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那麼帥的「納刀」動作,中國古代刀劍入鞘時為何沒有?

2021-01-14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日本劍術中,尤其是居合道,有專門的拔刀術以及納刀(收刀)技法,還講究「殘心」,就是即便斃敵以後仍然不能放鬆警惕,在納刀(收刀)時講究配合殘心,要保持警惕不能去看刀鞘,不然容易被人趁機偷襲,憑藉左手的輔助,穩定緩慢的把刀插回刀鞘之中。看起來就很有儀式感,聽起來也覺得很有道理。這種拔刀和收刀的動作也隨著日本的文化輸出而傳播開來,這就讓很多冷兵器愛好者紛紛模仿,然後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武術中沒有類似日本居合道的「納刀」這種動作?

居合道納刀的技法動作,因為帥氣有儀式感。也有很多人對於居合道並不特別了解,會產生疑問,拔刀術真的如同《浪客劍心》裡說的那麼厲害嗎?戰鬥之前都不出鞘?日本人砍完人直接收刀的嗎?說是有血振,但是隨手一甩就能把血都甩乾淨?要沒甩乾淨血,弄到刀鞘裡不是很難清洗?血要幹在鞘裡不會刀都拔不出來嗎?到時候豈不是走到哪裡還會有一群大頭蒼蠅跟著,仿佛死亡騎士?所以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日本的居合道的基礎常識。

居合道著名的拔刀術,主要是應付突發情況,比如在居酒屋喝酒的時候,突然仇家衝上來襲擊,自然要快速出刀來斬殺對手。但是在正面作戰的時候,拔刀術就沒有《浪客劍心》中描寫的那麼有用了。畢竟日本劍道也是出鞘狀態進行對抗,沒有兩邊從拔刀術開始起手的。多一個拔刀動作在正面作戰中其實還是嫌慢。

而居合道中的「血振」雖然有好幾種不同的手法,但是無論什麼手法自然都是無法完全甩乾淨刀上的血,只能是甩掉大部分的積血。只是現在居合道也不會真的砍人,刀上都沒有血,所以省略了擦血的步驟。實際上在血振之後,是要有一個左手掏懷紙的動作,居合道納刀時,刀在鞘口整個拖過去這個動作,其實就是擦血的動作。左手掏出懷紙後,抓著刀刃擼一遍擦掉血,扔掉懷紙,然後左手扶刀鞘開始收刀,用左手給刀背一個指引。這樣就可以不用看刀鞘就把刀插入鞘中。

居合道從出刀到收刀這一整套動作,確實很有儀式感也很好看,而且聽起來也確實挺實用的。那麼中國古代又都是怎麼收刀的?傳說中的御貓展昭,就有一招以手納劍術。

其實,中國古代對於如何收刀,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畢竟中國刀劍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各式刀劍那麼多,怎麼去制訂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有一些不太好入鞘的刀才會特意註明怎麼收刀。比如《單刀法選》中所記載的明長刀,因為長度約為現在一米六左右,實在太長,常規收刀方法沒辦法收刀,所以特意寫了「收刀入鞘勢」:此先將左手持刀靶,再換手,陽掌託挐刀背入鞘。

而一般的刀劍,就沒有特意註明怎麼收取。即便是武術套路中也很少見到怎麼出刀和怎麼收刀的動作。這一方面因為建國後整理武術套路的時候,有一部分是採用過去表演套路,本身就沒有出刀和收刀的部分。另一方面,因為現代槍械已經全面淘汰冷兵器,過去一些冷兵器實戰的小技巧就有缺失。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中日國情環境的不同,中國古代對於出刀和收刀本身也並不重視。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有武士階級的,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有華族、貴族、豪族才有姓氏,庶民是沒有姓氏的。所以在江戶時期,武士的特權其中之一就是「苗字帶刀」。日語詞彙「苗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姓」,所以武士的身份就體現在有姓和可以帶刀上。但是這項殊榮也會被授予有重大貢獻的農、工、商階級的人。所以當時真正的武士階級不僅僅是苗字帶刀的特權,還有更為大的特權。當時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吉宗的法典《公事方御定書》71條追加條規定,當普通百姓以及町人做出令武士難以忍受的「無禮」行為時,武士就可以將其斬殺而不會遭受處罰。

無禮行為包括:衝撞到武士的身體,或是衝撞到其配刀、傘等物的行為。或者是,不為武士讓開道路,橫穿大名行列,坐在比武士更高的地方等等,表現出對武士無敬意的行為。在犯下以上之類的情況下,不為此而向對其責備的武士謝罪,或是口吐惡語穢言,甚至以武器或相當於武器的東西進行反擊。有以上行為武士就可以將其斬殺,這被稱為切舍御免,也被稱作無禮討。

雖然切舍御免被認為是武士的特權,但卻不能隨意實行,畢竟領主也需要平民為其勞動,武士沒事就殺個平民的話,領地裡的平民大概都會逃走。所以武士斬殺平民後要立即向役所報告,然後於自宅閉門思過二十天以上,而斬人的刀被視作審訊的證物暫時扣押接受檢查,而且必須要有證明無禮行為,以及針對這種行為進行切舍正當性的人證。沒有人證來證明對方確實做出無禮行為,武士也可能會因此被斬首。所以斬人必須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有目擊者的情況下,去斬人。這樣當然要擺個好看的姿勢收刀給周圍的人看看武士老爺的風姿。同時因為武士階級被允許佩刀,所以互相之間械鬥仇殺也很頻繁,可能坐那喝酒一言不合就拔刀開片,這樣自然對於如何快速拔刀會非常重視。

但是中國古代對於兵器管理較為嚴格,刀劍雖然很多朝代並不違禁,但是在大城市裡很多時候都是不允許平民攜帶兵器的。所以一般防身,要麼選擇木棍一類不違禁的武器,或者就是就地取材,比如武術中的板凳功就是用板凳做武器。即使用利刃一般也是短小便攜,藏在身上看不出來的短刀一類。所以,刀劍類武器對於快速出鞘都沒太大需求。在城市裡砍人不是軍隊執行任務或者行刑的話都犯法,《水滸傳》中魯達作為小種經略府的提轄官,品級大概是六品,比縣令都高一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正團級。他這麼大的官當街打死一個先動手還持械攻擊他的平民鄭屠戶,還是個惡霸,上面也沒人。換現在可能也算正當防衛了,但是魯達依然只能選擇直接跑路出家當和尚,才能避免處罰。

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國情下,砍了人。根本不需要站在那裡還防備對方反撲,或者周圍是不是有同夥。保持警惕還氣定神閒的站那耍帥收刀是不存在的。怕對方沒死徹底反撲,直接上去補刀就好了,然後趕緊跑路離開可能有危險的環境。這時根本不知道還會不會有其他敵人,最多急匆匆把刀劍上血先擦一下,很多描寫或者用死人衣服擦刀,或者用鞋底抹一下。然後拎著刀先離開現場才是最安全的。撤離現場到安全地方了才會檢查一下刀上還有沒有殘留沒擦乾淨的血,這時候有條件的話把刀劍洗一下擦乾再慢慢入鞘收好。所以在中國古代,怎麼收刀還真不是什麼重要的步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的血振了解下
    編者按: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菜刀切完肉之後沾上油都需要清洗以後再收起來,那麼古代的人用刀砍完人以後是否要清洗刀在收入鞘中呢?日本居合道中在納刀前要甩一下刀刃,稱為血振,意思就是甩一下刀上的血。如果只是甩一下血就收刀入鞘,能甩得乾淨刀上的血嗎?血液如果淤積在刀鞘裡不會滋生細菌嗎?滋生細菌的話兵器人隨身帶著不也會讓佩戴者感染疾病嗎?
  • 日本的拔刀術即偷襲術?|日本傳承
    古流武術中一般的劍術指的是格鬥者已持劍在手(刀劍已出鞘),雙方以實戰準備的架式而展開攻防的刀法劍技,故一般所說的劍術指的都是公平對決狀態的刀法。而在拔刀術施用以前,刀劍往往是處於納刀入鞘的狀態,所以古時的拔刀術十分適合作為突襲對手的劍法而使用,因為手持利刃欲靠近突擊對手時,人未近身,對方必然已有所警覺,故可暗自不露聲色的接近對方,然後乘其不備突然抽拔佩刀,斬擊對手。
  • 「世界三大名刃」 為何沒有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世界上所承認的三大鋼鐵刀劍分別是日本刀,中亞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其中日本刀以其完美的品質和異常清晰的傳承記載成為最耀眼的明珠。但隨著對我國高古鋼鐵刀劍和歷史的進一步研究, 我們發現日本刀是對中國兩漢魏晉隋唐鋼鐵刀劍工藝的完全保留(只有日本刀的外弧造型來源尚需考證)。但問題是,為何到了今天, 中國鋼鐵刀劍竟淪落到不被世人所知的地步。究其原因, 個人認為有一下幾點:
  • 唐刀與日本刀
    從漢代開始,中原王朝的軍隊廣泛使用刀劍,而且運用「百鍊鋼」技術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堅韌,百鍊鋼刀因此成為戰勝匈奴的利器之一。冠絕東亞的中國刀劍工藝到了幾百年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傳入朝鮮半島,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到了隋唐時期,日本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大陸學習中原文化,中國式直刃系刀具的製作技藝、包括包鋼技術,隨之傳入日本。日本稱之為「唐刀」。
  • 網友多年收藏刀劍,簡評中日與歐洲刀劍
    用刀劍主要靠手腕,雙手握刀就減少了靈活性,而所握的日本刀又不能用長度來彌補,所以日本刀法不如中國刀法。近代以來日本武士和中國武林人士多次比試刀劍,常以失敗告終,李景林更是多次用劍擊中日本武士的腕部。古代中國的弓弩天下第一,中國人自唐以後就不是特別重視盔甲,儘管中國的盔甲製作技術十分先進。中國的軍隊又開始重視鋒利的刀劍,但始終沒有達到日本人那種痴狂的地步。 日本刀源於中國的直刀,為何中國反而放棄了沿直刀的路線繼續發展下去呢?這完全是出於中國面對的實戰的考慮,經濟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也是因遠跨重洋的漢朝人帶著制鐵的技術傳入,日本才有了鐵質的器具。 早期的日本,也並沒有什麼獨創的兵器。因為島國內的戰爭遠遠沒有如中國、波斯、希臘等古國面對的環境那般複雜,日本的武器發展也往往較為單一。一直到唐朝,中國冷兵器算是走向了巔峰,日本人這才意識到了「刀」的重要性,並開始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兵器製造技術。
  • 日本刀劍的前世今生
    到了中國漢代,鐵製刀劍經朝鮮也開始傳入日本。兩漢後,中國的刀劍繼續東傳。三國時期,魏明帝曾贈日本邪馬臺女王「五尺刀」。到了唐代,日本對中國刀劍技術的吸收力度更是空前,並也因此帶來了奈良時代的飛速發展。和中國一樣,日本最早出現的也是以刺殺為目的的雙刃劍,直到古墳時代前期 (4-5世紀),劍一直佔主導位置。
  • 當奧特曼化身成為古代武士,迪迦雙刀流,賽羅銀河好有氣場
    奧特曼中充滿著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其中之一就日本的古代武士,奧特曼裡有很多使用劍和日本刀的高手,伽古拉、宇宙劍豪扎姆夏就是其中的代表,當奧特曼化身成為古代武士,這畫風也是超級帥氣的。當迪迦奧特曼化身成為古代武士,迪迦就變成了一個雙刀流武士,擁有了雙刀的迪迦奧特曼戰鬥力一定呈幾何倍上升。
  • 5分鐘讓你了解日本刀 圖文詳解
    在日本,刀劍並沒有太直觀的區分,所以用日本刀的格鬥方式叫劍術,但是在十世紀以前,上古時期的日本「刀」一般都是直刃,雙刃的「劍」。因此類似草薙,十拳這類的劍就算是有,也都是直刃雙刃的。要麼就是切腹時候用的(一般沒有拿太刀或者打刀切腹的,太長捅不進去),對上級武士來說同時拔兩把刀是不光彩的。而且對脅差的限制並不多,明治維新前武士有稱姓佩刀的特權,但是老百姓雖然不能佩太刀或者打刀(超過一尺五的),卻可以配脅差。
  • 【知識】快速認識日本刀
    然而,日本刀的根源是來自中國,其原料的選擇、鍛造與研磨,甚至鑑定鑑賞,無不透射出中國古代的刀劍工藝與文化。通過對日本刀的鍛造工藝與鑑定鑑賞的研究,可以令我們從側面了解到一些早已泯滅在歷史長河中的中國古代高超的刀劍製造技術,將我們祖先的這些巔峰技藝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原它曾經的熠熠光輝。
  • 每日兵器:漲姿勢|快速認識日本刀(攻略)
    然而,日本刀的根源是來自中國,其原料的選擇、鍛造與研磨,甚至鑑定鑑賞,無不透射出中國古代的刀劍工藝與文化。通過對日本刀的鍛造工藝與鑑定鑑賞的研究,可以令我們從側面了解到一些早已泯滅在歷史長河中的中國古代高超的刀劍製造技術,將我們祖先的這些巔峰技藝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原它曾經的熠熠光輝。
  • 日本武士刀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又是如何演變而成的?
    在熱武器沒有廣泛運用和高度發達的古代,冷兵器的發展極度發達,種類繁多,制式複雜。而自熱武器時代開始,冷兵器逐漸退居幕後,現代冷兵器常作為藝術收藏品具有極高價值。日本武士刀,又稱東洋刀,日太刀,全程為平面碎裂鍛刀。其種類上有,太刀,打刀,短刀,協差,長卷,薙刀等等,種類較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太刀最為出名,刀身具備一定弧度,細且長,為日本刀經典代表。
  • 單機主機知多少:鍵盤上的武士道,日本武士題材遊戲中的武士與劍
    日本的武士不同於中國的俠客,他們不僅使刀劍,更有著花樣紛繁的其他種類的兵器。而在動作遊戲中,兵器更是其中的靈魂,是絕對無法略過的濃墨重彩的一筆。武士的兵器:從武器角度聊聊武士遊戲早期日本刀劍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外形上十分類似於中國的刀劍,也就是中國在中國刀劍歷史中有著重要地位的環首刀。
  • 除了日本刀,日本槍術你造嗎?
    但在一海之隔的日本 長槍確是直到進入室町時代開始的戰國時期才逐步走上顛峰。這與日本古代採用騎馬做戰的方式密不可分。日本古代喜歡騎馬射箭然後再上去用太刀近身肉博的戰術,而且日本古代步兵,僧兵也只是使用類似槍的薙刀。但隨著日本制鎧技術的不斷發展:鎧甲更輕防護力更強,能有效防護威力薄弱的日本弓並能較好的防護刀類帶來的切割傷。
  • ♞冷知識:世界三大名刃為何沒有中國刀劍?
    世界三大名刃是:大馬士革刀、日本東洋刀、馬來克力士劍世界上公認三大名刃中沒有中國刀
  • 日本刀的鼻祖——唐刀之水龍劍
    目前存於日本,身份確定為來自中國且聞名的隋唐傳世刀劍,有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藏的水龍劍、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等,為數不少。不過上舉那三口名為劍的,本來都是刀,並非真實的劍。七星、丙子椒林兩口乃隋刀,是日本聖德太子佩刀;水龍劍實則是唐刀,曾經被日本聖武天皇作為佩刀。
  • 日本古代男子的造型,地中海款式,為何一定要把中間頭髮給剃光
    而我們中國男子都是束髮,像女子一樣都是留著一款長頭髮,只不過中國男子的髮型就比較簡單,不像中國女子那般複雜。日本男子都那麼喜歡這款髮型,還為這款髮型取了名叫月代的名字。這是為何呢?這還要源於一場戰爭說起。
  • 刀劍特別展《京都之刀》展會指南|日本·文化
    京都是日本的政治、宗教以及文化首都。自平安時代以來就有許多鍛造刀劍的工房,製作出多把名刀,京都出產的刀劍是最高品質的武器,也受到了武士與文人的重視。這次展會總共分了八個章節,來展示京都歷經千年的刀劍發展歷程。
  • 一擊必殺的日本拔刀術
    日本古武道中的拔刀術又稱居合術,其起源來自於中國雙手刀法的"腰擊式",茅元儀(1594年-1640年),在武備志一書中有載"腰擊勢者,即腰擊也--法能橫衝中殺,身步手劍疾若迅雷。此一擊者,劍中之首擊也。
  • 日本刀劍圖譜(珍藏版)
    日本刀和劍有什麼區別?日本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代表日本刀的鑄造水平和工藝,其中日本劍是屬於日本刀的一種,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日本刀和劍的歷史上古期 日本刀上古時代為直刀,當時不論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深受我國中原文化影響,刀劍製作技術自然也不例外。當時許多名刀從中國進口至日本,甚至中原名鑄劍師遠從中國歸化日本,就地鍛刀授徒冶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