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好的人際關係,擁有好的人緣和人緣,在社交場合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但是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卻總是很骨感。真正能如願者,其實並不多。那麼,為什麼你的人際關係差?主要是因為你不懂這3個溝通技巧!
1、不懂得熱情過度反而不好
先看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天中午,史先生由於工作上的需要,陪一位外賓來到一家五星級大酒店的中餐廳,找了個比較僻靜的座位坐下。剛一入座,就有一位女服務員熱情地為他們服務起來。
這位女服務員先是替二人鋪好餐巾,擺上碗碟與酒杯,給他們斟滿茶水,遞上熱毛巾,然後站立在一旁等待上菜。
當一大盆「西湖牛肉羮」端上來後,這位女服務員先為他們報了湯名,接著為他們盛湯,盛了一碗又一碗。開始的時候,這位外賓以為這是吃中餐的規矩。在史先生告訴外賓用餐隨客人自願後,女服務員要為外賓盛第四碗湯時,外賓婉言謝絕了。
吃了一會兒,外賓放下餐具,從衣服口袋裡拿出一盒香菸,抽出一支拿在手上。那位女服務員趕忙跑到服務臺拿了個打火機,走到外賓跟前說:「先生,請您抽菸。」說著,便熟練地打著火,送到外賓面前,為他點菸。然後,她又用公筷向史先生和外賓的碗裡夾菜。女服務員的過度熱情,讓這位外賓感覺都透不過氣來了。
這位外賓匆匆吃了幾口,就結帳離開了這家酒店。
這就是熱情過度的典型案例。外國人所注重的「關心有度」中的「度」,實際上就是其個人自由。一旦當對方的關心有礙其個人自由,即被視為「過度」之舉。所以,儘管服務員滿腔熱情地為客人提供服務,但客人不僅不領情,反而流露出厭煩或不滿的情緒。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太熱情了也不好,因為凡事都應有個度。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做到底」,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關係融洽、密切。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是平衡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準則。
2、不懂得玩笑不要開大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愚人節的前一天,廣州的蔣先生接到一個外地朋友的電話,說第二天要來廣州,詳細告訴了蔣先生是幾點的航班,請蔣先生到機場去接,並幫他預訂酒店。見是關係很不錯的朋友,蔣先生儘管工作很忙,還是滿口答應了。
第二天,蔣先生先幫這個朋友訂好了酒店,又開車趕到機場去接,但苦等五個多小時也沒見到那個朋友,卻只收到那個朋友發來的簡訊,說:「今天是愚人節,跟你開個玩笑。」
蔣先生很生氣,認為那個朋友的玩笑開得太過分了。自此,蔣先生對那個朋友失去了信任,與他的關係也就疏遠了。
一般情況下,開玩笑往往把聚在一起的某人做對象,利用他的缺失,造成一個笑話;或利用他平常的言行,製造一個笑話。但是,取笑也要有個分寸,在分寸以內,大家歡樂;超過了分寸,便要搞得不歡而散了。
笑話的內容,要針對聽笑話的人。對有地位、有學問的人說粗俗的笑話,會顯出你的鄙陋;對普通人說高雅的笑話,他們無法領會,不會覺得好笑。
在日常聊天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聯絡感情,活躍氣氛。不過,開玩笑也要講究分寸,如果玩笑開得不好,不僅達不到聊天的本來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傷害彼此的感情。
3、不懂得溝通距離並不是越近越好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
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裡,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人與人之間在面對面的溝通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如果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將自覺地後退,仍然維持相當的距離。你可以由此判斷,你身邊的人對你是否親近和信任,身邊的人之間相互關係如何。
打手機時,肢體語言所包含的信息是最為豐富的。有個簡訊說得很形象:「給上級打電話,聲音越講越小;給下級打電話,聲音越講越大;給情人打電話,聲音越講越遠。」旁人從其肢體語言就可以判別電話那頭是誰。有的人接電話時下意識地背過身去,是不想讓你聽見,其實他說的每句話你都能聽見。這時,你就要考慮迴避,否則你就是不受歡迎的人。
最親密的友誼和最強烈的憎恨,都是過於親近的緣故。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還需要注意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朋友們,為什麼你的人際關係差?主要是因為你不懂以上這3個溝通技巧!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