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網上瘋傳「桂林龍勝豬肉大面積生蟲不能吃」的信息。
2014年10月14日,貴陽某報刊登了記者寫的一篇文章,稱花溪區羅女士發現買的豬肉裡有條像蚯蚓一樣的「蟲子」,進而引發網民轉發「豬肉有鉤蟲,現已進入貴州,大家別吃」的謠傳。
一則「豬肉裡有鉤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的流言又在微信圈瘋傳。
這個謠言在襄陽也傳開了
市民羅女士開了一家豬肉店,這段時間不少來買肉的市民都在問她,現在豬肉裡面是不是長有一種蟲。
微信朋友圈裡傳言,豬肉長鉤蟲,煮不爛、炸不熟、高溫殺不死,並有張圖稱附在豬肉上的白色物體就是所謂的「鉤蟲」。這個消息,讓不少市民買肉時都格外謹慎。
↑豬肉中的「白色帶狀物」,原來是 肌腱結構
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工作人員查看了網上流傳的"豬肉鉤蟲"相關圖片後,表示圖裡大部分都是豬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肌腱以及筋膜等結構。
據工作人員分析,可能由於這類物質有些本身看起來像蟲體,所以導致沒經驗的人會把這些誤認為是蟲子。寄生蟲一般在80℃以上就會死亡。網上所說的"鉤蟲"之所以"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是因為它們本身不是蟲子,也沒有生命,而是肌腱等組織,所以很難煮爛。
現有的資料表明可以感染豬的寄生蟲病大約有20多種,其中蟲體可在豬的肌肉組織中寄生的只有2種,一種是豬囊尾蚴病,另一種是旋毛蟲病。這兩種病均屬於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也是豬肉衛生檢驗的必檢項目。在豬肉中並沒有所謂的「鉤蟲」,關於「豬肉鉤蟲」的說法缺乏科學。根據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豬的這兩種寄生蟲病。
豬囊尾蚴病的病原體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豬帶絛蟲的幼蟲豬囊尾蚴。豬帶絛蟲又名有鉤絛蟲或鏈狀帶絛蟲,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其幼蟲為豬囊尾蚴,又名豬囊蟲,主要寄生於豬、野豬和人等的肌肉,包括心肌等器官組織內,引起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的外觀呈橢圓形囊泡狀,大小為6~10mm×5mm,囊內充滿液體,囊壁是一層薄膜,壁上有一個圓形粟粒大的乳白色小結,其內有一內陷的頭節。
肌肉中的囊尾蚴呈半透明的白色、
乳白色、淡黃色的囊泡或米粒狀,
故有「米豬肉」之稱。
↓↓↓
豬囊尾蚴病心肌切面觀的囊泡或米粒狀,
突出於心肌表面
豬旋毛蟲病是由旋毛蟲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成蟲寄生於小腸,稱為腸旋毛蟲;幼蟲寄生於橫紋肌(骨骼肌),稱肌旋毛蟲。人、豬、犬、貓、鼠類、狐狸、狼、野豬等多種哺乳動物均可感染。人感染來源於攝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或其它動物肉。
旋毛蟲成蟲細小(雄蟲大小為1.4~1.6 mm×0.04~0.05mm;雌蟲的大小為3~4 mm×0.06mm),呈線形,白色,肉眼幾乎難以辯認。寄生於骨骼肌中的肌旋毛蟲幼蟲更小,蟲體最長不超過1mm, 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結構。顯微鏡下,在肌肉中生長的幼蟲常呈捲曲盤繞狀,故稱為旋毛蟲。旋毛蟲幼蟲在肌肉中生長20天以後可形成包囊,開始包囊很小,最後可長達0.25~0.5mm,肉眼可見。6個月後,包囊開始發生鈣化。包囊幼蟲的生存時間,隨個體而不同,可能由數年至25年。
而這些都是豬肉衛生檢驗的必檢項目。經檢疫合格的豬肉,需由官方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加蓋檢疫驗訖印章後才能出廠;對於檢疫不合格的,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被刺女子生命垂危!丈夫痛哭:做好飯等她回家 電話裡竟傳出呼救聲..
▶谷城一司機把農用三輪騎到了房頂上 真沒sei了
▶襄陽的肉菜也有二維碼了 掃一掃產地、流通過程全知道!
▶女子收到96.68元「高額」微信紅包,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