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制美寶,幹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宜守,世業當永昌。
遼
遼朝(916年—1125年[1] )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遼代,在古時候來說 相對於我們現在的美國 ,而唐宋是中國,是一個這樣的概念 同樣 遼代也介於唐宋之間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 。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 。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
燕雲十六州
遼代由始到穩,由穩到盛,由盛到衰有倆百零一年的時間 ,從中遼代瓷器造型博採眾長,各類釉色兼具,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主要燒造產品有白瓷、黑瓷、遼三彩等。白瓷是遼代一種非常重要的瓷器,它源於中原地區,與北方的形窯定窯磁州窯有著密切的關係,加之契丹族有尚白的習俗,故白釉瓷器在遼地得以迅速發展。遼三彩是承襲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釉陶,又有創新和發展,通常用黃綠白三色組成明麗的色調,獨具契丹民族風格,唐三彩用作明器,而遼三彩多為實用器。
南下中原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契丹族人
到了世宗時期(947年),遼太宗登基大改國號為「大遼」。開國立業不多時國內一直動蕩不擠。古說遼安穩時期實屬蕭太后攝政期間。
蕭綽(蕭太后)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裡氏,拔裡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后。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3子3女。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后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汙事件。 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徵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
北宋立國之初即有意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遼聖宗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於993年發動高麗契丹戰爭以降服高麗,於1009年的東徵時最遠攻入高麗開城。之後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后與遼聖宗於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遼將蕭撻凜戰死。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藉此,每年遼與宋和平相處之間,互相經貿發展。同時每年進貢的重點非瓷莫屬。宋五名窯是更是重中之重,這些曾在史記上登記過,只不過經歷了時間的流逝,史記古書也慢慢消失或被時間腐蝕。
遼金時期:均窯包金瑞獸紋三犧尊
均窯包金瑞獸紋三犧尊
【均窯包金瑞獸紋三犧尊】
【斷代】:遼金時期 宋進貢之物
【規格】:重 1450g; 高 23.9cm; 口徑 14.5cm
釉色天蘭,通體開細碎紋片,棕眼及魚子紋特徵明顯。尊形壯碩,口沿外撇,器身起弦紋三條,器形與商代青銅「三犧尊」極為相似。
此藏品已經過數十位專家手鑑定認知,但對於器形的包金意見不一,但大多老師多準確的說是後期加上。
吉大所藏犧尊屬肩大口尊類,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美,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牲畜,一般是純色的牛(牲這個字就是牛和生構成的);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犧尊作為商周時期的酒器,按照《周禮》的說法有六種: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在六尊之中,最華美的就是犧尊。
底部
遼朝佛教基本上繼承盛唐的教學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發動滅佛事件時因為河北諸藩鎮不聽從,大量僧侶與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區,使得當地佛教文化蓬逢發展。902年龍化州建開教寺,為佛教北傳契丹的起始點。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漸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滅渤海國後,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後,諸京和各州縣也相繼修建寺廟。938年遼朝領有燕雲十六州後,此地逐漸發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朝晚期「僧侶、佛寺之數冠北方」。
由此顯而易見、此三犧尊實乃祭祀之物。
犧,宗廟之牲也。——《說文》
太古收藏館珍品:均窯包金瑞獸紋三犧尊
遼金社會
遼、宋訂立盟約進入和平時期後,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邊境陸續開放了雄州(雄縣)、霸州(霸縣)、安肅軍(徐水)、廣信軍(保定西北)四處榷場,以雄州榷場最為重要。宋方輸出的商品有:茶葉、瓷器、麻布、漆器、繒帛、香藥、蘇木等。遼方輸出的商品有:羊、馬、駱駝等。宋對遼貿易採取「稍優其值予之」的優惠政策。宋方輸出的為加工製品,遼方多為牧畜,故榷場貿易對宋方有利,其每年從榷場徵收的專賣稅就達150萬貫之多。大獲其利。《三朝北盟》遼方在貿易中也獲得大宗稅收,雙方都得到實惠。除官方貿易外,民間走私貿易也很活躍,雖有禁令,但禁而不止。
契丹人待客是「先湯後茶」,與宋人「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恰相反。湯用中藥甘草煎劑,團茶則用鋸鋸碎「用銀、銅執壺直接煨於爐口之上」煮飲,富貴貧賤不可一日無茶。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