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講的是三國紛爭,英雄層出的熱血年代。更是講了滿篇的謀略,兵法和詭詐,充滿了心機與算計。正所謂「老不讀三國",讀懂了三國的詭詐之計,恐怕對於人際關係之間的猶疑就多了起來,難免失去平和心態。
許多時候,仔細研讀這三國裡的故事,不難發現,早已有定論的故事其實有著另一種解讀。今天就說說這老幼皆知的空城計,他背後的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兩國之戰,是二者較量
三國演義後期記述,三國鼎立之勢已成。此時兩國之爭,主要是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智鬥。這兩個彼此十分了解,性格、心理和習慣相互都是了如指掌的。
正是如此,他們之間用的各種計策和謀略在我們看來就是更加的精彩的。戰爭越多,他們之間的交手就越多,而且相互越是了解。
當諸葛亮缺少糧食的時候,司馬懿率兵來攻打他的城池,這時候諸葛亮上演了一出婦孺皆知的「空城計」。
故布玄虛,嚇退十萬大軍
城內缺少糧食,所有的精兵良將都被派出去尋糧護送的時候,司馬懿來到城前。換作他人,估計早就緊閉城池,靜觀其變,或者大驚失色,想辦法棄城逃走。
而諸葛亮卻深知司馬懿的性格和用兵特點,故意大開城門,將空空的城池展示給司馬懿看。而他自己則高坐城門之上,悠然撫琴,不見任何驚慌之色。
這樣一來,反而讓司馬懿猜不透真正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司馬懿遠遠地駐紮在城外,聽完了諸葛亮彈琴之後居然退走。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的始末。而真正看透空城計的恐怕沒有幾個人。難道司馬懿真的是被嚇退了嗎?
回到駐地之後,司馬懿的兒子曾經質問過他的父親,無論對方是否真的是空城,我們都有贏的勝算。
我們是十萬大軍,對方充其量也是十萬大軍,即使是攻打,也有可能贏得城池,更何況如果是空城一座,那更是必勝。誰知司馬懿說了幾句話後,才顯示出他的心機之深。
三國之爭,周全考慮
司馬懿回到駐地,面對兒子的疑問,也是不急不徐地和他解釋。兒子說的對,這樣遠攻卻無功而返,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當時即使是城內真的有埋伏,也可以打個平手,但是如果真的是空城,那麼必定是贏了這次戰爭。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呢?難道他真的怕了諸葛亮,還是真的信了諸葛亮所布的空城計?
司馬懿解釋說,如果我們攻下城池,那麼肯定會殺掉對方的主謀,那麼諸葛亮就會被除掉。這看起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但是緊接著,當三國失去平穩,諸葛亮已經不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會成為曹操父子的主要敵人了。
到時候我們的境地會非常困難。如果是那樣的話,不如先保持目前的戰勢,發展內部力量,再伺機而動。司馬懿的這一番話,將他的心機暴露無疑,也將他的長遠眼光顯現了出來。
空城計這個故事眾人皆知,但是細細品來,的確有許多漏洞值得推敲。司馬懿沒有攻打城池,或許是真的中計,或許是平穩政治局勢,現在已經追究不到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樣的了。
但是,司馬懿對他兒子說的這一番話,的確是十分有深意,即使現在讀來也是具有獨特的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在裡面。
做人或做事的過程中,不要輕易將人定性在某一個位置中。千萬不要以為,敵人永遠是敵人,沒有更改的可能。
總結:實際上敵人的存在,正是你的佑護,只是看待的角度與時機不一樣罷了。如果沒有敵人的存在,那麼在三足鼎立的時候,恐怕早就變成了你爭我奪的另一個戰場。
正是有第三個目標的存在,才會相互顧忌,平穩利益關係,使得自我有一個喘息和再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