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奪冠》,我終於知道什麼是「女排精神」

2020-10-03 亞洲財經商學院


電影被稱為繼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之後的「第七藝術」,通過兩個小時的光影流轉,我們總能可以發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這不,昨晚就看了部電影《奪冠》。其實我對於這部電影早在去年就有所關注,並不僅僅因為它以女排為背景,更是希望看到女排精神的一種藝術表現。


很顯然,《奪冠》沒有讓我失望。與看實況轉播不同,在電影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女排



中國女排最容易被人銘記的當屬各種頒獎時刻,誠然那是無上榮耀,是十年磨一劍的實至名歸。


但《奪冠》並未過多聚焦於此,而是把鏡頭對準這群女孩的痛苦和糾結。


那個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僅訓練條件沒有保障,運動員待遇也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最重要的人心都不能保證。


恐怕唯一能保證的,就是對榮譽的追求!


於是我們看到每個姑娘幾乎都是用命在拼,比如:手扎進木刺,拔出來繼續練;被球砸倒在地,爬起來繼續練;膝蓋軟骨磨沒了,咬著牙繼續練……


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後還不知上進。而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就為所有人上了一課,外國人練八小時,我們就練十二個小時,別人練一萬次,姑娘們早就練完了五萬次。


可即便是如此拼命,仍舊有人質疑中國女排的能力:「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拿什麼和人家拼?」


但這群中國姑娘們用實力打臉質疑。


從1981年到1986年,兩次世錦賽,兩次世界盃,一次奧運會,中國女排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五連冠女子排球隊。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4年那場比賽,前四局比完2:2打平,第五局還沒開打就有人說:中國隊輸了!


但結果是中國女排一舉拿下第一個奧運冠軍。



縱觀中國女排這一路,大起大落有之,高光低谷有之,榮耀與痛苦亦有之。


自1986年取得五連冠後,女排再次陷入低谷。當時郎平接受美國對邀請,出任美國女排教練。而當中國以2:3惜敗美國時,鋪天蓋地的罵聲能把人淹死!甚至有人叫囂:「乾脆解散得了」。


就連郎平的家人都不無失望的說:「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看排球?」


當時國內環境確實變了,已經沒有當初那麼火熱的氛圍,很多人開始熱衷於籃球、足球,投向排球的目光多少有些轉移。而且認為中國女排不行了的人,也大有人在。


但郎平不這麼認為,她覺得中國女排不是不行了,而是需要改革,既要改變現在的訓練狀態,也要改變姑娘們的心理。


如果說奪冠是為了給祖國爭光,那麼作為運動員的人,本身的意義又是什麼?



以朱婷為例,她在入隊以前並不被看好,即便入隊之後也依然軟綿綿沒力量,甚至來打排球都頗有些「動機不純」的感覺。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很直觀的反映了這個問題:


郎平問她:你為什麼打排球?

朱婷說:為爸媽。

郎平嘆氣:那你永遠打不出來!

朱婷:那為我自己,為了成為你。

郎平正色:你不要成為別人,你要成為你自己。


是啊,當你想把自己變成別人的時候,你自己又在哪呢?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變成了那個偶像,但之後又該怎麼辦?目標在哪?


其實這不僅是當時中國女排的問題,同樣是所有國民的問題。幾十年前如此,現在又何嘗不如是呢?


郎平的一生說是「嫁給」排球也不為過,每天睜眼就是練球,接觸最多的也是球。據說大年三十夜裡,也必須接夠30個好球,才能去和家人吃團圓飯。


但成也排球敗也排球,榮譽得到了,卻也落下一身病。如果說身體上的傷病還能忍受的話,那心理上的「痛」又能說與誰聽呢?


而這樣的問題在女排隊員中比比皆是,所以她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改革的重要性。



她知道女孩們的痛苦與糾結,所以郎平總是會考慮,姑娘們是不是真心喜歡打排球,甚至她還會鼓勵姑娘們談戀愛,與她們在賽前坐下來聊一聊等等。


用郎平自己的話說是:「我希望我的隊員,將來不僅是優秀的運動員,更是優秀的人。」


所以之後的裡約奧運會再獲勝利,一點都不意外。因為此時的女排已經放下包袱,成為真正的自己。


姑娘們不再只在乎輸贏,不是為了奪冠而努力,而是為了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自信而不屈服,拼搏又不忘初心。贏,只是過程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在乎旁人是否理解乃至非議,即使道路崎嶇山重水複,也敢博上一博,拼出個新天地!


正如郎平所言:「人生的目標不在於輸贏,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沒人能一直贏下去,但可以一直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中國女排,我們永遠都不可能一直奪冠,但是奪冠的精神永存我心。也許我們不是賽場上表現最好的一支球隊,但永遠是最成功的一群人。


最後,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位朋友,都能讀懂女排精神,為自己拼出一個自信而強大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奪冠》,終於理解了什麼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奪冠》,終於理解了什麼是「女排精神」!在這些過程裡,中國女排是如何置死地而後生的?女排姑娘們又是如何逆轉自己的頹境的?在明知道不可贏的情況下,女排姑娘們還是意志堅定地去奮力一搏,就是不要讓自己輸。比賽過程中的每一個扣球,每一次吶喊,都給人一種非常特別的振奮感。觀眾都會被這種拼搏求勝的精神所感染。
  • 看完《奪冠》,我終於知道中國女排為什麼這麼牛逼了
    《奪冠》讓我覺得燃的,不止中國女排的榮耀,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中國女排拿下了第一個奧運冠軍。可郎平知道,中國女排不是不行,而是需要改革。她們終於不只為奪冠而努力,女排精神不專屬於中國女排,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 《奪冠》熱映,口碑炸裂,看完才知什麼是中國女排精神!
    對於喜歡看電影的觀眾來說,大家應該都知道,如今有一部正在熱映中的電影備受大家關注,這部電影就是如今熱度特別高,票房方面表現得特別不錯的《奪冠》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述中國女排奪冠歷程的電影,這部作品是由我們國內特別知名的實力派導演陳可辛執導的,而陳可辛在這麼多年來執導的很多作品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特別不錯,因此這一次他執導的《奪冠》這部作品也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陳可辛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執導的《奪冠》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後迅速得到了觀眾認可,很多人在看完之後對於這部作品的口碑還有評價都非常好。
  • 為了情懷,含淚看完《奪冠》,女排姑娘,你們是最棒的
    期盼了大半年,《奪冠》這部電影,終於在9月25日完成首映。為了情懷,小編走進了電影院,含淚看完了《奪冠》。一直以來,我不停的問自己,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答案。關鍵時刻,袁偉民指導將郎平替換下場,並且說道:我18歲將你招進國家隊,為的就是今天。受到激勵的郎平重新上場後,用泰山壓頂般的重扣,一球球地摧毀日本隊的防線。中國隊贏了!在那個年代,女排姑娘們為國出徵,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直奔奪冠而去。她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集體,她們代表的是國家。
  • 《奪冠》票房已突破億元大關,女排精神引熱血沸騰
    盼了十個月,終於盼來了《奪冠》的上映,《奪冠》這是一部特別戳心的影片,熱淚盈眶的看完全片,這種觸達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從未有過的,不愧是陳可辛多年磨一劍的作品,中國女排精神在這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奪冠》:什麼是女排精神
    《奪冠》終於上線了,從我標記的「想看」到「看過」歷時346天,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不禁讓人有些恍惚,原定於大年初一上映的影片被突如其來地疫情所擱置。直到現在我們又可以安心地坐在影院中享受電影時,我還充斥著強烈的不真實感。《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從未打算向觀眾掩飾自己想表達的故事,它是一部不怕劇透,也不會被劇透的影片。
  • 帶孩子看完《奪冠》後,這樣告訴她: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女排精神
    《奪冠》上映前,導演陳可辛說: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有人說,中國女排伴隨著我長大,如今,我已人到中年,可是,無論我是青蔥少年,還是滿身滄桑,每一次,看到她們在賽場上跳動的身影和大力的扣殺,我依然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因為,在她們的身上,有一種精神,它的名字叫做:女排精神!
  • 《奪冠》並沒有體現「女排精神」,但還是感動了不夠努力的我
    原本想寫一下《奪冠》的影評觀後感的,昨天回來太累了,主要還是我不喜歡剛看完就評論。希望我明年再來說說看《奪冠》之後的感悟。因為主線講的是她成長和教練教學方法思路的改變,完成最後的奪冠。而真正的女排精神,是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社會環境下需要的精神,現在已經很多人體會不到了。
  • 關於電影《奪冠》,關於「女排精神」
    吳剛老師說,電影《奪冠》劇組第一次找到他,沒敢答應。因為中國女排四個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1981年日本世界盃時,吳剛還在上學。中國隊七戰七捷,一場沒輸。最後的決賽孫晉芳攔網成功從而在日本奪冠,他在電視機前激動得熱淚盈眶。大街上全是歡呼聲!
  • 《奪冠》: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因為疫情原因,遲到了半年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中上映了,第二天票房便破億。在《奪冠》中用3場大賽連接起中國女排四十年的熱血拼搏,女排從五連冠時代墜入連敗再重回巔峰的四十年。
  • 什麼是女排精神?——《奪冠》觀後感
    因為特殊情況好久沒有上映新片了,期初的《八佰》沒趕上,最近比較熱門的三部影片就數《奪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了。期初我不看好《奪冠》,認為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但是有陳可辛,鞏俐和黃渤的加持,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看了。
  • 電影《奪冠》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很多人都曾問: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真的還需要女排精神嗎?又或者是年輕一些的網友會問: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就這樣,練到了「骨頭碎」的中國女排,終於第一次站在了領獎臺上,那一刻,十億中國人的自卑轉變成為了強大的自信。可在很多年以後,那段傳奇消息了,新一代的女排榮光不再,她們有的只是屢戰屢敗,再也沒有人將中國女排放在眼裡了。
  • 《奪冠》裡的女排精神: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
    幸運如我,早在春節前就《奪冠》裡的女排精神: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看過了《奪冠》,如今再翻看當年的記錄,想了想,還是沒有去增刪,放出這篇原稿,就好像聞到一縷新冠前的新鮮空氣……《中國女排》歷經一番波折之後,終於改名《奪冠》上映。
  • 勵志電影奪冠觀後感,看完讓人熱血沸騰,女排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今天和大家聊聊新上映的《奪冠》作為一個2004年就跟著老家兒凌晨兩點爬起來看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的少年,我對中國女排真的可以說是充滿了感情,所以這次《奪冠》一經上映我就去看了,在看這部電影之前聽到不少關於這部電影坎坷上映之路的消息,所以看完之後我個人感覺這部《奪冠》還是值得一看的
  • 《奪冠》太勵志,輔導孩子寫好觀後感,讓女排的精神永駐孩子心間
    中國女排,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情懷,已然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國慶喜逢中秋,假期間帶孩子一塊兒觀看《奪冠》,讓孩子也領略中國女排的風採,意義非凡。《奪冠》太勵志!輔導孩子寫好觀後感,讓女排的精神永駐孩子心間。
  • 《奪冠》上映!女排精神感動中國,她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名師」
    電影《奪冠》自上映以來異常火爆,中國女排特有的精神和氣魄讓觀眾內心燃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電影《奪冠》終於在9月25日正式上映無數影迷在網上留言稱「終於等到你」電影《奪冠》主要用三場比賽串聯起了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並呈現了郎平及中國女排隊員們的熱血青春。《奪冠》在情節上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青年郎平在一九八一年日本女排世界盃上,帶領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冠;二,郎平退役後的主教練生涯。電影可以叫《奪冠》,也可以叫《郎平》。
  • 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奪冠》給你答案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女排精神?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以獨特的手法重現了幾大中國女排重要時刻,串聯起40年的奪冠之路,也喚醒了14億國民的回憶。不知多少回我自己問自己,整整一宿未能入眠,躺在床上,淚水伴隨著我回憶那不算長的十年球場生涯。對於昨晚的激戰,我已記不太清了。只是朦朧地感到,我所有的心血,所有的一切,都在與那隻白色的球較量。決定拼搏的時候,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而拼搏的魅力就在於,不管輸贏,都要竭盡全力去戰鬥。正如郎平所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 含淚看完《奪冠》,才知道中國女人狠起來,比什麼都可怕
    不管是訓練場地的還原,還是歷史上每一次比賽場景的重現,都讓人身臨其境整部片子,我幾乎是含著淚看完。這種死扛到底的精神,除了用狠來形容,我覺得其他詞語都是遜色的。對自己狠,對別人狠,才有可能贏。當國歌響起的那一刻,所有中國人熱淚盈眶,狂歡,沸騰都不足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激動之情。從那一刻起,中國女排站起來了,我們拿了冠軍。
  • 從電影《奪冠》再看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什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仍然需要女排精神?近期有一部非常令我出乎意料的電影《奪冠》,我沒有想到它的質量是如此之高。這部電影也是原定春節檔的,由於疫情的原因不斷延後上映,如今終於跟觀眾見面了,它也是原春節檔目前第一個恢復上映的電影。從春節前到現在差不多有九個多月了,看起來這部電影雖然命運多舛,但在我看來,它最終在這個時間上映其實更合適。首先,正是一年前的9月份,女排姑娘們又一次拿下了2019年女排世界盃冠軍,為祖國七十周年獻禮;另外,更重要的是,1982年女排首次衛冕世界冠軍的日期正好是9月25日。
  • 《奪冠》想要表現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
    《奪冠》上映了,獲得了很多好評,表現了我們津津樂道的「女排精神」,那這裡就要問一句,什麼是「女排精神」,電影所表現的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1981年,在袁偉民教練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冠,前五戰乾淨利落全是3:0斬落巴西、蘇聯、朝鮮、保加利亞、古巴。後兩戰以3:2戰勝了美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