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青企打破國際技術封鎖 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下海」

2020-12-17 瀟湘晨報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5日訊 近日,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一種船體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機器人及其操作方法」國家發明專利證書正式授權下發。15日,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樣機下水展示。

船舶常年航行在海洋中,船體表面會附著難以清除的貝類、海藻,並在船體底部產生鏽皮和鏽斑。為延長使用壽命,保證安全運行,船舶必須定期進行船底清洗或進塢檢修。以往,我國多採用傳統的潛水員,或船舶進船塢人工清洗附著物的方式,對標的物進行定期清洗,但存在高成本、低效率、高風險、傷船體等問題,最重要的是,附著物清洗下來後,會直接汙染海洋。

長期以來,運用水下機器人進行船底殼清洗等服務技術,一直被3家歐洲企業壟斷。為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壟斷,青島華興海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青島藍谷投資成立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專注於環保水下機器人的研發和清洗服務。

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環保水下清洗船底機器人系統」已在多艘科研及商用船隻使用。該系統可使用水下機器人(ROV)進行船體、石油平臺的清洗和檢測服務,替代潛水員或進船塢清洗,並同時提供回收清洗垃圾以保護海洋環境。

船體清洗機器人由作業機器人和控制中心兩大主體組成,並用「臍帶纜」進行連接。在進行清洗作業時,從工作船通過絞車將機器人放在海裡,在操作人員的控制下,潛遊到被清洗船指定位置,吸在船表面,然後機器人向船體位於水下的部分行走。行進的同時,機器人的清潔器(高壓水槍)旋轉工作,所覆蓋的區域即被清洗乾淨。船體清洗下來的垃圾被清洗機器人收集並送到專業廢物處理公司進行處理。

除了水下機器人,整套設備還包括作業系統、設備車和高壓系統。其中作業系統相當於人的「眼睛」,集成所有控制系統,可以精準掌握機器人水下運行狀態。該項目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填補我國在此行業中的空白,並與國際上相關技術應用並駕齊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文/圖)

【來源:青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青島造」船體清潔機器人下水運行 系國內首臺
    23日,青島瑞清海洋科技環保水下船體清洗機器人下水運行。這是島城企業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全國首臺環保水下船體清洗機器人,首創運用無接觸式水下機器人高壓空化射流自動清洗功能,並成功實現垃圾自動回收,綠色環保,避免海洋二次汙染,代表著國內最先進的船體及石油平臺清洗的科技水平。
  • 智慧機器人下海,噴氣清理船底
    2020-08-11 07:26:06 來源:齊魯晚報本報8月10日訊(記者 趙波 通訊員 劉春修) 遙控機器人,就能噴氣清洗船底,完全不傷船漆。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商用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海若01」在山東港口青島港正式投入商用。
  • 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這家中國企業,成功擠進全球十大機器人榜單
    資料顯示:作為國內該領域的先驅者,新松機器人從創立至今已走過十九年的歷程,企業創造了百餘項行業第一,其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多個系列。打破多項國外技術封鎖,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產品性能比肩日本同類公司,截止2019年2月公司的市值達到230億。企業能有今天的地位,離不開背後的創始人曲道奎博士這些年的苦心經營。
  • 中國機器人巨頭,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年營收超27億
    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不僅吸引了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四大國際機器人巨頭在我國設立中國總部或機器人總部,還孕育出一批實力強勁的本土機器人企業,如新松機器人、新時達、科大智能等等。  從營收數據上看,新松機器人的體量並不是很大,甚至不及網際網路巨頭的零頭。但在衡量一家企業的時候,並非只看營收,還要看其社會貢獻等。新松機器人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新松機器人能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離不開中科院的支持,一方面則是因為其始終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同時也離不開近十餘年來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
  • 水下機器人大賽大連摘二金
    9月20日,作為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大連)暨「人工智慧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的系列活動之一,2020人工智慧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在大連金石灘舉行。本屆大賽與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比賽實踐有機結合,圍繞人工智慧和水下機器人領域的前言課題開展探討,推動我國水下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實踐和產業實踐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研究。
  • 中國水下機器人「海鬥一號」萬米深潛歸來
    新華社瀋陽6月10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及作業深度紀錄、填補中國萬米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中國首臺作業型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後載譽歸來,這標誌著中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
  • 中國水下機器人——「深之藍」探索水下科技新生活
    「當時國內還沒有人關注水下機器人這個市場,水下機器人公司基本不存在。有所涉及的也都是代理公司,將國外的產品賣給國內有需求的團體。」對於2012、2013年的水下機器人市場,魏建倉如是說。魏建倉敏銳的捕捉到其中的機會及價值,最終選擇以「水下機器人」為切入口創業。
  • 我國水下機器人實現重大突破 「黃胖魚」暢遊印度洋中脊海底
    它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    中國水下機器人的探索已有30年,這一次,「黃胖魚」的海底探險,有哪些新的突破?又意味著什麼?首次徵服中脊海底    長3.5米,通體鮮黃色,頭尾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型推進器,「潛龍二號」看上去就像一條黃胖魚。    1月10日8時許,西南印度洋,海面風平浪靜。
  • 從飼料行業到機器人「智造」 這家青企累計服務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臺碼垛機器人可頂6人用 在青島寶佳的機器人技術中心展示廳內,記者看到一臺重達1.2噸的4軸碼垛機器人正在進行箱裝作業 累計服務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青島寶佳2009年註冊成立,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信部認定的全國首批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系統商,擁有幾十項機器人應用發明專利。
  • 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試驗中心落成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6日電 近日,國內最大海洋石油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在山東省東營市落成並投產,對解決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在國產化過程中的「卡脖子」問題,打破國外的專利壟斷和技術封鎖,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 3D列印水下機器人,快速實現無人潛艇製造
    3D列印製造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製造方式,3D列印由於其快速加工,個性化製造和能加工複雜結構的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使用到加工機器人的行業中,下面悟空列印坊3D列印就來為大家介紹3D列印水下機器人,快速實現無人潛艇製造。
  • 杭電水下機器人勇摘桂冠築夢隱秘深海
    深海是國際海洋科學技術的熱點領域,也是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戰略必爭之地。隨著我國「蛟龍號」突破深潛紀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載人深潛器的國家,但目前在無人水下機器人領域,我國還處於技術跟跑階段。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多款機器人亮相CES 2020 三星人形...
    海南首個「馬路機器人」亮相海口1月8日凌晨,海南省首個「馬路機器人」在濱海大道與玉蘭路交叉口投入使用。浙江:打造全國智慧機器人產業高地浙江省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近日印發了《浙江省打造智慧機器人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智慧機器人前沿理論研究水平在國內領先,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性能品質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機器人集成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全國標杆,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成為全國智慧機器人產業高地。
  • 疫後中企出海新機遇(第2期) 2020中韓國際合作交流會成功舉辦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但危中也孕育新機,聚焦海外業務拓展,助力企業崛起,中企視訊主辦的疫後中企出海新機遇系列直播第二期再度開啟。12月8日,2020中韓國際合作交流會在中企視訊平臺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將視角投向中韓合作,在製造、技術等方面中韓兩國各具優勢,疫後中韓雙方有著深入合作空間,進一步融合創新將為雙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活力。這場國際合作交流會,深度解析了利用韓國自貿平臺助力中企出海的戰略,並全面介紹韓國的投資政策和新機遇。
  • 這家跨國化企首個在華實體項目開建
    這家跨國化企首個在華實體項目開建 2020-12-22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機器人關節第一股 」上市!打破日企壟斷,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
    國內廠商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採購成本遠高於國際同行,製造成本高企成為國產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桎梏。然而,這種情況在2013年被本土民營企業蘇州綠的所打破。其創始左昱昱是一位技術型的企業家,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他讓諧波減速器價格下降了30%-40%,之後綠的還拓展了國外市場,成為該領域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的企業。
  • 走進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探索海洋,水下機器人使命必達
    創新從近淺海到全海深進步不止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是沈自所近20年水下機器人蓬勃發展的親歷者。他介紹說,經過40多年自主創新,遙控式水下機器人(ROV)、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UV)、遙控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RV)、載人潛水器(HOV)控制系統和其他海洋工程裝備研發成為團隊主攻的五個方向,各有側重且創新不停。
  • 中企用20年時間,打破了美國壟斷的核心技術
    中企用20年時間,打破了美國壟斷的核心技術。 半導體領域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我們,長期以來面臨的缺芯少屏,也成為了國內科技發展最大的一顆絆腳石,好在目前國內的科技企業明白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摒棄掉了「造不如買」
  • 青企峰會「一中心+多園區」矩陣顯現!山東高質量發展再添引擎
    活動中,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提到,三年來,青企峰會始終與濟南緊密聯繫、密切合作,推介意向落地濟南項目57個,目前已有14個籤約落地,總規模326.15億元,為加快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團省委一如既往地支持省會建設,共同推動濟南走在前列、揚起龍頭,實現加速發展和迭代跨越。
  • 國內985高校首個!5個寢室全員讀研,30人去清華大學等深造
    44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及各類命名獎學金,12人獲得喬治亞理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國外一流名校offer,30人將步入清華、浙大、復旦等國內一流大學深造,選擇就業的學生也獲得了華為、浪潮集團等知名企業的青睞……在這個畢業季,東北這個學院的畢業生備受關注,不僅是因為他們諸多榮譽拿到手軟、大神學霸比比皆是,更因為他們特殊的身份——國內"985"高校首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首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