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

2021-02-08 FA校友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於2020年11月30日下午在澳科大N座214室舉行。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出席講座並向張利教授致送大學紀念品,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助理教授、建築學課程主任鄭劍藝助理教授出席本次活動。活動得到澳門基金會贊助。

 

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向張利教授致送紀念品


  張利教授首先介紹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歷史淵源及建築學院設立的初衷,並著重介紹了本次講座所介紹的主題—Urban Ergonomics,城市人因工程學。他指出,近年來,中國的建築設計從只關注物到逐漸回歸到關注人的本身,人因工程學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展的新城市科學。張利教授從群體、遠體、中體、近體、體表的五個尺度來介紹了Urban Ergonomics並在其中用了大量實際例子進行解釋。在對群體分析的部分,張利教授重點介紹了自己團隊所設計的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及首鋼單板大跳臺規劃設計,在設計上以人為中心考慮到了各種不同人群的需求。這些場館的設計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同時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的人性化。


  隨後,張利教授還提到了近年來世界與中國建築設計中的許多嶄新想法,包括地上立體空間的利用、地上空間與地下空間的聯通、地下空間的全新改造,以及日光燈管的新技術等。同時,他表達了對未來中國建築設計的期待與設想。

 

  最後,張利教授耐心回答了同學們圍繞本次講座或自己生活實踐所提出的問題。講座吸引了科大眾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參加,現場氛圍熱烈,反應積極。

相關焦點

  • 【媒體中的沈音】你好臺灣網:傳承美、表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
    」,帶來了題為《傳承美、表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對中國聲樂發展建設的思考》的精彩學術講座。  劉輝在講座中首先從東西方不同文明體系對美的認識出發,闡釋了對美的本質、音樂美和聲樂藝術美的理解,從傳承美、弘揚美、研究美、創造美、表現美、傳播美、引領美的角度談了對中國聲樂發展建設的思考。劉輝從文化根源、文化屬性、文化特點、發展歷程、演唱技巧等方面闡釋了中國聲樂與西方美聲的不同。
  • 粵聲海渡 獅子山下與您再續前緣!——2015.9.28香港大會堂劇院「竹韻小集」演出 「秋月寄琴詩·李助炘粵樂作品音樂會」
    >同日(2015.9.28)下午五時,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北會議室內,也將舉行一場題為《樂動嶺南——李助炘粵樂創作漫談》的音樂會前講座,由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講師、嶺南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及本舘常務負責人吳迪先生主講,並邀請到餘其偉教授親臨講座,漫談李助炘先生的粵樂創作故事;同時二者還攜手本舘專屬的嶺南音樂文化建設志願者團隊代表,與現場觀眾一同分享此前本舘策劃首發的一系列紀念李助炘先生活動始末
  • 如何審視藝術?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藝術家是創作藝術品表達自身的理念,還是在創造消費者對「藝術」 的需求?本文乃分析及彙整 Adorno 和 Benjamin 的論述,個別分析 Adorno 及 Benjamin 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再比較兩者觀點的異同,進而由「藝術」的自律性與他律性重新審視「藝術」的美學定位。
  • 罐子書屋|宋人筆跡 趙趙《建盞》新書發表會/講座
    不僅僅有「供御」、「進琖」等皇家定製,也有「太師棟」款、「公」字款等官府定製,「隱居」款、「山房」款等文人士大夫定製;以及「佛」字款、「僧」字款等宗教定製;「李」字款、「朱」字款等姓名款民間定製.21世紀美術館、臺北大未來林捨畫廊、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藝術文件倉庫、北京松美術館等機構舉辦過個展與個人項目。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本校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成立於民國44年10月31日,49 年改制「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83年8月升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 藝術探訪·第13期 |「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THE SHAPES OF IMMORTALITY
    11月的杭州,草木皆退去了綠衣,染上了秋裝,這個季節的杭州有著詩人詩中描繪的「金井梧桐秋葉黃」的美景,最是觀賞好時節,此次來到杭州,不僅是為了一睹杭州秋景,更是為了探訪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跨界系列藝術展。
  • 2018藝術北京博覽會觀展指南|太太客廳
    今年藝術北京將攜手北京塞萬提斯學院、墨西哥駐華大使館、葡萄牙駐華大使館、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呈現專題展「視界!世界」與系列講座,共同推動世界各國藝術文化的普及與交流,承擔起藝術教育和傳播的使命。「影像北京」作為一個藝術北京的子品牌,在藝術北京2018的現場與蝴蝶效應攝影藝術機構合作,將以專題展的形式梳理和呈現日新月異的科技為影像藝術帶來的各種可能性。
  • 青年藝術 澳門綻放 「6075」酒店藝術博覽會
    2016年1月7至10日,澳門首辦的「酒店藝術博覽會」,由超盈文化有限公司主辦,將於澳門麗景灣酒店盛大舉行。超盈文化有限公司由何超盈小姐創辦,致力發展「沒有邊界、沒有束縛、皆有可能」的藝術文化,將以不同界別、不同媒體、不同領域且有效融合的方式去發掘藝術文化的無限可能性。是次博覽會將首次聚集60位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以至國際間的75後青年藝術家,以他們的藝術作品、創意靈感融入60間由何超盈小姐親自設計的客房,借藝術氛圍重塑居住空間,為所有觀者帶來一次與別不同的藝術體驗。
  • 臺大出版中心「臺灣史論叢」系列講座202010月至11月
    〔2020臺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社會生活篇〕在場/不在場──尋找「社會」的日常生活史 主講: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餘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蘇碩斌(臺灣文學館館長)時間:10月12日(一)19:00-20:30地點:臺大校史館2F
  • 回溯1930年代系列講座|千字百態——民國字X汲古書體
    回溯1930年代系列講座 · 第一期「千字百態」
  • 展訊 | Booked: 大館當代美術館 香港藝術書展,11-13.01.2019
    首屆「Booked: 大館當代美術館 香港藝術書展」將前所未地為大家帶來超過60個香港及國際出版單位,藝術家與參展商。作為地區與全球首個嶄新藝術活動,本藝術書展將分享以書籍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作品。此為期三天的年度性活動旨在為藝術出版商與藝術家締造平臺,展示多元化的創作,包括攝影藝術相集,藝術歷史與理論著作,以至獨立雜誌和「藝術家書籍」—— 以書籍形式呈現的藝術品等。屆時更設有大型講座、新書發佈會、工作坊、表演及其他精彩計劃。「Booked: 大館當代美術館 香港藝術書展」呈獻各類的藝術書籍,公眾可盡情享受出版物的豐富內容,甚至作為學習或研究的資料。
  • DAC《遷移的現代化,遷移的邊界》系列講座
    《遷移的現代化,遷移的邊界》系列講座
  • 「超」乎想像的十五季
    而香港設計師毛灼然與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於openground策劃的《為文化設計:臺港文化設計展》,請來張溥輝、ONE.IO Society、洋蔥設計、O.OO Risograph & Design ROOM、白輻射影像、Good Morning Design、Hello~.
  • 藝術香港|專訪「+VE/-VE」展覽策展人 邢珠迪
    而藝術家們在逆境中迸發出更多想像,迎面接受疫症的衝擊,並將之轉化成創作元素。他們以藝術的力量安撫人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記得電影《午夜巴黎》中的一句對白:「不要害怕死亡。別那麼失敗主義,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 講座現場:重返前衛性,第一講
    主事者當初找我(和幾個朋友)一起討論這個可多達8次的講座,可以規劃些什麼進來。基於《日曜日》的主題聚焦在1930年代,一群在日本創作的臺灣詩人,共組了「風車詩社」,而當時的日本,在文藝界受到西方特別是歐洲影響甚大。為回應那個時代背景,《日曜日》在形式上也不太妥協,這也是為何需要一個系列講座來給觀眾們做一些觀影前的積累。
  • 【佛光新聞】2020年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 名家講座安頓您的身心
    圖/佛陀紀念館提供南臺灣一年一度的文藝盛事,2020年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將於11月7日至15日在佛陀紀念館舉行,主題為「我的地球、我來關懷」。歷年來備受推崇的「名家講座」,從11月8日起,每天下午14:30-16:00,邀請重磅級講師,在佛陀紀念館五觀堂作精採講演。
  • 講座紀要丨蔣馥蓁「四川道教科儀傳統《廣成儀制》的歷史與儀式特色」
    2018年7月9日,西南交通大學「人文思躍」系列講座第33講「四川道教科儀傳統《廣成儀制》的歷史與儀式特色」在人文學院會議室x8210順利舉行
  • 香港書展作家講座之「成英姝:在寂光與烈焰中尋找自我」
    但凡是男子敢做的,似乎沒有什麼是她不敢嘗試的,與我們平日裡想像的「靜坐檯前,執筆以書流年」女作家完全不一樣。她,就是成英姝。 「化不可能為可能」是成英姝人生信條,「必須得到後路的保證才願意踏出第一步,還不如就忘了吧,不心存愛戀的事做不出名堂,也沒有意義,有堅韌之愛的事做了就算失敗或者孤獨,仍有感動跟快樂,人生說長不短,但一晃眼也就過去了。」
  • 【IUMR】 跨域: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
    我們可以發現,從Baumgarten到Hegel都依賴著這種思考方式來安排美學在他們哲學體系(當時的科學)中的位置,正如Hegel所指出的,在這種意義下的「美學(感官性認知)不過是精神自我實現(理論性認知)的一個過渡階段」而已。
  • 【講座預告】王美霞|人文百工・職人之藝
    源於這份篤真的實踐,旅行京都超過百次的美霞老師,在深入尋訪京都職人、藝術家、演藝能者以及百年老店時,驚嘆於「禮失而求諸野」的職人美學,特以此為題,分享「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職人之藝。京都三大祭的特色講座費用|每人酌收茶點費200元,講座及演出費由道禾教育基金會支持贊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有異動之權利第二講|匠之藝講者|王美霞老師表演|日本和服的穿著及其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