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馬懿會撤兵,其實城樓上的2書童,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疑點

2021-03-03 今日生活視角

說到三國時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鼎立,各自都為了國家戰鬥。到了三國後期的時候,曹劉二人都已經先後去世,留下了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對戰。人人都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最厲害,但是小編還是認為諸葛亮是可以和他一決高下的人。

諸葛亮和司馬懿棋逢對手歐,雙方誰都攻不下誰,兩個人之間最精彩的對決,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僅僅是空城計,就讓司馬懿率領大軍撤退。諸葛亮能夠很成功的騙過司馬懿,也是因為司馬懿的多疑,除此之外,還有諸葛亮的身邊有兩個小書童。

說空城計,很多人的焦點都是在諸葛亮和司馬懿這裡。我們在來說一下當時的情況,司馬懿在帶領大軍攻打城池的時候,諸葛亮就下令讓老兵在城外打掃,然後自己則是在城樓的最頂端,喝茶、彈琴怡然自得。

司馬懿看了諸葛亮這樣之後,就是就會這樣懷疑,第一種就是諸葛亮故弄玄虛來迷惑我;第二種則是諸葛亮早有準備,想要誘我進入。司馬懿當然會左右搖擺不定,到底是哪一種呢?但是當司馬懿看到諸葛亮身後的兩個小書童,就相信了是第二個觀點,所以就撤退了。

諸葛亮是一個胸中有溝壑的人,他是可以表現得很淡定的,但是書童還小,肯定是不能夠像諸葛亮這樣。這兩個小書童當時也表現得很鎮定,也沒有慌張、露出馬腳。一旦這兩個小書童露出馬腳,也就就是另外的結局了。

如果這兩個書童的表現很不鎮定,也許司馬懿就會識破諸葛亮的計策。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就是這兩個書童,才打消了司馬懿的念頭,讓他保險起見就不出兵,然後撤退了。這兩個書童能夠這麼淡定,也是因為在諸葛亮的身邊教育的好。因此,他們才有這樣的心理,這主僕幾個人的配合,才度過了這一場難關。

相關焦點

  • 空城計最大的疑點,是城樓上的兩個書童?難怪司馬懿看後馬上撤兵
    空城計最大的疑點,是城樓上的兩個書童?難怪司馬懿看後馬上撤兵導語:都說戰爭是智力以及體力的對決,雙方為了達成目的都絞盡腦汁,由此創造了很多兵法以及計謀,其中最典型的當是《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三國就是一個以戰爭為主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也誕生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空城計這樣的名傳千古的戰爭。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明明司馬懿手上有十萬兵馬為何還要撤軍這場戰爭初期諸葛亮所領導的蜀漢軍隊原本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司馬懿領導的魏軍非常被動。
  • 空城計的疑點,其實是諸葛亮身旁站的2個童子?難怪司馬懿會撤兵
    空城計的疑點,其實是諸葛亮身旁站的2個童子?難怪司馬懿會撤兵 歷史上最出名的空城計故事跟諸葛亮有關,《三國演義》有載:司馬懿奉曹操之命帶兵攻打街亭,當時駐守街亭的是蜀漢大將馬謖,司馬懿來勢洶洶,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的將士打了勝仗之後士氣高漲
  • 諸葛亮智用空城計,司馬懿是沒看出來,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大家都知道三十六計吧,其中的一計大家並不陌生吧叫做空城計,其中最著名的戰役無非是智擺空城計嚇走司馬懿,但是這個結果到現在來並不被少數人而認可,大多數人還是不同意這個結果的,這是為什麼呢?那就跟著小編來看一看吧!
  • 司馬懿:空城計之計中計
    公元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晉朝。 《空城計》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甚至被收錄進了中小學語文課文裡。但也有人說,歷史上空城計並不存在,它是羅貫中將其他書籍裡的故事改編後,添置到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的。但不論真假,這段故事始終值得人們回味。 《空城計》的坊間流傳,把諸葛亮演繹得過於神化,而把司馬懿描述得又過於呆萌。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撤軍?因為他看懂了諸葛亮給的暗示
    其實從諸葛亮五伐曹魏來看,他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最後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諸葛亮卻被活活耗死在五丈原,子午谷奇謀雖然驚險,但有成功的希望,只要能奪下長安以西,就能解決最重要的糧食供給
  • 空城計的真相|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三國演義|曹操|三國
    一提起空城計,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麼真正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演義中的這一幕呢?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非常精彩的一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內容大概講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駐守街亭,然而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失了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真的嗎?歷史上真的有人用過空城計嗎?
    空城計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種計策。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羅貫中的名著《三國演義》以及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橋段: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於是打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有埋伏,就撤兵了。
  •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時間:2020-04-24 13:14   來源:清風明月逍遙客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演義:諸葛亮VS司馬懿 誰是空城計背後的大贏家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但凡有另一種選擇就不要大擺空城計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又命士兵把四面城門打開,派人在門前撒水掃地,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陣仗,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趕緊騎馬前去觀看。
  • 最精彩的智謀鬥法,諸葛亮與司馬懿,空城計的博弈
    看演義中,諸葛亮只帶了琴童在城上安然穩坐,性格多疑的司馬懿覺得其中必有詐,怕中計,不敢攻城。此為空城計,但是空城計的真實性歷來存在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件就是編造的。
  • 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著利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就好比張守珪守瓜州、「飛將軍」李廣抵擋匈奴等等。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和計謀,雖說這只是一個虛構而成的故事,但一直以來都被後人們津津樂道。
  • 演義裡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誰知道這思維卻害了許多人
    說到空城計,許多人絕不陌生,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心理上的博弈,還是很大層度上決定了魏蜀兩國戰局的走向,這個在危急時刻展現出的疑兵之計,成為了一個典故,以至於後世在這種情況下所採用的虛虛實實的辦法也頗有成效。
  • 諸葛亮唱空城計,為何安排4名士兵在門口掃地?只有司馬懿看懂了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不願看到諸葛亮無功而返,於是給他安排了一個著名的場景,那就是「空城計」。 《三國志》記載,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所施,而是曹操與呂布爭奪濮陽市,對呂布用過空城計。但是在小說中,一轉眼便成了諸葛亮的專屬。
  •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空城計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勝一籌
    夥伴們好,今天我們先講一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這個故事叫「空城計」,發生在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故事的情節我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諸葛亮退兵不及,擺了個空城計,司馬懿怕有埋伏,直接退了兵,為什麼?因為他預判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會冒這樣的險。
  • 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真相
    或許這其中隱含了什麼司馬懿不為人知的秘密,據說他也是在自己臨死前道出真相,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概那就是當年空城計的源頭。 緊接著,曹操又派遣司馬懿趁熱打鐵,讓他將蜀軍一網打盡。 迫在眉睫之時,諸葛亮卻急中生智,想出一個空城計。只見他「鶴氅綸巾」,並悠閒地在城門上撫琴。而城中呢,只有十來個人打掃。可是就在司馬懿大軍趕到時,司馬懿看到如此情景,卻上了當,於是還沒有出兵就撤退了。
  • 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司馬懿還撤軍?因他懂卸磨殺驢的道理
    這便是民間最有名的一段故事「空城計」的由來,但這個典故在正史《三國志》中卻無記載,乃是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後人也是根據這一典故,編排出了一段京劇節目《空城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躁琴。」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諸葛亮巧施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成為千古美談,司馬懿卻為人恥笑至今。歷史上,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那時司馬懿正在忙著智取孟達,而且當時拒蜀漢的主帥其實是曹真。曹真病死後,司馬懿才有資格與諸葛亮較量,他倆正式狹路相逢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 青海平弦《空城計》完整版
    青海平弦《空城計》完整版 【梆子】 諸葛亮城樓上焚香撫琴, 司馬懿城樓下側耳細聽。 聽琴音好比是山泉叮咚, 不由地叫人心神安寧。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空城計"就一直是書中一段精彩的敘事,受到廣泛之好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提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殺來,諸葛亮身邊無兵無將,卻叫大開城門,自己坐於城樓上撫琴,與司馬懿玩起了心理戰。
  •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竟騙了我們這麼久!你知道嗎?
    關於諸葛亮用空城計,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了。史學界關於諸葛亮用空城計是否存在其實早已有了定論。歷史上諸葛亮用空城計並不存在。最早提到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是南北朝一個叫做郭衝的人,後被羅貫中改編到小說裡。這個叫郭衝的人,其實是諸葛亮的一個「忠實粉絲」,因而他的目的可想而知。