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總量持續壯大,並於2016年跨入「GDP萬億俱樂部」。5年中,在一批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集聚區內,各類要素快速「聚變」,創新創業熱潮湧動,大批企業生機勃發。今日起,本報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南京故事園區行」專欄,記者們深入園區和企業採訪,為您講述5年來經濟轉型升級的精彩南京故事。
江寧開發區內,中國無線谷的主樓前有一排樹,和當下綠化「流行趨勢」不一樣,這排樹不是觀花、觀葉植物,而是果樹,寓意「碩果纍纍」。
近日記者探訪無線谷,主樓外面,夏日熾烈的陽光下,繁茂的枝丫藏不住滿樹果實的誘人光澤。「樓裡面還有更豐碩的果實呢!」江寧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萬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有100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領先核心技術在這裡就地產業化,還打破了一批國外技術壟斷。到「十三五」末,開發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有望衝刺千億級。
位於主樓的江蘇軟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園區孵化成熟的一家高科技企業。2016年,軟儀開發的第五代WiFi綜合測試儀,精度比老外高了幾個量級,價格卻只是進口貨的一半,以極高的性價比在同類產品市場上掀起了衝擊波。公司雄心勃勃,要在國內這個細分市場上重排「江湖座次」,今年力爭把產值做到5000萬元。
公司總經理楊起還記得創業時的艱難,「我們是2013年底落戶無線谷的,企業初創期,最大的感受是錢『燒』得太厲害,每天早上醒來,就想著今天又是幾萬塊沒了!研發前後投了好幾千萬元。」
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絆絆。2015年公司研發出的第一代產品,性能遠超國外同行,但價格也居高不下。「技術控」們遇到市場化難題,只能一次次在實驗室裡改進。「還好我們選對了園區,這裡有國內最領先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研發中的摧殘性試驗,如冷熱衝擊、震動、高低溫等測試,都是在這兒完成的。不用跑北上廣,也不用付費,大大減輕了負擔,縮短了開發周期。」楊起說。
位於園區A3棟的隼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些日子正在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上測試用於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載毫米波雷達。2015年4月,這家公司進入無線谷,他們希望將原本用於武裝直升機等領域的「黑科技」用在民用汽車上,推動無人駕駛技術落地。在這裡,他們很快與無線谷的技術平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成立了「東南大學—隼眼汽車電子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企業與高校聯手,推動毫米波雷達技術在汽車自動駕駛系統中的應用,希望用這雙「隼眼」,幫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看路」。公司副總裁陳昊說:「依託無線谷的孵化,預計明年下半年我們的產品就可以進入商用。」
被企業頻頻提起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什麼樣?記者敲開一扇扇神秘的大門。進入微波暗室,只見牆壁上長滿藍色的「巨刺」,這間長相怪異的房子,是專門用來測量電波傳播特性的;再走進通信產品電磁兼容測試室,牆上貼著一塊塊特殊材料製成的正方形「軟包」,隼眼科技的工程師正往一部汽車頂部的「盒子」上插電路,這是要測試車載雷達的輻射幹擾和輻射抗擾度……翻開牆上掛著的實驗室使用記錄,上面密密麻麻寫著使用單位、使用時間,幾乎周周「客滿」。
陳開慶說:「無線谷從零起步,5年時間聚集了500多家高科技企業。入園的大多是初創研髮型企業,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必須先把產業環境打造好,於是投資搭建了20多個頂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入園企業可以免費使用。通過無線谷的孵化,目前有下一代wifi晶片及設備、超高速通信晶片、第五代wifi產線檢測設備、汽車無人駕駛系統、虛擬化可編程路由等100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成果實現了就地產業化。可以說,這個企業集群已經站在了產業爆發的前沿。」
本報通訊員王靜本報記者 張希 顧紅梅
新聞連結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集聚
創立於2012年的無線谷(未來網絡谷),5年來通過人才引領、平臺扶持模式,快速聚集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資源。目前,這裡已經形成了東大尤肖虎教授領銜的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領銜的中國(江蘇)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卜智勇教授領銜的中科院南京寬帶中心3大核心創新平臺。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我市近年來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為該產業制定的目標是,掌握「未來網絡」核心技術構架、核心路由交換技術、新興路由交換技術等,積極發展以SDN為代表的網絡通信設備系統;加大5G技術的研發,專注密集和大容量的5G無線網絡構架,確定5G的頻譜和必要技術等。在我市的規劃中,整個通信與網絡產業,到2020年要達到1800億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