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被稱為繼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之後的「第七藝術」,通過兩個小時的光影流轉,我們總能可以發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這不,昨晚就看了部電影《奪冠》。其實我對於這部電影早在去年就有所關注,並不僅僅因為它以女排為背景,更是希望看到女排精神的一種藝術表現。
很顯然,《奪冠》沒有讓我失望。與看實況轉播不同,在電影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女排!
中國女排最容易被人銘記的當屬各種頒獎時刻,誠然那是無上榮耀,是十年磨一劍的實至名歸。
但《奪冠》並未過多聚焦於此,而是把鏡頭對準這群女孩的痛苦和糾結。
那個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僅訓練條件沒有保障,運動員待遇也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最重要的人心都不能保證。
恐怕唯一能保證的,就是對榮譽的追求!
於是我們看到每個姑娘幾乎都是用命在拼,比如:手扎進木刺,拔出來繼續練;被球砸倒在地,爬起來繼續練;膝蓋軟骨磨沒了,咬著牙繼續練……
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後還不知上進。而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就為所有人上了一課,外國人練八小時,我們就練十二個小時,別人練一萬次,姑娘們早就練完了五萬次。
可即便是如此拼命,仍舊有人質疑中國女排的能力:「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拿什麼和人家拼?」
但這群中國姑娘們用實力打臉質疑。
從1981年到1986年,兩次世錦賽,兩次世界盃,一次奧運會,中國女排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五連冠女子排球隊。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4年那場比賽,前四局比完2:2打平,第五局還沒開打就有人說:中國隊輸了!
但結果是中國女排一舉拿下第一個奧運冠軍。
縱觀中國女排這一路,大起大落有之,高光低谷有之,榮耀與痛苦亦有之。
自1986年取得五連冠後,女排再次陷入低谷。當時郎平接受美國對邀請,出任美國女排教練。而當中國以2:3惜敗美國時,鋪天蓋地的罵聲能把人淹死!甚至有人叫囂:「乾脆解散得了」。
就連郎平的家人都不無失望的說:「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看排球?」
當時國內環境確實變了,已經沒有當初那麼火熱的氛圍,很多人開始熱衷於籃球、足球,投向排球的目光多少有些轉移。而且認為中國女排不行了的人,也大有人在。
但郎平不這麼認為,她覺得中國女排不是不行了,而是需要改革,既要改變現在的訓練狀態,也要改變姑娘們的心理。
如果說奪冠是為了給祖國爭光,那麼作為運動員的人,本身的意義又是什麼?
以朱婷為例,她在入隊以前並不被看好,即便入隊之後也依然軟綿綿沒力量,甚至來打排球都頗有些「動機不純」的感覺。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很直觀的反映了這個問題:
郎平問她:你為什麼打排球?
朱婷說:為爸媽。
郎平嘆氣:那你永遠打不出來!
朱婷:那為我自己,為了成為你。
郎平正色:你不要成為別人,你要成為你自己。
是啊,當你想把自己變成別人的時候,你自己又在哪呢?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變成了那個偶像,但之後又該怎麼辦?目標在哪?
其實這不僅是當時中國女排的問題,同樣是所有國民的問題。幾十年前如此,現在又何嘗不如是呢?
郎平的一生說是「嫁給」排球也不為過,每天睜眼就是練球,接觸最多的也是球。據說大年三十夜裡,也必須接夠30個好球,才能去和家人吃團圓飯。
但成也排球敗也排球,榮譽得到了,卻也落下一身病。如果說身體上的傷病還能忍受的話,那心理上的「痛」又能說與誰聽呢?
而這樣的問題在女排隊員中比比皆是,所以她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改革的重要性。
她知道女孩們的痛苦與糾結,所以郎平總是會考慮,姑娘們是不是真心喜歡打排球,甚至她還會鼓勵姑娘們談戀愛,與她們在賽前坐下來聊一聊等等。
用郎平自己的話說是:「我希望我的隊員,將來不僅是優秀的運動員,更是優秀的人。」
所以之後的裡約奧運會再獲勝利,一點都不意外。因為此時的女排已經放下包袱,成為真正的自己。
姑娘們不再只在乎輸贏,不是為了奪冠而努力,而是為了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自信而不屈服,拼搏又不忘初心。贏,只是過程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在乎旁人是否理解乃至非議,即使道路崎嶇山重水複,也敢博上一博,拼出個新天地!
正如郎平所言:「人生的目標不在於輸贏,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沒人能一直贏下去,但可以一直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中國女排,我們永遠都不可能一直奪冠,但是奪冠的精神永存我心。也許我們不是賽場上表現最好的一支球隊,但永遠是最成功的一群人。
最後,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位朋友,都能讀懂女排精神,為自己拼出一個自信而強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