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國時的空城計是曹操發明的,這是真的嗎?

2020-12-22 潯陽鹹魚

題主的歷史老師這麼說,只能說是抖機靈,史實描述並不準確。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空城計」確實是個經典故事,但硬說曹操發明的,就屬於強行套用了。

第一,曹操有用過「空城計」嗎?

曹操的「空城計」可能是出自這個故事。時間是在興平二年(195年),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之時。曹操軍駐守鉅野縣,呂布、陳宮等人率軍一萬餘人前來攻城。

之前曹操已派出大部分士兵出城四處搶割熟麥,此時的兵力嚴重不足,因為留下來的士兵不足千人。

曹操命令婦女駐守城牆,自己帶所有的士兵出城駐守軍營。在曹操軍營的西邊有大堤,大堤的南部樹林茂密,呂布多疑,認為曹操軍營兵力少,主力必然埋伏在樹林之中,於是不敢冒然進攻,而是率軍屯兵於鉅野縣南十餘裡。

曹操也覺得大堤是可以利用的屏障,於是將兵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大堤之間,一部分則在大堤之外布陣。

呂布見曹操軍力太少(估計不足五百人),仍然十分謹慎,不敢傾巢出動,而是僅派出少量的軍隊(估計千餘人)出營挑戰,等雙方交戰之時,曹操軍的伏兵則乘勢殺出,呂布軍大敗,退回營地。

如此曹操抵擋住了呂布的第一波攻勢,等待其他收割麥子的軍隊陸續返回,呂布也失去了奪城的最佳時機,只得連夜撤軍。

陳志《武帝紀》:(呂)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曹操)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裴注引《魏書》: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呂)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裡。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按照《魏書》的記載,曹操不過是在城外,營外設伏打敗呂布軍,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洞開城門,把司馬懿嚇退截然不同。

所以我說,強行說曹操用過空城計,不確切。

第二,諸葛亮的空城計記載不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並非羅貫中發明,在史書上也是有記載的,出處在陳志《諸葛亮傳》裴松之引郭衝五事中的第三個故事。

(諸葛)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魏)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裡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羅貫中是採用了這個記載,加以潤色,寫成了「空城計」這個婦孺皆知的經典故事。現代人解讀歷史非常奇怪,卻用《三國演義》中細節來「還原」歷史,認為司馬懿退兵是為了「養寇自重」,怕擒殺諸葛亮後,自己被「鳥盡弓藏」。例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就是這樣解讀。

如果說這是「史實」那就錯了,這種解讀在史書上屬於無根之木。因為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根本就沒有被魏明帝曹叡「鳥盡弓藏」,一直被予以重用,最後成了託孤重臣,顯然「養寇自重」的解讀是脫離歷史的,是基於曲解演義故事的淺薄推理。

要論史實的話,我們還不如看裴松之是如何辯駁此事的吧。

(裴松之)難曰:

案陽平在漢中。(諸葛)亮初屯陽平,宣帝(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郭)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諸葛)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衝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

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裴松之對郭衝講的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不以為然,認為疑點有四:

時間、地理、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履歷無法重合。諸葛亮第一次去陽平時,司馬懿尚在荊州宛城,等到司馬懿去西城伐蜀,也未取得戰果,從來沒有司馬懿進兵至陽平的事。就算諸葛亮與司馬懿真的相遇了,司馬懿不敢進城,也可以駐紮設防,而不至於退兵啊!魏延求兵而不得,所以,諸葛亮不可能自己帶弱兵,把重兵讓給其他將領。郭衝跟扶風王司馬駿說他爸司馬懿的壞話,理所不容。

所以,我對這種存疑史料的態度一直都是:搞藝術創作(寫小說,拍電影),當然可以採用,用以豐富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一點問題都沒有。但要說這就是歷史,那就是不負責任了。

——分得清歷史和戲說,是歷史愛好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第三,早在《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個「空城計」的故事。

楚國令尹子元率軍討伐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援,援軍尚未抵達,楚軍已經抵達城下,鄭文公採納叔詹的計謀,洞開城門,放下吊橋,讓士兵埋伏在城內。

子元登高觀察,發現城內有伏兵,所以也不敢貿然進城;等到齊國援軍趕到時,子元也同樣讓軍營旗幟高樹,偷偷撤軍了。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子元、鬥御疆、鬥梧、耿之不比為旆,鬥班、王孫遊、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所以說,曹操並非第一個發明空城計的人

而且,如我在第一節的闡述,曹操的城外設伏的策略也與諸葛亮的「空城計」的方式完全不同,不能類比。

相關焦點

  • 空城計的真相|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三國演義|曹操|三國
    一提起空城計,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麼真正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演義中的這一幕呢?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非常精彩的一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內容大概講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駐守街亭,然而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失了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 三國真正的空城計
    從此,諸葛亮同志自編自導自演的「空城計」,就成了吃瓜群眾口中難以複製的軍事奇蹟。但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系列中,卻說過「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其實,易中天先生說得是真沒錯,在不斷創造軍事奇蹟的漢末三國時期,空城計的確發生過——還不止一次!
  •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真的嗎?歷史上真的有人用過空城計嗎?
    也就是說這些事情都不存在,第三件就是空城計。據考證,當時司馬懿官居青州都督,據守宛城,壓根不在戰場。但是作為演義故事,這段故事非常精彩。故事是這樣的,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手上無兵無將,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開城門,四個都打開,派老兵在門口掃地,而自己帶倆孩子在城樓上彈琴,唱卡拉OK,「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 三國中曹操也被空城計騙過,而用計之人不是諸葛亮,是蜀漢一武將
    空城計,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只要看過三國演義,就知道,諸葛亮使用空城計嚇跑司馬懿大軍,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視劇對此形成了一個認知,諸葛亮第一次使用空城計。然而事實上,不說其他陣營,單說蜀漢方面,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人就不是諸葛亮,而是趙雲,甚至可以說是諸葛亮「借鑑」了趙雲的空城計。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建安二十四年,黃忠在定軍山殺死夏侯淵,曹操大怒,親自領軍二十萬,前來報仇。
  • 司馬懿:空城計之計中計
    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後通過起兵政變獲取權力。公元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晉朝。 《空城計》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甚至被收錄進了中小學語文課文裡。但也有人說,歷史上空城計並不存在,它是羅貫中將其他書籍裡的故事改編後,添置到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的。但不論真假,這段故事始終值得人們回味。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旌旗招展空泛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這是京劇《空城計》裡的一段唱詞。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真相
    說起三國那些事,我們知道其中有段經典的故事情節,那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使得司馬懿大軍無功而返。估計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不過在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司馬懿也算是徵戰無數,難道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計謀嗎?
  • 空城計能夠唱成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看完後明白了!
    一、客觀因素 (1)蜀軍新敗,無兵可派 「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擺空城計前,蜀軍剛剛經歷了「街亭失守」,擺在諸葛亮面前的路,只有退守漢中,保存實力,以圖將來。
  • 三國最機智謀士,一天之內兩次讓曹操中計,可惜少有人知
    他在東漢末年亂世中起兵,逐漸由弱到強,擊敗袁紹、呂布、陶謙、劉表、張魯、馬超等眾多強敵,一統中原,獨霸長江以北地區,成為三國時期實力最為雄厚的武力集團。如果沒有司馬懿家族的篡逆之舉,按照曹魏發展勢頭,魏國也必將成為又一個大一統王朝。曹操為人機變百出,狡黠多智,以至於被稱為「一代奸雄」。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17字遺言,揭開空城計的真相!
    司馬懿作為三國最大的贏家,這輩子經歷非常曲折也非常勵志。出身於門閥士族的他成年後被曹操徵召,當時的曹操處於門閥士族的對立面,司馬懿並不想幫曹操做事,只能夾著尾巴做人。曹丕和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司馬懿押寶在曹丕身上,等曹丕上位後開始嶄露頭角。
  • 為何說空城計司馬懿才是最大的贏家?看完這些,不得不服司馬老賊
    但翻看真實的歷史看看,無論是政治清明、軍事謀略,還是最後結局,曹操和司馬懿的綜合治理能力,以及人品和格局都遠勝於劉備團隊。 看看蜀國搞的那個「直百五銖」的銅錢政策,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向老百姓搶劫。 有人把這一昏招推給蜀國的經濟專家劉巴,但最後敲板的還劉備啊!
  • 酒桌上的《空城計》,告你說我手裡沒有「兵」,咋您就不信?
    請點下右上「關注」,今天咱來聊聊《三國演義》,咱就從「空城計」聊起吧!《空城計》能用幾回?而歷史(小說),也該成就孔明的智勇,為啥這麼說?咱這裡先說曹魏,孔明被從茅廬裡三請出來後,面對的是曹操這個強大的對手,曹操可謂「謀略文治武功」的全才。但是曹操有個致命的弱點:多疑。孔明和曹操排兵布陣中,就利用引導放大了曹操的「多疑」。
  •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
    今天來說一說空城計,這是魏蜀兩國智者之間的頂級交鋒,當司馬懿大軍壓城,而城中兵力空虛,諸葛亮大開城門,裝作很淡定的樣子在城頭彈琴。 有人推測司馬懿已經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是故意放過了他,解釋的理由就是為了防止曹操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給自己留下了存在的必要性,這樣解釋似乎有些道理,其實是沒有根據的
  • 空城計是真是假——諸葛亮北伐(4)
    據裴松之記載,西晉的時候有個諸葛亮的腦殘粉,叫郭衝,這哥們實在是太愛諸葛亮了,所以編了五個段子來吹捧和神話諸葛亮。這五個段子一般被稱為「條亮五事」或「郭衝五事」。「空城計」便是其中的第三件,郭衝的這個空城計段子甚至並不是發生在一伐時的。
  • 寧波空城計和寧波「下飯」
    魯迅先生評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之長厚而似偽,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大致不差。幼時讀三國,不免為劉備之忠厚、諸葛之機智而感佩,如今來看,確實有似偽而近妖的成分,想來真實的歷史人物不可能是那樣的。當年做記者滿世界飛時,蠻喜歡在機場買本書看看。某年在深圳機場買過一本《諸葛亮師徒神算風水記》,厚厚兩大本居然讀完了。現在的網絡穿越小說,大概是濫觴於此類讀物,雖然內容荒誕不經,閒暇無事讀讀還是蠻有趣的。
  • 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和計謀,雖說這只是一個虛構而成的故事,但一直以來都被後人們津津樂道。 其四、據《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大軍有十五萬人之多,而諸葛亮部卻僅僅兩千五百多人,司馬懿完全可以圍而不打,斷其糧草。 根據以上種種的分析和猜測,所以「空城計」就被視為了虛構的故事。
  • 看看康熙五彩諸葛亮設空城計的精彩畫面
    口脛46-5釐米,盤直口微撇,孤壁,圈足,盤內繪畫三國演義諸葛亮空城計退敵取勝的精彩故事。蜀國將領累次失守街心亭,魏將司馬懿領兵直迫到西城,諸葛亮旡兵迎敵,旡計可施之時,設個空城計,自己在城樓上彈琴,並將城門打開。
  • 三國名人說了8句狂話,其中趙雲說了一句,曹操說了兩句
    《三國演義》是大家非常喜歡的一部著作,它裡面的草船借箭、空城計、三顧茅廬等故事,大家是耳熟能詳。同時,三國中的那些名人,如諸葛亮、關羽、趙雲、張遼等,也深受讀者喜歡。 愛屋及烏,所以讀者對三國人物身上發生的事,以及他們說過的話都很感興趣。
  •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時間:2020-04-24 13:14   來源:清風明月逍遙客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不管如何,既然要聊空城計,那只能以《三國演義》的情節為主。空城計那事情發生在蜀漢第一次北伐,馬稷失街亭,諸葛亮得知後,急忙撤退。這時,司馬懿引軍15萬殺過來了,諸葛亮卻只有2500人,因此,便城門大開,司馬懿心生疑竇而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