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再度站上風口!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翻倍。「春江水暖鴨先知」,利好當前,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為直接。
近段時間,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股價出現大幅飆升,年內升幅更高達數倍。而備受資本市場看好的恆大汽車,也於近日再迎高光時刻:宣布上海、廣州汽車基地啟動試生產。
許多人不禁要問,恆大跨界造車,從兩年前的「一窮二白」,到如今的「量產在即」,到底靠什麼?
把握技術命脈
11月2日,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見,核心技術對車企成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恆大早就先人一步,意識到了核心技術的分量。在造車伊始,恆大就通過一系列國際收購與合作,在先進整車製造、3.0底盤架構、動力總成等各領域關鍵環節擁有世界最頂級核心技術。
恆大與世界前110家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以FEV和BENTELER研發的3.0底盤架構為例,恆大可在這個底盤上研發幾十款車型,能大幅縮短新車研發製造周期,為恆大贏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顯而易見,通過「以資本換技術」、「以技術換時間」,恆大才能在短短兩年內,完成其他車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技術積累。
品質一流哪裡來?
僅有核心技術還不夠,新能源汽車涉及工程研發、造型設計、零部件供應鏈等眾多領域,必須整合國際資源,建立系統性優勢。
為此,恆大汽車打造了世界最強的造車「朋友圈」,其中包括MAGNA、EDAG、FEV、AVL等全球多家汽車工程技術龍頭,有Andres Warming、Michael Robinson等15位全球頂尖造型設計大師,還有博世、大陸等世界前110家汽車零部件龍頭,都是汽車界各領域「響噹噹」的巨頭。
有了這些世界汽車工業巨人的支持,恆大相當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進而能最大程度實現一流的品質。
破解成本控制難題
品質再好的汽車,如果成本控制不當,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在造車路上,恆大使出了兩個大降成本的招數:
恆大汽車生產基地衝壓車間
一是打造智能製造基地。恆大上海、廣州兩大基地均按照4.0工業標準建設,配備了2545臺智慧機器人,並採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和工藝,實現世界最先進的智能製造,達產後能做到「一分鐘產一輛車。先進位造的好處顯而易見:既能大幅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及合格率,還能確保成本下降。
二是從規模上著手。據悉,恆大規劃2025年產能100萬輛/年,2035年產能500萬輛/年。如此大規模的生產,不僅能大幅降低管理及銷售費用,也能通過大規模採購和提高通用化率,來降低零配件成本,進一步鞏固成本優勢。
不難看出,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產品品質、最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成為恆大造車的三大發力點。如今,恆大造車仍在極速前進,未來隨著恆馳下線,恆大將迎來新的業績增長點,其市值也有望看齊特斯拉,向萬億龍頭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