合時,一次「一隻蚯蜴從牆縫裡爬了出來,走走停停地經過房中間的地面。忽然它受到驚動,飛快跑出去,消失在門口的陽光裡。 」又有一次,有一隻牛在旁邊哞了一聲走開了。
性在王小波的筆下不是骯髒和罪惡的代表,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下,性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理所當然而又散發著勃勃生機。
除了通過「性」來掙脫困住人們心靈的枷鎖以外,王小波更是用反諷及黑色幽默的手法去揭露當下社會流弊,沒有人比王小波更勇敢,更坦蕩的了。
王小波在當時沉悶的當代文學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時間,擁躉無數!
高曉松多次在節目中流露出對王小波的崇拜,他說:「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幾乎罵遍了文壇所有作家的王朔,當有人問他王小波如何時,他卻毫不猶豫地說:「他比我更牛。要是王小波還活著,我不如他」。
王小波最火的就屬「時代三部曲」了,其中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
讀了王小波,你會驚嘆與他的勇敢,也會折服於他的才思與智慧。
如果在喧囂中你想保持一絲清醒,想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尋找一些趣味,開始讀王小波吧!
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只需76元,一頓飯錢,卻能讓你與這個最有趣的靈魂相遇!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連結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