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2020-12-23 讀文增益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型號刀具之中。有一種特殊的刀具,名叫「鬼頭大刀」。其名的由來,就是因為其刀柄頂端雕刻著一隻鬼頭。至於刀型則是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類型。而鬼頭刀的別名,又叫做「砍頭刀」。

顧名思義,這種刀就是專門用來砍頭的。也是封建王朝中斬刑的劊子手,專用的刀型。現在北京警察博物館,就藏有許多這種刑刀。刀型不一,有鋒刃的,有鈍刀,有彎刀,有直刀。但其刀柄處,無一不刻著鬼頭。

而在古代,執行這種斬刑的劊子手,實際上是一種職業,屬於古時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並沒有如今之人渲染的那麼神秘。既然是一種職業,那麼就有職業的特點。劊子手一般有兩把鬼頭刀,一把鈍刀,一把快刀。

至於有兩把刀的原因,一是為了獲得一些灰色收入,二則是為了上官的命令。劊子手這個職業一般是家傳,父子相承。從小就會練出來,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這也是一門手藝,熟能生巧的手藝。

所以死刑犯在臨行前,為了讓自己死的沒有那麼痛苦。許多家中還有點財的,便會賄賂一下劊子手。讓劊子手給其來個痛快,少受些痛苦。這時候劊子手就會用上快刀,在《聊齋志異》的《快刀》之中就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就是有一個劊子手在行刑的時候,刀快的幾乎看不見影子,而犯人在身首分離的時候,還說了一句「好快啊!」。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因為若真的給劊子手送了錢的話,他會給犯人的頭留下一絲絲的皮肉相連的。

因為在古人看來,留下這麼一點相連的地方,也算是留有全屍了,也方便家人為其縫起來。若是說身首徹底分離的話,在他們眼裡閻王爺是不會收的。但若是沒有給劊子手賄賂的話,給不給一個痛快,就看劊子手的心情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朝廷明令禁止劊子手使用快刀。清朝時有一個規定,四品以上的官員犯了斬首之罪的話,明令禁止用快刀,必須用鈍刀。還有一種就是對於朝廷厭惡的人,上頭也會下令用鈍刀。這種情況下,就是塞錢賄賂都沒有用了。

就比如1898年的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實行斬刑。慈禧太后就明令用鈍刀執行,其中譚嗣同更是生生挨了36刀。但令人敬佩的是,這位君子面不改色,直到最後也沒有求饒。

所以這就是劊子手一般都會準備兩把刀的原因了,但一般的劊子手也不用可以的準備。因為刀砍頭砍多了,自然也就鈍了。而劊子手剛入行的時候,一般也都只會給其分發快刀的犯人。畢竟鈍刀,還是要一點技巧的。

劊子手在古代實際上也是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職業,因為古人迷信,認為這是一個折陽壽的工作。而劊子手自己在行刑完畢之後,也會偷摸給罪犯燒點紙,回家還是要燒香拜佛避免冤魂纏繞。求一個心理安慰。

看似簡單的斬刑,其中也有這麼多的講究和規矩。而其他的刑罰的規矩也就更多了。而這一本《圖解中國古代酷刑歷史》則條理清晰的講述了古代各酷刑的發生,用刑方法,歷史典故,規矩等等。其中還有配圖可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是一本刑與法方面較為全面的科普讀物。

此書全文整34萬字,再加上眾多的配圖。原價需要199元,但著實划不來。小編為大家申請到了最低價僅需88元,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處決戊戌六君子時,用鈍刀行刑慘不忍睹,譚嗣同被砍30刀後才斷氣
    譚嗣同英勇就義的精神被無數後人所稱讚,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行刑時的慘烈。 慈禧非常痛恨變法之人,打算對譚嗣同實行古代酷刑進行逼供,但由於關注度太高,只好採取斬首示眾這個刑罰。
  • 處決戊戌六君子時用鈍刀,譚嗣同被生生砍28刀
    爆發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失敗了,譚嗣同、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都被抓進了監獄,並且不日就要問斬於刑臺,他們得罪人是別人倒還好,但是他們得罪的可是睚眥必報的慈禧太后啊。慈禧懲罰人的手段有很多,而且種種手段都能讓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 龍泉寶劍丨古代砍頭兵器不止有刀,元朝最笨,清朝最麻利
    夏朝早期砍頭兵器--石斧。商朝砍頭兵器--變形鉞。商朝的青銅鉞花樣很多了,有的作禮器,有的作兵器,有的作刑具。作刑具的鉞個頭有大有小,有的砍頭,有的腰斬,樣子非常恐怖。武王伐紂時,就是用這種兵器砍下了紂王的腦袋。
  • 官越大,斬首的刀越鈍,聊聊清朝斬首譚嗣同28刀的「大將軍刀」
    1898年9月26日,清政府僅用五天時間便逮捕了譚嗣同等人,並將戊戌六君子等人關進刑部北監,決定秋後問斬!而且慈禧叮囑,要用「久未出山」的「大將軍刀」行刑。 首先呢,還是戊戌六君子表示欽佩,然後我們再嘮一嘮六君子斬首這個話!
  • 譚嗣同斬首整整被砍了30刀,圍觀群眾:這不是砍頭,這是鋸頭
    我們只知道譚嗣同死的壯烈,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怎麼死的,並不是砍頭那麼簡單,根據當時在場的老百姓回憶,根本就不是在砍頭,而是在用鋸子在鋸頭,想想就疼更何況被生生的砍死呢?
  •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砍300個腦袋,無兒無女,晚年悽涼無比
    在古代,但凡犯了死罪的人,經過三司衙門驗明正身後,均被綁縛刑場砍頭示眾,而這砍頭也就催生了一種職業——劊子手。
  • 譚嗣同被捕,以鈍刀為刑具,整整被砍了30多刀才斷氣!
    維新派領導人康有為、梁啓超的外逃,使慈禧太后難洩心頭之恨,便下令用鈍刀處死「戊戌六君子。」即使是砍頭,也分為兩種,如果是用快刀,一刀下去,譚嗣同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可是譚嗣同是被一把叫做「大將軍刀」的鈍刀所砍,厚如鋼板。
  • 古代一種讓人心不甘情不願,卻不得不給的小費,你知道是什麼嗎?
    可在古代也有一種小費,是必須給的,但給的人都會有一個相同點:給的絕對是心不甘情不願。這是什麼小費呢?這個小費就是給劊子手的小費,一般這個小費都是等待被砍頭的家屬們給的,和其他小費無差的一個地方就是都是提前給到了服務者的,只是這個服務者是個劊子手。
  • 鄧海山: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一生斬首三百人,遭報應斷子絕孫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很特殊的人——劊子手。他們因為職業特殊,是死刑者的操刀者,往往被人所不屑。
  • 譚嗣同就義時,被鈍刀砍了30多刀才斷氣?圍觀百姓:這是在鋸頭
    1898年,在戊戌變法形勢最嚴峻的時候,面對勸他放棄離開的人,譚嗣同如是說道。 等到1895年戊戌變法爆發時,作為一個堅定不移的維新派,譚嗣同自然成了變法的先驅。他不僅在家鄉瀏陽努力興建新學學堂,積極招募維新變法人士。 甚至在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後,譚嗣同還不顧自身安危,積極組織人營救。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在慈禧的高壓打擊下,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 此人被捕後,慈禧下令用鈍刀斬首,30刀才死,死後被譽民族脊梁
    慈禧太后當即命人捉拿那些參與變法的人,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戊戌變法六君子」。早在變法失敗前夕,康有為就已經逃走了,而最有機會逃走的譚嗣同卻沒有逃走,導致他慘死街頭。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字莊妃。他的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勳。中日甲午戰爭後,譚嗣同大怒,立即在瀏陽創辦數學館,學習西方新思想,開創了湖南改革潮流。
  • 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任何時代都應該了解法律,不論這個人的年紀有多大都該知道法律變動的方向」。在當下,我國依然走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但是普通百姓們在生活中難以看到法院給死刑犯執行死刑的畫面。可是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面的畫面來看的話,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劊子手給死刑犯砍頭的場景的。
  • 慈禧對譚嗣同的報復,斬首前換成鈍刀,比凌遲痛苦
    譚嗣同是湖南瀏陽縣人,父親譚繼洵是湖北巡撫。出身富家的譚嗣同性格豪爽灑脫,從小志向遠大,博覽群書,文武雙全。譚嗣同母親早殤,父親身為朝廷官員,忙於公事,對譚嗣同並不很上心,因此他幼年時飽受父親小妾的虐待。
  • 譚嗣同被斬時,劊子手用鈍刀砍了30多刀,圍觀者拿饅頭蘸血吃
    這樣的人一生都是激進的,他在刀尖上跳舞,最後滿身傷痕。七歲的,母親回鄉一年,嚴令譚嗣同不許思念他。他答應了。譚嗣同雖然經常躲在被中哭泣,生了幾場大病,形銷骨立。但是母親回來詢問他時,他卻想起當初的承諾據不承認。
  • 人被砍頭以後,身體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不過呢,雖然科學證明了人失去了頭就絕對活不了,但還是有人認為被砍頭的人在斬首後的幾秒鐘內還有意識。讓我們來用科學的角度看斬首。大部份的科學家都否認斬首後的人還可以保有知覺。當然沒有人能訪問被砍頭的人來證明這個說法。但是有些人認為頭斷掉之後,頭還可以保持意識,因為頭腦就算停止血液循環12秒後都還能保持含氧,理論上來說,只要頭腦裡有氧氣便還能運作。雖然現代科學無法證明此說法,但是有故事謠傳歷史上有些頭斷掉之後還會張開眼睛,眼珠子還會轉動。例如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傳說夏綠蒂·科黛在被砍頭後還瞪了砍她的劊子手一眼。
  • 譚嗣同被慈禧用鈍刀砍30多刀而死,百年後仍不得安寧,屍骨遭丟棄
    生前很多人勸說譚嗣同逃離,但他卻道:「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而慈禧太后,更是特意命令劊子手用鈍刀來斬首譚嗣同等六人,最後譚嗣同被砍了30多刀而死。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英國人目睹清朝刑場砍頭,看到圍觀群眾在歡呼,留下一句評價
    一共有兩個劊子手,當罪犯排好位置後,兩個劊子手各行其職,一個負責選刀,另一個負責把罪犯頭上的竹片拿下來。時間在這一刻過的極慢,讓人感到了死亡的迫近。而對於砍頭的過程,電光火石,手起刀落之間,再次就不贅述了。「四類人」在這個短暫的過程裡,有四類人參與了進來,觀眾,罪犯,劊子手,還有作者自己。
  • 古代劊子手收入不菲,但地位卻很低,到底處斬一人得多少錢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劊子手這個行業其實是很賺錢的,如果說讀過莫言先生的檀香刑的話,其實裡面的主角趙老賈就是一名資深的劊子手。在書中他被描述得非常有錢,並在金盆洗手後回家養老,一回到家鄉他就變成本鄉的首富。但是雖然說劊子手能掙到很多錢,但是這在舊社會並不是一個好職業,時常被人唾棄。
  • 他是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一生砍掉300多顆頭顱,晚年報應來了
    即使如今先進的科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鬼神」的存在,可是人們對此依舊是深信不疑,更別提在古代封建社會了。所以「劊子手」經常砍頭,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一般來說能做劊子手的都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