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容易導致一系列的體態問題。
長時間閱讀、使用電腦或手機,讓身體在前後方向出現失衡。
最常見的體態問題中,有不少與此有關,包括頭前傾、駝背、含胸、肋骨外翻、骨盆前傾等。
骨骼和關節的排列異常意味著肌肉和軟組織的失衡。
頸部、胸部和腰腹部交替出現組織的拉長和縮短。頸部前側拉長,後側縮短;胸廓前側縮短,後側拉長;腹部拉長,下背縮短。
本文要將的含胸說的就是胸廓前側縮短。
含胸和頭前傾、駝背、圓肩等問題往往伴隨發生,因此也容易混為一談。實際上,這些問題之間雖然互相影響,但描述的是不同部位的代償模式。
胸廓由胸椎、肋骨和胸骨構成,有較大的活動度,在各種運動和呼吸中都涉及胸廓的運動。
含胸時,相鄰肋骨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得胸廓前側的長度縮短。同時,組織縮短還會限制胸廓的運動,其中,肋間肌是尤為重要的。
肋間肌是位於肋骨之間的肌肉群。肌肉分為三層,從外到內分別是肋間外肌、肋間內肌和最內層肋間肌。
這三層肌肉的肌纖維走向不同,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的肌纖維交叉,呈「X」型。
從功能上來說,最內側肋間肌、肋間外肌都有提肋的作用,因此參與吸氣;而肋間內肌和胸橫肌則能夠下降肋骨,參與呼氣。
在正常情況下,這些肋間肌的張力互相平衡,在呼吸時,雖然胸廓會擴張和收縮,但相鄰肋骨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
而在含胸的體態中,相鄰肋骨的距離始終保持在縮短的狀態,無法動態適應呼吸中對胸廓運動的需要,特別是在呼氣時,無法下降肋骨。
如果你也有含胸的體態,那麼你的呼吸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吸氣深,呼氣淺;呼吸很快,感覺吸氣有點費勁。
這時,其它輔助吸氣肌也會更加緊張,包括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胸小肌、前鋸肌等。
在這種情況下,胸廓和頭部會呈現「蹺蹺板」運動模式。
可以在仰臥姿勢下體會一下。
仰臥時,將頭部放平,微收下巴,這時肋骨會外翻;讓我們通過深呼氣,將肋骨下沉時,頭部會不自覺的後仰。
問題的關鍵是提高胸廓前側組織的延展性,特別是肋間肌。
肋間肌位於肋骨之間,較難直接按摩放鬆。可以利用軀幹側屈、旋轉和呼吸來拉長肋間肌,改善含胸。
在坐姿中拉伸軀幹側面的肌肉,涉及腰方肌、腹斜肌、肋間肌和背闊肌。
盤腿做,固定骨盆位置,一側手支撐,另一側向遠延伸。
動作過程中,骨盆要穩定,坐骨不能離開墊子。
支撐手不用過於用力,保持身體穩定即可。
手臂的抬起會增加這個動作中背闊肌的拉伸,如果你背闊肌比較緊的話,可能感受不到腰方肌的拉伸。
不過沒有關係,這只是說明你的背闊肌更需要拉伸。
可以在這個動作中增加一些軀幹的旋轉,從而調整拉伸角度。
感受向前和向後旋轉時,拉伸的部位會有所區別。向前旋轉時背闊肌、腰方肌、後側肋間肌和腹外斜肌的拉伸感會更強,向後旋轉時對側腹斜肌和前側肋間肌的拉伸感會更強。
到達拉伸姿勢之後,進行深入的呼吸,從而充分地拉伸肋間肌。
這個動作可以持續10-15次呼吸。
利用9090姿勢拉伸肋間肌。
兩側都屈膝90度,一側屈髖,一側伸髖。
這個姿勢的目的是鎖定骨盆。
在擺好這個姿勢之後,向對側旋轉身體。身體旋轉時,骨盆保持不動。
這個動作中,腰方肌、腹斜肌和肋間肌都能得到拉伸。
同樣,利用呼吸來調整拉伸強度,呼氣時增加幅度。
注意,手要推向地面,用力地支撐起身體。
這個動作可以持續10-15次呼吸。
肋間肌與呼吸關係密切,通過深呼吸提高肋間肌彈性是有效且必要的。
建議在上述兩個動作之後進行,最佳的方式是利用呼吸慢慢釋放它的張力。
可以在靠牆的坐姿下進行這樣的拉伸,坐姿凳子上靠牆也是可以的,但要保證背部貼住牆面。
這個動作可以拉伸肋間肌和胸小肌。
拉伸側手臂屈肘,掌根放在後腦勺的位置,這樣可以使肩關節固定在外展的姿勢下,此時,肩胛骨處於上迴旋。
注意後背和手臂都要貼住牆,頭部要壓住手。
用對側手抓住這一側的肋骨,呼氣的時候稍稍用力向下,輔助肋骨下沉。
手的位置可以隨著放鬆的深入,慢慢往上,直到放在3~5肋骨。
這樣的拉伸不會有太大幅度,拉伸感也不會特別強,因此需要你足夠投入,感知肌肉在慢慢放鬆。
每一側可以進行10~15次呼吸。
歡迎關注公眾號「Mixbarre」,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