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的歷史老師這麼說,只能說是抖機靈,史實描述並不準確。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空城計」確實是個經典故事,但硬說曹操發明的,就屬於強行套用了。
第一,曹操有用過「空城計」嗎?
曹操的「空城計」可能是出自這個故事。時間是在興平二年(195年),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之時。曹操軍駐守鉅野縣,呂布、陳宮等人率軍一萬餘人前來攻城。
之前曹操已派出大部分士兵出城四處搶割熟麥,此時的兵力嚴重不足,因為留下來的士兵不足千人。
曹操命令婦女駐守城牆,自己帶所有的士兵出城駐守軍營。在曹操軍營的西邊有大堤,大堤的南部樹林茂密,呂布多疑,認為曹操軍營兵力少,主力必然埋伏在樹林之中,於是不敢冒然進攻,而是率軍屯兵於鉅野縣南十餘裡。
曹操也覺得大堤是可以利用的屏障,於是將兵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埋伏在大堤之間,一部分則在大堤之外布陣。
呂布見曹操軍力太少(估計不足五百人),仍然十分謹慎,不敢傾巢出動,而是僅派出少量的軍隊(估計千餘人)出營挑戰,等雙方交戰之時,曹操軍的伏兵則乘勢殺出,呂布軍大敗,退回營地。
如此曹操抵擋住了呂布的第一波攻勢,等待其他收割麥子的軍隊陸續返回,呂布也失去了奪城的最佳時機,只得連夜撤軍。
陳志《武帝紀》:(呂)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曹操)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裴注引《魏書》: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呂)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裡。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按照《魏書》的記載,曹操不過是在城外,營外設伏打敗呂布軍,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洞開城門,把司馬懿嚇退截然不同。
所以我說,強行說曹操用過空城計,不確切。
第二,諸葛亮的空城計記載不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並非羅貫中發明,在史書上也是有記載的,出處在陳志《諸葛亮傳》裴松之引郭衝五事中的第三個故事。
(諸葛)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魏)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裡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羅貫中是採用了這個記載,加以潤色,寫成了「空城計」這個婦孺皆知的經典故事。現代人解讀歷史非常奇怪,卻用《三國演義》中細節來「還原」歷史,認為司馬懿退兵是為了「養寇自重」,怕擒殺諸葛亮後,自己被「鳥盡弓藏」。例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就是這樣解讀。
如果說這是「史實」那就錯了,這種解讀在史書上屬於無根之木。因為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根本就沒有被魏明帝曹叡「鳥盡弓藏」,一直被予以重用,最後成了託孤重臣,顯然「養寇自重」的解讀是脫離歷史的,是基於曲解演義故事的淺薄推理。
要論史實的話,我們還不如看裴松之是如何辯駁此事的吧。
(裴松之)難曰:
案陽平在漢中。(諸葛)亮初屯陽平,宣帝(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郭)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諸葛)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衝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
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裴松之對郭衝講的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不以為然,認為疑點有四:
時間、地理、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履歷無法重合。諸葛亮第一次去陽平時,司馬懿尚在荊州宛城,等到司馬懿去西城伐蜀,也未取得戰果,從來沒有司馬懿進兵至陽平的事。就算諸葛亮與司馬懿真的相遇了,司馬懿不敢進城,也可以駐紮設防,而不至於退兵啊!魏延求兵而不得,所以,諸葛亮不可能自己帶弱兵,把重兵讓給其他將領。郭衝跟扶風王司馬駿說他爸司馬懿的壞話,理所不容。
所以,我對這種存疑史料的態度一直都是:搞藝術創作(寫小說,拍電影),當然可以採用,用以豐富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一點問題都沒有。但要說這就是歷史,那就是不負責任了。
——分得清歷史和戲說,是歷史愛好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第三,早在《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個「空城計」的故事。
楚國令尹子元率軍討伐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援,援軍尚未抵達,楚軍已經抵達城下,鄭文公採納叔詹的計謀,洞開城門,放下吊橋,讓士兵埋伏在城內。
子元登高觀察,發現城內有伏兵,所以也不敢貿然進城;等到齊國援軍趕到時,子元也同樣讓軍營旗幟高樹,偷偷撤軍了。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子元、鬥御疆、鬥梧、耿之不比為旆,鬥班、王孫遊、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所以說,曹操並非第一個發明空城計的人。
而且,如我在第一節的闡述,曹操的城外設伏的策略也與諸葛亮的「空城計」的方式完全不同,不能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