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等12個中央部委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順利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相關活動並觀看賽事。經過與來自國內外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激烈角逐,重慶大學斬獲高教主賽道金獎1項、高教主賽道銀獎2項、"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銀獎1項、高教主賽道銅獎2項、"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銅獎1項。這是學校連續兩年在該賽事斬獲金獎,也是學校連續兩年斬獲西南地區高校唯一的國際項目金獎,也是學校連續三年獲得重慶高校最好成績。
高教主賽道國際項目《Light Deformation》,由重慶大學2015級本科學生、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碩士研究生邱瑋傑,電氣工程學院廖志剛、王現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丹,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夏銀霜、劉新星等主要負責,斬獲金獎。項目致力於研發通過電磁力對金屬進行成形的設備,助力產業輕量化發展。
項目團隊給《Light Deformation》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變形輕剛。"這個名字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我們在做什麼……"11月26日,重慶大學A區校園內,變形輕剛團隊成員陳丹手裡拿著一個盒子,裡面是一隻精緻的輕金屬"蝴蝶"。原來,他們要做的就是如何進行輕量化製造,去解決輕質金屬材料難以成形,異種金屬材料難以焊接的問題,而手中的"蝴蝶"就是一件他們製作的小樣本。
"傳統的成形技術,難以解決輕質金屬成形性能差的缺點,加工過程易造成褶皺、裂紋等材料缺陷。"陳丹介紹,傳統的焊接技術難以實現異種金屬的可靠連接,且焊接過程產生大量的汙染物,既不利於輕量化生產也不利於環境保護。
而電磁脈衝技術是促進輕量化發展的關鍵技術,發達國家對電磁脈衝製造技術的研發投入巨大,已經應用在波音公司、通用汽車、空客等多個單位,給其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但這一先進的製造技術,遭到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陳丹回憶,6年前,團隊曾想去外企參觀學習,卻遭到了冷臉相待。因此,他們下定決心要研發自己的電磁脈衝製造設備,證明中國是不弱於別人的。
變形輕剛團隊聯合重慶大學和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持續進行技術研發和科技攻關,歷經4年,經歷千餘次實驗,最終攻克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領先的電磁脈衝製造設備,實現了在高端輕量化製造技術的重大突破。
而由變形輕剛團隊研發的電磁脈衝技術,採用高強電磁力驅動金屬成形,極大提升了輕質金屬成形性能,克服了輕質金屬的材料學缺陷。同時,電磁脈衝製造技術使用電能加工,0汙染,0排放,其獨有的冷加工、碰撞連接等原理完美解決了異種金屬的可靠連接問題。
今後,該設備可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能有效減輕產品重量,實現節能減排。
延伸閱讀
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起始於2015年,經過6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影響最大的高校"雙創"盛會。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我敢闖、我會創"為主題,由教育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共青團中央等12個中央部委單位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吸引超過一半的世界百強高校參與其中,大賽質量與含金量再攀歷史新高。
本文素材來源:重慶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