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然而,在慈谿市現代農業開發區
卻有另一番光景
不少農業企業儘管受到重挫但
臨危不亂,沉著應對
通過戰略調整和資源重置,
儘可能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
甚至把危機化為轉機、商機,
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搶抓先機
一季度訂單量超去年產值!
三月的開發區,金燦燦的油菜花開滿了田畦,鑫百勤農牧專用車輛有限公司門口的道路上停滿了車。從2月14日開始,鑫百勤就順利復工,眼下有200多名工人在這裡上班,而訂單已經排到了7月份。
河南小夥王明威拉著一車配件往裝配車間趕,返崗已經1個多星期,每天都有訂單要趕。「去年5月來鑫百勤上班,年前放假回了趟家。」王明威說,公司安排了核酸檢測,沒問題就順利返崗了,「因為訂單多,現在的工作量明顯比以前多。」
鑫百勤是一家專門生產運豬、運雞、運輸飼料等農牧特種車輛的企業,是國內最大的散裝飼料專用車和雛(畜)運輸車供應商。2019年正式從上海搬遷新建並投運,項目一期佔地100畝,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投資超1億元。疫情發生後,鑫百勤比同行率先復工復產,贏取了巨大商機。
「按照往年的慣例,今年原本定在1月31日開工,因為疫情影響,延遲到2月14日才正式復工。比同行早了那麼一步,可就是這麼一小步給我們創造了巨大的機會。」鑫百勤總經理、正大機電事業線總裁李文軍告訴記者,公司至2月26日產能就恢復到100%,儘管因延遲開工損失了3000多萬元的產值,但今年一季度訂單量就有2億元,相當於去年一年的產值。
先機就是商機,正月初一,鑫百勤管理層就在「叮叮」打卡,在線上共同商討對策。疫情防控和儘快復工復產是重中之重,鑫百勤公司主動和管委會聯繫復工事宜,各項條件落實後終於成為開發區第一批覆工企業。想要復工復產,人員首先就要到位。公司工人來自全國各地,慈谿籍只有60人。人員追蹤、健康打卡、隔離觀察,加上開發區管委會的核酸檢測,迅速而有效的防控工作讓鑫百勤返工返崗率快速提高,目前有200人開工,超過了年前的員工數。
這一路並不容易,疫情影響了整條產業鏈的運營,物料供應成了大麻煩。復工之初,上遊企業基本處於停工狀態,外協供應商也沒有恢復產能,根本滿足不了公司的需求。因此,鑫百勤到處聯繫,重新找了供應商,自己也添置電焊機等設備,生產一部分零件,原先做12小時的生產線現在做足24小時。同時,保持跟供應商溝通,催促其恢復生產。多方籌措終有所成,年後首批農牧特種車在2月21日成功交付。
「銷量大了,產能也要提高,我們正在追加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聶清華說,產能已經由去年的每月30輛增加到目前的每月80輛,但還不夠。公司的空地上有兩三輛鏟車在作業,將五六塊土地逐一平整出來,足足有1萬多平方米,那裡將用來放置農牧特種車的底盤。
因勢利導
殼蛋盒飯實現雙增長
每天10點,慈谿正大蛋業營養餐配送車準時從公司出發,將1500多份鮮食盒飯送往我市各地。2月2日,慈谿正大蛋業有限公司的鮮食盒飯生產線順利復工,開始向社會供應鮮食盒飯,至今已累計供應給市教育局、市殘聯等我市約2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4000多份。
慈谿正大蛋業有限公司是國內雞蛋行業中首批獲得無抗認證的企業,實施的100萬羽蛋雞項目,總投資2.2億元,佔地400畝,年產蛋1.9億枚。這次疫情,慈谿正大蛋業被列入慈谿市第一批民生物資應急保障單位,公司在確保殼蛋供應的同時啟動鮮食盒飯緊急生產。「這條生產線於去年8月投產,單次可裝配350份盒飯。年前我們主要供給學校,尚未打開更多的市場。但疫情賦予了新商機,本地機關企事業單位成為我們的新客戶。」公司總裁衛文剛說,這場危機為正大鮮食盒飯開創了新的品牌之路。
因為養殖業的特點,慈谿正大蛋業屬於連續性生產企業,殼蛋產品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供應。為了保產保供,保障「菜籃子」安全,慈谿正大蛋業事先根據正大集團風控中心的風險提示對人員進行了動員,使疫情發生時70%員工堅守崗位。但疫情的到來,給公司造成飼料斷供、包材斷供、運輸遇阻等大難題。
慈谿正大蛋業的雞每天要消耗飼料90多噸,殼蛋的包裝材料也要大量從外地採購,產品又要運送出去給客戶,運輸成了大問題。公司立即向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求助,成功辦理了運送車輛通行證,還在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包裝材料的本地供應商,解決了燃眉之急。
市場的變化決定了公司產品結構的調整。市場對殼蛋和盒飯的需求量上漲,公司增加了殼蛋供應,提前恢復了鮮食盒飯生產線的運作。同時,隨著麵包店等業態的停工停產,公司果斷減少了液蛋生產。通過正大鮮生店、電商、商超,慈谿正大蛋業為老百姓提供雞蛋、凍品、熟食品、調理品的不間斷供應。
「經過兩年的運作,我們的殼蛋在商超的供應量比較穩定,約佔總產量的25%,電商業務的佔比也不大,為5-8%。」衛文剛說,疫情的發生引起了市場的轉變,公司也因勢利導,作了產品結構的調整,殼蛋的附加值和品牌轉化力都明顯提升,目前商超佔比提升到65%,電商提升到15%以上,每天為慈谿提供60-65萬枚雞蛋。
見機行事
補短板布新局雙管齊下
作為正大慈谿園區的技術高點,正大研發中心一直致力於食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的把關,在口味上不斷追求完美。為應對疫情下西蘭花滯銷問題,正大研發中心開始著手西蘭花等蔬菜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研究。今年計劃投資4000萬元增加一條集食品實驗、生產於一體的生產線,開展微波高壓滅菌等常溫保存技術的攻關。
慈谿市瑞豐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實施的蟹味白玉菇工廠化生產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一期佔地面積55畝,可年產蟹味白玉菇1500噸,是我市菜籃子生產基地。因疫情影響,務工人手出現不足,蟹味白玉菇生產和銷售都受到重挫,連續15天沒有裝瓶,意味著3個月後將出現停滯,這對瑞豐農業來說是一大危機。為了留住客戶,挽回信譽,公司提前跟客戶溝通,盡力爭取諒解。與此同時,公司採取全封閉生產模式,將防控提到最高級別,保障人員的安全,開足馬力生產。由於運輸等問題,國內銷售銳減,公司在銷售策略上作了調整,挖掘開拓國外客戶,成功將原有每月4車增加到6車,出口量近40噸,同比增長50%。
與鑫百勤、慈谿正大蛋業、瑞豐農業一樣,欣漁鰻業、恆海公司也在危機中謀變通謀發展,在戰略上作出了調整。考慮到鮮活鰻魚運輸受阻、價格不穩等因素,欣漁鰻業計劃增加鰻魚加工業務和銷售業務,新註冊了一家加工銷售公司,逐步分流鮮活鰻魚的銷售比例;恆海公司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將目標盯在了本地市場,規劃種植3000畝蓮藕。因疫情無法從產藕大省湖北採購回種子,企業及時調整方向,先從江西、安徽等多地分批採購。目前,該區塊已經全部完成土地整理,一期啟動200畝,將打造富有特色的農旅示範點。而令人稱讚的是,慈谿正大蛋業、鑫百勤等開發區的多家企業在疫情期間捐款捐物,承擔起社會責任。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危中有機,關鍵是怎麼看、怎麼抓這個機。搶先機、調結構、變戰略,開發區企業因變而變,成功轉危為安,實現逆勢上揚。這不僅需要科學應對,以便將損失降到最低,更要有透徹和長遠的眼光,只有在供給側指揮棒的指引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攻防」有術在危機中覓生機,在陣痛中完成向好發展的蛻變。
陽光總在風雨後。
春天來了,
這些農業企業在危機中找到商機,
踏著春風,
與即將綻放的千畝油菜花海,迎風起舞。
文|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陸燕青
圖 | 沈贊贊
編輯|雯子
原標題:《一季度訂單量超去年產值!慈谿農業企業如何打好疫情期間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