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不打折 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為你的健康助力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咱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吃頓飯,可得多吃點,來來來,我幫你夾點菜!」

        「這個碗來不及洗了,乾脆,咱倆湊合用一個吧,反正一家人無所謂的。」

        「你不夠吃吧?來來來,我勻一點給你。」

        ……

        有人可能在進餐時無意中使用了對方的餐具,也有不少人因為想要照顧親人朋友,用自己的餐具幫對方夾菜。那麼,這種使用餐具的方法是不是科學合理呢?又會不會因為這樣使用餐具給自己和親人朋友帶來困擾?

        實際上,在我國,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曾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餐廳認為分餐制增加了自身運營成本,動力不足;而消費者也不甚在意。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發布,明確提出不浪費和分餐制。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再一次強調在集體用餐中採取分餐制。

        為什麼要倡導分餐制?分餐會不會令家人彼此疏遠、影響親朋好友間的感情?分餐制又能夠解決哪些問題呢?新華網特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教授楊月欣為您一一解讀。

        什麼是分餐制?

        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採取合餐的進餐方式。所謂「合餐」是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幾份菜餚。與「合餐」相對,「分餐」是指由廚師、服務人員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則,把主食和菜餚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獨自享用。

        分餐制具有衛生、互不傳染可能攜帶的疾病,以及減少浪費等優點。分餐制更注重每個人自負其責、把握分量、吃光所給。通過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這樣一些良好的衛生習慣將可以「走上」餐桌,守護我們的健康。

        分餐不但不會分愛,還會分享健康

        有朋友擔心,「分餐」會不會意味著「分愛」,讓親朋好友覺得「生分」?同時,我國「合餐」的餐飲傳統流傳已久,講究團圓的熱鬧氛圍看起來也不適合分餐。但試想,如果因為合餐而感染了不必要的疾病,還何談對家人朋友的關愛?

        各種類型的汙染,可能通過食物或飲食,讓人「病從口入」,最終致人生病。其中,生物性的汙染,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這些汙染一部分是原發性的(即食物本身已被汙染),一部分是繼發性的外源汙染(如加工導致),再一部分就是就餐聚集密切接觸而導致的傳染。舉例來說,合餐過程中,合餐者A被上述病原體汙染的手,與其他合餐者B、C、D的餐具、水、食物等密切接觸,並經由合餐者們的筷子、碗、杯子等餐具通過合餐者的唾液,以及近距離的呼吸、飛沫等方式傳播。

        通過飲食方式進入人體內部的致病因素,最終導致人患上感染性疾病或者中毒性疾病等,這被稱作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類型相對較多,較為常見的包括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疾病、寄生蟲疾病以及人畜共患傳染疾病等。根據世衛組織統計,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事實上,中國是B肝、胃癌等腸胃疾病高發病率國家之一,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傳染性疾病大都與」吃「相關,或直接或間接。「合餐」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現代社會裡,表達關懷的方式多種多樣,「合餐」早已不是唯一選擇。如今,圍爐不一定共食,一些家庭、餐飲企業的烹飪或餐飲方式也在不斷改進中。

        例如火鍋、自助餐、菜飯放入同一食盒統一供應等方式,都是改變用餐方式的嘗試。

        推行分餐的好處有哪些?

        1.培養衛生文明好習慣,減少交叉感染,降低食源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2.培養良好健康生活行為,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3.有助於合理膳食,遏制大吃大喝、減少鋪張浪費。促進良好社會風氣轉變。

        4.傳承優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促進飲食文化弘揚發展,對烹飪方式、量化、器皿、鹽、糖等使用等提出新要求。

        此次疫情為我們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契機,為了家人、朋友和自己的健康著想,讓我們調整進餐方式,讓我們「分餐不分愛」。(蘆俊文)

 

相關焦點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如果酒店直接分餐的話,既能保證衛生,還能避免浪費,確實應該提倡。」楊先生說。採訪中,對於「分餐制」,也有一部分市民認為,應該分情況,如果是自己一家人用餐,就沒必要實行分餐。「一家人吃飯,一分餐總感覺很生分,而且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分餐了也不一定吃得完。」洪女士認為,和朋友、同事用餐,考慮到每個人用餐習慣不一樣,分餐確實可以避免一些尷尬情況。
  • 醫者名片|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分餐制,即分盤而食,人各一份,獨立用餐,自主選擇。此前是西方人較多採用的進餐形式。 到底分餐好還是合餐好?有人說,這簡單!「分分合合看場合」。「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不像一家人」。 甚至有一些老人認為,用公筷見外,顯得生分,有的甚至還認為是子女嫌棄自己。一大桌子人杯來箸往,相互夾菜,才顯得親近,也更有氣氛。有的年輕人自己生活挺講究的,一看親朋好友都在,這時候提出分餐,怕惹人不高興。
  • 「健康撫州」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推薦閱讀↓↓↓(點擊查看詳情)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一再成為公眾熱議的關鍵詞。特別是年節將近,很多人開始心裡打鼓:分餐還能保持住一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氛圍嗎?「分分合合看場合」公筷公勺「過渡一下」分餐不意味著「生分」公共場所分餐,堅決一點作者: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營養科主任 顧萍來源:健康中國監製單位:撫州市健康教育所推薦閱讀編輯:章皓馨責編:周蓓監製:洪蓓商務合作:13707047850
  • 首個「上海版分餐標準」發布 分四種分餐模式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五五購物節|首個「上海版分餐標準」發布,分四種分餐模式上海有了分餐標準。活動當天,上海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制定的《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地方標準發布,提煉、固化上海市健康餐飲的經驗和做法,規範分餐位上、分派式、自助餐式和公筷公勺自取式四種分餐模式,引導廣大市民形成健康的用餐方式。《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簡單明了,可操作性極強。
  •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
    「分分合合看場合」分餐不意味著「生分」正所謂:家裡分餐用公筷,衛生合理又有愛。客人來了用公筷,不是見外是健康。 拿起公筷公勺,一樣能給客人夾菜。④不妨來個中西合璧,合理吸收西方自助餐、冷餐會、雞尾酒會的形式,烘託聚會氛圍,實現「分餐不減氛圍」。
  • 藍海集團首倡新式分餐,引領餐飲健康新潮流
    在國家規範的「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方式的基礎上,藍海集團首倡新式分餐,「分餐」與「份餐」相結合,為顧客的健康保駕護航,引領餐飲健康新潮流。分餐位上主菜採用「份餐」形式,一人一份,分餐位上。
  • 分餐不分愛,公勺公筷總關情!
    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個人防控措施空前深入民心、家喻戶曉,就連聚會聚餐都有詳細的健康提示。分餐制,突然間變得格外切合當前健康生活的實際。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一家人和親朋好友久別團圓會餐,相互夾菜勸酒,就能正確表達親情、友情嗎?「分餐制,文明新禮節,健康好習慣!」
  •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公共場所分餐五點建議
    分餐制,是一種更時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分餐制確實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合乎文明道德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家就餐時,根據家庭成員身體活動和強度並結合個人口味,定餐定量,營養合理,搭配均衡,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更應主動分餐,推行「光碟行動」,如有剩餘飯菜,打包帶走。
  • 深晚薦讀|是愛不是見外!讓公筷分餐成為「時尚」
    近日,深圳晚報刊發關於公筷分餐制系列報導引發社會熱議,不少讀者紛紛留言,表達自己對公筷分餐的支持。但是如何堅持公筷分餐,讓這一文明用餐習慣成為社會主流共識,依然面臨很大的阻力。深晚記者採訪多名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公筷分餐的社會推廣路徑。公筷分餐實現健康和感情雙贏張先生是某小學的一名後勤負責人。
  • 為什麼繼鍾南山,張宏文之後,中國營養學會也來喊你分餐?
    其實中國營養學會早就喊我們分餐了,在2016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就明確建議中國人能分餐,咱就別共餐。而在今年由於有了疫情長期存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分餐的好處被額外的放大。
  • 想不到中國式合餐文化,竟然是由分餐文化衍變而來
    分餐制的確比合餐有很多益處,分餐飲食清潔衛生,大大降低人與人之間疾病傳播,營養膳食均衡獲取,還能杜絕食物的浪費。雖然有這麼多好處,但國人更喜歡熱鬧,在乎他人的看法,做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畢竟不容易。而我國早在先秦時便已經流行分餐而食了。《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
  • 曬曬日本主婦餐桌上的飲食,每天分餐吃,乾淨又衛生,還很精緻
    如圖所示,打開今天的美食分享,曬曬這位日本主婦餐桌上的飲食,你就會發現,分餐而食,有多精緻。每個人都有自己一份套餐,而且每份套餐裡面,不同種類的食材,也會用不同的器皿搭配,從視覺上來看,就充滿了食之精細。
  • 北青報:讓公筷公勺分餐進食成為文明標配
    有關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認真考慮是否可以出臺具有強制性的一些舉措,加強公筷公勺及分餐的推廣和執行,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飲和生活方式。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日前,首都文明辦聯合北京市衛健委發出一系列文明生活倡議,其中包括推廣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等倡議。同在一座城,共愛一個家,疫情當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守護平安的妙藥良方,有關倡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認同。
  • 馬上評丨讓分餐公筷的新風尚,早日落地為新日常
    「推廣分餐公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廣開來、堅持下去的五件健康文明做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上海代表團聯名人數最多的建議。這份36名代表聯名提交的《關於加大力度推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倡導健康生活新時尚的建議》,反映出上海代表及上海市民對健康生活新時尚共同的推崇和支持態度。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疫情發生以來,在做好聯防聯控的同時,全社會也在思索什麼是更健康生活的方式,如何從改變自身、形成好習慣做起。
  • 深晚報導|公筷分餐引熱議,多數市民持贊成態度,你怎麼看?
    讓你遠離幽門螺旋桿菌》的報導,邀請專家解讀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及預防措施,引發市民熱議。市民對公筷分餐持有什麼樣的態度?他們實行分餐或暫未實行分餐的原因又是什麼?12 月 23 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了解。
  • 分餐與合餐,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分餐與合餐,飲食文化這樣演變    記者 彭薇 整理  2月23日,上海市文明辦等單位向市民發出倡議,讓每一張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為健康上海的新時尚。早在中國上古時代,商周秦漢時期,無論從壁畫還是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人講究分餐的排場。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國人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為人偏好養門客,在宴請一位新投奔的俠士時,由於侍從不小心用身體擋住了燭光,這個俠士認為孟嘗君的食物與自己的食物不一樣,感覺受到冷遇的俠士欲離席而去。而孟嘗君叫住他並給他看了自己的食物,俠士才恍然大悟,原來吃的東西都一樣。
  • 規範分餐「標配」工具,棗莊2家餐飲酒店被省裡表揚
    7月17日,由山東省文明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山東省商務廳指導,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全省首批分餐制示範單位公布暨分餐制國標宣貫會議」在濟南召開。會上公布了山東省首批50家分餐制示範單位名單並授牌。
  • 北京市衛健委:提倡公筷分餐,應教會和鼓勵兒童儘早獨立進食
    據@首都健康微博消息,12月17日0時至24時,北京市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無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落實《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提倡公筷分餐,可有效避免經口傳播疾病。
  • 廈門版分餐制管理標準出臺 四種分餐模式供選擇
    《規範》由廈門市食安辦委託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聯合市標準化研究院、市餐飲協會、市商業聯合會餐飲同業公會及部分餐飲企業共同起草制定,從基本要求、分餐模式、分餐服務、分餐管理以及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對等方面對餐飲服務單位的分餐操作進行了指導。
  • 推進分餐制度,助力疫情防控,「智慧食堂」能否推動「餐桌革命」
    不像國外吃飯前都把飯分好,中餐的特點決定了大家更願意一起吃飯。中餐的各大菜系中,最經典、最受歡迎的菜品幾乎都是熱菜,整份端上來才好吃。酸菜魚和毛血旺,最誘人的就是剛出鍋時熱辣滾燙的感覺,分開盛不光涼得快,口感也變差了。如今,因為新冠肺炎在世界肆意傳播,分餐制重新走進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