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樣子憨態可掬,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成年大熊貓的體重一般都在15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能長到200公斤,別看它平時懶洋洋,但是畢竟屬於熊科,天生就有一股子衝勁,惹急了還是非常兇猛的,即便連老虎這樣的猛獸都忌憚它三分。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在電視上或者新聞上看到大熊貓分娩出來的小寶寶,渾身粉紅白嫩,個頭非常小,就像一隻小老鼠一樣,為什麼成年熊貓個頭那麼大,剛生出的小寶寶這麼小呢?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是胎兒在母體中孕育的時間較短。大熊貓的棲息地一般都是在海拔較高的山地中,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活動特點和生殖規律。其發情期一般在4月份,那時候氣溫還比較低,食物量較少,大熊貓在交配以後,受精卵的發育受到限制,形成了比較獨特的「保胎」模式,那就是在這段時期,用儘可能少的能量來維持胎兒的生存,但這些能量不足以支撐胎兒快速發育。只能等到5月份以後食物充足之後,隨著大熊貓進食量的增加,胎兒才開始進入發育的正軌。而從快速發育到娩出的時間,也僅有兩個月左右,小寶寶在子宮中真正享受營養的供給,時間真是屈指可數。
第二,大熊貓的產道很狹窄。如果大熊貓像其它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那樣,等到胎兒在母體中發育成熟以後再娩出的話,由於產道狹窄的原因,將會造成分娩異常困難。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大熊貓的產道始終維持在一個比較狹窄的水平,保留了原始哺乳動物的生殖特徵,在分娩時胎兒會受到狹窄產道較大力度的擠壓,即使現在大熊貓小寶寶的體型那麼小,其分娩時的成活率也不高,這也是大熊貓數量一直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能量分配機制決定。大熊貓雖然在歷史上的誕生初期是肉食類動物,但後來隨著棲息環境和生活規律的改變,逐漸演化為以食用竹子為主的雜食性動物。而竹子主要是植物纖維為主,單位數量的竹子提供的營養和能量要比肉類少得多,因此熊貓不得不一天到喝不停地吃,才能夠保障身體能量和營養所需。在這種情況下,胎兒在母體內孕育的時間如果過長,則加重了母體的負擔,不可能再把大量的能量和營養輸送給胎兒,同時也會增加生存的危險係數,於是不得不提前分娩出來,通過後天的哺育讓小寶寶快速生長,因此大熊貓是毫無疑問的「早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