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空城計,諸葛亮騙過了司馬懿,實則內涵頗多,誰心機更深

2020-12-17 隨我旅遊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講的是三國紛爭,英雄層出的熱血年代。更是講了滿篇的謀略,兵法和詭詐,充滿了心機與算計。正所謂「老不讀三國",讀懂了三國的詭詐之計,恐怕對於人際關係之間的猶疑就多了起來,難免失去平和心態。

許多時候,仔細研讀這三國裡的故事,不難發現,早已有定論的故事其實有著另一種解讀。今天就說說這老幼皆知的空城計,他背後的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兩國之戰,是二者較量

三國演義後期記述,三國鼎立之勢已成。此時兩國之爭,主要是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智鬥。這兩個彼此十分了解,性格、心理和習慣相互都是了如指掌的。

正是如此,他們之間用的各種計策和謀略在我們看來就是更加的精彩的。戰爭越多,他們之間的交手就越多,而且相互越是了解。

當諸葛亮缺少糧食的時候,司馬懿率兵來攻打他的城池,這時候諸葛亮上演了一出婦孺皆知的「空城計」

故布玄虛,嚇退十萬大軍

城內缺少糧食,所有的精兵良將都被派出去尋糧護送的時候,司馬懿來到城前。換作他人,估計早就緊閉城池,靜觀其變,或者大驚失色,想辦法棄城逃走。

而諸葛亮卻深知司馬懿的性格和用兵特點,故意大開城門,將空空的城池展示給司馬懿看。而他自己則高坐城門之上,悠然撫琴,不見任何驚慌之色。

這樣一來,反而讓司馬懿猜不透真正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司馬懿遠遠地駐紮在城外,聽完了諸葛亮彈琴之後居然退走。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的始末。而真正看透空城計的恐怕沒有幾個人。難道司馬懿真的是被嚇退了嗎?

回到駐地之後,司馬懿的兒子曾經質問過他的父親,無論對方是否真的是空城,我們都有贏的勝算。

我們是十萬大軍,對方充其量也是十萬大軍,即使是攻打,也有可能贏得城池,更何況如果是空城一座,那更是必勝。誰知司馬懿說了幾句話後,才顯示出他的心機之深。

三國之爭,周全考慮

司馬懿回到駐地,面對兒子的疑問,也是不急不徐地和他解釋。兒子說的對,這樣遠攻卻無功而返,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當時即使是城內真的有埋伏,也可以打個平手,但是如果真的是空城,那麼必定是贏了這次戰爭。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呢?難道他真的怕了諸葛亮,還是真的信了諸葛亮所布的空城計?

司馬懿解釋說,如果我們攻下城池,那麼肯定會殺掉對方的主謀,那麼諸葛亮就會被除掉。這看起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但是緊接著,當三國失去平穩,諸葛亮已經不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會成為曹操父子的主要敵人了。

到時候我們的境地會非常困難。如果是那樣的話,不如先保持目前的戰勢,發展內部力量,再伺機而動。司馬懿的這一番話,將他的心機暴露無疑,也將他的長遠眼光顯現了出來。

空城計這個故事眾人皆知,但是細細品來,的確有許多漏洞值得推敲。司馬懿沒有攻打城池,或許是真的中計,或許是平穩政治局勢,現在已經追究不到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樣的了。

但是,司馬懿對他兒子說的這一番話,的確是十分有深意,即使現在讀來也是具有獨特的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在裡面。

做人或做事的過程中,不要輕易將人定性在某一個位置中。千萬不要以為,敵人永遠是敵人,沒有更改的可能。

總結:實際上敵人的存在,正是你的佑護,只是看待的角度與時機不一樣罷了。如果沒有敵人的存在,那麼在三足鼎立的時候,恐怕早就變成了你爭我奪的另一個戰場。

正是有第三個目標的存在,會相互顧忌,平穩利益關係,使得自我有一個喘息和再發展的機會。

相關焦點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諸葛亮巧施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成為千古美談,司馬懿卻為人恥笑至今。歷史上,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那時司馬懿正在忙著智取孟達,而且當時拒蜀漢的主帥其實是曹真。曹真病死後,司馬懿才有資格與諸葛亮較量,他倆正式狹路相逢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時間:2020-04-24 13:14   來源:清風明月逍遙客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
  • 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司馬懿還撤軍?因他懂卸磨殺驢的道理
    空城計,講述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時,因馬謖不聽王平意見,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兵鋒正盛的司馬懿,率15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下三城之後直逼蜀軍後方。當司馬懿率軍而至時,鎮定自如的諸葛亮卻當著城下十五萬敵軍,若無其事地彈奏起來。當時,作為蜀漢北伐的主心骨諸葛亮,把大軍都派出去徵戰,身邊只有老弱殘兵計兩千五百名。眼看司馬懿率大軍前來,在此危難關頭,諸葛亮焚香彈琴於城樓之上,於眾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
  •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劇中的諸葛亮能夠料敵先機,一步三算,似乎什麼棘手的問題到了他手裡都能夠變得迎刃而解,有點被神話的嫌疑。
  • 空城計的真相|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三國演義|曹操|三國
    無奈下諸葛亮只好命大軍退回漢中,並親自斷後。等到司馬懿率軍前來時,諸葛亮命人大開四個城門,找了幾個老兵在門口掃地。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生性謹慎,怕有埋伏,故而不敢進軍,便退軍。各種文學作品對此的描寫都很精彩。甚至還衍生出了很多的惟妙惟肖的戲劇作品。
  • 張郃被亂箭射殺,真的是司馬懿「借刀殺人」?諸葛亮中計了?
    我們大家之所以認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超強,那是因為之前的那批名將都已經逐漸的凋零了,沒人去和司馬懿競爭了。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先生給了司馬懿很多的篇幅,重點寫了他和諸葛亮的對抗。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也是常常處於下風,被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壓著打。要知道,在曹真時期,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和諸葛亮硬剛的,而且諸葛亮還佔不了絲毫便宜。
  • 最精彩的智謀鬥法,諸葛亮與司馬懿,空城計的博弈
    看演義中,諸葛亮只帶了琴童在城上安然穩坐,性格多疑的司馬懿覺得其中必有詐,怕中計,不敢攻城。此為空城計,但是空城計的真實性歷來存在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件就是編造的。
  • 諸葛亮不能死?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其實在眾多的歷史資料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其一、空城計發生在陽平,而司馬懿是官居荊州的都督,他是駐守在宛城的,所以不可能出現在陽平的戰場上;其二、司馬懿怕諸葛亮有詐不敢進攻,但派一隊人馬上前查探又未嘗不可?
  • 諸葛亮殺張郃,為何說是中了司馬懿的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亂箭射殺了宿敵張郃,解決了蜀國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在諸葛亮殺張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司馬懿幫兇。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是追擊諸葛亮射殺。「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眾所周知諸葛亮多智謀,常年與諸葛亮對峙的張郃不可能不知道。張郃知道諸葛亮退兵過程必有伏兵,不能追擊,如果追擊可能會中計。
  •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空城計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勝一籌
    夥伴們好,今天我們先講一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這個故事叫「空城計」,發生在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故事的情節我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諸葛亮退兵不及,擺了個空城計,司馬懿怕有埋伏,直接退了兵,為什麼?因為他預判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會冒這樣的險。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司馬懿:空城計之計中計
    公元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晉朝。 《空城計》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甚至被收錄進了中小學語文課文裡。但也有人說,歷史上空城計並不存在,它是羅貫中將其他書籍裡的故事改編後,添置到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的。但不論真假,這段故事始終值得人們回味。 《空城計》的坊間流傳,把諸葛亮演繹得過於神化,而把司馬懿描述得又過於呆萌。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也沒有破解!
    比如曹操早期的謀臣郭嘉,當時曹操還是兗州地區一個不起眼的小諸侯,郭嘉使用驅虎吞狼、二虎競食之計讓周邊諸侯鷸蚌相爭,曹操漁翁得利奪下中原。還有東吳謀臣周瑜,他巧妙利用東吳地方豪強和東漢官僚的對立,藉助豪強的力量殲滅官軍,成功為東吳奠基。而三國公認的頂級謀士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兩人在三國中期針鋒相對,兩人比拼結果也影響天下格局。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相鬥,1700多年後,諸葛亮贏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相鬥,1700多年後,諸葛亮贏了 導語:我國有幾千年歷史文明,每個時代總會出現兩個旗鼓相當的人,比如春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他們一人是魏國的大將軍,一人是齊國的軍師,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直接決定了兩國的成敗。
  • 諸葛亮唱空城計,為何安排4名士兵在門口掃地?只有司馬懿看懂了
    《三國志》記載,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所施,而是曹操與呂布爭奪濮陽市,對呂布用過空城計。但是在小說中,一轉眼便成了諸葛亮的專屬。而諸葛亮妙用空城計時,記載非常詳細,城頭有兩個童子,城門打開,4名士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為何要如此安排?司馬懿真的是中了諸葛亮的計謀而撤兵的嗎?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數次北伐中最有希望的一次,以聲東擊西之計,將魏軍主力吸引在斜谷,自己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了隴西三郡,威脅長安。魏軍守將曹真早已預料到諸葛亮的意圖,於是向曹睿求援,派兵支援。
  • 怪不得司馬懿會撤兵,其實城樓上的2書童,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疑點
    說到三國時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鼎立,各自都為了國家戰鬥。
  • 為什麼說司馬懿明知諸葛亮在唱空城計,卻故意放走他,有何深意?
    「空城計」的故事是源於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空城計」則是中國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其中一計。「空城計」指的是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計」當屬《三國演義》最為經典。
  • 空城計的疑點,其實是諸葛亮身旁站的2個童子?難怪司馬懿會撤兵
    空城計的疑點,其實是諸葛亮身旁站的2個童子?難怪司馬懿會撤兵 彼時諸葛亮正在城內,城中本就只有5000大軍,然而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襲時,其中2500名軍士還被抽調出去運糧了,留在城中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殘。所以城中眾人憂心不已,覺得這一次必死無疑,可諸葛亮略一思索後告訴大家不必慌張,他有智計可退敵軍。
  • 「空城計」存在質疑,為何還後人還用故事對比司馬懿與諸葛亮?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杜撰的故事?為何後人認為司馬懿是贏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精彩有對決,莫過於「空城計」。此計歷史上有名,而且把諸葛亮的機智勇敢描寫得淋漓盡致,對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而錯過機會而嘲笑,後人認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現在網上還有文章認為,「空城計」最大贏家是司馬懿。
  • 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諸葛亮設計木牛流馬挫敗司馬懿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巧勝司馬懿諸葛亮在之前五次北伐之後,又一次帶兵出徵。諸葛亮統帥三十萬蜀國軍隊,分五路出兵祁山,攻打魏國。可是因為糧草都在劍閣放著,運送到大軍處非常不方便,於是諸葛亮就命人做了木牛流馬。司馬懿命令工匠拆開進行仿製,進退自如,就和活得一樣,於是不用半個月就造了二千餘只,和孔明造的一樣,接著,司馬懿的軍隊也開始用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卻說高翔回去見孔明,說魏過士兵搶走了木牛流馬各五六匹去了。孔明笑說:「我正好要讓他們搶去呢,我只費了幾匹木牛流馬,不久之後就會得到他們的更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